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口语交际”教学的反思
2012-04-02余春华
■余春华
一次“口语交际”教学的反思
■余春华
“对方辩友,你方刚才所说的学生进行‘培优补习会影响学习、休息、娱乐,会加重学习负担这个观点我不赞成。三国时期的吴国有一个吕蒙,他是立过无数大功且掌握军政大权的将军。但是他不爱看书,孙权让他多看书,增加学识,他推说军务太多,没时间,于是孙权批评他:‘时间是靠挤出来的!我过去爱读书。主管大事以来,虽然很忙,还是挤出不少时间攻读史书、兵书,收获很大。汉朝光武帝,领兵打仗很紧张,仍然手不离书本。你为什么不刻苦渎书?’后来,吕蒙努力读书,做了吴国的主将,有勇有谋,屡建奇功。你们看,连古代带兵打仗的将军都在带兵打仗之余挤时间上培优班。我认为上培优班不仅不影响学习,不影响休息,反而会获得知识,同时使课余生活更丰富,让同学们知道抓紧和利用时间,这难道不好吗?”(话音刚落,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同学们投以赞许的目光,议论纷纷)
“那么,请问对方辩友,我想问你我们今天辩论的主题是什么?是上培优班好还是不好?而不是挤时间学习这个问题。正如你方刚才论说的,我们可以挤时间学习,但必须得上培优班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如果我们能自己挤时间学习,不是可以减轻父母不必要的经济压力吗?同学们都知道,上培优班是一笔不小的经济开支,如果我们每一个人在课余时间自己能自觉学习而不上培优班的话,既节约了钱,又学会了珍惜时间、抓紧时间,久而久之,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是不是一举两得呢?所以我方认为完全可以不上培优班。”(又是一阵热烈的掌声,台下的同学为辩手的激烈辩论拍手叫好)
“我想请问对方辩友……”
听,多么正式,多么激烈的辩论啊!其实这只是我班学生在口语交际中“小学生是否应该上培优班”的辩论片断。没想到同学们俨然一个个辩论的老手,时而谈古论今,时而巧妙运用名言警句,时而旁征博引,时而妙语连珠。
原本计划只安排一场“辩论”赛,教师参与其中,让学生初步认识“辩论”这个新事物。但学生热情很高,于是就选择了三个论题:“小学生是否该上培优班”、“小学生看电视好不好”、“在循环红旗比赛中,夺得循环红旗能否代表一个班的班风”,把全班同学分成三个辩论小组,课下搜集资料。结果却出现了上面令我惊喜的一幕,也促使我进一步地思考,如何更有效地上好口语交际课。
营造“说”的环境
“动人心者,莫过于情。”学生们在辩论中打动我的不是他们的口才,而是让我真正看到他们内心深处最宝贵的东西,即那种对父母的体谅之情,对祖国的热爱之心,对社会的关心之情,隐藏于心灵深处的感情在此到被唤醒。同学们能谈古论今,由此及彼,从大视角来说明小问题,这种口语能力和蕴藏其中的各种情感正是我们希望看到的。
由于设计的几个辩论题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激发了学生说话的愿望,营造了“说”的环境,因此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阐明自己的观点。实际正是学习、生活的需要,教师的这几个辩题的设计,使得口语交际练习变成了一件很有乐趣的事情。
拓宽“说”的空间
语文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学,培养思维能力。”以前,我认为这句话的主导者是教师,但从这次“口语交际”的“辩论”赛场上,我明白了:要给学生充分“说”的空间,才能激励他们去表达、去交际。
在“辩论”中,为了准确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思想感情,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常用的口头表达方式,积累丰富的词汇,好的语言材料,而且还要有灵活的思维和较强的分析比较能力。在“小学生看电视好不好”的辩论中,同学们就能根据比较分析来阐明观点。如有这样一个片断:“对方辩友,我方认为适当地看电视可以知晓国家大事、世界动态,同时还可以从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中陶冶自己的情操,假如我们成天学习、看书,这与书呆子有什么区别呢?我想国家不需要我们这样的书呆子吧!”
也许同学们的辩论还显稚嫩,但他们能围绕中心,运用平时的积累来发表观点,我想这些成绩应归功于我们给学生留了“说”的空间。正因为如此,才会有学生的想说,会说,说得好,说得更好。在“辩论”中,学生的心灵受到碰撞,感情得到交流,他们也因此更能体谅父母,热爱国家,关心社会。
武汉市蔡甸区蔡甸街黄陵小学)
责任编辑 廖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