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应如何正确引导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2012-04-02曾裕华
曾裕华
(韶关学院 法学院,广东 韶关 512005)
高校辅导员应如何正确引导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曾裕华
(韶关学院 法学院,广东 韶关 512005)
辅导员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高校辅导员必须深入了解大学生的特点,把握“导”的方向和内容,掌握科学的方法与原则,才能在教育工作中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让大学生知道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让大学生明确自身的努力方向。
高校辅导员;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矛盾的日益显现,大学生面临着思想观念多元化、价值取向迷茫化、心理问题凸显化等诸多问题,这些都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也对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一背景下,探索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的教育引导工作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不仅是高校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的要求,也是确保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一 深入了解大学生的特点是辅导员正确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前提
正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的那样,要想从一切方面教育人,就必须从一切方面了解人。实践证明,全面了解大学生的思想面貌、智力状况、健康状况、生活经历、个性特征、兴趣爱好及生活环境等,有利于辅导员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行为特点及生活倾向,有利于辅导员根据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的需要,在教育和管理工作中做到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及时帮助或引导大学生解决生活、学习、情感等方面的问题。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特别是新时期的大学生在思想、心理、行为等方面更是表现出若干新的特点:
1.有较强的平等意识和自我保护观念
当前,大学生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独立和自尊的要求日益增强,对交往的平等性要求越来越高。他们既对他人平等相待,又希望他人对自己也一视同仁。所以大学生更多的选择与同辈交往而远离父母,经常回避居高临下的教训,渴望平等交往。同时,随着普法教育的开展,当代大学生的维权意识也日益增强,他们已经初步懂得如何在法律范围内努力争取达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面对来自外界的对自身权利的侵犯,特别是自身隐私权方面的侵犯,他们已经懂得如何用法律的手段进行维权。
2.自主意识增强
当代大学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展成熟、知识积累的增多和认识水平的提高,自我意识日益增强,他们强烈要求摆脱依赖性和幼稚性,独立地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积极组织并参与各种社会活动。他们喜欢独立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判断事物,独立地思考和行动,不喜欢别人过多地指责、干扰和控制他们的言行。
3.心理较为脆弱,对挫折的承受能力不强
当代的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唯我独尊,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更缺乏对社会全面客观的了解,所以导致种种认识上的偏差。同时,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还存在不少问题,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一直是从书本直接走向社会,缺乏社会实践,缺乏各种锻炼。这就造成了当代大学生品质中缺乏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的能力和必要的忍耐力,心理受挫能力比较差,这也是当前学生离家出走、精神失常、自杀行为日益增多的重要因素。
4.个人主义倾向突出
当前的大学生在个人价值取向上逐渐走入“自我中心主义”。一方面,他们在强调自我实现的同时,很难摆正集体与个体的位置,崇尚自我奋斗,追求自我选择,部分学生追求各自利益而置集体观念于不顾,因而,产生了形形色色的极端个人主义。另一方面,他们显示出了较强烈的攻击性,喜欢公开批评他人、情绪波动大。在对某事的评判问题上,不同观点的学生不是从理论上来反驳,而是更倾向于人格攻击、讽刺挖苦嘲笑等。
5.功利主义思想严重
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和利益最大化的原则,使越来越多的人偏向用功利来衡量某一道德规范,即以个体的价值自我实现和获得利益的多少来衡量其社会行为所具有的价值,这也导致了大学生价值观趋向务实,崇尚实惠,追求物质享受。“前途前途,有钱就图”、“理想理想,有利就想”、“金钱不是万能,没钱是万万不能”等说法,已为部分大学生所接受,一些大学生中出现了学习浮躁、急功近利的现象,缺乏爱心和社会责任感。
二 把握“导”的方向和内容是辅导员正确引导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的关键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在继承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办法,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时效性。”[1]这就要求辅导员必须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切实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思路和新途径的探索,把正确的思想和主张转化为最广大学生的认识,进而转化为实践,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教育功能。而要做好这种引导教育,就必须要明确“导”的方向和“导”的内容,要讲求针对性和成效性。为此,笔者认为,新时期辅导员对大学生的引导教育要做好思想引导、学习引导、行为引导和就业引导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思想引导
