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理科生教育教学类毕业论文常见问题的探析*
2012-04-02朱以常
朱以常 陈 英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云南 德宏 678400)
毕业论文撰写是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毕业论文既是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知识运用能力的一次集中检阅,也是教师教学成果的一块试金石。师范类学生教育培养目标明确要求学生要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论文写作等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初步具备从事本专业学科研究和教学研究的能力,而完成一篇高质量论文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提高上述两个能力的过程。毋庸置疑,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今天,师范毕业生——未来准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更成了当务之急。
笔者有多年指导理科生完成毕业论文的经历,通过大量的论文指导、个案资料搜集及学生个别访谈等途径,对师范类理科生教育教学类毕业论文 (以下简称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并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指导,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将本人对毕业论文常见问题的研究结果作一分析归纳,以期能对毕业论文的撰写和指导有所帮助。
一、课题方面的问题
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的选择与确定,是毕业论文撰写的首要环节,也是关键的一步。如果在确定课题这一环节上出了问题,论文就出现了方向性的问题,势必会直接影响到论文撰写的全局工作。毕业论文的选题主要有两个途径:一个是由老师提供备选;另一个是学生自拟。学生自拟课题时出现的问题较多。分述如下:
(一)课题表述或界定不够清晰,题意不够明确
例如“中学生学习策略使用的调查分析”这个课题,就犯了这样的毛病,如果在“策略使用”后面加上“情况”两个字,改为“中学生学习策略使用情况的调查分析,”课题的立意就表达得比较清晰了。再比如,有篇论文通篇讲的是农村中学化学教学资源的现状,课题却是—— “浅谈农村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学资源不足确实是农村中学化学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但这只是其一而不是全部,显然,论文的内容与课题不相符,犯了文不对题的错误。
(二)课题过大、过空或过小
这里所说的过大、过空是针对学校的教学资源和学生的能力水平而提出的。如“论中国海洋生物的特点”、 “太阳系的形成”、“化学实验中怎样引导学生描述实验现象?”等课题。前两个过大过空,不适合一个普通师范毕业生选择,后一个做毕业论文课题则显然太小了!
(三)选题没有专业特点、无时效性、无拓展空间
论文的选题应当结合所学专业的特点和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来考虑,要与时俱进。同样一个课题,如果有人已经做了很好的研究,而你没法创新和超越,就不必再浪费时间做无用功了。例如,关于多媒体在某某教学中的运用之类的文章,各报纸杂志已经发表了很多这方面的文章,人家已经写得很好很完美了,如果作为平时作业是有必要学习和借鉴的,但作为毕业论文课题则很难写出新意,很难超越和突破前人的成绩,应当从老师们的备选课题中删除。又如“怎样培养初中生学化学的兴趣”这个课题,前人已有很好的论述,提出了经典的方法,在新课程背景下,再谈同一个问题就显得过时而多余了。但如果把课题改为“怎样培养初中生学习化学新课程的兴趣”就有了研究的必要性,因为化学新课程有很多不同于传统化学学科的特点,学化学新课程同样也离不开兴趣的支持,而怎样将传统、有效的方法与新课程的特点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兴趣,这对化学老师教好新课程意义就大了,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说到学科教育与环保教育的结合,要数生物和化学这两门课程是最有研究价值且最有利于学科特点和优势发挥的课题了。
二、结构方面的问题
