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园新词新语的语体特征及文化内涵*

2012-04-02徐彩玲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12期
关键词:新语语体新词

徐彩玲

(楚雄师范学院,云南 楚雄 675000)

生活在校园这个特殊的小社会里的青少年学生,以他们的学习生活圈子为背景,创造出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词语,这就是校园新词新语。这些校园新词新语的表现形式十分丰富,它们产生于校园,以校园为中轴线向校园外面的世界辐射。具有典型的学生阶层性,它们忠实地反映着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和心理。这些词语犹如一个存储器,每次拾掇它们总是能让我们看到一个时代的学生世界。而那个学生时代的烙印同时也能让我们和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这个大范畴联系在一起。今天对于很多语言研究者来说,研究新词新语这一动态语言现象已经是一种学术使然。

一、新词新语的定义和范畴

要谈新词新语的定义,得先从它的研究起源谈起。在国外新词新语的研究起步较早,最初是以词典的形式出现的。在中国,自吕叔湘先生在1984年的《辞书研究》第一期上,首次提出了让大家都来关注新词新语之后,语言学界掀起了一股研究新词新语的浪潮。这种研究也是从辞书开始的,至此,各种关于新词新语的词典如雨后春笋般涌出。而对于新词新语的定义,大家的说法也各有不同,但都有一个共识,即所谓新词新语就是新造的词,符淮青在《现代汉语词汇》中曾经这样概述过新词新语:“新词就是新创造的词。它或者指示的对象是新的,或者表示的概念是新的,同时,它的形式也是新的。”从这一定义,可以看出新词新语无论从时间和内容形式上都是有界定的。顾名思义新词新语就是新近产生的词语,但是“新”有一定的时限性,它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存在于一定的时空范围内,在它所存在的那个时空范畴里它是新词新语,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淘炼之后,经过语言交际这个大熔炉的选择之后,有的新词新语被保留了下来,而有的新词新语则成为了历史的过去时。本文所提出的校园新词新语正是存在于相对时空中的新词新语,为方便语料的选取和分析,本文拟将以2000年后的校园新词新语作为研究对象,其使用主体主要指大学生。

二、校园新词新语的语体

“语体是话语的功能风格,是一种语言在言语交际一定语境类型中形成的,运用相应语言手段,以特定方式反映客体的言语功能变体。”[1]从该定义不难看出所谓语体就是语言的风格。这种风格按照语言表达客体方式的专门性,大致分为谈话语体、艺术语体、事务语体、报道语体和政论语体。青少年学生以校园区域这个特定的文化为背景创造出来的新词新语有着明显的年龄特征和校园味道,它们是反映青少年学生精神文化的一面镜子,它产生于校园,流行于校园,形式丰富多彩,因此校园新词新语是这六种语体通过变异、交叉后产生的一种特殊语体,暂且把它称之为校园语体,这种校园语体受校园这个社区文化的影响,是在校园范围内流通的社区词。

谈到社区词的范畴,应该说一下社区词这个概念。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的不同,不同的语言群体在使用汉语的不同社区流通着自己的社区词。关于这一现象,申小龙先生在《社区文化与语言变异》一书中指出“即使是同一民族在不同地区,不同社会阶层、不同职业、不同性别的情况下,都会由于不同的社区差异而产生不同的语言现象。”[2]申小龙先生的这一说法表明,语言有一定的使用范围,这个范围就是社区,是相同阶层的集成领域。社会是由不同年龄阶层的人构成的,这些人经常聚居生活的地方就会形成一个社区,在这个社区内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而处于不同社区范围的人就会有不同的语言风格,这种在社区范围内形成的独特的语言体系我们就把它们叫做言语共同体。这种言语共同体所生存的空间称为言语社区。关于言语社区的概念,甘姆勃兹把它定义为“任一人类聚集体,该聚集体通过共同的语词符号达成系列规则并相互影响,由此通过语言应用上的区别和其他类聚体分别开来。由此可以看出特定的群体基于其特定的环境、特定的地位在言语的应用上必然形成独特的言语杜区。这些语言集团也影响着一定范围内的语言变化。”[3]新词新语不仅是反映一个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活化石,更重要的是它是汉语词汇大家族的催化剂,它能活跃这个大家庭的词汇组成部分。

三、校园新词新语的语体是语言变异的结果

语言变异是指语言偏离常规的表达方式,即说话人为达到一定的修辞和表意功能,有意突破常规的词语表达方式而呈现出来的一种语言现象。语言变异可以是词语意义的变异也可以是语法的用法变异,有时甚至是根据语境临时活用的词语语境变异。综观校园新词新语的语言变异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形式。

(一)类比构词法的词语变异。

所谓类比构词变异是指以某个词为原型,在原词义上进行类比联想,然后替换其中的某个词素,仿造出与之对应或近似的新词。“词是能够独立应用的最小的音义结合体”。[4]因此,通过替换词语来构成新词是校园新词新语构词法中最显著的一个特点,这些通过变异后构成的新词往往表现出简练、诙谐的特点,如“舍撮”(宿舍为单位的聚餐)、卧谈会 (指大学生们晚上熄灯后在床上的谈话)、托福派 (指整体忙于考托福的学生)等词。青少年学生通过这种偏离语言常规的词语表达,创造出的一些独具校园特色的新词,使听者能比较清晰、形象地理解新词的意义。通过语言变异手段产生的新词,易于模仿和传播,它起到了强调、突出、夸张的作用,加快了新词的流通速度,增加了语言的幽默性和趣味性。

