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合作性博弈的科技文献资源区域共享服务机制研究
2012-04-02黄连庆
黄连庆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528000)
1 区域科技文献资源共享服务建设概况
科技文献资源作为支撑科技创新与科技进步的战略资源之一,在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建设热潮中,其信息资源保障作用正日益显现。在《2004-2010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精神的指导下,近年来全国各地掀起了建设区域性科技文献共享服务项目的热潮,建成了省级、市级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系统。在经济发达地区,还出现了跨越省域的资源共享服务系统,这些系统的建设主体基本囊括了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和科技图书馆三大系统,为最大限度发挥现有资源的潜能提供了前提。同时,为了使科技文献资源的社会共享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些省市出台了促进科技文献资源共享的相关法规,如重庆市出台了《科技文献资源共享促进办法》,完善了科技文献资源共享的政策环境。
但同时,我国各省市已建成的区域性科技文献资源服务共享系统在规模和程度上与“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体系健全、共享高效的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建设目标要求[1]仍有很大的距离。系统壁垒、资源分散、重复建设、中小型图书馆参与动力不足以及知识产权限制等诸多问题,仍然是困扰区域性科技文献资源共享服务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而其中,区域协作不足则是当前区域性科技文献资源共享面临的最大困境。以广东省为例,目前广东省已建成的省级科技文献资源共享项目有广东省科技文献共享平台系统、科技情报协作网平台系统、广东省科技信息研究开发平台系统、NSTL广州服务站系统、医学信息决策咨询服务系统、广东农业科技文献数据中心共享服务平台、广东省科技文献信息网、广州科技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广东省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平台等9个。这些名目众多的共享系统虽然为省域科技信息需求提供了多种渠道的选择和途径,然而这种遍地开花的科技文献信息共享项目在协作层次、内容和深度上的不足仍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功能价值的发挥。从协作层次上看,政府重在搭建平台,消除协作壁垒,然而政府的努力并不能替代科技文献机构的努力,政策真正的落实仍需文献服务部门自身的行动,而目前科技文献机构(尤其是中小型图书馆)之间的协作明显不足,从协作内容上看,协作应是合作与协调并重,然而,目前在科技文献机构的层面上,协作内容偏重显性合作,而忽视隐性的协调与分工;从协作深度上看,参与科技文献资源共享的图书馆区域分布并不均衡,且与产业的区域分布存在一定的错位,图书馆之间并未打破区域和行政界线,形成一个深度整合、分工明确的整体,服务于区域社会、经济的整体转型和升级。这些问题构成了区域性科技文献资源共享整体实力和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能力提升的巨大挑战。
2 科技文献资源共享服务中的非合作博弈与无序竞争
从我国科技文献资源共享的情况来看,共享系统内部、外部均存在着协作不足的问题,其主要表现是系统与系统之间、区域内不同类型图书馆之间的非合作博弈与无序竞争。
2.1 公共资源竞争中的非合作博弈
我国科技文献资源共享的主体主要由公共、高校、科研三大系统的文献机构组成。在政府的主导下,区域内各系统之间虽然搭建了合作平台,签订了合作协议,缔结了联盟,但由于受到行政管理体制的局限,各系统在公共财政资源投入、科技文献资源组织及网络设施建设等方面的非合作博弈不可忽视。如前所述,广东省内同时存在九大科技文献共享服务系统,分别由不同行业部门主持建设。各系统为争“龙头”地位,在文献资源建设、网络设施、计算机硬件等方面不惜投入巨额资金,强调的是本系统在区域内的领先地位,但在跨系统的文献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和技术设备共享等方面的实践则步履蹒跚。这是一种典型的非合作零和博弈,令不同行政隶属的跨系统合作和协调的良性竞争难以形成,而且加深了文献服务机构对行政权力的依赖程度,不利于区域科技文献资源共享的繁荣
2.2 分工模糊的混沌化市场竞争
根据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市场规模的扩展和竞争可以导致分工的深化,而分工的深化将促进生产率的提高[2]。随着我国科技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实践的发展壮大,区域科技文献资源共享的市场规模日益庞大,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然而区域内不同行政隶属的科技文献资源共享平台之间的分工不但没有深化,反而由于共享平台在文献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和技术设备的同构化趋势而日益模糊。过去不同行业的服务机构只专注于为本系统内的用户提供文献服务,如今各平台都在千方百计地突破原有的分工边界,争夺用户市场。这种混沌化竞争不利于各平台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不利于平台之间的专业化协作,以致降低了科技文献资源共享的整体效率。
2.3 联盟成员馆之间的非合作博弈
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告诉我们,构建信息服务体系不容易,而将信息资源有效推向基层用户,则是更大的挑战。基层图书馆与科技人员在地缘上比较接近,是打通科技文献资源到达科研用户桌面的有效渠道之一。当前我国科技文献资源共享服务主要采用市场机制,依托信息网络,通过有偿服务实现。政府通过在大型图书馆投入巨额经费构建信息资源系统,通过中心馆向系统内的基层图书馆有偿输出文献资料。由于这种服务模式没有建立一个足够权威性和约束力的管理机构或协议,各馆在共享中的权利与义务、利益分配等方面的冲突致使资源共享举步维艰。中心馆服务群体多,输出量大,工作量也随之增大,久而久之,会认为中小型馆“搭便车”,产生“我种树你乘凉”的经济负担错位;中小型馆在共享过程中主要承担着用户与中心馆之间的桥梁角色,由于利用本馆资源是免费服务,而利用他馆资源则需向用户收取费用,而且服务过程耗费时间成本,难免会产生吃力不讨好的感觉。权衡利益之下,中小型馆会倾向于通过完善自身馆藏体系满足用户需要,这从各馆经费不断增长中可见一斑。另外,中小型馆需要修改原有信息管理系统以适应共享的要求,增加了不少成本和人力负担。而且在共建共享的决策过程中,大型馆处于领头的作用和地位,中小型馆的要求和利益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故中小型馆参与共建共享的热情不高,多受命于行政指令。
