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特区产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
2012-03-23钟无涯
◎ 钟无涯 颜 玮
一、引言
产业结构概念的提出及其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作用和表现于工业化早期就被经济学家们察觉并重视。Petty、Clarke和Kuznets等通过比较早期工业国家的经济数据,指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是经济增长的动力之一,并认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增长过程比较中一个标志性区别在于产业结构的不同。经济学家如Chenery、Syrquin及W.G.Hoffmann等受此影响开展了大量后续研究。Rostow(1960,1971)认为,现代经济增长的本质是一个结构转换过程,一定的经济增长阶段与一定的产业结构相对应,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级化是经济增长阶段由低向高的重要途径和标志;结构主义学派认为,生产要素从低收益部门向高收益部门的流动过程中,对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效率将产生直接影响,从而对经济增长产生重要影响。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主要作用就在于要素流动所带来的“结构红利”。由于经济各部门之间无论是在生产率还是生产率增长率上都必然存在差异,投入要素的从低生产率水平或者低生产率增长率的部门向高生产率水平或高生产率增长率的部门流动可以促进整个社会生产率水平的提高,从而带来了“结构红利”并维持经济的持续增长(Peneder, 2002)[1]。但是,发展中国家由于各种满足经济快速发展的相关基础设施如制度、市场等方面的建设尚不够健全,从而使要素自由流动的受到较大程度的阻滞或流动成本过高。通过对不适应市场需求的生产结构进行调整,主动推进资源向生产率高的部门转移,从而可以实现经济的高速成长(Chenery et al.,1989)[2]。没有产业结构调整所带来的这种部门间要素的充分流动,要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是不可能的(Kuznets, 1979)[3]。之后很多增长理论研究领域的经济学家都在其增长理论中都强调了产业结构的重要性,但在实证领域,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则并未曾取得一致性的结论。Denison(1967)[4]等人通过对多国经济增长数据的比较肯定了产业结构变换在其中的作用;而Timmer & Szirmai(2000)[5]对印度、印尼、中国台湾和韩国等国家或地区的数据比较中却未能发现类似结果;现有国内学者的研究中既有肯定了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正向影响,如刘伟和张辉(2008)[6]、郑若谷和干春晖(2009)[7]以及张军(2009)[8]等;也有不支持此结论的,如吕铁(2002)[9]、李小平和卢现祥(2007)[10]。
二、问题的提出
深圳产业结构在改革开放后历经三次较大调整。第一次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初,深圳大力发展“三来一补”加工业,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的生产方式转变,并为深圳引进了先进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与管理方式。第二次发生在90年代的中后期,深圳市提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的产业调整方针,产业发展主要以高新技术创新为推动力,扶持建立高科技企业、形成了高科技要素的积聚效应,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了30%以上的增长速度(许明达,2000)[11]。第三次发生在21世纪初,2000年深圳市提出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等三大战略性支柱产业,并首次在全国提出了“区域创新体系”的整体概念;2006年,深圳市再推高科技产业发展与自主创新,把实施自主创新战略、优化产业结构、建设创新型城市作为深圳市未来发展的主导战略。从上述三次调整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明显加快,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速度下降,这也就标志着深圳的产业结构在调整中不断升级,其中,技术创新在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深圳的产业结构调整与深圳的经济增长是否从实证角度支持“结构红利”的假设?谢植雄(2003)根据经济增长态势把深圳经济发展划分为三阶段,在分析深圳产业结构演进内容变化的基础上,对产业结构演替的发展阶段进行判识,发现深圳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演替在阶段判识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12];高俊光、于渤和杨武(2007)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角度展开,以实证分析为基础,通过相关数据得出产业技术创新和高科技产业集群协同发展,共同推进了深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结论,但未从实证角度证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经济持续增长的推动因素[13];邱江平(2011)通过计量模型分析认为:创新型产业结构调整强调通过技术创新降低成本、获得信息并推动经济持续增长[14]。