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教育质量在中国的涵义及质量评价研究的趋势

2012-04-02赵婷婷

大学教育科学 2012年5期
关键词:质量标准概念标准

□赵婷婷

提高质量已经成为当今中国高等教育的主题。但是应该看到,高等教育质量在当今中国社会语境下被赋予了特殊的涵义,与西方国家有着很大的不同。这是中国高等教育所处的特殊时代造成的。在这种情况下,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研究应配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题,以发挥其更大的作用。

一、高等教育质量概念的特性

质量这一概念本身似乎不难理解,《辞源》和《汉语词典》中对其都有解释。总的来说,它是对事物或者活动的优劣程度以及有效程度的判断。所以,对于质量这一概念的理解应该关注两点:第一,它不是一个纯粹客观性概念,不可避免地体现着价值判断[1],优劣程度或者有效程度实际上都是根据某种质量标准进行判断的结果,而任何的质量标准都是某种目的性、需求、适用性的规范性表现,体现着某种价值取向。第二,它是相对性概念,质量高还是质量低关乎以什么标准来评价。如果标准低一些,对产品或者活动的质量评价结果可能就会高一点;反之亦然。

由于质量概念本身包含的相对性以及价值判断的特性,高等教育质量概念的内涵变得十分复杂。一方面,因为高等教育是众多价值取向纵横交错的领域,不同的价值取向对高等教育质量都有不同的判断和诉求,这使得高等教育质量这一概念的内涵变得十分宽泛。这也是为什么关于高等教育质量的很多研究都从质量观开始,因为质量观是从某种价值取向对高等教育质量进行认识的最直接体现,可以说,它是研究高等教育质量的源头。另一方面,高等教育质量这一概念比产品质量、活动质量等概念面临着更多的相对性问题。因为对后者来说,如果质量标准是确定的,其质量还是能够具有确定性描述的;但是对前者来说,即便质量标准是确定的,根据这一质量标准所描述出来的高等教育质量还是很难达到确定性的程度,甚至有很多人认为,高等教育质量本身是不可测量和评价的。

关于高等教育质量的研究总是被等同于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研究,我认为这是质量概念的特性决定的。质量本身关乎判断,要想说清楚优劣程度和有效程度,不判断、不评价是没有结论的。因此,什么是高等教育质量、用什么标准来评价高等教育质量、怎样评价高等教育质量、怎样保证高等教育质量等问题,就成为关于高等教育质量研究的核心问题。从广义上理解,这些都应该是高等教育评价研究所应关注的内容。

纵观各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研究的状况,关注的焦点并不仅仅在纯粹理论研究方面。换句话说,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研究的意义更多在于它在实践中的应用以及人们对它的认可程度,而不仅仅在它的理论意义之上。比如,两个同样科学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在高等教育评价实践中得以运用的标准就会比另一个没有得到运用的标准的意义要大得多。从这种意义上说,高等教育质量及其评价研究更应该理解为一种运动或者过程,它的目的在于引起人们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关注,在于形成关于高等教育质量的社会共识。这实际上更多体现了一种价值取向的宣传和同化过程,质量以及评价质量的标准只是这一过程的载体。

二、高等教育质量在当今中国的独特涵义

概括地说,西方高等教育质量提出的背景是公众问责,正像E·格威狄·博格等学者所说的那样,“在过去的近半个世纪以来美国高等教育政策重点是入学和问责制。问责制动机将作为引出质量问题的一个基础——对董事、各州代理机构、立法、纳税人等负责。”[2]随着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学生进入到高等教育系统,社会和公众希望了解学生们到底接受到了怎样的高等教育,高等学校间的教育质量和水平究竟有多大的差距。同时,随着西方福利国家公共管理理念的转变,政府对大学投入的产出效益也越来越受到关注,这些都需要对高等教育的质量进行评价。从这种意义上说,西方高等教育质量及质量评价以及保障这些概念的提出,实际上体现的是高等学校走出象牙塔、逐渐开放的过程,目的是要让高等学校打开校园的樊篱和围墙,让社会能够有更多机会参与到人才培养当中来。所以,西方国家对高等教育质量关注的两个直接结果是:第一,外部评价的观念逐步被高等教育系统所接受,高等教育质量的高低不再仅由高等教育系统内部机构来评价;第二,高等教育质量的评价一定是多种价值观冲突协调的结果,这可以从第三方评价的兴起中得到证实。因为第三方评价机构往往由高等学校以及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以外的民间机构来承担,它由政府、企业、教师、专家、社会人士等组成,体现着多元利益主体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其评价标准和评价行为都是各种利益主体需求相互磨合、协调的结果。

但是,在中国则不同。中国社会对高等教育质量问题的关注实际源于1999年扩招以后,高等教育规模的急剧扩大在一段时间内造成了高等教育办学条件的紧张局面,从而引发了全社会对高等教育质量问题的重视。教育部作为政府教育主管部门,面对全社会对高等教育质量的担忧,认为有责任保证高等教育的质量。因此,从2002年开始,教育部对所有普通高等学校进行了五年一轮的“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以实现政府对高等教育质量的管理和监控。从这种意义上说,虽然我国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也是高等学校接受外部评价的过程,但评价更多被作为政府管理和监控质量的手段之一。

