APP下载

找回失落的问题意识

2012-04-02

当代教育科学 2012年4期
关键词:历史课解决问题历史

● 陆 安

找回失落的问题意识

● 陆 安

一直以来,课堂之中,“问题”始终是个大问题。解决问题的氛围不足,创新性、高思维含量的真问题千呼万唤不出来,而有形无实、流于形式的假问题充斥其间,招摇过市,败坏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抑制了其好奇心、求知欲,消解了其探索、思考和追求的勇气与信心,这成为横亘在教学改革艰难道路上一道不可逾越的障碍。问题是,我们对此无法回避,无法忽略,惟有知难而进,迎头化解。

一、从貌似平实的教学素材中创造性地构设跌宕起伏的问题,是教师的真功夫

多少年来,喜欢历史的孩子为数不少,但让孩子打心眼里喜欢的历史课却委实不多。解决历史课不招人喜欢的难题,很多人不假思索、异口同声地开出了“灵丹妙药”——创设情境、增强趣味。应该说,这是解困良方之一,却不是惟一,甚至连决定性都谈不上。徜徉在无数的历史课堂之中,我领略了无数轻松愉悦的瞬间,教师绘声绘色、声情并茂、充满激情的讲述,外加动静结合、图影交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包装,足以营造出一个又一个让孩子兴趣盎然甚至哄堂大笑的教学片段。但置身其间的我,隐约之间好像总感觉少了一点儿什么东西。究竟是什么呢?想来想去,我终于想明白了,课堂丢失了更为重要的魂魄——有价值的问题。没有富有价值的问题,孩子们高层次的思维活动、探究活动自然无从谈起,以此为基础构建起来的历史课堂,岂能拥有高雅、拥有品位、拥有质量、拥有效率?充其量,不过是有名无实的空壳而已,徒耗宝贵的时间,甚至浪费孩子的生命。在由各种各样丢失问题的学科课堂所组成的校园中呆久了的孩子,岂能指望其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同步提升?

这是课改一直到今天也没有顺利解决的难题,也是普遍存在于各个学科的通病。正是这个致命难题与通病的存在,让课改中的课堂成效大打折扣。

鉴于现行的教科书虽然在问题设计上比原来的传统教科书有进步但成效不大,而我们的执教教师又是在缺失问题的教育环境中实现自身成长的,期盼课堂上出现超越教科书设计的有价值的问题十分困难。这对于教师的专业素养是一个巨大的考验与挑战。凡是在课改中崭露头角、脱颖而出的优秀教师与卓越课堂,无一例外都是处理教材、设计教学、构造问题的佼佼者,他们对问题的巧妙构思、游刃有余、驾轻就熟,使得课堂逐渐逼近了课改所倡导的教育理念与教学价值。然而,这些在设计和运用问题上表现出的超凡脱俗的真功夫,绝非一蹴而就,一日之功,更不是可以批量复制的,与其引导一般教师、平庸教师学习优秀教师一招一式的方法与技巧,倒不如持之以恒地重视教师常态化专业素养的提升,让教师的学习贯穿整个生命的每一个角落,让学习成为“太阳底下最光辉职业”的一种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引导更多的教师,多看几本与教参、教辅绝缘的经典教育作品,多养成一些敬惜字纸、随手翻翻的阅读习惯,多参加一些小范围、多次反复、与工作情景紧密结合的有实效的教学研修,或许会成为破解问题缺失难题的有效途径,但这不会是个立竿见影的捷径,而是一个需要持续积累的慢功夫,笨功夫,急不得,但一定要做。

二、让假问题逐渐让位于真问题,是教师的真智慧

在课改的激荡下,问题作为课堂创新能力培养的一种外显性指标,愈益受到重视。但由于很多教师对问题的本质属性认识不足,再加上在没有消化的基础上遭到行政手段的强制干预(譬如很多学校领导不分青红皂白地硬性规定一节课教师讲授不能超过多少时间,学生活动不能少于多少时间,视课堂效益如同车间流水线的产值与产量),对问题采取了一种形式主义的态度,即上课一定要提问,达到领导所规定的指标,至于问题的质量则无心甚至无暇顾及,由此造成课堂之上假问题泛滥成灾,滥竽充数,不断呈现,貌似引导学生思考,实则装模作样,教师总是循循善诱,诱导着学生向自己已经预设甚至挖好的答案陷阱里面跳。这是课改新形势下,变异的问题、扭曲的问题,对学生来说,无异于另一种形式的损害,可以说与原来没有问题的课堂一样指向的也绝非现代教育的目标。