与以上研究经济增长与深圳市产业结构调整或产业结构升级方式等文献不同,本文立足于1979~2009年深圳市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以及GDP数据,通过建立回归模型方式界定并度量各产业门类对GDP的产出弹性并分别考察其对GDP贡献率的变化情况,尤其着重考察深圳经济发展过程中各产业之间比重关系以及国外发达国家各产业发展中的比值关系,建立横纵两个纬度进行比较分析,从宏观角度测度深圳市产业结构政策的调整对产业结构演进的推动力,并结合深圳市同期的产业结构政策调整的情况加以实证分析,试图建立起二者的联系并证明产业结构转换、升级的必要性以及提供降低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政策的相关理论分析支撑。
三、数据与模型分析
(一)深圳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度的实证分析
经济增长模型选择使用C-D模型,引入变量X1、X2、X3分别表示第一产业增加值、第二产业增加值和第三产业增加值。模型基本表达方式如下:
通过对数将模型表达式线性化,可以得到:
基于此,可以将此线性化的模型扩展成为计量模型:
其中, 是第i年的GDP, 是截距常数项,是随机扰动项。使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对深圳市1979~2009年的GDP、第一产业增加值、第二产业增加值和第三产业增加值进行回归。数据来源于《深圳统计年鉴2010》,软件使用IBM SPSS Statistics 19,数据以及模型回归情况如下:
根据回归参数及其他相关数据得出回归线形方程应为:
通过以上的回归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各回归项统计关系显著,t检验和P值具备很强的统计意义,F检验证明回归有效。R2接近1,残差仅为0.066,说明模型的设定和回归系数基本上解释了GDP与第一产业增加值、第二产业增加值和第三产业增加值之间的全部数量关系。从1979年至2009 年,深圳市第一产业每一个百分点的增长可以为GDP带来-0.066百分点的增长,即第一产业的产出弹性为-0.066。需要重点说明的是,第一产业的产出弹性为负数,主要是因为深圳的第一产业产值在近30年的GDP占比中有一个由低到高又从高走低的态势(见图2),而在同期的整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中,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始终在极速扩张,既包括量的扩张也包括发展速度的增长,因此,在GDP上升、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总值和比重也都在上升的过程中,第一产业产值占比的高低起伏使其作为一个重要变量作用于30年产值数据的回归模型中,因此在考察产出弹性的方程中出现了负系数的情况,这是处于下降通道中的第一产业的增长速度和相对产出效率在长达30年的回归方程中综合作用的体现。此外,-0.066也是一个非常微小的弹性值,既体现了农业在整体产出中的效用有限,同时也体现出这一部分在整体方程中的影响有限,因此实际意义不大;第二产业产值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可促进深圳市GDP增长0.352个百分点,即第二产业的产出弹性为0.352;同理,第三产业的产出弹性为0.633。相比较而言,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产出弹性相对较大,第一产业的产出弹性最小。这说明在深圳市在经济高速发展的30年中,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贡献出了高增长效率和高增长产值,发挥了主要作用。这同时也说明,在未来的经济增长目标中,应该把主要的增长动力投入在第二和第三产业。
表1 回归分析基本数据
(二)深圳产业结构演进比较分析
通过对1980~2009年深圳市的经济数据进行综合比较分析可以发现,深圳近30年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整体上来看是一个以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高速发展的同时,第一产业缓慢增长然后下降的发展过程。发展速度的对比分析参见图1、图2。
从以上图形对比分析可以得出如下判断:
图1 1980~2009年产业结构增长比例图
图2 1980~2009年第一产业增长曲线图
图3 1980~2009年经济增长速度图
图4 1980~2009年产业结构GDP占比图
第一,近30年深圳市的三大产业发展速度不平衡。从图1可以看出:深圳市的第二、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如以1979年数据为基期100,2009年第三产业的增长接近80000,第二产业也近60000。与此对应,深圳市第一产业的发展规模与增长速度都相对缓慢,尤其1995年以后。以1979年数据为基期100计算,2009年第一产业产值增长到106.3。从图2可以看出,虽然深圳市的第一产业从1980年开始也是处于增长阶段,不过增长速度相对于第二和第三产业较慢。图2中所标示的2002年为转折点,深圳市的第一产业发展速度自此下降。到了2009年,第一产业的增长指数差不多回落到1979年的水平。基于图表反映的情况和以上分析,可以认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间相对发展速度很不平衡。
