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培训与教师成长
——来自一线小学教师的心声
2012-04-02何军华,郭祖仪
何 军 华,郭 祖 仪
(陕西师范大学, 陕西 西安 710062)
从1992年9月工作至今,我多次接受来自教材的体系编排、编者意图及处理教材方面的培训。这让我受益匪浅,也为后来进入新课程实验打下了基础。
一、成长经历中的培训及收获
从工作的第三年开始,教导主任对我从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用怎样的语气和学生说话,如何组织课堂及站姿、过渡语、小结语、个人形象等方面,进行了指导。这种校内传帮带的培训方式,是年轻人成长的最有效的方式。
2001年,进入新课程改革,在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开始又一轮地长足进步。在区内做观摩课,多次和兄弟学校广泛沟通,和实验区的老师交流;积极参与新课程的研讨活动,和教材编者进行面对面地对话;这些活动让我感觉从未有过的新鲜,自己也以极大地热情投入其中。在此期间,学校也给我创造了非常多的外出学习机会,积极开展各项研讨活动,使我逐渐成长为骨干教师。
在新课程推进的过程中,又留给我许多实实在在的收获。
1.增加理论积淀,提升自身素质。在接受新课程培训中,我有幸领略到了诸多名师的风范,认真聆听他们的讲座,精心记录下他们的每一个观点,感悟他们每一个论点背后的深刻含义。
2.加强技能学习,注重实践锤炼。在研讨课、观摩课的锤炼下,我获得了一些新的教学技能,如倾听、评价、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技能等。
3.参与听课观摩,增长智慧技能。新课改以来,听了很多名家和优秀教师的课,这些课体现着新课改的要求、趋势;课堂生动,预设生成与动态生成相结合;目标达成度高,又渗透着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课堂上老师们特别关注学生的情感、兴趣,个性;留给学生广泛开放的思维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情境演绎的经历者,情境意义的建构者,将学生推到了学习的主体地位上,使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不断发展。
4.重视实践反思,感悟体会相伴。参加培训,参与实践,向书本学习,更重要的是教师自身的“悟”和“思”。新课程后,我知道了反思要不断地质疑,关注问题;要不断的追问“合理性”、“存在性”;要关注细节。 教师的反思不仅仅是头脑内部的“想一想”,而应是一个不断实践、学习、改进的过程。“实践+反思”是教师成长的途径。
5.勤于笔耕记录,积累总结提高。在新课改中我经常撰写一些课堂实例、教学片断、教育论文等,使得自己的写作能力大大提高。
6.参与课题研究,不断发展提升。结合实际参与课题研究和项目培训也收获不少。
二、不同发展阶段教师需要的培训
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我们感到不同年龄的教师对于新课程培训的要求是不同的。
1.新手教师。新入职的小学教师大多数为大专和本科生,他们初为人师,满怀热情。但面临的问题是:实习经验和小学教学的脱节;工作环境的不适应;工作力不从心。在角色转换中,面临的一个最大困难是,如何从学生转换为专业教师;如何面对课堂偶发事件,面对学生的各种问题行为;如何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等。还有刚参加工作,环境的不适应,待遇低,生活面临困难;对自己的胜任能力产生怀疑以及职业的巨大压力等,都不利于教师的成长。他们最迫切需要的是迅速获得教学方法、学生管理技巧、准确把握教材方面的培训。
2.经验型教师。新手教师经过几年的学习和磨炼,有了扎实的教学功底,严谨的教学作风,转化成为经验型教师。但是,当教师教学能力达到一定水平后,再进一步提高就感到很难。一些有经验的教师由于不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实践,不参与教学研究,跟不上形势的发展,难以满足教学的需要,从而感到工作压力大,完不成教学任务,工作不顺心,有情绪;有的教师由于工作环境、家庭环境等因素,导致职业倦怠,停滞不前。这种状态迫切需要接受继续教育,以适应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要。其中教师如何从教书匠向研究型教师转变,是急待解决的问题。他们需要进一步了解新的教学理念,学习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把握新时期儿童心理特点,准确理解新教材的意图,合理使用教材等方面的再培训。
