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多维价值

2012-04-02

城市观察 2012年3期
关键词:城镇化经济发展

◎ 赵 峥

城镇化是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经济增长的助推器。“一个兴盛的经济体的城镇化程度会提高,而农村地区会逐渐减小”。[1]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其城镇化水平往往与国家的发展水平息息相关,城镇化水平的高低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成为了衡量国家经济社会进步状况的重要标志。积极稳妥地推进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促进中国城镇化的健康发展,是中国崛起的必由之路,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动力,是破解“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是我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主要平台,是彰显中华文明的重要窗口。

一、 城镇化是实现国家崛起的战略选择

竞争是历史永恒的主题。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相互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从当前全球各国竞争力格局来看,传统发达国家的竞争优势依然比较明显,但近年来主要新兴国家发展速度也在不断加快,后发优势日益显现。2000年—2009年,新兴经济体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占全球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4%上升到33%,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6%。[2]这其中,中国的国家竞争力更是与日俱增,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也在不断缩小。城镇化是中国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会为中国的崛起提供全方位的保障与支持。中国的城镇化实现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聚集,为国家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使得中国不仅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着相对较低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也为国民经济的长期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国内需求支撑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凝聚着支持大国经济发展的强劲驱动力。同时,中国的城镇化推动着国家产业结构的升级与优化,促进着中国以农业为基础、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格局的形成与完善,使得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始终建立在稳固的产业基础之上,蕴含着蓬勃的生机与旺盛的生命力。中国城镇化的发展也同样有利于国土空间布局的优化,在城镇化进程中所产生的巨大集聚、辐射和带动效应,能够引导生产要素在广袤的国土空间上合理流动,实现国家空间功能和资源利用效率的有机统一,形成大量国家经济增长极,为提升中国国家竞争力提供了强大的空间载体。总的来看,中国城镇化是一项综合的、系统的战略工程,是提升中国国家竞争力,推动中国参与全球竞争的关键所在,关系着未来中国的发展前途和命运。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充分挖掘城镇化发展的潜力,稳步推进中国城镇化进程,会为中国发展提供有力且全面的支持,将是中国崛起的战略选择。