第二,实证数据比较好地支持了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的相关关系。回归方程所描述的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产出弹性也体现在折线图中。图1中可以看到,第二、第三产业从1990年开始迅速增长,同期的GDP增长率也迅速攀升。从图4可以看出,第二、第三产业产值在GDP中的占比从1985年开始就已经占有绝对多数的比例,而第一产业产值在GDP中所占比重也是从1985年开始日渐减少。因此可以认为,从1985年之后快速增长的GDP主要是由快速增长的第二、第三产业所创造的。这也就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了这样的事实:原有的产业结构改变,结合当时所执行的经济政策,应该是早期的对外开放带来了加工贸易的技术、管理的方法以及一定增量的投资,从而扩大了生产的范围,提高了生产的形式等原因,综合起来即是在原有基础之上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种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直接导致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产出比重不断下降,第二、第三产业比重开始急速攀升,由此带来了整个经济的快速增长。
第三,根据图3所反映出来的情况,可以看出深圳市的GDP从基期开始直到末期都一直处于增长的路径之中,尤其是1990年之后,GDP增长速度明显加快。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人均GDP的增长速度与深圳市的GDP增长并未保持同步。以1979年作为基期100计算,深圳市的人均GDP增长速度在2009年是3217.3,其增长速度尚不曾达到深圳市在1990年的GDP增长速度。在GDP高速增长的过程中,人均GDP却以几乎停滞的方式增长,原因诸多。但归结起来,有两个方面。其一,与深圳市生产方式所配套的分配方式选择问题,此问题超出本文讨论范围,故不展开;其二,深圳市当前的生产方式本身的问题。一个可能的原因是深圳的GDP增长很大程度是由于集中于劳动密集型行业,以大量的劳动力集中生产的形式带来GDP的高速增长。就现有的生产方式以及经济增长所依赖的产业结构而言,与高速增长的GDP相对应的缓慢增长的人均GDP实际上意味着现有的产业结构仍存在较大的改进和提升空间。对于此问题还需更多的实证数据进行分析,拟在以后研究中继续展开。
第四,根据图4反映的三大产业在GDP中占比情况可以了解到,在20世纪80年代左右我国的产业结构还是处于“农重工轻”的阶段,也就是通常意义所指的农业化社会。当改革开放即将进入90年代的时候,深圳市的第二产业获得了高速的增长,这说明当时的深圳市已经开始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推进了卓有成效的工业化进程。从图2中通过比较得知,第一产业在此时期也保持着增长的态势,产量和增长速度都有较快的发展,但是发展速度相对第二、第三产业而言较慢,因此产值在GDP中所占的比例呈现出急速下降的态势。第三产业在经历数次的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其产值在GDP的总值占比中一直保持相对稳定,从80年代初至1985年由40%左右增加到50%左右,之后一直维持在50%左右的水平。总体而言,第三产业从基期的产值占比42.5%到2009年的53.2%,并未在这三次较大的产业结构调整中获得太多的发展机会,也未能取得更好的发展成绩。
第五,以图4反映的情况观之,深圳市现有的产业结构中各产业在GDP中比重形于1995年前后。这个产业结构和产值结构一直保持到观察期的最末期2009年,在此期间一直未有太大改变,尤其是作为一个国家发达程度的重要参考指标——第三产业的发展。以1985年的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总值的51.4%为参照,2009年该值为53.2%,20多年间仅仅提高了不到2个百分点。根据世界银行发布的《1999-2000年世界发展报告》的标准,1998年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是65%,中等收入国家56%,世界平均水平就已达61%。而美国、法国等国家尤其为重,已经超过73%,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则由于在世界经济中的分工特点而更倾向于制造业,所以第三产业比例稍低,但其第三产业产值也超过GDP占比的68%以上。由前述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可推知,第三产业产值在GDP中的占比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稳定,而同时期GDP又保持着高增长,这可以被认为是当前的产业结构和产值结构仅仅是在量的生产上有较大提高,而在产业结构的质的方面却依然处于落后的状态,引起增长的本质是大规模、粗放型生产方式,同时伴随着能源投入和能源消耗等方面的混乱与无序。由此可知,当前深圳市的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相比发达国家而言,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如果深圳市的经济增长要保持较高的速度,实现集约化、可持续的绿色发展,就必须根据吸收发达国家的经验,重视和加强第三产业的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第三产业产值在GDP中的比重。
