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教育中提高学生财商的思考
2012-04-02江源
江源
(东莞理工学院 计算机学院,广东东莞 523808)
财富,即一切具有价值的事物,它包括自然财富、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三个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财富的理解不断深入。
在学界,学者们继智商 (IQ)和情商 (EQ)之后又提出了一个新概念:财商 (Financial Quotient,简称FQ),对人们获取财富的能力与智慧进行了全面界定。所谓财商,通俗地说是指一个人的“金融智力”,即认识、使用金钱的能力及获取金钱的智慧。许多国家都十分重视早期财商教育,并且已取得一定的成效:如新加坡的中小学生早在1992年时,参加储蓄的比例就已超过53%;在法国,六岁的孩子就有自己独立的银行账户;在英国,储蓄和理财已成为中小学学生的必修课。相比之下,我国这方面的教育相对滞后:许多孩子到了大学期间才拥有自己的银行账户;仅有与经济相关专业的大学生才能受到专业的理财教育;从小学到大学,很多孩子都不会管理和合理支配零花钱。
毋庸置疑,一个人对待财富的态度是其人生价值取向的重要部分,而其运用和获取财富的智慧和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彰显其自我价值,所以,提高大学生的财商,是助其树立正确价值取向、实现自我价值的手段之一,是当今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目前虽然国内许多高校开设了金融学之类的理财课程,但一般都只覆盖少数相关专业的学生。如果国内高校要将财商教育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对学生进行专门训练,因受到师资、教材和专业设置等条件的制约,可能暂时时机还不够成熟。这就决定了高校思政工作者需要结合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财商教育化为一项长期的,持续的常规化教育来开展。具体可从三个方面着手,即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财富,合理使用财富,积极创造财富。
一、理解财富真谛,正确认识财富
习惯上,人们特别是高校学生,往往把财富等同于金钱。这里存在着重大的误区,即将财富狭隘地理解为有形的物质资产,忽略了隐形的精神财富的存在及其价值。受这种扭曲的财富观影响,部分家庭经济条件优越的学生眼里多看到有形的金钱,因此常用金钱来提升自己的价值。在学习上,他们不思进取,躺在父母的金山银山上睡大觉,在生活上则追风赶潮、相互攀比,表现出强烈的优越感和低弱的财富观。从众心理使得他们认为别人有的,自己也应该有;独辟蹊径的求异心理,又催促着他们变换花样,寻求更时兴、更完善的东西,以达到身心各方面的满足。与此同时,一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的同学也因从众心理而认同金钱即财富的片面价值观,并出于虚荣而加入到高消费的行列。这些贫困学子往往一边向学校申请助学贷款、助学金、贫困补助,一边还穿戴时髦的服饰,用着中高档手机、笔记本电脑。还有一些贫困生不重视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而千方百计争做跟自己专业无关的社会兼职,以牺牲必要学习时间为代价来补充家庭给予经费的相对不足。家庭的贫困成为他们的一种难言之苦,经济拮据使他们产生自卑心理,贫困生同样希望以时尚、新异、前卫的个人形象向社会展示自我,使他们的心理落差得到暂时填补。正是在此基础上,他们表现出上述强烈的浮躁心态及低弱的财富观。
大学生其实非常富有,但许多学生看不到自己的隐形财富——青春。殊不知,年轻是一笔巨大且无可估量的隐形财富,即使是亿万富翁都愿倾囊而出,以全部物质财富来换取一去不复返的青春岁月。但是我们不少学生却不惜虚掷青春、荒废学业而追求一时的悠闲快乐,这无疑也是财商低下的表现。
在精神财富的层面上,大学生财商高的表现就是能管理好自己的时间财富,注重积累隐形资产,即进行充分个性化的自我设计,积极利用年龄优势抓紧时间和创造机会提高自己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并达成自己在校期间的阶段性目标,为今后自我实现、创造辉煌夯实基础。
对此,高校思政工作者们应予以足够的重视,应采取必要的措施提高学生对于财富的正确认识:首先,应使学生理解财富的真谛,要使之看到隐形的精神财富的存在,从而懂得人的青春、健康、知识、智慧、能力、经验、综合素质和社会资源、人际关系等软件是能够与货币财富一样使用的财富,是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以历史上和现实中的事例教育学生,使他们借鉴古人与今人的经验来增长自己的人生阅历,从而意识到物质财富是外在和可流失的。凡有价的东西 (包括父母给予的金钱和物质)都可能在极端情况下一夜之间灰飞烟灭,而时间以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同学之间的友谊、参与社会实践或担任学生干部所积累的工作经验、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康的体魄等精神财富才是内源性的、可再生的财富和持久纯正的、能够带来愉悦的无价之宝。其次,应使他们认识到时间也是金钱,如果把大量时间花在可轻易得到的娱乐体验上,无疑是虚掷自己的青春年华这一最为可贵的人生财富。时间是一次性消费品,年龄不断增长,而岁月却不会回头,这是上帝赋予每个人的公平。如果置“一寸光阴一寸金”的古训于不顾而大把挥霍时间,那么难以避免“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悲剧。此外,思政教师还应结合励志教育,结合勤工助学工作,帮助贫困生树立自信。一方面引导贫困生视贫困为财富而非耻辱,因为贫困让人学会了更多待人处事的道理,更懂得人间冷暖,并会更珍惜财富。所以,贫困生应在贫困中激励斗志,用乐观坚强的心态去面对艰难困苦的生活条件,坚持脚踏实地、努力学习、奋发图强,继而由自强逐步走向自信,以自己在学习方面的成功和人格的高尚而赢得尊重。另一方面要为贫困生争取更多的社会资助,提供更多的勤工俭学机会,切实为他们解决生活上的燃眉之急,让他们在兼职实践中提升能力,得到锻炼。
