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索与实践——以C大学为例

2012-06-14游达明刘爱东

大学教育科学 2012年5期
关键词:产学研创新能力大学

□曾 蔚 游达明 刘爱东

“产学研合作教育”(co-operative education)由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工程学院教务长赫尔曼·施奈德于1906年开创,1946年美国职业协会发表的《合作教育宣言》正式地将合作教育界定为:“一种将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经历结合起来,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的教育理念”[1]。它在经济发达国家已经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并被视为促进经济发展、培育创新人才的成功教育模式。青木昌彦和原山优子认为产学合作是“通过分属不同领域的两个参与者——大学与产业的相互作用产生的相乘效应来提高大学与产业各自潜能的过程”。这一过程可能会引发人力资源素质的提高、创新能力的跃进和经济效率的提高等一系列宏观效果[2]。Joseph A.Raelin对国际合作教育的一百年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预测未来一百年合作教育的可能发展趋势。他提出采取“三重螺旋”的运行模式来加强高校——产业界——政府之间的相互作用,以期产生“双赢”甚至“三赢”的结果[3]。对企业来说,可以获得高素质的科研人才,利用高校实验室等先进科研条件,接触到较前沿的研究成果或技术知识等。对高校来说:企业可以为高校研发经费,为师生提供接触实际问题的机会等。政府如果促成产学研合作,能促进社会科技发展,产生良好的政绩[4]。

我国高校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初步尝试了产学研合作教育,是高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产学研合作教育将生产、科研中出现的新技术、新成果及社会经济发展前沿的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使学生更多地了解学科发展的前沿态势,不仅有利于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体系及创新思维,而且要求学生既要学有所成,还要学以致用,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5]。

本研究主要是通过调查分析对当前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研判,并结合C 大学的实践,对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和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进行探讨。

一、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研判

为了解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状况,我们对C大学在创新教育体系建设、营造创新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引导大学生参与创新活动实践等方面的政策导向和措施,以及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对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提出的要求等进行了问卷设计与调查。从2010年的12月开始至2011年的3月31日止,共发放问卷480份,回收有效问卷455份,回收率为94.79%,调查对象本科生和研究生占比75.38%,教师占24.62%。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的重点和途径,以及对高校教育、教学改革要求。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所谓创新能力,一般指提出设想、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运用各种信息,对事物(包括自然界、社会及人本身等)的现象和本质进行分析、综合、推理、想象,进而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新产品、新工艺、新成果的能力[6]。调查对象对创新能力培养重点的认识如表1所示。

表1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重点的认识情况

由表1可见,对于创新能力中创新思维是重点的认可度最高,比例为46.15%,认为创新实践能力是重点的选择比例达到了29.45%。这说明要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应从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入手。学生只有在实践过程中通过运用所学的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才能产生强烈创新动机、创新意识,通过真实环境下的实践和实训提升综合实践能力,建立创新的勇气和信心。然而,这仅仅依靠高校的条件和力量,难以全面完成创新人才培养的任务。产学研合作教育无疑是一条对接理论和实践,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育创新人才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

为把握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具体途径,我们根据C大学和国内各大高校实践设计了以下10个方面的途径选择,调查结果如表2。

表2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路径选择

表2显示,社会调查与实践、参与老师的科研课题、各种创业大赛和教学中的研究论题与专业实习结合(分别占61.10%、57.58%、48.32%、39.78%),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最理想的路径选择。“产学研合作教育”提供了科研训练和实践平台的支持,实现了理论教学、科研创新实践与社会需要的对接,是实现这些路径选择的必由之路。

为了解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高校教育、教学改革要求(该题为多选),我们从以下10个方面进行了调查,结果见表3。

表3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高校教育、教学改革要求

从表3中可以看出,教学模式改革、创新教育观念和提供大学生参与科研及实践平台的呼声最高,分别占54.07%、50.11%和49.45%,大多数师生认为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应该培养出具有较强的知识获取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高质量创新人才,这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对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诉求。