第六,图5主要是反映2010年深圳市劳动力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的就业结构。结合图4反映的产业结构中各产业产值在GDP总值中的占比情况可以看出,目前深圳市劳动力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GDP的主要产出来源也是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但是,第二产业拥有超过50%的劳动力,但是产值却并没有超过50%。联系到深圳市的绝大部分劳动力都是由外部输入,而且当前中国的劳动力成本有较强的上升预期,因此在劳动力密集行业的未来规划中,必须未雨绸缪提前规划。毕竟,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以及产业结构调整都是以第三产业作为重点发展领域。未来城市的发展动力、民众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其他产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都必须依靠第三产业的横向扩张和纵向发展。另一方面,深圳市的第一产业劳动力数量由过去到现在急速下降到可以忽略的程度(事实上,仅有的4386名劳动力也是统计方面的原因保留,其本身并未直接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深圳市已经彻底转型为着力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的工业型城市。根据二元经济结构模型的观点,一方面从劳动力需求角度而言,深圳市相比过去扩大了对外生劳动力注入的需求(或许相应的就业结构也已产生相应变化),这是对数量方面的要求;另一方面,城市化程度提高到接近全部完成的同时,也意味着劳动力的价格必然开始上升。虽然深圳从改革开放初期开始,其各产业的劳动力缺口就主要由外生输入的形式完成。无论是从雁型模式理论或增长极理论等角度契入分析,劳动力资源在各个快速发展的区域间流动,暂不分析所谓的“结构红利”,即各地对劳动力的吸引力差异,单就流动成本而言,相比过去必然会有一个较大的提高;第三个方面,深圳市目前已经完成了城市化的过程,产业结构必然由此发生较大的调整、优化。因此,对劳动力的需求必然是多元化的。以生产方式的改变举例,第三产业之一的金融服务业从传统金融业中崛起,必将催生金融行业的服务性人才、设计型人才以及架构型人才的需求。这对于传统的金融从业人员而言,是一个能力的改变、转型或者提升,同时也为社会其他行业有转型欲望的劳动者提供了岗位平台。类似的产业转型和产业升级必然会在原有的劳动力结构基础之上增加对多样化的人才需求。事实上,深圳市对未来劳动力的需求结构将必然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与过去有很大的不同。此种劳动力需求与产业结构变动以及经济增长的关系可以通过相关函数关系进行定量分析,但具体的劳动力需求结构需要更多的数据进行分析,本文暂不展开。
图5 2009年各产业劳动力就业结构占比图
四、结论和启示
在库兹涅茨通过国民经济统计的方式量化了配第-克拉克定理之后,很多经济学家都开始探索并使用以GDP测度和产业分类的形式去考察产业结构的演进以及国家经济发展形态在发展路径上的定位。国内外的实证数据很好地支持了这些思想和观点,尤其是“经济服务化”,即第二产业无论是劳动力从业人员数量还是创造财富在GDP总的比重都处于下降通道,而第三产业则恰恰相反,从业人员数量大大增加,故被称为“劳动力的蓄水池”,而且创造的价值在GDP中的比重也不断增加。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大都保持着正相关的关系,但是在实证研究中,二者的因果关系较难界定或者统计结果不明显。因此一些学者在某些国家进行的经济增长数据与产业结构调整之间的研究结论显示二者关系不甚明显。但是,主流的观点还是支持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
本文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深圳目前的经济增长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但是产业间发展不平衡的情况几十年来一直没能改变。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深圳市城市化进程的完成,第一产业基本退出了深圳市的产业结构。因此,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内部,实际上包含了类型复杂、数量众多的企业。若以“标准结构”的思想去参照当前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和产值结构标准,当前深圳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态势决定了未来深圳市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应该主要集中在优化整合第二产业,壮大发展第三产业。
