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视角下区域发展空间差异研究进展
2012-04-02张利敏曹小曙
◎ 张利敏 曹小曙
一、前言
区域是地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1]。区域发展是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科学基础理论的核心研究领域,它通常是指区域福利的增加,研究内容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区域增长的长期轨迹;二是宏观经济增长中区域之间的关系[2]。区域差异研究是地理学的四大传统之一[3],且空间是区域的本质特征之一,研究区域经济差异变化,除了判明经济差异的总体变化趋势,更为重要的是搞清其空间特征[4]。
综上所述,区域发展空间差异是区域发展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总体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但是东中西三大地带之间、省与省之间以及省内区域发展的空间差异也逐步显现出来。因此,在当前形势下,分析区域发展的空间差异及变动情况,并挖掘区域发展空间差异产生的原因,对于政府制定区域发展相关政策与法规,调控未来区域经济发展、优化区域发展格局和维护社会稳定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从城市地理学研究的角度,综述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有关区域发展差异研究的文献,结果表明:在研究内容上,集中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水平及总体水平等几个方面;在研究方法上,呈现出由简单的数学统计分析转向综合建模分析的趋势;在研究技术上,采用了新技术、新手段辅助研究;在研究的基本分析单元选取上,呈现出由大尺度的研究向小尺度过渡的特点;在研究的地域空间上,主要集中于对我国的研究,这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有密切关系;近年来,相关研究不仅关注区域发展水平差异,还更多地关注区域发展差异的空间状态、构成及变动等方面。
二、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
(一)地理单元选取
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关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研究,研究地域集中于中国,也有少量关于日本[5]、欧洲地区的研究。可见,中国区域经济差异,是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6]。从研究的时间范围上看,集中于改革开放以来,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同时区域发展差异扩大,引起了国内外学者们的关注。
国内学者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空间差异的研究,大多数以省为基本分析单元[4,7~11],也有少数以县、地级市为分析的地理单元[12];对于某一省区内部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多数是以县、地级市为基本分析单元[3,13~17]。此外,贾绍凤[5]依据都到府县为基本单元,分析日本90年代区域经济发展差异。
国外学者对于中国的研究,主要是以省级行政区为基本的统计单元[18~22],这些研究从省际和三大地带等较大尺度地揭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也有少数以县、城市为基本统计单元的研究[23~26],这些研究不仅分析了区域之间的差异,还分析了区域内部的差异。对于其他地区的研究,有以国家为基本统计单元,分析1991~1998年贸易自由化对欧洲中东部8个国家内部工资水平差异的影响[27];以欧洲122个功能区为基本分析单元,分析1979~1990年欧盟区域人均收入差异的变化[28];以邻里为基本统计单元,从社会学和地理学相结合的角度,通过构建邻里差异指数,分析费城城市内部居民收入空间分布的差异[29]。
以中国为例的研究,受到收集数据资料的限制,其研究地域范围一般不包括西藏、台湾、香港和澳门。此外,一些学者根据研究内容和目的的需要,对研究范围进行了特殊处理,例如为了保持研究在时间上的可比性,选取研究重要的大城市代表区域整体情况,将海南省归并到广东省、重庆市归并到四川省[23];研究乡村发展差异时,由于北京、天津和上海三个直辖市的乡村面积和人口占总体的比例较少,分析时将其排除在外[30];由于北京、天津和上海三个直辖市的面积较小[24],为了增加与其他省区的可比性,将三个直辖市归并到其相邻近省份进行研究。
(二)研究方法
从指标选取上看,为了消除区域面积差异和人口差异对分析结果的影响,多数研究选用密度指标、人均指标和比例指标。国内相关研究中,有选取单一指标研究某一省区内部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7,9,11,13~16],主要选取人均GDP及其增长率;有的选取多项与经济发展相关的指标[17,31]。国外相关研究中,早期研究主要是单一指标——人均GDP的研究;后期研究采用多项指标,集中于人均GDP、人均家庭收入、人均国民收入和人均收入等指标。
在研究方法上,国内外学者主要采用数据统计分析的方法,采用变异系数、标准差分析区域发展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通过计算各个基本单元与全国平均值的比率及离差,分析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的空间状态;还有的选取多项与经济发展相关的指标,通过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构建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数,分析其空间差异及变动情况。近年来,有些学者采用分解的方法[6,20,24,30,32-35],把我国区域发展的空间差异分解为城乡差异、城市之间、乡村之间,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的差异等几个部分,分别分析其对区域总体差异的贡献率以及其随时间变化的情况。这些研究多结合GIS图形分析技术,很好地展现了空间差异及变动情况。
然而,不同学者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空间差异变动的研究结论不完全一致,究其原因:不仅仅是由于采用了不同的指标或不同的研究方法,更为重要的是研究的时空间尺度不同[6]。
三、社会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
(一)城市化水平空间差异
