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韩国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2012-04-02刘宇
刘 宇
(中山大学珠海校区翻译学院,广东珠海519082)
论韩国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刘 宇
(中山大学珠海校区翻译学院,广东珠海519082)
中韩两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往来日益密切。尤其是随着韩国企业在中国投资规模和数量的不断扩大,对韩国语人才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既懂得韩国语言又具有学科专业的复合型人才更是炙手可热。如何培养韩国语专业的复合人才,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韩国语;复合人才;培养
一 社会需要复合型外语人才
中韩两国是一衣带水的近邻,两国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着悠久的历史,两国相近的地理环境、互补性的经济结构、两国人民加强交往的强烈愿望以及两国利益的需要,构成了中韩两国经贸合作的前提[1]。
1992年中韩两国建交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韩国来我国投资的企业迅速增长,这就要求有大量高素质的专业外语人才。两国建交之初,由于人才紧缺,只要会韩国语,韩资企业就积极地入用。而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才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各高校韩国语专业人才雨后春笋般地大批产出,企业也必然会对人才的水准提出更高的要求,亟需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丰富的综合素质、扎实的外语基础和实际运用能力的复合型外语人才。
那么究竟什么是复合型外语人才呢?复合型外语人才是指同时具备外语和一门以上专业知识的人才。这两方面的知识以一方为主,另一方为辅。面对这种挑战,韩国语专业的本科教育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改变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企业需求的人才往往不仅要掌握好语言工具,而且要具备某些方面的专业知识或技能,诸如贸易、财务、法律或是计算机、通信等应用技术等等。
尽管我国高校的韩国语专业担负着为国家培养语言文学领域的研究人员的任务,但国家每年在毕业生中招收从事与语言文学相关工作的人员,毕竟少之又少。而大量需要的则是韩国语与其他有关学科——如经贸、旅游、外交、新闻等——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这种复合型的人才是社会对韩国语专业提出的要求,也是时代的需求。
关于提出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的主张,英语专业起步比较早,早期主要论文有张冲的《高校英语专业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对策的思考》、刘天伦的《培养目标与可利用资源──有关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的思考》、杜瑞清的《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与实践》、罗世平的《也谈21世纪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等等。这些文章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深入探讨了外语教学方面的诸多问题。
英语专业的专家们一致意见为外语院校本科的专业设置正在由语言、文学、翻译等以语言为主的传统专业向包括国际经贸、国际政治、国际传媒在内的人文学科扩展,以培养国家和社会急需的精通外语的专业人才。
与英语专业相比,其它小语种则略显滞后,有关如何培养复合人才方面的研究寥寥无几,韩国语教育在这方面的论文更是凤毛麟角。笔者认为,韩国语专业如何培养复合型人才这一课题的探讨势在必行。
二 韩国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问题
在我国,从小学、初中就已普遍开设英语课程。学生在进入大学的英语专业前,已经有了六到八年的英语学习经历,具备了一定的基础;而韩国语专业的学生则不同,他们往往是进入大学以后才开始学习韩国语的,几乎是零起点。在大学的学习时间仅有四年,除去实习和毕业求职的时间,学习韩国语的实际时间只有三年半左右,在此期间学生们还要兼学英语、计算机等诸多课程。在有限的时间里如何培养复合型韩国语人才,是整个韩国语专业面临和探讨的重要课题。
关于韩国语专业要不要培养复合型人才,国内教育界也有正反两方面的不同见解。
一部分主张,由于在大学期间的学习时间短暂,如果过分强调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在某种程度上会削弱韩国语言的水平,搞不好很可能会导致韩国语专业的毕业生韩国语语言功底不过关,其他专业知识又只是涉猎皮毛。在校期间只要掌握了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其他如商贸、旅游等知识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慢慢积累掌握即可[2]。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忽视市场需求与课程设置之间的链接,课程设置单一,缺乏时代感及实用性。
另一部分主张赞同培养复合型人才,其原因是外语专业即便是韩国语专业,也必须顺应社会发展的要求[3],迎接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的挑战。学校必须生产适销对路的人才产品,满足市场经济的需求。因此一些院校的韩国(朝鲜)语专业将培养目标定为:培养具有扎实的韩国(朝鲜)语语言基础知识和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能在外事、经贸、文化、新闻、出版、教育科研、旅游等部门从事翻译、研究、教学、外贸等工作的创新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笔者认为韩国语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不能只是纸上谈兵,应在实践中前行。其理由是韩国语人才的来源在我国具有特殊性。
