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 《中国记忆·云中火把》彝族音乐会*
2012-04-02张虎
张 虎
(楚雄州民族艺术剧院,云南 楚雄 675000)
《中国记忆·云中火把》是由周成龙、何占豪、徐景新、顾冠仁、万里、那少承等六位声誉卓著的作曲家联袂创作改编,共同打造的彝族音乐精品,2006年5月隆重献演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音乐会内容丰富,创作新颖,分为上半场,下半场。上半场主要由楚雄州民族艺术剧院民族管弦乐团音乐总监那少承先生创作和指挥的合奏音乐会序曲、独唱、独奏、齐奏和彝族情歌对唱、彝族器乐合奏、彝族小二胡与乐队。其中,合奏音乐会序曲《虎之舞》很生动地表现了虎的气势、虎的雄姿、虎的威严和虎的情怀。彝族民歌《放羊调》似林中小鸟,淳朴,清新,就像小溪的潺潺流水,表现彝山人民和谐、美好的前景。被称为世界最细小的乐器之一、 “东方神笛”之美称、曾经被彝家人誉为会说话的乐器的“小闷笛”,以独特的音色,如泣如诉的音调,柔情蜜意的内在情感,长于抒情的表现手法成为这台音乐会的闪光亮点。小三弦齐奏《阿苏召》用多调性手段继承民间传统,演奏技法新颖独特,听起来似诉非诉,表现了彝家男女在相互传情,寻找自己的情侣,倾吐内心的隐秘,抒发了纯真的感情。彝族情歌对唱《藤子不伤本实人》曲调朴实优美,表现了彝家男女传情达意的一种生活方式。彝族小二胡与乐队《左脚调》的旋律欢快热烈,热情奔放,特别是彝族小二胡在乐队中的一呼一应,形成强烈对比,表现了彝族人民跳月踏歌、载歌载舞的欢乐情景。彝族器乐合奏《纳苏人的祝福》曲调清新流畅,古朴自然,热情大方,并集中彝族多种乐器的泛音,有机结合,再现了彝族古老的文化礼乐、思想内涵。
如果说音乐会的前半场是充分利用彝族多种乐器的可塑性、通俗性、细腻精致性,力图展示彝族声乐、器乐的特色个性,那么,下半场则是彝族音乐史上的创举。那种大气恢弘,色彩斑斓,神秘浪漫,铿锵狂想,激越奔放,清新优美,丰富多彩的调性交织,使彝族音乐的内容得到充分的表现和诠释。
民族管弦乐《快乐的啰嗦》旋律欢快跳跃,热情奔放,充分展现了彝族人民开朗活泼,跳月踏歌的欢乐情绪。《踏歌山林节》乐曲表现了四面八方的彝族人民聚拢山林节日盛会,用彝家心爱的乐器小二胡、葫芦笙、月琴、直笛奏响了左脚舞的序幕。
《寨景》,彝山的大自然神秘而美丽,一群小鸟在歌唱,听!一只杜鹃在群鸟中伸起脖子,用恬静优美的嗓音,唱起了彝山的歌谣。乐曲把彝家山寨的自然风光表现得多姿多彩,充满活力。《乡情》,乐曲手法主要以写情为主,旋律舒展大方,委婉动听,清新优美,一波又一波调性交替与变化,充分表现了彝族人民情如烈火,诙谐、豪爽的性格,使人过耳难忘。合唱《打秧鼓》、《踩着云》前曲表现了彝族人民在插秧之前,敲击着大鼓,鼓声震天动地,节奏变化无穷,祈求上苍保佑来年好收成。后一曲则意境非常美妙,就像飘飘仙女仿佛在云中飘过,抒情恬美,悦耳动听,使人浮想联翩。
《云中火把》,乐曲粗犷、深沉、浑厚、气势恢弘,内容丰富多彩。突然,古老的铜鼓编钟响了,阿乌吹响了,葫芦笙直笛以和其声,人们从很远的大山弹奏着月琴、三弦走过来。月亮出来了,彝家火把越烧越旺,四面八方的彝族人民聚集一起,跳月踏歌。牛角号、过山号吹响了,惊天动地,震撼山林,彝家人舞起来了,大家手拉着手,唱啊、奏啊、跳啊,越跳越激烈,越跳越红火,跳出那生命不息,跳出了彝家人的美好未来……场内发出阵阵热烈的掌声,彝族音乐会的精彩演奏折服了上海听众,同时,也给上海人民带来了丰富、美味可口的民族文化艺术大餐。首场《云中火把》彝族音乐会在高潮中结束了,场内爆发出长时间的掌声。成功了!音乐会的演奏成功了!此时此刻的心情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音乐会的成功表示着楚雄、上海两地演奏家的共同努力,汗水没有白流,艰苦没有白费,这是感情的结晶、团结合作的结果,表示着两地艺术家向新时代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代表着一个划时代意义的交流。之后,音乐会接着在上海大学和上海师范大学隆重献演,三千多位热情的师生观众到场观赏了音乐会,上海市音乐节办公室领导也出席了音乐会现场,他们对音乐会的评价是:演奏风格特异,整体音乐新颖别致,具有浓郁的彝族风格。本次音乐会成功展现了彝族的音乐特色和艺术风格,特别展示了彝族地区少有的民族乐器和民乐经典曲目,听惯了各种交响乐的上海观众,为能欣赏到这么一场原生态的音乐会而激动不已。