C大学基于教育改革需求,在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探索与实践中,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和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借鉴。

二、探索产学研合作模式,构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和基地

C大学在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索与实践中,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实习”、“入研”、“入企”、“创业”和“出海”五大产学研合作模式,构建了学生参与科研和实践的产学研合作平台和基地。

(一)“实习”合作教育模式

该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学校与企事业单位通过双向选择,签署合作协议,建立稳定的校外教学与实践基地,根据学校人才培养和基地单位生产经营的实际需要,定期选派学生去基地进行产学结合的训练。C大学已建立200多个校外教学实习基地、20多个临床教学基地。学校每年有近万名学生深入这些基地,进行生产、管理、临床等方面的实习锻炼。该模式弥补了校内实践教学资源的不足,使学生深入企业生产、技术和管理一线,在专业教师和基地专家的指导下,充分了解企业对生产、技术和管理方面的需求,激发学生创新求实,提升创新实践能力。

(二)“入研”合作教育模式

该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以大学实验室为平台,以老师承担工业界委托研究项目为载体,通过科学研究的合作导入产学研合作教育。学生的毕业设计和论文直接面向企业的需求。目前C大学年均拥有工业界委托开展的研究课题在1000项以上,为这种模式的实践提供了保障。前些年,云南蒙自矿业公司基于企业发展的战略,委托C大学金属资源学科链实施校企合作的重大研究计划,课题达10余项,参加攻关的教授、研究生和本科生达110余人。三年后,博士研究生黎维中被公司聘为总经理,另外4位博士分别被聘为公司副总经理和关键技术部门经理,他们全方位地融入蒙自矿业公司的发展,并为企业带来持续创新和不断跨越。实践证明,该模式培养的人才既能及时了解本领域的市场前沿动态,又掌握本学科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能,他们毕业后往往能很快适应工作和社会的要求,并表现出较强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7]。

(三)“入企”合作教育模式

该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学校和企事业单位以双赢为目的,建立稳定的人才培养合作关系,企事业单位与高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保证和评价培养质量,促使学生在企业学习阶段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和先进企业文化,深入开展工程实践活动,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学生的实践教学和毕业设计(论文)环节实行“双导师”制,由学校教师和企事业单位的专家共同指导。例如,C大学从2009年开始创办创新型高级工程人才试验班,对学生采取“4+1+1”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即“四年大学本科教育、一年工程一线挂职、一年工程硕士阶段学习”。2010年教育部正式启动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创新提供了良好契机。C大学“卓越计划”包括冶金科学等14个专业,培养目标分本科、硕士、博士三个层次,主要通过校企联合培养的“3+1;1+1;1+2”分阶段培养模式 (其中:“3+1”为本科培养阶段,工程实践1年;“1+1”为硕士培养阶段,企业挂职培养1年;“1+2”为博士培养阶段,企业挂职培养与工程研究2年)。目前,C大学与企业共建的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有:中国铝业公司、三一重工和宝钢等19家。该模式不仅拓展了高校育人空间、优化高校人才培养的结构和资源,而且可以使学生直接面向生产与科研一线,得到企事业单位的一线专家的指导,这对于他们提高工程实践能力、科研创新能力等都是很有益的。

(四)“创业”合作教育模式

该模式的主要特点是高校教师以自己研究成果为基础,吸纳社会资本参与,按市场化运作模式合作组建科技型企业。这些成功的创业企业既推进了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又为创新人才培养提“实战”平台。例如,C大学已产生以“山河智能”、“博云新材”两家上市公司领衔的数十家产业化成功的科技型企业,为各层次的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创新实践平台,使置身其中的学生油然而生“创新人人可为,创新成就未来”的强烈感受,产生迎接挑战、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这无疑是对学生最好的创新创业教育。该模式有助于学生掌握学科前沿知识与专业技能,亲身体验创业企业研发、生产、经营与管理的过程,了解市场运作的规则,体会技术与产品创新的压力等,提升其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五)“出海”合作教育模式