1.引导大学生透过现象把握本质,培养他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他们学会把握正确的思维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2.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完善自己,帮助他们适时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联系自身的思想状况,揭示自己的思想实质,通过深刻的自我剖析、自我反省,全面地认识自己,彻底改造自己,进而自觉地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和道德素质。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充分调动他们参与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他们参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自觉性,引导他们提高自身素质,塑造良好的自身形象,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应有贡献。
4.引导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帮助学生分析存在心理问题的原因,揭示产生心理问题的根源与实质,认清自己的心理特征,引导他们正确对待各种困难和挫折,保持健康心态,为自己创造一个轻松、愉快、团结、和谐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二)学习引导
1.学习观的引导。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的过程既是认知与感受、体验过程的统一,也是思维训练的过程,同时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知识积累;引导学生把陈旧的“传承性”学习观转变到“创新性”学习观上来,在学习中不断探索和实践,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较强的实践能力,使学生成为创造性人才。
2.学习目标的引导。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是每位学生的首要任务,目标越明确、越切合学生自己的实际情况,其学习行动的每一次努力越能够获得成功。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以自己的人生价值为坐标,对学习过程和人生道路进行有效规划,确立一个切实可行的、经自己努力能达到的目标。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所说的,蹦一蹦能达到的目标,是学生们乐于去追求的。
3.对学习方式的引导。辅导员应通过指导学生开展各种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掌握自主性的学习方式、合作性的学习方式和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钻研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还可通过营造良好的、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环境引导学生正确学习。
(三)行为引导
1.学会运用个性心理与行为理论加强对学生行为的引导。高校辅导员要引导学生从他人的行为,特别是从他人对自己的态度中去发现和了解自己,并将它看成是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对此,辅导员不仅要善于对学生寄予期望,开展赏识教育,增强学生的自信、自尊,同时还要善于用行动使学生感受到这种期望所带来的真诚的情感支持和有效的行为指导。
2.重视环境对学生行为的影响作用,因势利导,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社会责任感。马克思曾经提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2]。外部环境对学生的行为起着重要的潜移默化作用,它的效果有时超过了课堂教育和家庭教育,“学校三年不如网吧一天”说的就是环境对学生的巨大影响。对此,高校辅导员一方面要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工作,要以优化人文环境,培育人文精神为目标,摒弃校园文化中的粗俗成分,提高校园文化的活动品味,使它接近或略微超过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欣赏水平,更适合大学生的口味。另一方面要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社会时尚,宣传和培育积极的社会时尚,抵制消极的社会时尚,帮助他们对社会时尚进行深入分析,提高他们对社会流行现象的分析、鉴别能力,杜绝盲从社会时尚的现象。
3.善于运用激励方法,激发学生的进取动机。行为科学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由动机决定的,而动机则是由需要支配的。因此,行为引导要善于利用某种外部诱因如人的需要、目标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之产生内在的动力,向预期目标努力。在具体工作中,高校辅导员既要在工作中建立健全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也要做到奖惩结合,适当以奖励为主,并对学生的行为和表现及时给予反馈,对其好的行为及时表扬,错误行为要严肃指正,改正后又必须及时地予以肯定。
(四)就业引导
1.积极为毕业生分析就业形势,传授求职技巧,引导学生确定恰当的就业期望值和合理的择业目标,正确对待择业。
2.树立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意识,在各个不同的阶段给予相应的就业指导内容。特别是要注重从新生入学开始,着手引导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设计,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职业生涯设计的相关知识和技巧,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和特点,准确评价个人特点和强项,评估个人目标和现状的差距,帮助学生准确定位职业方向,引导学生尽早根据人生目标和市场需求找准自己的岗位定向,进而确立自己四年大学生活的努力方向和具体策略。