音乐会的演出成功来之不易,历时一年多的筹划,在时间紧、任务重、排练比较艰苦的前提下,民乐团的每位演奏员放弃休息时间,团结拼搏,任劳任怨,谁都没有当逃兵,也没有退出这项神圣音乐会的排练,更没有人叫一声苦和累。这是一个团队的工作作风,也是一个团队的精神面貌之所在,他表示着这支队伍能打硬仗,更能打胜仗。事实证明,这支队伍既能进入上海音乐厅,也能在全省性巡回演出中发挥其积极作用。从昆明到石林,蒙自到弥勒,直到楚雄的演出都是比较成功的,当然,这期间离不开上海民乐团演奏家们的协助。经过楚雄、上海两地艺术家们的交流、合作,相互学习,从不认识到认识,感情逐渐加深,大家都觉得时间太短暂,直到离开楚雄的那一天,为一首彝家的“离别歌”而痛哭流涕,激动不已,流下了感人至深的泪水,这种场面深深印在每一个人的脑海之中,久久难以忘怀。
至此之后,乐团声誉大振,南征北战到过不少地区演出,也创作了一些新作品,所到之处不乏赞誉之声,但总有一些遗憾,因民乐团的编制不足等问题只能上演一些中小型的作品,像《乡情》, 《云中火把》(大型民乐合奏),《踩着云》 (合唱作品)等这样一些厚重,有气势,有分量的作品就难以再现舞台。
就中小民族管弦乐团的发展方向来看,首先应从保护和发展民族特色乐器、乐曲为主要方向。乐器和乐曲主要反映了彝家人的思想、情感和生活,只有这些才是最真实、最淳朴的。同时也要重视配器方面的丰富多彩、层次分明,怎样把各种特色的乐器更好地融入到乐队当中是一个关键问题,特色乐器不能丢,但要遵循乐队的演奏和写作规律。同时也可以吸收其他民族优秀的特色乐器,从而使得乐团的演奏风格更加丰富,才能吸引更多的观众和演出市场。在实践中,我认真总结,提出以下几点供大家参考。
一是人才问题。人才问题关系到一个团的命运,时下的任务是需要不断的扩展和补充,民乐团要想在此基础上有更好的发展,缺的不是人,而是人才,特别是专业技术尖子人才。一个专业的民族管弦乐团,要有一批有一定分量的演奏家、歌唱家在乐团中抗衡,这样,才能表现出一个乐团的真正实力。因此,在今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民乐团必须把重视人才培养放在首位,不仅要引进吸收外来人才,而且还要培养本土的演奏家、作曲家、歌唱家等,特别是解决近几年来歌唱演员青黄不接的问题。同时,也要重视培养彝州多种器乐演奏人才。彝族器乐丰富多彩,琳琅满目,除了进入专业乐队的器乐外,还有些仍流传于民间的器乐需进一步开发,就目前乐团所使用的大中小四弦、高中低三弦、小闷笛、哔噜、葫芦笙、阿乌而言,还需要不断加以研究、改革、发展和完善。
二是乐器改良的问题。彝州民乐团不仅是集演奏、表演为一体的音乐演奏团体,同时,也肩负着对乐器的研究、改良、实践等一系列科研任务。因此,我们需要建立一批具有一定实力的民族器乐改良科研队伍,号召致力于彝族器乐改革的有识之士参与探讨、研究这项重要的工程。
三是声部编制不全,缺乏平衡的问题。彝州民乐团在短短的发展过程中,业务繁忙,成绩显著,领导思维意识超前,民族化方向正确,得到各界专家、艺术家的赞誉和认可。同时也进入了专业化发展的兴旺时期。但是,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逐步解决和完善。1.在乐团吹、拉、弹,打四大乐器组中,弦乐组偏弱,达不到相应平衡的效果,明显出现肉少骨头多的现象。弦乐是乐队中的基础,是有血有肉的声部,这就需要解决弦乐力量和编制的问题。2.拨弹组的音响干、噪、生硬,其原因来自于乐器发音体大小形状所发出的泛音数目,不能形成共鸣箱正常振动频率和所产生的音色范围。由于拨弹组主要是以彝族大中小四弦,高中低三弦为主,这些乐器都是在不断改良和实践中,出现上述情况在所难免。因此,怎样把拨弹组干、噪、生硬变为柔和、清脆、明亮的音响效果,这就需要在艺术实践中加以完善。3.吹管乐组在乐队中是骨干,音乐的架子,在很多单一音色和音乐展开高潮中,都需要每一件管乐和全体管乐组来表现和完成。它相对在乐队编制中要好一些,但目前应主要解决的是音准、音色、节奏和相互配合默契的问题。4.乐团使用的打击乐基本上是有规律振动或有音高的乐器,铜鼓和编钟突出了乐团的演奏特色,成为彝州民乐团的重型武器和品牌。但是,铜鼓在乐队中同样存在音色干、噪的问题。编钟相对柔和,可是由于制作的律制原因,(纯律)音高偏低,造成十二平均律和纯律振动频率上的音高区别,影响整体乐队的音准效果,还有一些民间打击乐加入之后与乐队的和谐与融合度也有待研究解决。
[1]施雪钧.一样的民乐,不一样的感觉——中国记忆· “云中火把”彝族音乐会观后 [J].音乐爱好者.2006,(6).
[2]大树皮.聆听春天——“上海之春”音乐会随想 [J].音乐爱好者.2006,(6).
[3]许之云.银筝夜久殷勤弄,不信知音唤不回:听古筝专场音乐会随想 [J].福建艺术.2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