不管哪一种类型的论文,都有其比较固定的组成和结构。一般而言,首先要开门见山亮明自己写文章的缘由并提出问题,这是引言;其次要对解决问题时将要涉及到的有关概念、理论或存在的问题做一个简要介绍;最后应就怎么达到目的或解决问题提出你的论点,并一点一点展开论述。我将之按顺序简化为:“为什么”、“是什么”和“怎么做”等三个部分。往细节处说,对一篇文章中每一个论点的阐述,一般也都是由这三个部分构成。
师范理科生教育教学类毕业论文的结构问题是比较突出的。大多数理科生不善于撰写文章,一提起写文章就有畏难情绪,不知怎么写,从而导致论文结构混乱、表述不清。这个问题在学生的提纲和初稿中尤为明显。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要素不全
前面提到论文一般是由三个要素构成。就整篇论文来看,理科生毕业论文往往缺少其中的某一个或某两个部分,其中最典型的是没有开宗明义,没有必要的铺垫,即没有“为什么”、“是什么”这两个部分。在对某个论点展开论述时也是如此,出现了有理论没举实例,或有实例没理论,或理论和实例都有,却没有运用理论对实例进行分析说明的情形。有个别学生甚至是提出论点后直接给出实例,这样安排会显得没头没脑很突兀,让人费解。
(二)布局不合理
前文说过一篇文章依次是由“为什么”、“是什么”和“怎么做”等三个部分构成的,这是一个讲究顺序的连续的有机组成。书写文章时,这三个部分的比重分配是不一样的,前两个部分要简明扼要,惜字如金。最后一个部分是文章的重点、核心,要精心布局、要字斟句酌、要浓墨重彩,总之要想方设法把问题说透说明。作者在构思文章的布局时应当根据不同的组成部分来考虑好先后顺序、轻重有别、主次分明、前后衔接及自然过渡等方方面面。否则,就会出现层次不清、结构混乱、重点不突出的问题。
笔者指导过的毕业论文普遍出现了布局不合理的问题。如引言过长,导致头重脚轻。又如在一篇题为《初中生怎样学好化学新课程》的论文中,学生提出了“转变学习方式才能学好新课程”这个论点,这本是该论文的一个重要论点,但在论述时,作者用了很大的篇幅分别就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展开论述,这就犯了文不对题、主次不分的毛病,导致文章出现篇幅冗长,结构松散、重点不突出等问题。如果换作是一篇谈学习方式转变的文章,这样布局就对了,而作为一篇与初中生探讨怎样学好化学的文章,就实在没有必要面面俱到、就各种学习方式一一论述。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抓住探究学习方式是新课程实施的突破口这个要害,有重点、有选择地谈谈探究学习方式。
又如在一个题为《初中生怎样学好化学新课程》的论文提纲中,说到兴趣培养的方法时,学生提出“关注生活、自主学习、张扬个性来激发并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这个论点,这句话里包含了两个意思:一个是关注生活实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和兴趣;另一个是自主学习,有助个性张扬、进而让学生喜欢学习化学。两个放在一起来写难免有冗长松散、要点不明、层次不清的缺陷。若将之一分为二,拆分为“关注生活,乐趣无穷”和“自主学习、张扬个性、激发兴趣”两个要点,这样一改,条理更清晰了,要点也突出了,节奏也明快了。
(三)缺乏内在联系,结构松散
一篇文章一般是由比较固定的几个部分构成的,各个组成部分既有其相对独立的意义,又有相互间内在的必然联系,它们组合后所要达到的目标就是把一个课题的中心思想阐述清楚、诠释透彻。写文章时,作者心里始终要有这条线索,并利用这条线索把不同的组成部分串联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学生的论述中常常找不到这条线索,例如在题为《探究学习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实施策略》一文中,有学生分三个部分来写:第一部分写探究性学习的定义和意义;第二部分写探究性学习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实施的影响因素;第三部分写探究学习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实施策略。这样的设计布局是比较合理和完整的。特别是第二部分的设置,很有必要,因为实施策略的研究就是为了有效解决制约和影响实施效果的各种不利因素,这就不得不谈及第二个问题了。但遗憾的是作者在第三部分中却没有紧扣第二部分提出的问题来探讨解决途径、提出实施策略,这样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之间就失去了内在的必然联系,第二部分就显得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实际和理论一旦被割裂开来,文章就丧失了明晰的内在逻辑联系,仅仅是一些元素的机械堆砌,这必然导致出现结构松散,凌乱无序、空洞生硬的毛病。
三、语言表述的问题
语言表述方面的问题也是师范理科生毕业论文的突出问题。主要有:
(一)语法方面的问题