第二,如前所述,深圳市的经济增长近30年都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但是人均GDP增长却并没能与GDP增长速度保持同步。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单就人均GDP中劳动收入部分而言,从静态的结果考察,深圳市当前的单位劳动力生产效率偏低肯定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若从动态角度考察,也可以认为是深圳市当前的单位劳动力生产效率增速较慢。因此,基于这个角度,加快产业结构的改造升级,引导和推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促进生产方式和生产结构的转变,使劳动力价值能够更高质量和更高效率地体现在全要素生产率中,必然将成为深圳市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思路。
第三,深圳市的产业结构从改革开放以来就一直在随着生产方式的提高而调整。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的产值在GDP中所占的比重一直保持着相对稳定,并没有实现质的改变。当前深圳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应该更加重视优化整合第二产业,壮大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应该着力增加第三产业产值在整个GDP中的比重,使其增长的质和量上都能够在相比前几十年的基础上有更大的突破。这必将在产业形式的丰富、产业质量的提升、产业链的延伸和扩展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能更大范围和更大数量的吸收劳动力,完善城市体系的功能,形成更加立体和多元的城市特征。
第四,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升级基本都伴随着经济增长的发生。就深圳市具体情况而言,从微观层面进行的企业管理经营、行业纵深发展、区域经济规划等,宏观层面如产业技术升级、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商业模式重构等,都将有利于深圳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因此也有理由相信,深圳在下一阶段,即“十二五”时期,通过积极推行产业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战略,其中包括第二产业的优化整合以及第三产业的壮大发展,能够以更集约更有效率的经济增长方式在保持已有的经济高增长前提下,实现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最终通过以产业结构转型的方式,使深圳市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标准,进入高收入国家和地区的队伍,真正体现出深圳作为一个特区和开放窗口的示范作用。
[1]Peneder M.Industry Classifications: Aim, Scope and Techniques[J].Journal of Industry, Competition and Trade, 2003, 3,(1): 109.
[2]钱纳里,卢宾逊,塞尔奎因:《工业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吴奇,王松宝译[M].上海:三联书店,1989.
[3]Simon Kuznets.Modern economic growth: rate, structure, and spread [M].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6.
[4]Denison EF.Why Growth Rates Differ: Post-war Experience in Nine Western Countries[J].Washington Brookings Institution.1967.Countries.Brookings Institution, Washington, DC.
[5]Timmer, Szirmai.Productivity Growth in Asian Manufacturing: The Structural Bonus Hypothesis Examined.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Vol12.2000.
[6]刘伟,张辉.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产业结构变迁和技术进步[J].经济研究.2008,(1):4-15.
[7]郑若谷,干春晖.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9(2):67-78.
[8]张军,陈诗一,Gary H.Jefferson.结构改革与中国工业增长[J].经济研究.2009,(6):4-20.
[9]吕铁.制造业结构变化对生产率增长的影响研究[J].管理世界.2002,(5):87-94.
[10]李小平,卢现祥.中国制造业结构变动和生产率增长[J].世界经济.2007,(5):114-128.
[11]许明达.“深圳发展模式”初探—深圳产业结构20年演化的实证考察[J].特区经济.2000,(10):110-116.
[12]谢植雄.深圳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演进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4):45-49.
[13]高俊光,于渤,杨武.产业技术创新对深圳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25-128.
[14]邱江平.后危机时代深圳创新型产业结构调整分析[J].开放导报,2011,(3):9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