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型”理论在英语专业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2012-04-02陈兴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2年7期
关键词:体验型课型译文

陈兴

(湖南文理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南 常德 415000)

“课型”理论在英语专业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陈兴

(湖南文理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南 常德 415000)

“课型”理论是我国目前课程改革中出现的一种新型教学理论,它是由6种教学组织类型构建而成,这6种课型都主张学生主动探索、参与实践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其中几种课型在翻译教学中很值得尝试,以期改变传统翻译教学“重理论轻实践”教学现状。

“课型”理论;翻译教学;实践探索

翻译教学的主要任务和目标是培养学生熟练掌握英汉语言应用转换能力,实现学生由掌握语言知识向语言应用的转换,其根本性质是一门应用型实践性的课程。而在目前的翻译教学中,存在以下弊端:一是教师的教学表现“教条化”,这主要体现在惟教材、惟教案,没有激情、没有创造,有的只是平铺直叙、简简单单的重复活动;二是教学结构模式化,每堂课基本上是一种固定的模式,即复习导入——讲述新课——练习巩固——布置作业;三是教学活动与师生各自角色单一化,教师总是不厌其烦地给学生传授翻译理论与相应的翻译技巧;学生则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同时配合教师完成教学活动。这些现象忽视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难以实现翻译教学的目标,也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更不可能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复合型、应用型的高级翻译人才。基于传统翻译教学的这些弊病,本文试图运用最新的“课型”理论来探索翻译课的教学实践。

一 关于“课型”理论

“课型”理论是当前课程教学改革中出现的一种新型教学理论,它是由6种课程教学类型构成,即“参与型”、“研究型”、“辩论型”、“案例型”、“体验型”和“咨询型”[1]。每种课型都倡导突出学生的主体、以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为宗旨的教学模式;强调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和个性人格,充分打破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之间的界限,将生活中的教育资源和书本知识融会贯通,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在探索中提高能力,在辩论中锻炼思维,从发现中寻找快乐,从解决问题中增强信心,从不断体验中获得新知。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各项教学活动的的促进者、组织者和管理者。这一崭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自主支配时间与空间,创设对学生有挑战性的问题,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增加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多维有效互动,打破单一的集体教学的课堂组织形式。

二 几种“课型”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一)“参与型”课型的应用

1.参与的形式

参与的形式主要有随时参与和集中参与2种。随时参与即以设置问题情境等形式调动学生边听课、边思考,边参与,并将自己思考产生的看法和见解随时表达出来[2]。如教师讲解翻译技巧这一章时,教师可以先列举大量的经典翻译例子,由学生自己归纳翻译方法,然后再体验翻译。这也符合“参与型”课型的“三元”教学目标:“认知、情感、能力”。集中参与是集中时间由学生共同完成一个学习任务,如综合运用各种翻译技巧对一篇时事报道或其他材料进行翻译。

2.参与的方法

参与的方法灵活多样。教师常采用以下几种方式促进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第一种方式:教师提供要翻译的材料,组织学生结合所学的翻译理论与技巧进行小组讨论翻译,然后各小组派代表在课堂汇报,再由学生集体评出最佳译文。第二种方式:引导学生发现译文中的问题、或者教师设计问题,由学生来解答,教师最后作总结同时给出适当的补充和纠正。第三种方式:专题创立与学习。教师根据学生的语言能力和翻译水平,结合教学内容,创设不同的专题作为任务分给不同的小组。例如教师根据教材中的一个章节,设立以汉英句子结构特点对比与翻译为专题,要求层次低的学习小组负责简单句的收集与翻译,而层次高一点学生负责复杂句的收集与翻译,要求不同的小组尽量收集新颖实用的句子,鼓励学生自由翻译或小组讨论翻译(最好能一句多译或一篇多译)。通过层次有别的专题学习的实践活动,不同层次的学生各有所获。教师再精讲技巧来源及运用情况,让学生在今后的练习中领会直至能本能地运用相关翻译技巧。这样突出了翻译的实践性特征,从而能够真正做到“授人以渔”。

3.参与的意义

“参与型”课型改变填鸭式教学模式,变“一言堂”教学为全体学生共同参与,从而真正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表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构建了一种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二)“研究型”课型的应用

1.研究对象的确立

研究对象的确立主要有2种方法,一是由教师创设主题、提供研究对象;二是引导学生自学、自读、自疑,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如教师给学生提供大量高强度的文本翻译训练,使学生在大量操练中学习翻译、在不断讨论合作中学习翻译,并在课堂上的这种交互学习环境和融洽的学习气氛中,去把握翻译的真实内涵,从而进一步提高翻译能力和翻译技巧。在知识的掌握过程中,听来的忘得快,看来的忘得慢,做来的记得牢。学生由于不断接触到这种真实的、应用型的语言材料的翻译,其实际翻译能力更容易得到锻炼。