假问题肆虐的课堂,目前依然很多,有些触目惊心,令人痛心疾首。无问题的课堂,教师一味地“满堂灌”,课的基本结构尚算完整,有了“满堂问”以后,教师倒轻松多了,动辄来一句“大家分成四人小组讨论一下”,即可充填课堂极为宝贵的时间,孩子们假模假式、装模作样地“四人小组”一讨论,实质上并无任何收益,甚至都没有真正进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状态之中,课堂支离破碎了不说,更消解了课堂的结构性与完整性,呈现出碎片化、琐细化的倾向,贻害无穷。

假问题必须让位于真问题,不仅需要认识的到位,更需要实践的技巧。虽然没有之于问题来说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但如果平素教学注意几个方面,或许会化解不少纠结。

其一,真问题,就本质而言,必须是学生“跳一跳够得着”的问题,位于前苏联著名教育家维果斯基所言“最近发展区”之中,既要让学生感觉到解决问题的挑战与困难,又能使学生拥有基于原有基础加以解决的信心和勇气,现有基础与解决问题之间存在一个科学、合理、适宜的区间和落差,惟其如此,才称其为真实而有效的问题。

其二,真问题,就操作而言,并非指向于某一个特定个体,而是面向全体学生,让全体学生都拥有参与解决问题的机会,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需要在教师的有序组织和科学引领之下,循序渐进,梯度发展,共同完成对问题的探究。

其三,真问题,就评价而言,需要倡导“延迟评价”的理念,尤其是对于那些没有特定、唯一答案的开放性问题,更应该尊重孩子“言之有据”、“言之成理”的观点,千万不能落于窠臼、落于成见、落于定论。

其四,真问题,就过程而言,必须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需要教师运用智慧驾驭课堂,随时捕捉课堂教学流程中瞬息万变的教学契机,当机立断,做出准确的判断并选择有教育意义的对策,顺着孩子们解决问题的思路,因势利导,及时调整教学的方向与策略。

三、为孩子搭建发现、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平台,是教师的真使命

课堂的价值在于思维,历史课的终极使命乃“学史明智”。让孩子们通过一堂堂历史课体悟历史的真谛,从历史的博大精深中汲取进步的勇气与力量,形成对历史起码的“温情”(国学大师钱穆所言),这是历史教师须臾不能忘怀的职业担当。

摈弃历史课的“白开水”状态,营造五光十色、绚丽多姿、智慧理性、活力四现的教学情境,对于历史教师来说,是一种艰巨的考量。毕竟目前的教育改革已经让很多陈腐僵化的教育陈规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历史教师在课堂内部进行改革的外部环境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观。即使置身被边缘化的地方,历史教师依然拥有一定施展拳脚的空间。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充分加以利用呢?坚守自己的职业操守,坚守自己作为历史教师的精神底线,不断努力,锐意进取,历史教师依然可以大有作为,至少可以通过自己卓尔不凡的课堂表现赢得学生喝彩,赢得学生和家长的尊重,这无疑是一种极其宝贵的精神慰藉。

赢得学生喝彩的历史课堂,不仅需要教师适时、适当地撒撒“胡椒面”,“调味”一下,活跃课堂的气氛,此所谓“激发兴趣”,更需要教师追求高远,露一手高品位的“绝活”,即为孩子提供一个发现、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平台,让孩子们在课堂上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当课堂成为学生真实、投入地施展才华、彰显个性的“问题场”时,教师自身也会在教学相长的愉悦氛围中获得长足的发展。教师与学生,共同构成了“学习共同体”,只不过教师因其职业、经验、学识等方面的优势成了“平等中的首席”而已。很难想象,一个不能激发孩子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热情的教师,能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迈步走向长远。

总之,新课改走到今天,直面的深层次问题很多,其中最纠结的“问题解决”的问题,并没有很好地加以解决。或许,我们不能一下子化解多年、多因形成的“坚冰”,但我们必须正视和重视这个“坚冰”,惟其如此,正“在路上”的课改,步子才会迈得更踏实,方向才能更正确,收效才能更明显。

陆 安/青岛市普通教育教研室,中学特级教师

(责任编辑:张 斌)

猜你喜欢

历史课解决问题历史
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助农解决问题增收致富
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整式
化难为易 解决问题
“五味杂陈”——让历史课充满“历史味”
历史课点评的意蕴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