类比构词法在一定意义上使用了仿拟的修辞手法来达到词义的新生。青少年学生们创造性很强,他们善于模仿,追求新颖,他们喜欢用一些新的词语来表明他们身上的时代气息和时尚风。为此,他们充分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出很多别具一格的新词。而这些词语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原有词汇的基础上加工改造而成的,即用一个旧词作为模板,然后替换部分语素造出新词。其实这是学生的模仿心理和求异心理在语言行为上的反映。因此社会心理学家认为“模仿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在言语生活中,当古人类个体发觉某人的言语对自己很有吸引力力时,就会因喜欢该言语作品而趋向于接受其影响,并采取与之类似的言语作品,言语模仿的动机有好奇心理、仰慕心理和创造心理。”[5]

(二)词义转移的词语变异

“词义的转移一般认为是词义在内涵上有了根本性的改变,词义由指称甲事物转为指称乙事物。”[6]词义的转移产生的新义是义项的增多而不是减少。如果用义位的观点来解释,词义转移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原来的义位消失或者发生了变化产生了新的义位。另一种则是在原义位的基础上产生了多义位。例如,校园新词新语里的“特困生” (喜欢睡觉的学生)、“打土豪”(让获奖的同学请客)、“三味书屋”(比喻乱糟糟又有各种味道的男生宿舍)、“中奖” (课堂上被老师点名)、 “名捕”(指在监考时非常严格的老师)等。这些词语都是青少年学生根据自己的校园生活所创造出来的带有一定的心理活动的动词、名词和动名词,这些词都是通过仿拟、类比、关联等方式改变原义位创造出新义位的词,这些词语的语义已经完全发生了变化,原有的词义已荡然无存。这是词汇在语义层面上的语言变异,它表达了青少年学生的求异心理和模仿心理。

四、校园新词新语所蕴含的校园文化

(一)校园新词新语散发着浓浓的书香味,是青少年学生感情的一面镜子

校园新词新语有其特定的使用语境,其使用的对象是具有一定知识层次、思维活跃的大学生,他们是校园新词新语的主人,也正因此校园新词新语与一般的新词新语不同。校园新词语在看似幽默、调侃、不拘一格的表面现象中蕴含着浓浓的书香味,这是它和其他的新词新语相比较最大的区别。在这些新词新语里有很多的词是通过专业术语的语境变异达到的,即这些专业术语的异化所形成的新词新语只有青少年学生听得懂,只在校园这个特殊的语境里流通。例如:“山水派”(指热衷于游山玩水的同学)、“花间派”(指爱情不专一的男生)、“鸳鸯蝴蝶派” (指谈恋爱的同学)等。这些原是文学上的术语,可是通过大学生一运用,便变得妙趣横生。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在校园这个特殊的言语社区里接受高等教育,受所学专业的影响,基于他们求异的心理,他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突破学科范围,将自己的专业术语进行加工形成他们的言语共同体进而在校园流通。

(二)校园新词新语有着鲜活的生命力和校园文化的专有属性

大学生是最容易接受新生事物的群体,他们每天通过课堂、图书馆和网络接触到各种各样的语言信息,“语言接触对语言功能的影响有两个结果:一是由于语言接触形成的语言影响,使得受语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增强了语言的生命力,促进了语言的和谐;二是由于语言接触形成的语言影响,使得受语的基本结构受到冲击,出现了语言功能的衰退,甚至语言濒危。”[7]大学生通过语言接触能敏锐地捕捉到社会上不断涌现的新事物、新现象,通过接触他们将获取到的新语素结合校园的文化氛围进行重组,于是校园新词新语产生了。这些新词新语富有青春活力,使原来的语言得到了重新的诠释,这些被丰富和发展了的新词新语活跃了校园语言,为校园文化增添了一个美丽的音符。如: “软着落”(指某同学补考后过关了)、“郁闷”(指一种说不出的情绪)等词语有明显的校园文化专有属性。他们通过社会、网络等区域的语言接触后进入校园区域重新组合、流行,形成了独有的校园社区词。这些社区词经过一段时间后有的词被保留了下来并流传到社会上成为流行语,有的词则在一段时间后被淘汰了。

综上,校园新词新语简练、新奇、有趣,有着很强的校园特色,又具有省力性,容易在青少年学生中得到大众的认可而广泛流传。它们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从语言的角度反应了这个社区特有的一种文化特点。这些新语汇现象,揭示了这类词语在校园这个语境下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鲜活的语言张力。这些新词语能准确地透露出校园这个言语社区的青少年学生们的不同的情绪、心态及文化价值取向。

[1]王德春主编.语体学 [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

[2]田小琳.由社区词谈现代汉语词汇的规范 [J].语文建设.1998,(11).

[3]陈艳秋.新时期来自港台的新词语及其社会心理透视 [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2000,(1).

[4]骆小所编.现代汉语引论 [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

[5]杜艳红.大学生言语社区特色探究 [J].修辞学习.1998,(5).

[6]曹炜.现代汉语词义学〔M〕.学林出版社2001.

[7]蒋颖、赵燕珍、常俊之、邱月.论语言接触与语言和谐 [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社版).2008,(9).

猜你喜欢

新语语体新词
学林新语
《微群新词》选刊之十四
贺年新语
新语初绽
Research on Micro-blog New Word Recognition Based on SVM
解读习近平两会新语之“语”
语言表达与语体选择
语体语法:从“在”字句的语体特征说开去
语体转化的量度与语体规范
小议网络新词“周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