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新生党员培养管理调查分析——以东莞理工学院为例
2012-04-02姜蓉秦怀泉
姜蓉 秦怀泉
(东莞理工学院 建筑工程系,广东东莞 523808)
高校新生党员作为理论上的一个先进群体,有一部分在现实中其表现并不尽如人意,有些学生党员甚至连入党动机都存在问题,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在一次与学生党员交流中,问其为什么要加入中国共产党时,他毫不掩饰地答道,入党以后进国企工作容易,前景好,有退休金;再问其是怎样入党的,他说道,读高中时,掏点钱给村支书,就入党了。这是一种社会的腐败现象,带来的是给党组织输送低质的党员,长此以往必将影响党员队伍的质量,影响高校党组织的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对于这部分特殊的党员,在其升入高校之后,对他们的继续培训、思想教育就显得尤为迫切,高校党组织应该把对他们的培训、考察、教育、引导工作当作一项重点工作来抓,使得其品行能够得到提升,最终发挥出先锋模范性的作用。
为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生党员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其培养质量,更好地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笔者在东莞理工学院12个院系范围内对新生党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工作。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10份,回收有效问卷11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问卷调查主要从高中学生党员入党程序、入党培训、入党期间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升入高校后的思想动态、品行素质状况等方面展开。
一、高校新生党员培养管理现状分析
(一)培养时间较短
高校新生党员存在培养时间较短的状况,入党时间不符合《发展党员工作的流程和要求》中的时间要求。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有67.43%的学生入党前后所用的时间都是在一年或两年内就完成了,其中有一部分学生第一年申请入党就成为预备党员,第二年就转为正式党员,而只有32.57%的学生是按照正常的入党时间进行的。
(二)档案管理不完善,入党必备材料缺失
在调查中,发现有些新生党员没有写过入党必备的材料,比如《入党申请书》、《自传》等。被调查的新生党员中,只有62.73%的同学写过《入党申请书》、《自传》,而17.27%的同学没有写过这些材料,有11.82%的同学没听说过入党要交这些材料,8.18%的同学不清楚自己是否写过这些材料。这就揭示出一个问题:起码有29.09% 的同学是没有写过《入党申请书》、《自传》的。在调查中,就“在积极分子考察期间有没有写过思想汇报?”这个问题,只有37.27%的同学是定期按质写思想汇报的,而有20.91%的同学是没有写过思想汇报的。
在问及“当你被确定为发展对象之后,组织上有没有对你进行函调和政审”时,真正能够做好这项工作的比例只有53.64%,而18.18%的学生认为做这项工作只是任务,形式化地完成的;有11.82%的学生是没有做过这项工作的;更为惊人的是竟然有16.36%的学生 (大一新生为主)不知道什么是“函调”、“政审”。对这些如此轻率就加入党组织的学生,党组织在其升入高校后对其进行党章理论知识的培训、教育、考察和引导等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三)缺乏必要的理论知识的培训,理论素养相对欠缺
通过本次调查,发现在高中学生成为积极分子后,有进行党课培训并且达到预期效果的比例是36.36%,而有21.82%的学生是没有经过培训的。当问及“你是否取得了校党课培训的结业证书”时,结果也有出乎意料,只有46.36%的学生参加了培训,并取得了证书;有20%的学生是学校没有开培训课,所以既没有参加培训,也没有结业证书;更令人惊讶的是有17.27%的学生没有参加培训却有结业证书。这就更加透彻地揭示出部分高中学生入党时没有经过必要的培训,他们的入党材料中有些是假材料和补做的材料,这就要求各级党组织要加强对这些党员在入党后的管理、教育和考察,要通过组织生活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和思想交流,要加强监督和约束机制,把学生党员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1]。
(四)入党过程简单,程序欠完善
通过调查发现,有17.27%的高中学生入党时,在确定其为积极分子、发展对象、预备党员时,所在的党支部是没有召开会议,而是直接做出决议的。有12.73%是没有召开群众座谈会,而有14.45%的新生党员,不知道什么是“群众座谈会”,有27.27%的党员认为他们的组织虽然做了这项工作,但效果不好。做得比较好的“组织谈话”这项内容,也只不过是53.64%。当问及“在确定为预备党员之后,有没有进行入党宣誓”时,有30.91%的学生是没有进行入党宣誓的,这个比例还是比较高的。
(五)素质不高,模范作用发挥程度需提高
在高校,学习的压力明显比高中时代减轻许多,那么,他们如何安排自己的业余时间?学习和活动时间能否合理地安排?综合素质是否提高?据调查,有12.5%的学生党员在大学里要么一心专注于学习,党、团、学事物漠不关心,社会活动能力有待加强;要么一心专注于学生活动或工作,虽然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但学年结束时却有几门功课不及格,不能很好地平衡学习、活动或工作;更有6.25%的学生党员对学习和工作、活动都不屑一顾,对学习和活动都不想花太多精力,思想消极,斗志低迷。大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场所,学生既要会学习,又要会工作,为以后步入社会做好各方面的准备。
高校新生党员能否发挥其先锋模范作用?从调查的数据来看,有81.25%的同学认为他们在学习之余,有参加能够积累经验、增长知识的活动。有52.5%的同学认为他们的学习优秀,并且能够帮助成绩较差的同学。有60%的学生党员在高校里承担了学生干部的工作,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好自己的工作,为同学服务。还有18.75%的同学没有参加各种活动;47.5%的同学或是成绩不优秀,或是不愿意帮助成绩较差的同学;40%的同学没有担任团、学干部,这些新生党员确实没有在班级、院系充分发挥出先锋模范作用。