3.研究型骨干教师。经验型教师经过探索、发展、稳定阶段后,许多优秀教师在强烈的职业动机和良好的发展环境支持下,逐步成为研究型骨干教师。目前,研究型骨干教师最缺乏的是教育科研能力(79.3%)和教育教学理论(58.6%)方面的提高。一些骨干教师在实践中形成了一些成功的富有理论意义和推广价值的先进经验,因其缺乏必要的理论水平和学术交流能力,只能在小范围内传播。教育科研能力是骨干教师最想学而又感到最难学的能力,教育教学理论是学得最多而又感到学得最差的内容。因此,小学骨干教师普遍觉得:最有效的培训效果是特级教师讲座(69%),学者讲座(48.3%);骨干教师们最为关注的培训内容为:教育科研能力、学科教学技能、教育教学理论,此外是学科知识和对教育事业的责任心。
调查发现,培训能使教师增强对新课程的认同,但这并不等于已经具有了实施新课程所要求的素质。另外,不是接受培训的时间越长,教师就越有好感,而是相反。教师对某些新课程理念与要求的认同并不代表教师观念产生了实质性变化,教师要寻求良好愿望和事实的平衡。加之,不是所有的老师都有同样多的培训机会,都有名师、教研员的指点;各人在教学上的追求、努力、自悟也不尽相同,仅凭一两次短期培训能够解决的问题也有限。
正如人们所总结的:短期培训无法在思想上解决教师根深蒂固的旧课程的思维模式;培训方式多限于传统的讲授方式;新课程改革虽然在继续,但现实中最重要的还是学生的成绩、学校的量化考核;新课程虽然有一些新的评价办法,并没有在教学实践中得到普遍的认同和广泛使用;上级部门对学校,学校对老师的评价,不像老师在新课程理念下对学生的评价那样,多元、广泛、个性化;且现在的教师培训多占用教师的休假时间,培训仅有几天,不系统等,这些问题都严重地影响着培训质量的提高。
此外,当前所有的教师都有迫切提高自己专业修养和个人素质的愿望,但又觉得平时工作量已经饱满,同时又要承担沉重的家庭责任和经济负担,身心压力很大。因此,如何把接受培训和实际教学结合起来,如何关注教师的需要,这也是需要思考的。
三、面对新课程,需要什么样的培训
(一)面对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应进行什么样的培训
在新课程的培训过程中,老师们最关注是教材的合理使用和如何上好每堂课的培训。
目前,小学教师的中坚力量多是中专生,许多人没有大学学习的经历。这些教师缺乏教学的理论支撑,缺乏科研的方法,缺乏新增内容的知识储备(空间与可能性、统计与概率、实践与应用),更需要新理念在具体教学中的实践技能。另外,小学教师是所有教师队伍中最好管理的一个群体,他们对任何新生事物都是你说我接受,缺乏批判精神,缺乏个性的光彩。
1.从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贯彻需求来看,小学教师依然需要下述方面的培训:
(1)新的理念与教师传统教育和教学观念有矛盾,如何做好理念的再次培训;
(2)新的教材与教师旧有的知识体系的矛盾,如何让教师读懂教材,用好教材,特别是新增教学内容,需要再培训;
(3)新教学方式与传统方式的矛盾如何解决;
(4)小学教师知识储备、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也需要进行培训。
2.从课堂管理来看,新教材提倡重视活动过程,而配套的活动材料不够丰富。由于课堂活动的增加,新的课堂行为习惯如何养成,给教学的组织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下述问题需要重视:
(1)如何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保持课堂秩序;
(2)如何使课堂讨论具有吸引力,有实效性;
(3)如何在大班额环境下实施小组合作;
(4)如何在大班额环境下既要面向全体,又要照顾个体发展。
3.从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实验教材来看,在培训中,老师们得到了一些把握教材的帮助,但存在的问题是:
(1)教材内容与教学时间的冲突。新教材的内容比原来教材的内容多,而教学的时间并没有增添。教材采用浓缩知识点、减少练习课时量的办法,需要教师为学生补充练习,这增添了老师和学生的负担。
(2)教材知识结构与学生学习能力的冲突。新教材把一些内容下放到低一个年级教学,部分学生学习时,理解有困难。