3 促进科技文献资源共享合作博弈制度的建设
如前所述,目前我国区域科技文献资源共享实践中仍存在着非合作博弈与无序竞争,究其根源,主要在于当前我国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政策零散、保障机制缺位[3],信息资源公益性开发利用和服务机制的理论基础研究尚处在探索阶段[4]。笔者认为,在现阶段,应从管理制度着手,长短结合,推动和引导科技文献资源共享服务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3.1 加强分工协调制度建设,改变科技信息服务无序竞争的局面
科技文献资源是开展共享服务的物质基础,在共享实践过程中,联盟成员馆之间主要依托丰富的特色馆藏作为参与共享的主要资源。由于旧体制条块分割、相互封闭的管理模式的影响依然存在,而新的分工协调建设机制尚未成熟,有必要由主管部门牵头,就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协调性建设进行合理的政策规划,增加促进区域一体化的制度措施,站在更高的层面上消除不同系统之间的非合作博弈和无序竞争,推动区域科技文献资源跨系统的协作与分工。近年来,长三角地区图书馆在促进区域科技文献资源一体化共享服务方面开展了有益的探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5]。
3.2 加强基层服务投入,完善共享服务公益性体制
数量众多的基层图书馆是开展科技文献资源共享的桥头堡和重要阵地,“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体系健全,共享高效”的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必然要求激发起分布在平台金字塔基层的中小型图书馆的生机与活力。然而当前中小型图书馆参与共享的热情与能力并不是很高,有专家通过调查认为,信息资源共享的实现需要资金、技术的支持,条件不足可能是大部分中小型图书馆脱离共享的主要原因[6]。
为消除科技文献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屏障,一方面要加强对基层文献服务部门的软硬件建设,加强人员技术培训,使中小型图书馆尽快达到共享的技术和素质要求;另一方面,应通过文献传递费用补贴政策,调动起基层图书馆提供文献传递服务的积极性,提高科技人员利用科技文献的积极性。文献传递是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与信息服务整合的有效手段之一,是解决图书馆经费有限而用户需求无限这对矛盾的有效途径。在当前条件下,文献传递作为一项公益性服务按成本收取一定费用,有其合理性。但从用户角度来看,科技文献资源是利用公共财政购置的,自己作为纳税人仍需缴费才能使用,不尽合理;从中小型图书馆来看,目前图书馆没有设置与文献传递相关的业务经费,开展文献传递是尽责任与义务,得到的益处是隐性的,故在宣传推广此项业务时热情不高。建议在中小型图书馆设立文献传递费用补贴专项,以利于推广此项服务。近年来,我国不少高校图书馆已在此方面开展尝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总结了许多可行性的经验和措施,可供借鉴[7]。
3.3 引入多元评估,加强监督机制,完善激励机制,培育和建设图书馆联盟合作文化
当前我国区域性科技文献资源共享主要采取协议为主的松散性的制度安排,协议的执行多以自愿为原则,对执行不到位或违反协议的行为并没有形成强制性的约束。同时,参与共享的单位来自多个行政隶属不同的系统,性质、规模的差异较大。因此,需要引入多元化评估机制,实行分类管理和评价,引导各类图书馆合理定位,从而克服文献信息资源同构化倾向,促进各类图书馆在共建共享过程中,从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各按其位,齐心协力,追求卓越地履行服务社会的责任和义务。有调查发现[8],我国信息资源共享保障措施薄弱,不管是监督机制还是政策保障机制,两者在内容和执行力度方面都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加强。笔者认为,在加强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的同时,还应从精神文化建设的高度,培育和建设图书馆联盟的合作文化,引导和促进共享实践的可持续发展。资源共享是一项合作事业,合作是科技文献服务从业人员专业素养的重要内涵。对此,我国图书馆界已有清醒的认识。2005年7月8日签署的《图书馆合作与信息资源共享武汉宣言》(简称《武汉宣言》)从高等学校图书馆的角度出发,向公共图书馆、科研系统图书馆以及专业图书馆发出了强烈的讯号,呼吁突破体制障碍,全社会不同系统间的图书馆开展共享,以合作、共赢的理念,造福社会。2009年,中国图书馆学会新增设“图书馆社会合作研究”专业委员会。这些宣言、举措开启了我国图书馆联盟建设的新时代,期待图书馆同仁通过对联盟合作文化理论的深入研究,为区域科技文献资源共享实践提供文化和精神滋养,提升共享的成效。
[1]将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国家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EB/OL].http://news.xinhuanet.com/society/2010 -12/09/c_13642539.htm,2010-12-09.
[2] Smith A.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M].Hazleton: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2005:1 -11.
[3]罗晓兰,肖希明.我国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政策保障机制[J]. 情报科学,2009,27(3):360-364.
[4]张 斌,赵国俊,张 璋.我国信息资源公益性开发利用和服务的政策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09,(3):11 -16.
[5]吴弼人.科技资源共享“大时代”——长三角区域科技合作共享科技资源[J].华东科技,2009,(6):66 -67.
[6][8]张新鹤,肖希明.我国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1,37(3):66 -78.
[7]牛 悦.高校图书馆文献传递费用补贴政策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8,31(3):415-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