该合作教育模式是积极配合我国企业“走出去”战略,把培养具备国际视野,能够进行跨文化交流、合作和参与国际竞争的拔尖创新人才作为重要内容。从2006年开始,C大学就形成C大学-美国普渡大学-Mittal芝加哥研究中心“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相结合”的中外产学三边教育合作培养模式,已连续派出30余名学生赴普渡学习,并以国际著名的Mittal钢铁公司芝加哥研究中心为科研和毕业实习的基地,参与Mittal的工业科研项目并完成毕业设计。在该模式下,学生们在充分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和优良实验条件学习和科研实践过程中,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国际竞争能力,并受到国外宽松科研创新环境的熏陶,产生了强烈的创新意识,显著提高了创新实践能力。

三、创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模式,构建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近年来,C大学根据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不断创新教育观念,继续深化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将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定位为:人才培养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以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身心健康、能力出众的拔尖创新人才为核心,探索并完善以“五强化五结合”为特色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机制,即:强化研究性学习、强化实践创新能力、强化个性化培养、强化拔尖领军素质、强化国际竞争力;卓越意识与一流平台相结合、产学研用相结合、专兼师资相结合、本土化与国际化相结合、优势科研与人才培养相结合,形成追求卓越、勇于担当的领军人才成长文化,为建设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在创新教育理念指导下,通过构建学生参与科研和实践的产学研合作平台和基地,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即“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如图1所示)。通过上述5种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与基地,支撑三大教学体系,学生通过各个教学环节提升创新思维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和创新学习能力,最终培养出满足时代和社会需要的具有进取精神和开拓精神、综合实践能力强、全面发展且个性鲜明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C大学本着“将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的创新人才培养观,通过实施“以学生为主体、以选课制为核心”的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改革,构建了包括通识教育、学科教育、专业教育、个性培养等四个平台的理论课程教学体系(如图2所示)。四个平台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以及学分和学时多少以有利于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和不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为指导原则,同时兼顾到我校的优势特色并考虑到是否有利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开展。适当增加由科研创新团队的骨干教师介绍学校重大科技成果,以及企业新产品、新成果和新生产工艺的课程内容,实现科研成果进课堂;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自由选课,开阔学生知识面和视野,有利于学生的交叉选题与研究;倡导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统一,博学多闻,优化学生知识结构,全面提高素质;实施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兴趣与爱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在课程体系中增加了个性培养教育课程,增加课外研修学分,设置灵活多样的课内外课程,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拔尖创新人才。另外,通过升华班、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国际联合办学、校际交流培养、出国(境)学习等多种途径,鼓励具有特长的优秀学生经过选拔接受特殊培养,实现优才优教。

图1 “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教学体系

图2 “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理论课程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参与实践活动的各个环节,注意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体现学科专业特点和可操作性。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C 大学新版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规定: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学分数(含单独设置的实验课)占总学分比例:理工类专业≥25%;经管文法类专业≥20%;医学类专业≥30%;在总学分不增加的基础上,各专业可在原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基础上,在集中实践教学环节适当增加学分。C大学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可以归纳为课堂实践教学子系统、生产实习子系统、社会实践子系统、科研能力训练等四个子系统,如图3所示。

图3 “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

C大学重视课堂实践教学,将现代化仪器设备和新的实验技术引入课程实验(包括基础实验、基础技能训练和专业实验),并利用现代计算机和信息技术进行模拟实践,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强化案例教学,增强对学生实践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开展社会调查与实践、课外技术服务、参加社会认可的专业资格认证考试,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将科研能力训练纳入实践教学体系,包括组织学生积极申报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等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学生学科竞赛、学术讲座与研讨,倡导学生参与教师研究课题或校企合作研究项目等;生产实践环节为整个“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核心部分,根据学校、学生和企业三方的现状以及需求,生产实践由认识(见习)实习、生产(临床)实习以及工作实习三个环节构成,三个环节的内容相互衔接、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学生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绝大部分与科研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各种实践训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创新意识,也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C大学自2002年起,就逐渐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依托产学研合作平台与基地,探索并形成了富有成效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该体系由创业教学基础平台、创业模拟实训平台、创新创业实战平台、创业辅导孵化平台组成(见图4)。