许学强和叶嘉安[36]以省为基本分析单元,选取人口、工农业产值比例、土地面积、人口密度、人均农业产值、人均总产值等指标,经因子分析,构建城市化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数,从大尺度上分析中国城市化水平的差异;阎小培和王玲[37]选取城镇数量为表征城市化水平的指标,从省际和东、中、西三大地带等较大尺度,分析1978年和1994年中国城市化发展的空间差异变动情况;周一星等人[38]以城镇人口作为城市化发展水平的指标,分析中国城市化水平的空间差异。这些研究结果均表明:中国城市化水平省级差异显著,总体上呈东、中、西递减的趋势。
(二)基础设施发展空间差异
对于区域基础设施发展空间差异的研究较少,且多数是以大尺度来研究,例如Sylvie以省区为基本统计单元,选取铁路、公路和水运路网的密度为指标,分析中国交通网络发展水平的差异,结果表明,交通网络密度较高的省份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密度低的省份主要位于西部地区[21];赵晓波以省区为基本统计单元,选取婴儿死亡率和文盲率两个指标,分析1981~2000年间中国在社会发展方面的区域差异[39];Gert和Peter对欧洲11个国家1970~1990年医疗卫生供应分布的空间差异及变化情况进行考查,结果表明欧洲国家之间在医疗卫生设施供应存在巨大空间差异,但差异有所缩小[40];Gustavo和Nigenda研究了1930~1990年间墨西哥医生分布的区域空间差异及变动情况[41]。
四、综合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
区域综合发展水平涉及多方面的内容,涵盖了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等方面。学者一般选取多重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构造表征城市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数,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变动情况。例如陈勇以地级市为基本空间单元,分析1999年广东省21个地级市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及变动情况[42];阎小培和林彰平以省级行政区为基本空间单元,从发展水平、发展特征和发展速度三方面分析了1990~2000年间全国城市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及变动情况[43];金晓斌等选取表征社会进步、经济发展、资源环境支持3个方面的评价指标,以县为基本单元分析了江苏省内的区域综合发展水平[44]。
有关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的研究,李双成[45]提出以人工神经网络(ANN)为模型工具,构建分析自组织特征映射网络(SOFM),以1996年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状况作为样本,证明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可以分为5类,与专家判定的结论相似;王艳和李新运等[46]采用自组织特征映射网络构建模型,以2001年山东17个地市的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生活和科教状况作为样本分析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山东省可持续发展水平可以分为4类,模拟结果较为理想;李适宇和厉红梅[47]选取广东省21个城市地区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指标,进行SOM网络判定,结果表明广东省区域发展空间格局可划分为珠三角区域组和外围区域组,珠三角区域间的发展差异整体上要大于外围区域间的差异。
五、结论与讨论
综上所述,在研究内容方面,国外有关区域发展差异的研究中,覆盖内容较广,涵盖了经济发展、医疗卫生、教育、交通运输等社会发展方面;国内相关研究中,前期学者研究内容集中于经济发展方面;近年来,集中于包括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区域综合发展水平差异。在研究技术方法方面,国内外学者均较多地采用了定量研究,也呈现出采用新技术、新手段辅助研究的趋势。在研究的地域空间方面,主要集中于对我国的研究,这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发展成就引起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有密切关系。
就总体而言,国内外有关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研究较为深入,不仅研究区域差异的总体情况,还阐明区域发展差异空间状态方面的研究和区域发展差异的构成和来源。但是,由于不同的学者采用了不同的指标、不同的研究方法、不同的时空间尺度,出现了研究结论不一致的现象。
区域的发展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区域发展的差异是不断变化的。在当前形势下,分析区域发展的空间差异及变动情况,并挖掘空间差异产生的原因,对于政府制定区域发展相关政策与法规,调控未来经济发展、优化区域发展的格局和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1]李小建等.经济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M].2000.
[2]苗长虹.区域发展理论:回顾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1999,18(4):293-305.
[3]汤茂林.区域发展理论与江苏省域差异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1999,(2):180-185.
[4]覃成林.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变化的空间特征及其政策含义的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 1998,17(2):36-39.
[5]贾绍凤.日本90年代区域差异的现状与趋势[J].地理科学进展,1998,17(3):57-65.
[6]徐建华,鲁凤,苏方林,卢艳.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尺度分析[J].地理研究,2005,24(1):57-68.
[7]王合生,虞孝感.长江沿江地区发展差异及对策[J].经济地理,1997,17(3):76-81.
[8]樊杰.近期我国省域经济增长的基本态势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1997,16(3):8-15.
[9]陈钊.我国东、中部地区的南北发展差异[J].地理研究,1999,18(1):79-86.
[10]许月卿,李双成.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差异的人工神经网络判定[J].资源科学,2005,27(1):69-73.
[11]张耀光等.中国海洋经济省际空间差异与海洋经济强省建设[J].地理研究,2005,24(1):46-56.