二、倡导健康消费,合理运用财富
大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里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没有固定的经济收入,但所处的年龄段和消费需求却注定了他们要站在时尚消费的最前沿。一般而言,他们在财富世界里扮演的都是消费者的角色,家人所给予的生活费是他们固定的经济来源。对于大学生来说,高水平的财商体现在物质财富的层面,便是能花好钱,即在满足生活必需的衣食住行的支出外,把钱花得更有意义。
目前高校大学生在运用财富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非理性消费,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任意挥霍金钱。有的学生用父母给的生活费、零花钱购买名牌服饰、手表、化妆品等,小到数千元的外套、鞋子,大到数万元的品牌箱包和奢华首饰。在经济发达地区,为数不少的学生在校就读期间就将家中的私家车开来上学,下至普通家庭轿车,上至豪华跑车。乍眼看去奢侈品琳琅满目,豪车五花八门,此般景象,实不该出现在高等学府之中。对此,高校思政教师通常是采取加强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素质教育,狠抓校风学风建设,加强正面引导,用优秀文化传统陶冶学生,并引导学生理性消费,营造校园健康消费氛围的办法就加以引导。但笔者认为,还要从财商教育的角度鼓励学生重视隐形精神财富的积累,使之懂得物质是有形的,流失后可以被再创造,物质财富相对匮乏,固然会使生活受到影响,但就在校大学生而言,那只是轻度的或暂时的;而精神财富的贫乏,会使人失去精神的支撑和人生的目标,将会影响到对整个生命过程的体验与享受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当然,教师也有责任与学生的家长取得联系,争取家长积极配合,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和价值观,使之健康成长。
第二,无计划消费。花钱没有计划几乎是高校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尤以理工科专业的男生严重。他们似乎习惯了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度日理念,一有钱就频繁地聚在一起吃饭、酗酒,或是为了心仪的手机、衣服等超前消费,把后一段时间的生活费一次性倾囊而出,等到没钱的时候就想方设法找人借钱,借不到则靠方便面、饼干来维持,或者在同学处蹭饭吃。之所以如此,部分学生是因人生目标的缺位而导致混文凭、混日子的生活态度,另一部分学生则是因财商低下而导致的不理财的生活习惯。对前一类学生,思政教师不仅应当加强励志教育,使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还应进行财商教育,使之从思想上认识到生命的价值不在于挥霍父辈打拼来的金钱,而在于合理支配父辈所给予的金钱以创造更多的财富。对后一类学生,思政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节省日常的开支,力避华而不实的消费,将节省下来的经费积累起来进行教育投资,把钱花在能够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地方,比如留作考研费或作学习职业技能的学费等。哪怕是给父母买生日礼物增进亲情,寒暑假出外旅行开拓视野,都不失为有意义的选择和高财商的体现。要使学生认识到金钱财富的来之不易,因此应该坚决杜绝铺张浪费,学会在经济上量体裁衣,即在适当的时候花必要的钱。把节余的零花钱用于储蓄、捐赠或其它有意义的事情。另外,还应启发学生学会延迟享受。众所周知,犹太民族最精于经商之道,而他们对孩子的早期教育中就有延迟享受这一法则——面对一把糖,如果选择当下吃,只能尝一颗;如果明天吃,则能享有全部。这无疑是理性生活法则之一种,它使孩子们懂得只有理性消费才能收获更多的道理。作为业已成人的大学生应该培养理性,出色完成学业,为日后的幸福操一张胜券。