图4 “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C大学自2002年起,就逐渐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开设创业教育课程等,融入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当中,进入第一课堂。通过覆盖全校的课堂教学,学生从低年级开始就系统接触创新创业知识,了解就业需求,拟定职业规划,为创新创业打下了良好基础;C大学把模拟实训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重中之重,率先设立创业实践学分,开展SY B(创办你的企业)培训,引进欧洲模拟公司创业实训技术,指导学生成立模拟公司;针对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多元化要求,于2012年摸索创建了全国高校首家“大学生职业选择能力训练实验中心”,选取毕业生就业的10个核心环节建设专项实验室,对学生就业的36个步骤进行系统培训,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选择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在创新创业实战平台建设方面,C大学指导和支持学生开展诸如创办自己的企业、建立工作室,进入创业实体和创业基地工作等创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级各类创业竞赛、各类学科竞赛、科技发明与制作和创新实验计划等课外科研活动进行创新创业“真刀真枪”的实战训练;在创新创业辅导孵化平台建设方面,成立专门的创业教育组织机构——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中心,建立健全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2002年创建全国首家大学生创业综合性服务网站——中国大学生创业网,2003年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培养学校推进专业化的训练,2004年以创业网站和“双创”学校为基础,建设湖南省大学生创业就业服务体系,2008年建立大学生创业园,开展项目孵化等服务,并通过创业论坛和创业者沙龙活动营造创新创业气氛,提供创新创业经验交流、咨询和指导。目前大学生创业园已入驻学生公司72家,组建创业工作室510个,先后投入资金1600多万元,资助了2500多个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目前,C大学依托校内优势平台,与政府机构、社会企事业单位合作,先后建立了覆盖全国的创业依托基地、实践基地、模拟基地828个,毕业生就业基地628家。

C大学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和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和实践,培养出具有较强的知识获取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高质量创新人才。近年来,学生参加各级大赛成绩显著,学校所立项扶持的学生科技创新创业项目中,先后有20余项获得了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二等奖;获得了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金、银奖近10项;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一直稳居95%以上,进校招聘的世界“500强”企业达到235家,各层次毕业生均深受用人企事业单位好评;涌现出郭彦蕊、李海星、耿占吉、李伟等一批依托母校C大学的产学研平台自主创业的创业明星。他们的“SY B 培训-创业创新比赛-建立工作室-工厂实习-工作实战-公司成立”创业历程充分体现了产学研合作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所起的关键作用。

[1]李伟铭,黎春燕.产学研合作模式下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1(5):102-105.

[2]青木昌彦,原山优子.产学合作的发展方向[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4):8-9.

[3]Etzkowit,Leydesdorff.Reflection-in-Action On Co-op:The Next Learning Breakthrough[J].Cooperative Education and Internships,2008(3):127-140.

[4]阮美飞,郑荣跃,张佩芬.“产学研”一体化培养创新人才的理论与实践[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9):61-64.

[5]姚延芹.有关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研究述评[J].江苏教育研究,2011(9):52-54.

[6]刘爱东,夏菲,丁晨娟,薛先菊.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提升的问卷调查分析——纳入党建研究招标课题的思考[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1(8):117-121.

[7]姜志胜,等.国内基金“创新基地”的产学研一体化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2012(3):39-42.

猜你喜欢

产学研创新能力大学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留白”是个大学问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大学》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政产学研用”:培养卓越新闻人才的新探索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