二、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动力

从历史发展的轨迹看,蓬勃的发展热情、稳定的发展环境、相对温和的体制转轨催生了强大的生产力,迅速改变了中国贫穷落后的经济面貌,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并强化了外向型、粗放式经济发展方式的选择倾向。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题的中国经济,需要构建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建立以内需拉动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在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重要历史阶段,加快城镇化进程是不断释放国内需求,推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正像外部需求为沿海地区发展提供巨大市场一样,城镇化进程所带来的国内巨大需求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具有巨大的潜在市场容量。一方面,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消费结构都有很大差异。城镇化在有效扩大城市消费群体,优化城市居民消费结构,增加城市居民消费的同时,由于城镇化进程使得大量农村居民成为城市居民,相应地,其消费水平、消费结构随之变化,不仅扩大了消费需求规模,也提升了消费需求质量。另一方面,城镇化带来城市人口、产业的聚集与发展,也会带来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等多方面的投资需求。而无论是城镇化所带来的消费需求还是投资需求,都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而持久的动力,对带动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发挥巨大作用。同时,单纯依靠生产要素数量扩张,高能耗、高投入、高污染但低水平、低效益的粗放型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绿色发展正在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流和趋势。“绿色发展是世界潮流,是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保障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世代幸福的发展方式”。[3]从根本上讲,绿色发展与城镇化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城镇化经济本质上表现为空间上的集聚经济,强调空间上投入产出的合意比例,城镇化进程本身具有降低资源消耗、发展环保产业、保障代际公平、实现绿色发展的内在要求。从这个角度看,充分认识和理解城镇化进程所蕴含的生态文明理念,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不仅可以有力地释放被结构扭曲压抑的潜在生产力和市场需求,有效地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益,更是未来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带动力量,是绿色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将对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质性转变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三、城镇化是破解我国“三农”问题的基本途径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影响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三农”问题却始终没有获得根本上的解决。诚然,加大投入对于缓解“三农”问题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从现实的情况来看,尽管多年来中国为促进农业、农村、农民发展作出了巨大的努力,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但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却依然存在,甚至在个别地区、个别领域还相当严重。如何认识“三农”问题?怎样寻求破解之道?我们需要摆脱“就农民抓农民、就农业抓农业,就农村抓农村”的传统发展思维定势,跳出二元经济结构的思路考察和分析“三农”问题,不单纯把“三农”当做弱势产业和弱势群体来对待,不仅仅强调在传统农业和农村领域追加投入,而是要立足根本,从城镇化的角度来解决“三农”问题。20世纪中期以来,伴随着城镇化水平的大幅提高,许多主要发达国家都体现出了明显的城乡一体化趋势,“农业已不再同于乡村价值观和乡村生活,农业劳动开始成为一种职业,农村正在成为一种企业,农场与其他企业部门之间的区别正在消失”。[4]目前,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都普遍较高,城乡在政治、经济、制度方面的差别已经不复存在,城市经济已经成为了国家发展的主要经济形态。一个拥有大量落后农村地区的中国不可能复兴,不可能崛起,实现国家富强首先要实现农村中国向城市中国的转型与飞跃。从本质上讲,“三农”问题其实主要是三个城镇化问题。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城镇化,在于促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工业和服务业转变,传统农村向现代城市转变和传统农民向现代市民转变这“三个转变”。只有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工业和服务业的转变,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市场化水平,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只有实现传统农村向现代城市转变,才能从根本上发挥以城带乡的作用,改善传统农村面貌,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只有实现传统农民向现代市民转变,才能从根本上富裕农民,让城乡居民共同分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在中国发展实践中,尽管城乡之间的差距仍然存在,城镇化的质量也有待提高,但大量农村人口已经并正在享受着现代城市的发展成果,许多“田园城市”或“城市田园”也在不断涌现,城镇化已经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乡村文明,城乡之间的界限已经逐渐模糊,城镇化对农业、农村、农民的积极影响正在得到体现。从长远来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镇化在解决“三农”问题中的作用必将会更加突出,而明确解决“三农”问题的城镇化战略导向,进一步推动中国城镇化的持续健康发展,将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四、城镇化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当经济进步成为(发展)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时,它不是唯一的部分,发展不是一个纯粹的经济现象。从根本上讲,它包含了一个比人们生活的物质和金钱更丰富的内容。所以,发展应视为整个经济和社会体系的重组和重新定位的多方面的进程”。[5]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发展的物质基础,社会和谐则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二者密不可分,是一个有机、互动的整体。城镇化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其具有丰富的社会内涵,是促进社会繁荣稳定的必由之路。从社会结构的角度看,中国城镇化的发展不仅是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的城市人口规模变化过程,更是一个影响深远社会阶层重构过程。在城镇化进程中,大量的中等收入者产生并壮大,形成庞大的中产阶层,这将为构建一个成熟且稳定的社会结构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中国城镇化集中体现为人的城镇化,既表现为数以万亿人口数量的增加,也承载了人们在城市生存、成长、不断追求城市生活品质、谋求更高更好的发展的梦想与追求。虽然现实中许多的农村转移人口并没有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广大的城市居民也并没有完全享受到高质量的城市生活,但这些问题的存在并不是城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而恰恰是城镇化发展水平较低、城镇化发展质量不高的表现。更需要我们充分意识到城镇化对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积极解决城镇化发展中所面临的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等民生问题,完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和机制,通过推动以人为本的高水平、高质量城镇化进程带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与此同时,城镇化的发展也为调动和发挥中国社会转型期人民群众主体参与性提供了包容、和谐的社会环境。从现实情况看,地方政府与房地产企业的双赢发展是本世纪以来中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显著特征之一,这一特征凸显了权力和资本的力量,推动了城镇化快速发展,同时也弱化了城镇化发展的公共价值导向,带来了一次漫长而艰难的利益格局调整过程。在一些地方,依赖政府与开发商形成明确或默许的利益捆绑所推动的城镇化往往违背公众意愿,侵害公众利益,甚至引发一系列涉及拆迁、征地领域的群体性事件,极大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但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不仅是一个痛苦的利益博弈过程,更是一个现代公民社会建设的过程。在城镇化改革与试错的“阵痛”中,利益主体和利益诉求日益多元化,中国社会公众的民主意识在不断释放和提升,社会不同阶层和利益群体享有表达意愿和参与公共事务的平等机会也在不断增多,其参与权利在一次次的调整和变革中得到体现和保障,包容、公正、民主的社会体系也在不断完善。改革在推动改革,发展在促进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城镇化本身蕴含着改革和发展的巨大潜能,反映着社会和谐的强烈诉求,是中国推动社会的进步与繁荣、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推动力量。

五、城镇化是我国促进区域均衡发展的根本保障

一直以来,如何缩小区域发展差异,实现区域均衡发展都是关系中国经济社会长期发展的重大问题。近年来,在各类地区政策的影响下,中国地区结构进一步优化,西部和中部地区发展迅速,区域发展的整体协调性不断增强。但是,现实中,由于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生产要素大量地向东部地区流动,东部地区已形成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外来资本、民间资本充分,产业结构升级迅速,整体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遥遥领先,加入GDP万亿俱乐部的省份不断增多,如排在中国GDP总量第一位的广东经济总量已经高于比利时、挪威、奥地利、波兰等国家,达到了名副其实的“富可敌国”。而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主要靠基础建设投资拉动,国有资本仍占主要地位,外资、民间资本不足,制造业、服务业发展不快,投资效益不高,在经济总量、人均收入水平发展水平方面仍然远低于东部地区。总的来看,中国区域发展的差距仍然存在,东、中、西三大地带经济发展差距还有不断扩大趋势。在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实现区域均衡发展的过程中,城镇化的作用不可低估。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发达地区的发展实践表明,大量人口和产业在该地区合理聚集和优化配置,形成了众多富有强大竞争力的城市,推动了珠三角、长三角等城市群的成长与壮大,是带动东部发达地区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滞后,也集中表现为中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相对滞后。从促进国家区域均衡发展的角度来看,在进一步推动东部发达地区城镇化发展的同时,从国民经济发展的整体性出发,有序推进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城镇化进程,通过合理集聚人口、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与转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显著竞争力和带动作用。大城市和城市群,促进经济增长和市场需求空间由东向西、由南向北梯次拓展,将有助于带动广大落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逐渐缩小地区间发展差异,对于实现国家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六、城镇化是我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主要平台