第三,消费成人化。城市娱乐业的发达,使大大小小的KTV、酒吧、沐足阁等夜店数不胜数,而且它们中的绝大多数消费水平都在学生们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加之大学充足的课余时间可以由学生任意支配,助长了许多同学养成喜爱去夜店的不良消费习惯,于是酒吧、夜总会、沐足阁这些本属于成年人的高消费娱乐场所也渐渐出现了许多大学生的身影。乍看起来,这似乎无可厚非。一是因消费场所费用的多层次化,使得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各消费群体能够根据自己的经济水平选择相应的消费场所和消费方式,二是大学生本就是成年人,在年龄上已经具备出入这些消费场所的资格。如果是出于了解社会、体验生活甚至是满足对成人夜生活好奇的目的,高校学生偶尔去一两次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出于空虚无聊而常入常出,甚至成为日常的消费内容之一,就属于不务正业,不懂得合理支配时间和金钱的现象了。所以,高校学生的成人消费之风是与学习主业相悖故绝不能等闲视之的。思政教师应引导学生注重自己的在校大学生身份,维护这种身份所产生的尊严感。要督促学生严格执行学校的规章制度,抓实早读晚修及课堂考勤,促使学生将主要的精力放在学习上。同时还要加强宿舍门禁管理,对夜归违纪同学严肃处理。更为关键的是,要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多组织有益身心的文娱、体育活动。要加强对学生会、社团等学生组织的建设,尽可能围绕所学专业开展各类专业延伸活动,把课余活动与课堂教学联系起来,充分利用自己的青春财富进行知识的原始积累,以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增进学生的专业兴趣,为今后的大展宏图奠定良基。
三、强调自立意识,积极创造财富
笔者在担任高校就业指导课教师期间了解到,许多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从来没有做过职业生涯规划,对毕业离校后的工作及生活也没有一个详细的计划,甚至连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适合做什么都一无所知,只是等待,被动就业。之所以如此,多是因为过于依赖父母,习惯了父母提供的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安逸生活,从而缺乏对自己未来负责任的强烈意识。对此,高校教师应采取如下措施及早进行引导和教育。第一,强调树立自立意识。对大多数学生而言,高考的填报志愿要受到考分、文理分科以及地域等因素的制约,相当一部分考生可能首选命中率高的学校和专业投报,还有一部分刚刚上线的考生在选择学校或专业时不得不服从分配,即使是满足了第一志愿的学生也很难说完全了解自己所选专业的性质和方向,于是,有的学生从大一就不了解自己所在的学校,不喜欢自己所学的专业,以至于四年完全是在浑浑噩噩中度过。所以,高校思政教师首先应配合专业教师对大一新生进行专业教育,使之对自己所在学校和所学专业有充分的了解,从而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比较个性化的自我设计。这样做,能够针对一部分学生自立自强意识较为薄弱的问题,逐步消除学生的依赖父母、得过且过情绪和思想困惑,让他们知道自己所学知识与将来前途和出路息息相关,从而督促他们树立理想,规划长远,奋发图强。第二,引导学生尝试创造财富。当然,大学生在校期间应以学业为重,没有条件也并不需要投入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创造有形财富。对他们来说,培养自食其力的意识以及锤炼意志、积累理论知识和提高个人能力要比实实在在去赚钱更为重要。所以他们在校期间,高校思政工作者除了应当结合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等课程,从思想上培养学生自立自强、自食其力的品质,从行动上鼓励学生养成勤于实践的习惯以外,还要鼓励学生在扎实学好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着力培养动手能力,力争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结合起来,使之懂得实践过程中积累的工作经验、得到提升的个人能力也是极为宝贵的财富。特别应该强调的是,思政教师应随时注意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而不是到大四的就业指导课中才纸上谈兵。平时思政教师应引导学生参加适合高校学生的课余社会实践:家境宽裕的学生可利用剩余的零花钱进行储蓄、做基金定投或购买理财产品,养成随时理财的习惯;文学、历史及相关专业的学生可利用寒暑假或节日长假做兼职导游,在带团讲解的过程中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在名山大川中锻炼体能、愉悦身心、陶冶情操;新闻专业的学生可编排各种小报提高文字写作、编辑能力,也可制作各种影视短片提高非编能力;营销专业的学生可以尝试代理一些产品,或是开个网店,把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提前,从中体悟经营策略和市场意识,学会主动了解市场,并根据市场的变化作出决策;文秘及相关专业的学生可在学校机关勤工俭学,通过学做兼职秘书,来提高事务处理能力,锻炼人际协调能力;……此外,思政教师还可以在校内举办创业讲座、创业竞赛等活动,指导学生尝试面对毕业以后即将面临的工作局面,赢利多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会像企业家、教育家、投资家等一样思考,为今后的创业打下坚实的业务和心理基础。
[1]许爱青.大学生财商教育刍议[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1):98-100.
[2]郑浩昊,段华,罗丽娜.大学生财商素质教育的思考与实践[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S1):158-159.
[3]董玉刚.大学生非理性消费原因分析及其引导对策[J].沈阳大学学报,2007(5):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