3.开展就业心理辅导,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评价自我,正视社会发展形势,正确对待择业就业挫折,改变非理性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引导大学生做好积极的就业心理准备,全面了解自己的职业心理特征,积极调适自己的择业意向与职业抱负,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择业心态。
三 掌握科学的方法与原则是辅导员正确引导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的保证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必须与一定的对象相适应,对象不同,方法也应不同,它不是人们任意制定的,更不是所谓心灵的“自由创造”,它只能来自于对象的内容,来自于对象自身的运动规律。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具有客观性和规律性,同时还具有辩证性,一方面它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对象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另一方面各种各样的方法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
(一)坚持普遍联系性原则,注重结合社会环境和时代特色
大学生不是孤立的,而是存在于社会的普遍联系之中,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结构之中。当代大学生的成长背景日益呈现多样化、复杂化,影响他们思想的各种因素不仅在种类与规模上愈益发散,而且异质性也明显增强。因此,高校辅导员在研究、认识大学生时,必须将大学生置于一定的历史条件与社会背景下,到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社会经历中去探寻,才能弄清大学生思想活动的具体特点和现实根源,从而找出其发生、发展的规律和正确的处理方法[3]。如大学生中的男女生在对某些问题的关注上会有差异,在价值观上也出现不同,在对待一些问题的看法上也存在明显的分歧,对此,高校辅导员在做思想教育过程中要注意男女生之间的差异,因性别而制定适合的教育引导模式。又如不同的家庭经济背景下的大学生,其社会价值观、人生观、学习观、交友观等方面带有明显的差异性,对此,高校辅导员也应在深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为他们设计不同的教育引导对策。
(二)坚持对立统一性原则,尊重学生个体的成长规律
由于受到家庭环境、社会经历、个性特点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群体思想状态呈现出明显的层次性,在整个大学生群体结构中,既有全面发展型、开拓进取型,也有享乐平庸型、顺从实用型。从大学生个体思想的状况来说,大学生思想是各种矛盾的统一体,在各种矛盾的不断斗争和转化中,大学生的思想也在不断发展和变化[4]。因此,辅导员在分析和把握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思想状况时,要学会运用唯物主义辨证法,要看到整个大学生的主流是好的,绝大多数大学生的政治态度和思想倾向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少数有缺点、错误的大学生,其中绝大多数是属于认识问题,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改正的。一个先进的大学生不可能时时事事都先进,一个后进的大学生也不可能时时事事都后进,他们的思想中同样存在着先进与落后,正确与错误,美与丑,真与伪等矛盾的交织,只不过是谁优谁劣的问题,在一定条件下,优与劣也是可以转化的。只有认清这一点,高校辅导员才有可能在导向教育工作中做到对症下药。
(三)坚持能动性原则,满足学生的主体需要
实践表明,在高校教育中,大学生既不会消极被动地接受教师的影响,也不会简单地、原封不动地把教师所讲内容移植于自己的大脑之中,而是在能动地对所学内容进行分析、评价后,有选择的接受。因此,辅导员要转变工具论的德育功能观,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建立在大学生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的基础之上,必须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其能动性,引导大学生从自身独特的感受和理解中对各种问题进行分析和说明,引导大学生自觉地进行是非选择[5]。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认为,大学的主旋律应是育人,而非制器,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而非制造高档器材。高校辅导员在做好大学生的教育工作时不能忘记了学生是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有精神世界的,应以学生为出发点,以学生为归宿点。不仅要关注学生政治方向、思想观念等意识层面上的问题,也要关注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不仅要注重学生知识、技能、思维的培养,也要尊重和重视学生情感、意志、兴趣、需要、信念等个性素质以及社会责任感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不仅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指明方向,而且要帮助学生开展自我设计,找到自己个性、才能发展的独特领域和生长点,从而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能得到充分、自由和全面的发展。
[1]中央宣传部宣传教育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学习辅导读本[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张书祥.辅导员工作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医学教育探索,2005(3):173-175.
[4]李秀君,亓桂菊.新形势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探讨[J].山东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2):80-81.
[5]李 琴.关注学生的主体需要构建主体性德育[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119.
G641
A
1674-5884(2012)07-0027-03
2012-04-11
曾裕华(1977-),男,江西寻乌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责任编校 罗 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