中国经济是世界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日益深刻地影响着世界经济格局。中国在开放和融入世界市场的过程中,不仅以自己的市场和要素为世界提供了机遇与财富,也为世界经济的振兴提供了信心和支持。在国际金融危机当中,中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已经用实际行动和具体表现为推动亚洲地区和世界经济复苏作出了积极贡献。从目前的全球经济形势来看,国际金融危机的阴影仍然没有完全散去,对世界经济的破坏性影响依旧存在,其对全球市场需求造成了剧烈冲击,使得全球经济总供求失衡的局面在短时期内难以得到改变。尽管许多国家采取了积极的经济振兴政策,而在没有新的重大技术突破条件下,世界各国所采取的超常规的经济刺激计划和措施在缓解短期危机的同时,在长期内还有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副作用”,可能会加剧全球性产能过剩,并引发全球性的通货膨胀。在这一背景下,市场需求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说,如果没有足够强大的市场需求,所有的短期经济干预措施都将仅仅是临时性的治标之计,难以为经济复苏提供持久的动力,达到固本培元的效果。对世界经济而言,谁能够提供广阔的市场和强大的需求,谁就是最具有全球经济价值的经济体。中国城镇化不仅对于中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会为世界创造市场和需求,会令全球从中受益。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过去的一段时间,中国经历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城镇化加速过程。目前,中国已经将推动城镇化发展作为新时期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可以判断,未来的几十年,在明确的城镇化战略导向下,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将继续深入推进,使更多的中国人从相对落后的农村走向荟萃现代文明的都市,预计到2030年,中国的城市人口会达到10亿左右,城市数量达到1000个左右,将形成在世界顶级城市带领下的,以国际城市、国家中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为核心,大规模集群化发展的世界城市体系。[6]未来,中国城镇化的规模扩张与结构调整都将史无前例,也将会形成庞大的财富积累与市场空间,孕育着蓬勃的生机和巨大的发展潜力。而中国城镇化发展始终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理念,是“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城镇化,中国城镇化的持续发展不仅会为世界提供一个不断扩大的中国市场,有效的弥补全球市场需求的萎缩,还会为世界各国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优化世界的分工体系、价格体系和供求体系,为全球经济持续增长提供动力,对全球经济的增长和可持续发展产生持久影响,具有巨大的全球经济价值。

七、城镇化是彰显中华文明的重要窗口

伴随着中国城镇化的不断发展,中国逐渐由乡土社会进入城市社会,意味着世界上大部分居民开始享受到现代城市文明,也意味着在古老的东方世界将有更多现代城市和城市群的涌现,更意味着广泛而深刻的文化、思想、制度的变迁,这不仅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更会丰富人类文明体系,对人类文明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在世界范围各种文明、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中,中国城镇化发展有其自身的发展延续性,中国城镇化不是在封闭的系统中自我发展,其注重传承与创新结合,不孤立于历史和外界而存在,倡导的是和谐包容的价值观,强调的是和平、发展、合作的发展理念,展示和传播的是中国城镇化发展的智慧、思想和善意。这意味着中国城镇化的发展将与西方发达国家城镇化发展所不同,对世界文明的影响将是创造性的,而不是破坏性的,不会将城镇化的发展建立在剥削和掠夺的基础上,也不会依靠武力和对抗实现城镇化的发展和文明的扩张。从这个角度看,中国的城镇化发展不仅创造着人类文明的成果,还将影响人类文明的核心价值,向整个世界传递着现代中华文明的信号,其所体现和弘扬的民主、和睦、协作、共赢的精神,所倡导和推崇的在尊重、平等、合作、信任、互助的基础上的包容性发展,都将为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实现世界文明的持续繁荣进步作出贡献,体现着广泛而巨大的全球文明价值。

[1]简·雅各布斯.城市与国家财富[M].中信出版社.

[2]卢中原.“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国际环境[J].求是,2010,(23).

[3]北京师范大学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基地,西南财经大学绿色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基地,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2010中国绿色发展指数年度报告-省际比较[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埃弗里特·M·罗吉斯,拉伯尔·J·伯德格.乡村社会变迁[M].浙江人民出版社.

[5]迈克尔·P·托达罗.经济发展[M].中国经济出版社:61-62.

[6]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7[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632.

[7]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4-6.

猜你喜欢

城镇化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家乡的城镇化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