2.研究的形式

研究形式可以采用个体探究式、小组探讨式。个体探究式是以学生个体学习、独自思考与感悟为主的研究模式,每个学生在仔细研读原文的前提下,对原文的结构与语言表达特点都有不同的认识,再用自己的语言把原文本翻译出来,就形成了自己的译文,在教师批阅指导后,再进一步修改完善,就完成了个人的研究。小组探讨式主要指在翻译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课程的学习内容把一个班分成若干个小组,小组的成员通过有组织地进行讨论、交流,共同完成某一任务。如教师在讲授完翻译技巧这章以后,让学生分组探讨不同文学作品的翻译技巧或不同译者的翻译风格。各小组分工协作、讨论、收集资料等直到他们最后得出结论,以此来强化本章知识。翻译课本身具有实践性、探究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学生只有通过对英汉2种语言翻译转换的亲身体验和不断实践才能获得一定的翻译技能,在翻译实践的过程中也离不开集体、同伴的合作研讨。因此相对来说,在翻译教学中提倡分组研讨式学习有其充分的优势。

(三)“案例型”课型的应用

1.案例的确定

“案例型”课型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把翻译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作为案例,交给学生研究分析,是培养他们分析与判断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训练方法。对于“案例型”课型而言,关键就在于案例的确定。案例的的收集主要有2种:一种来自学生的翻译作业或在网上收集的日常生活中的不良翻译实例,另一种来自同一文学等作品的不同翻译材料。这两类案例都必须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学生经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讨论,在翻译认识和翻译技巧方面都能有较大的提高,从而提高他们的翻译能力。

2.“案例”型课型实施办法

教师首先要向学生简单介绍所选案例情况,符合哪类主题等,交代研究时应该注意的问题和计划安排。分小组分发案例材料,让参加者熟悉案例内容,同时教师还要接受学生对案例内容的质询。各组分别讨论研究案例,并找出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各组组员尽可能多的提供不同翻译,然后挑选出最理想、最恰当的译文,再全体讨论出最佳翻译方法和译文。最后教师自己总结,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整理总结。这种课型有利于提高学生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结合的能力。在进行课堂讨论过程中,学生养成了积极思考的习惯,有助于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的翻译理论知识来分析翻译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3]。

3.“案例”型课型实施需要注意的问题

首先,教师要先让大家了解本堂课的目的、实施方法、主题及计划安排,以便译文案例分析顺利完成。其次,全体讨论时,要注意控制时间,尤其注意能否进行更深入的讨论,以免草草收场使训练半途而废。最后,记录要全面,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提供自己的译文。

(四)“体验型”课型的应用

1.“体验型”课型的界定

科学设计体验翻译内容是上好英汉互译的“体验型”课型的前提。所谓“体验型”课型是指通过学生亲身经历的实践活动来认识事物本质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课型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获得知识、经验、提高觉悟、锻炼能力,从而达到教育预定的目的[4]。

2.“体验型”课型的操作过程

“体验型”课型是一种师生互动,以学生自主参与翻译的教学模式。从翻译教学的实践来看,翻译教学操作过程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激发兴趣阶段。教师将与一个专题有关的翻译理论与技巧提纲挈领地传授给学生,同时提供与学生生活贴近的、经典的译文范例来加以说明,这样学生能形成翻译技能与文字功底相结合的最直接、最鲜明、最强烈的感受。第二阶段,实践感受阶段。教师提供具体的翻译材料,让学生自主体验翻译,然后对翻译经历感受进行概括,形成自己的翻译方法与认识。第三阶段,体验内化阶段。内化就是把外部客体的东西转化为内在主体的东西,在这里指的是学生通过各自对翻译实践的反思,将亲历的英汉2种语言转换的这种体验内化为自身行为或观念。在这阶段,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互相启迪,通过交流使内化进一步深入。第四阶段,强化反馈阶段。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针对翻译中好的和不好的情况进行分析、总结,提高学生对翻译的认识,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体验型”课型的意义

首先,“体验型”课型明确了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教师不仅是“体验”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也是学生“体验”的指导者和帮助者,更是“体验”的鼓励者和评价者。教师要帮助学生明确体验活动的目标,激发他们的兴趣。在学生的体验活动中教师应该适时、适度的巡查指导。适当地引导学生在翻译体验结束后实事求是地进行译文的自我检查、修正错误强化自身的优势。其次,有利于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翻译体验实际上就是强化学生对翻译教学的主动参与和对学习内容的积极把握。

三 结语

综上所述,如果把“课型”理论运用到翻译教学中,那么课堂不再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场所和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场所,而是教师充分展现自身的教学智慧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的场所和师生之间相互互动的场所。“课型”理论中提到的另外2种课型——“辩论型”和“咨询型”课型在翻译教学中运用起来有一定的障碍,所以不适宜翻译教学。

[1]姜树卿.大学生思想品德课“课型”举要[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2]张玉萍.“参与型”课型在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6).

[3]刘传珠.翻译理论教学的几个认识问题[J].国外外语教学,2004(1).

[4]程凤春.教学全面质量管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H315.9

A

1674-5884(2012)07-0154-02

2012-05-05

2010年湖南省教育厅教改课题(湘教通:2010—317)

陈 兴(1962-),女,湖南常德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语言学与应用翻译的研究。

(责任编校 晏小敏)

猜你喜欢

体验型课型译文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合作学习法在不同课型中的有效性实践研究
译文摘要
例谈在不同课型中培养史证意识
体验型科教式乡村景观作为城市边缘景观的价值研究
I Like Thinking
“体验型”实践活动模式初探
城郊体验型农业休闲园植物景观设计
以《散步》为例谈课型设计创新
以课型改革促课堂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