主要表现是语言不规范、语句不通顺、意思不明确、前言不搭后语。例如:“目前我国不少教师在进行化学实验时也刻意的使实验及其现象尽可能新奇,鲜明”;“谈谈初中生学好化学新课程的浅薄认识”。又如:“学习兴趣的培养应该是在学生情绪自然、心情放松的场所”等语句存在诸多语法问题。
(二)论点方面的问题
主要表现是表述不精准,要点没抓住、特点没突出。例如:在题为《浅谈探究学习在初中化学教学的实施措施》一文中,有学生提出“评价指导方面的措施”这个论点,这样表达太泛太空了,如果改为“多元全面的评价学生,促进探究学习有效落实”,这样既指明了怎么做,又切合了课题的中心思想,意思表达更明确、更完整。再如,在论述怎样培养学生对化学新课程的兴趣时,有学生提出“通过实验培养兴趣”这个论点,这样表述不够精确,没将要点突出出来。如将之改为“发挥探究实验的优势,培养兴趣”就有画龙点睛的效果,既突出了特点、又点明了主题,同时还说明作者对化学新课程已有深入的研究,并能把握和运用其特点和优势。
四、论述方面的问题
论述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论证不得力。在就某一个论点展开论述时,这个问题表现得尤其突出。大多数学生在对论点展开论述时引用的实例一般还比较得当,但是,对实例的分析论证则显得苍白无力,他们不懂得论述时务必要围绕重点、要点来分析论证,结果说了很多,却没说到点上,没说透彻,重点不突出、要点没说到,犹如隔靴搔痒,使不上力。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论点不全面
对一个课题的研究过程实际上是探寻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性和有效性的过程,只有对各种可能性和有效性有了全面的把握之后,才能找到全面周密的解决方案。理科生教育教学类毕业论文大多出现了论点不全面、论证不充分的问题。
(二)毕业论文中还经常出现错误的观点
比如学生论文中出现:“以往上课都是在一个严肃的环境下进行”、“实验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唯一方法”等说法,显然这都是些错误的观点。
(三)专业学科特点不突出
要解决问题就必需研究问题的特点,只有把握了问题的特点,才能在实践中做到因势利导,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没有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和优势来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是理科生教育教学类论文中最严重的问题,在笔者修改过的文章中几乎无一例外地出现了这个问题,这些都是论证乏力的主要原因。
下面用一个实例对上述问题加以说明。笔者指导过一篇题为《怎样培养初中生对化学新课程的兴趣》的论文,顾名思义,“新课程”应是本篇文章的关键词之一,但事实是整篇论文却只字未提新课程的特点,也很少提及初中化学教学的特点和初中生第一次学化学的心理特点。试想,在谈到对学生进行某新课程的学习兴趣培养时,如果没有对上述各个特点,特别是新课程特点的深入研究和把握,怎么能够制定出一个全面完整的兴趣培养方案呢?类似涉及新课程教学的论文,论述时大多都没有突出新课程的新变化和新设计。这样就难免在论文中不出现论点不全面、论证不得力的问题了。要写出教育教学方面的好论文,首先应该好好研究新课程,认识新课程。
五、论文质量的深层次问题
上述四个方面的问题,是影响论文质量的比较浅表而直观的问题。毕业论文还存在一些深层次问题,或许这些问题才是毕业论文质量不高的本质原因。
(一)缺乏理论深度
理论来自实践,反过来又能指导实践、改进实践。实践又会不断地对理论进行修正和完善。理论的高度、深度足以为实践和经验的提升提供支持。一篇有分量的文章至少应该具备这样一个特质,既有理论的高度和深度,又有实践的丰富与灵动。理论会提高文章的思想性、权威性和说服力;实践则会带来示范性和生命力,所谓深入浅出,相得益彰,才能成就上乘之作。有关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特别是新课程教学法的理论,是师范大学的必修课程,也是师范生将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指路明灯。毕业论文的训练目的之一是对大学期间所学的有关专业知识的全面检验,是为了锻炼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遗憾的是在毕业论文撰写的过程中,却很少会有学生能将自己已学知识和理论运用于毕业论文撰写,好像他们都不曾学过这些理论似的。这是导致毕业论文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从这一点来考察学生的毕业论文,显然是远远没有达到培养目标的。
(二)缺乏思想性