二、高校新生党员培养管理途径分析
高校新生党员培养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虽属个别或部分现象,但如果放任自流,将会降低高校党员队伍的质量,影响高校党建工作的科学发展。结合高校党建工作规律,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加以解决:
(一)加强培训,做好党的基本理论知识培训
高中学生入党过程中,所在的党支部对于必须召开的支部会议,没有召开;必要的环节,如组织谈话、入党宣誓,也没有做到。出现这些现象,笔者认为原因有二:其一,高中学生所在支部考虑到高中生学习任务重,时间紧迫,为了减轻学生的一些负担和压力,就省去了这些环节;其二,学生在入党阶段缺少必要的培训、思想教育,所在的党组织没有给予正确的、科学的引导。针对高校新生党员存在培养时间较短、入党必要环节省略等状况,加强党的基本理论知识培训很有必要。高校新生党员入校后,可以在每学期开学三周内,做好党课培训计划,计划包括积极分子、发展对象及预备党员的培训内容。培训过程要和理论学习相结合,要营造理论学习的氛围,让党员互相交流、互相提高,既让党员自觉地投入到理论学习中去,又培养党员坚持学习理论的习惯[2]。同时要严格地考察,科学地引导,促使其宗旨观念增强,党章知识扎实,思想觉悟得到提升,从而保质保量地完成党的基本理论知识的培训。
(二)建立学习小组,定期举行新生党员学习会
笔者认为,少数学生党员出现的思想觉悟低、缺乏进取心、不能做到严于律己、奉献意识差、在自己的学习上未能有所建树、缺乏吃苦耐劳精神等现象,其原因是学生在准备入党时,所属党支部把关不够严。对于那些入党动机不纯 (如带有功利性等),也没有及时指出,而是任其发展。据调查,有16.25%的学生的入党动机带有功利性。所谓动机,是指激励和维持人的行动,并将使行动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内部动因,而入党动机在这里特指个人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基本出发点和目的[3]。目前,许多大学生的入党动机呈现多元化倾向,表现出复杂化特点。因此,对大学生的入党动机的考察,既要理性看待,又要科学分析,正确引导。针对以上情况,当学生党员进入大学后,建立学习小组,定期举行党员学习会,是一个很好的举措。例如,可每月开展1~2次党员学习会,每次时间约为1.5~2个小时,进行相关的学习和探讨,例如:一个党员,一面旗帜——党员示范岗活动分析;新时期高校党员的任务与使命;经济发展新阶段对党员的新要求;预备党员实事工程;一帮一活动;各种民主生活会;与兄弟院校进行党建交流等等。
(三)注重培养使用,让新生党员成长起来,加强责任心
不可否认的是,有些高中学生党员升入高校后不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比如,思想觉悟低,对学校开展的有意义的活动认识不够深刻,态度消极等。据调查统计,有6.25%的学生自身学习搞不好,学得不够扎实,有5%的优秀学生认为帮助他人搞好学习是在浪费自己的时间。为此,调动新生党员的积极性显得尤为重要。主要是给新生党员交任务、压担子,激励他们的政治热情和上进心,让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经受锻炼和考验。并通过直接和间接的培养考察反馈信息,确定出新的前进目标[4]。要结合实际,针对学生的特点,适时开展党性教育和各种有意义的活动,让高校新生党员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例如:每月开展的党建活动;发展党员的档案整理、材料的审核等等。这样可激发他们爱党爱国、为社会做贡献的思想,也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四)加强建设,建立一套新生党员培养管理的长效机制
建立科学把握党员标准的长效机制,在思想上统一认识“党员标准”;建立政治理论学习的长效机制,切实加强新生党员的思想改造;形成学生党务工作规范,以制度为保证,促进建立新生党员的日常工作的长效机制,实施“谈心工程”、实施“检查制”、实施“评议制”[5]。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建立,形成加强党员培养管理的长效机制。
高校新生党员作为大学生党员的一个重要群体,培养管理的质量对于发挥学生党员的作用具有重要的引擎作用。正确处理好扩大数量与提高质量的关系、积极发展与严格把关的关系、重点与一般的关系,始终把坚持党员标准、保证党员质量放在首位,严把入口关。正如江泽民指出:“能否自觉地为实现党的路线和纲领而奋斗,是否符合党员条件,是吸收新党员的主要标准”[6]。
总之,要做好高校新生党员的培养管理工作,必须分析现有的问题,完善有关的制度,探索有效的方法,采取切实的措施,使高校新生党员的培养管理工作系统化、科学化,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合高校新生党员培养管理工作的有效途径。
[1]李冠男.浅析当今高校大学生入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知识经济,2011(18):139.
[2]任富建,王婧,袁礼新,等.高校入党积极分子培养的模式探索[J].高校辅导员学刊:硕博论坛,2011,3(2):81-84.
[3]郭秀兰,黄建华.当代大学生入党动机的调查与分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8(3):149-151.
[4]王海云.高校学生党员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专辑):122-123.
[5]张建和.建立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考察的长效机制[J].当代经济,2006,5(下):38-39.
[6]徐志达.高校大学生入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J].戴宗学刊,2009,13(2):1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