近年来,随着“纲要”的颁布,高等教育质量问题更是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程度。但是应该说,当今高等教育质量的内涵已经远远超出上一轮高等学校质量评估的内涵,因为在“纲要”、“高教30条”等文件中提到的高等教育质量,面对的问题已经不再是1999年由规模扩大带来的质量问题,也不是西方意义上公众问责所要了解的质量问题,而是与提高我国的教育竞争力甚至国家竞争力联系在了一起,已经成为关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重大事项,而在这些重要文件中所提到的“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等问题,其实已经涉及到高等教育方方面面的改革。换句话说,只有在教育观念、体制机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多方面都进行改革,才能从根本上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因此,这里的质量与质量评价中的质量,在内涵上所要表达的侧重点已经完全不同:质量评价中的质量更侧重强调评价的涵义,由某种价值观而设定某种标准,符合这一标准即被认为达到了某种质量;但提高质量中所提到的质量不仅在内涵上更为宽泛,其侧重点也不再是评价,而是改建甚至是创新,这里隐含的意思是,要全面改革高等教育,才能达到理想中的那种质量。所以,这里的质量更接近某种想要达到的目标。如果非要从质量标准的角度来理解,那么质量评价中的质量可能代表着门槛标准,而提高质量中的质量则可能意味着最高标准和我们需要努力的方向。如果说“十一五”期间的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工作已基本解决了质量门槛标准的问题,那么在未来的5到10年,甚至在更长的时间里,我国高等教育的任务是要将现有的质量水平提升一个高度,建立更高的质量标准;在某些类型的大学里,可能不仅要提升一个高度,还要和世界一流大学看齐。

三、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研究的趋势

高等教育质量的涵义在今天中国社会的语境中已经被赋予了新的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实际上指的是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其目标是赶超世界发达国家的教育水平。因此,在这种意义上研究高等教育质量,其重点似乎已经与以往我们理解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研究关系不大了。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调整相关研究的侧重点、如何使得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的研究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我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目标,就是我们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以往无论在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研究还是评价实践中都存在着一个误区,那就是过分夸大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的作用,赋予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以过多的目的和任务。比如,我们既希望评价达到监督检查的目的,更希望能通过评价加强管理、促进改革、分类指导、推进创新等,存在着将“提高质量”等同于“质量评价和保障”的现象。但是,认真分析不难看出,在我们赋予的这些种种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的任务当中,有些是相互矛盾的,有些不在同一层面,这些都需要认真加以研究:哪些问题是通过质量评价能够直接解决的,哪些问题是质量评价所无法直接解决的,还需要其他的政策手段来推进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了解当今时代高等教育质量评价到底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也只有这样,质量评价才能在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社会使命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面对我国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挑战,我觉得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研究应该客观定位,重新思考。首先,由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个宏大概念和系统工程,因此提高质量的研究不能等同于质量评价的研究,否则质量评价的研究必然陷于无所不包的境地;其次,应进一步明确质量评价研究的指向性和针对性,真正瞄准高等教育改革中需要质量评价研究发挥作用的领域,切实加强研究成果的可操作性,以使研究发挥更大的作用。

我认为,今后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及其评价研究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加强:第一,应深入研究世界一流大学或者世界一流高等教育质量的标准究竟是什么。我们提出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隐含着赶超世界先进高等教育水平的目标。那么,世界先进水平的高等教育究竟应该具有怎样的特征?应该用怎样的标准来衡量?这些都是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通过这样的研究,可以对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有更深入的认识,也可以为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提供借鉴和启示。第二,应进一步发挥高等教育质量评价在高等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近年来,各高等学校都进行了很多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改革的举措和方法很多,但改革的实际效果却鲜有科学评价。现在对于改革效果的评价,大多是拿几个学生获奖、发表论文说事儿,以点概面的效果评价非常普遍;而且所做评价大多是经验性的,鲜有实证和扎实的跟踪调查。我认为,这些都是未来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研究中必须跟进和发展的方面。没有评价的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没有价值的改革,因为如果不能科学评价改革的效果,改革就不能持续改进,同时也不可复制,不能推广。第三,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研究可以在多种层面上进行,既可以对课程及其改革进行评价,以便更加科学合理地安排课程内容;也可以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评价,以便根据改革效果,总结改革经验并加以推广;还可以在构建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机制上进行研究等。但是我认为,我国目前在前两种微观或中观层面上的质量评价研究比较弱,尤其在如何突破以往以经验为基础的评价方面还需要深入研究和实践。

[1]董泽芳.高等教育的生命线[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14.

[2][美]E·格威狄·博格,等.高等教育中的质量与问责[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

猜你喜欢

质量标准概念标准
2022 年3 月实施的工程建设标准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幾樣概念店
忠诚的标准
美还是丑?
功劳木质量标准的改进
学习集合概念『四步走』
石见穿质量标准的研究
抗骨增生丸质量标准的改进
聚焦集合的概念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