文章传递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思想的交流,思想能给人无穷的智慧和力量。理科生的毕业论文当然也要具备思想性这个特征。每一个课题的产生都源于对现实的关注,都是对不完美现实而展开的致真善美的求索。这份关注应该带有一份责任,起码是一份提升自己未来工作能力的使命感,由这份责任而引起的对现实的关注与思考,进而引发的革新才是一切的科学研究的价值和意义所在,也是文章的思想情感和无穷力量之所在。毕业论文的内容大多是资料的机械堆砌,有的甚至是与主题或论点毫不相干的东西,缺乏内在逻辑联系,这些现象暴露出作者对课题缺乏理性的思考,把握不住课题的思想内涵。学生论文中错误观点频频出现,大多数学生撰写论文时不能反观自己的实习实践经验,谈出自己的哪怕是一丁点儿感受,人云亦云、没有独到的见解、缺乏思想力度,学生审题意识不强等现象,都是毕业论文缺乏思想性和独创性的主要表现。
(三)缺乏研究基础、科研能力欠缺
诚如大家所知,毕业生论文初稿大多都是复制、剪切和粘贴的神速制作。不加甄别、毫不费力的拿来主义,这会导致什么样的严重后果呢?“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的背景下,基础教育呼唤‘研究型’教师,为此,职前教师教育应迅速作出反应,及时调整培养目标。但就目前现状来看,师范生的科研素质与‘研究型’教师的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毕业论文,作为师范生科研能力的综合体现,其质量在逐年下滑,抄袭、剽窃之风也愈演愈烈,导致毕业论文有名无实。”[1]其实,它的不利影响远远不止这些。理科生毕业论文的情况也大抵如此。导致这个结果的原因是复杂而多样的,但有一个原因是肯定的——缺乏研究。撰写论文之前,很少有学生做到脚踏实地的研究,既没有对相关理论及课题的研究现状的调查研究,更没有对课题涉及的现实问题做深入的研究。可想而知,师范理科生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就成了一句空话。
(四)缺乏创新
大学生毕业论文缺乏创新已是不争的事实。本文前面也从不同角度谈及这个问题。在此主要谈谈理科生毕业论文缺乏创新的具体表现。在论文撰写过程中,课题的确定和探寻理论支撑点的研究活动尤其需要作者的创造性思维,而这恰恰是理科毕业生所欠缺的。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所以,论文课题的产生与凝练,最能体现作者的创造性思维。“毕业论文题目来源主要有三端,或从专业课程的学习感受、体会中形成毕业论文选题,或从毕业论文题库选题,或从自己的社会实践中选题。综观上述三种选题来源,第三种无疑最能体现作者的创造力,从专业学习感受中选题则次之,从毕业论文题库中选题,较少能展现学生的学术自觉,完全依赖论文题库的命题则是学生创新思维欠缺的表现。”[2]从这个角度来考察理科生教育教学类论文的选题,可以说是极度缺乏创新的,因为大多数学生都是从毕业论文题库中选题,只有偶尔、个别学生是自拟。
深刻的思考能透过事物的现象去挖掘其内在的本质,思考出对人生,对社会有意义和价值的东西,能在一般人认识上再进一步,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那一点,并能给人以启示,这就是创新。推而广之,面对教育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难题,作者能创造性的从某一理论的视角切入,创造性的利用学科和学生的特点和优势,提出独到的见解,有效的解决问题,进而丰富和改善教育教学理论,推动人类的文明进步,这就是教育教学类论文的创新。前文已述,面对自己的课题,大多数毕业生不能运用已有知识来分析探讨自己的课题,很少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这些事实足以说明理科生毕业论文是缺乏创新的。
本文主要是探讨师范理科生教育教学类毕业论文的文本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有的比较浅表直观,解决起来会相对容易一些;有的则比较隐蔽复杂,不易发现,解决起来也比较困难,特别挑战教师的指导工作。这些问题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但缺乏研究是所有问题的根本和关键。学术,学术,不学无术,一个没有理论指导、没有充分研究和没有深入思考的作品,必然是一个没有创造力的平庸之作。
要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要发挥毕业论文在大学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就必须重视这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师范理科生教育教学类论文的问题也不是个别问题,社会各界对大学生毕业论文的质疑和争论已把这个问题变成了一个社会问题,上述来自理科生毕业论文文本的问题暴露出来的深层原因,值得每一个教育教学工作者深思和反省。
[1]姚玉环.“研究型”教师职前培养与师范生毕业论文质量问题 [J].中国大学教学,2008,(7).
[2]贺根民.师范生的毕业论文选题与创新思维 [J].钦州学院学报,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