(3) 在北师大新教材中,个别知识出现过早,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与之还有一定的差距。这给教师教学、学生学习造成一定的难度。如:四年级下册“方程”这部分内容,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学生能接受。但是在遇到未知数是减数、除数的情况又不好处理,如果继续用等式的性质完成,又要有移项、变号的问题。如果用以前的数量间的关系去解方程,又对等式的性质有一些冲击,这就造成了一部分学困生学习的障碍。用方程解答应用题,教材的篇幅比较小,学生的练习不够,给学教带来极大的不便。
4.重视日常研修培训,提高培训的有效性。在当前的培训活动中,促进教师成长的学校日常研修培训(校内的传帮带)没有纳入教师评价体系中;价值不大的培训(学历进修)占用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制约教师的发展。培训应当能作为教师工作量的一部分。对在学校日常研修中承担教师培训工作的老师,应当加记工作量并给予积极的评价。
5.培训人员应尽可能以自己在实验中的实例,结合自己对新理念的理解和感悟进行。在具体课例的展开过程中,有时还应请参加培训的老师谈谈自己的看法。在培训的过程中,加入自己通过各种途径获得的教学案例、教学故事、教学笑话来充实培训内容,老师们也很喜欢。
总之,教师的成长不仅要有新的理念,要有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还要有与时俱进的多元方式培训。教师最需要理论对操作的支撑,获得新理念下的新教学技能的培训,需要合理使用教材的培训;还需要把接受培训纳入到对教师的评价体系中来;除了相关专业技能方面的培训,老师们觉得还需要自身心理健康方面的培训;作为各科老师还需要加强语言表达能力的培训;教师还需要读书、写反思的时间。
(二)面对新课程需要的再培训的几点建议
1.理念迁移——教师培训的“新课改”
新课程教师培训,对培训者而言,应更好地更多地从基层教师角度去思考问题,理解基层教师的学习需要、学习困难、学习习惯和学习风格。首先,需要考虑用什么组织形式将层次、类别和水平各异的众多教师纳入到培训活动的系统中来。其次,培训者在对教师的培训中,应倾听他们的声音,考虑成人的学习方式。成人的学习是以问题为中心,关注教师在教材使用中的问题,课堂管理中的问题;关注教师在已有经验背景下的主动建构,生成自己的教学智慧,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另外,应让老师把参加培训当作自己分内的事,把培训当作课堂教学技能提高及整个工作改进的演练过程,增强培训课堂的实践性和示范性。
2.学校环境是教师成长的必备条件
学校领导应重视学校自身的组织文化建设,不断提升学校的组织文化。特别要不断提高和打造自己学校的有特色的生存哲学、核心理念、价值观念、管理方式、处事原则和行为规范等。优质的组织文化,具有强大的导向功能、凝聚功能、约束功能、激励功能和辐射功能。教师是学校组织文化的活的载体,要重视教师素质的提高。要根据教师成长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和选择不同的培训内容;要善于发现人才,针对每个教师的不同阶段的发展,创设新的发展平台,使教师一如既往地跋涉下去。学校要加强图书馆的建设,购买必要的图书资料,为教师的成长提供应有的养分和阳光。
3.培训方式的转变
从目前的情况看,应当改变单一的培训方式,创造多元的培训方式。同时,应当积极建立专家支持系统,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培训体现个性化、强调实践;“开展实践活动课”,让老师掌握研究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方法。
老师们觉得如果能多听名家亲自上课(最好是课本内容)和点评,或者自己上课得到名家的持续指导也可以迅速进步。
开展区域性的校与校骨干教师合作。进行和教学实际紧密联系的专题研究,实现团队力量最大化。
4.给教师的学习提供时间、空间和管理方面的支持
小学教师平常的工作量很饱满,如何让教师们喜欢参加培训,更重要的是给他们以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有时间思考,把他们从一些无味的琐事中解放出来,真正把精力用到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上。同时,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与评价的标准,这是教师压力的主要来源,要关心教师的心理健康,创建科学有效的评价标准,实行人性化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