[12]李小建,乔家君.20世纪90年代中国县际经济差异的空间分析[J].地理学报,2001,56(2):136-145.
[13]俞勇军,陆玉麒.江西省区域经济发展空间差异研究[J].人文地理,2004,19(3):41-46.
[14]欧阳南江.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区域差异的发展变化[J].地理学报,1993,(3):204-217.
[15]盖文启.论山东省东西部地区经济差异变动及发展对策[J].经济地理,1999,19(5):24-29.
[16]胡良民,苗长虹,乔家君.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其时空格局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 2002,21(3):268-274.
[17]刘兆量,谢红彬,范宇.20世纪90年代江苏省经济发展及空间差异研究[J].经济地理,2003,23(1):23-27.
[18]Fei Zheng,.Li,Da xu, BingYong,Tang.Forecasting regional income inequality in China[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1,2000,124(2):243-254.
[19]ZHAO Xiao bo, TONG S.P.Unequ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spatial disparities and regional policy[J].Regional Studies,2000,34:549-561,
[20]Ravi,K., Zhang Xiaobo.Which regional inequality? The evolution of rural-urban and inland-coastal inequality in China from 1983-1995[J].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1999,27(4):686-701.
[21]Sylvie,D.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an explanation for regional disparities in China? [J].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2001,29(1):95-117.
[22]RonDuncan, Xiaowen Tian.China,s inter-provincial disparities An explanation[J].Communist and Post-Communist Studies,1999,32(2):211-224.
[23]Derek,C.J., Cheng LI, Ann L.O.Growth and regional inequality in China during the reform era[J].China Economic Review,2003,14(2):186-200.
[24]Jongchul LEE.Changes in the source of China,s regional inequality[J].China Economic Review,2000,11(3):232-245.
[25]Shunfeng,S.,George,S.-F.,Rongqing,C.Intercity regional disparity in China[J].China Economic Review,2000,11(3):246-261.
[26]Carsten,H.-P.,Daniel,K.,Jiancheng,P.Disparities in China economic development: approaches on different levels of aggregation[J].Economic Systems,2002,26(1):31-54.
[27]Peter Egger, Peter Hubber, Michael P.A note on export openness and regional wage disparity in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J].The 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2005,39:63-71.
[28]Stefano, Magrini.The Evolution of income disparities among the regions of the European Union[J].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1999,29(2):257-281.
[29]Sanjoy Chakravorty.A measurement of Spatial Disparity: The Case of Income Inequality.Urban Studies,1996, 33(9): 1671-1686.
[30]Zhang Xiao bo, Fan Shenggen.Public investment and regional inequality in rural China.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4,30(2):89-100.
[31]陈秀洁,代合治.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空间差异研究[J].经济地理,2001,21卷增刊:1-4.
[32]Rozelle S.Rural industrialization and increasing inequality: emerging patterns in China,s reforming economy[J].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1994,27(4):686-701.
[33]Kim T J, Knaap G J.The spatial dispersion of economic activities and development trends in China[J].The 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2001,35(1):39-57.
[34]Masahisa F, Hu D.Regional disparity in China 1985-1994: the effects of globalization and economic liberalization[J].The 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2001,35(1):3-37.
[35]Takahirl,Akita.Decomposing regional income inequality in China and Indonesia using two-stage nested Theil decomposition method[J].The 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2003,37:55-77.
[36]许学强,叶嘉安.我国城市化的省际差异[J].地理学报,1986,41(1):8-22.
[37]阎小培,王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空间分布发展变化研究[J].人文地理,1996,11(3):19-23.
[38]周一星,曹广忠.中国城市人口可比增长速度的空间差异(1949-1995)[J].经济地理,1998,18(1):27-34.
[39]ZHAO Xiao bo., Ravi KANBUR.Spatial inequality in education and health care in China[J].China Economic Review,2005,16(2):189-204.
[40]Gert,P.W.,Peter,P.G.Regional disparities in health care supply in eleven European countries: does politics matter? [J].Health Policy,1999,47(2):169-182.
[41]Gustavo, Nigenda.The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doctors in Mexico 1930-1990:a policy assessment[J].Health Policy,1997,39(2):107-122.
[42]陈勇.广东省城市发展差异分析[J].城市问题,2001,102(4):40-42.
[43]阎小培,林彰平.20世纪90年代中国城市发展空间差异变动分析[J].地理学报,2004,59(3):437-445.
[44]金晓斌等.基于协调发展视角的区域发展差异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17(4):511-516.
[45]李双成.中国可持续发展水平区域差异的人工神经网络判定[J].经济地理,2001,21(5):523-526.
[46]王艳,李新运等.基于ANN的山东省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4.
[47]李适宇等.广东省区域发展空间差异SOM网络判定[J].科技通报,2007,23(4):609-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