第一,从中国方面看来,自从1992年中韩两国建立外交关系以来的20年里,我国开设韩国语专业的高校不下两三百所,毕业生逐年增多;在韩国留学的中国留学生学成归国人数每年数以千计[4],他们不仅熟练地掌握了韩国语,同时也学到了专业知识;国内有200万左右朝鲜族人把朝鲜语作为母语,除了老人和未成年人以外,大部份人员都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
第二,从韩国方面看来,据不完全统计,有近100万韩国人正在中国各大中城市和沿海地区居住和生活;近十几年来每年都有上万名韩国留学生到中国留学,在韩国本土也有数十万学生正在学习汉语。韩国许多大学开设了区域学科,其目的也是培养具有外语专业知识,同时也要对所学语言国度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有一定了解的人才,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语言+专业”的培养模式。
这一切无疑会给韩国语专业毕业生造成极大的就业压力,同时也警示全国各高校韩国语专业,单纯以韩国语言、文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将会受到很大冲击。韩国语专业只培养单纯的语言文学方面的人才不适应社会的需要,长此以往恐会被束之高阁。面对社会对复合型外语人才的需求,结合韩国语专业的特点,如何培养复合型韩国语人才,无疑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三 培养韩国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几点思考
(一)科学地设计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
鉴于韩国语的学习一般入门相对较难,随着学习的深入会相对简单的学科特点,笔者认为大学一二年级应多安排韩国语专业基础课程,尽可能为将来打下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当然,抓好语言基本功说来容易做来难。如果仅靠课堂内教学很难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所以让学生们端正学习态度,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把精力集中在外语学习上,除了正常运作的课堂教学外,使他们还能在课外自觉地大量阅读、大量听、大量操练,同时教师适当加以指导、督促和检查。目前国内学习韩国语的环境已有很大的改善。多媒体、电脑、有关书籍一应俱全,并且还有外籍教师和韩国留学生,语言环境今非昔比。
合理地选配教材至关重要,应尽量避免同一水平的几种教材在同一阶段重叠使用,这样既占用了大量的课时,学的又是同一水平的语法和词汇,无法在大学期间短暂的时间里,有效地汲取更多的知识。因此,在初级阶段,一定要加强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训练,加大韩国语专业课的力度,尤其要重视韩国语会话能力、听力能力的提高,同时加强书面语言的驾驭能力。目前,我国韩国语专业培养规定要求,初级阶段应掌握的词汇量是3 000~5 000个,并且要熟练掌握基本语法。北京大学编写的韩国语教材1~4册,就体现了这一思路。
在韩国语水平尚有限的初级阶段,要用中文讲一些有关韩国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概况课程,为高年级专业方向打下一定基础。
大学三、四年级,在课程安排上,除了继续培养口译能力和笔译能力外,根据学生所选择的专业方向,可以选用一些韩国语原版教材来讲授政治外交、经济贸易等各方面的专业知识。这样不仅可以深化韩国语言的学习,同时也学到了专业知识。掌握这些与韩国语专业有关的知识,对于将来开展实际工作是有益的。
(二)合理地调整教师队伍
要想培养出具有扎实的韩国语语言基础知识和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教师的知识结构就必须与之相匹配。目前,国内院校韩国语专业的教师大多是韩国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知识结构单一,如果让他们讲授经贸韩国语等课程,实际上是勉为其难。举个十分简单的例子,在国际贸易过程当中已司空见惯的“信用证”,对它的字面含义可能会望文生义地略知一二,但它的实际内涵和用途却十分丰富,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就不一定弄得懂,诸如此类的例子在实际教学当中屡见不鲜。因此,要根据所在院校的实际情况,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科学地、具有特色地引进人才和设计教学课程,并应不断地调整教师的知识结构。
拓宽学生们的知识面是在外语教学中很容易被忽视的问题。从教师的角度看,因为所担当的是具体某门课程,着眼点往往在于微观的知识传授和技能操练上。而宏观上,容易忽视学生掌握该学科所需的总体知识结构,缺乏给予其必要的指导。教师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掌握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使学生能增加其择业的竞争力和社会的适应能力。
在新的社会环境下,我们不能不考虑市场的需求,不然会使学生陷入就业的窘境。目前,就业市场最需要的就是既掌握外语又具有某一方面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这种局面,短时期内不会改变,而且会愈演愈烈。这是市场的要求,也是中国经济腾飞的要求。面对这种剧变的形势,我们不能墨守成规,应敢于面对,否则会滞后于时代潮流。
(三)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学习韩国语的第一大不利因素是缺少自然的会话环境。那么,如何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笔者认为构建多维度的语言环境,十分必要。在课堂上,精读、听力与会话课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多说多练;在课后,提倡同学们多看原版韩剧,从中感受语言环境与文化氛围。在校内尽可能多和韩国外教及韩国留学生接触;在校外组织到韩国企业或驻华使领馆以及各种驻华办事机构去实习。另外,可以通过与韩国高校建立3+1的交流项目,把学生派到韩国去深入实地学习一年语言;在此期间,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需要选修一些有关韩国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旅游、贸易等专业方向的课程,使学生既学了语言,又学到了专业知识。还可以通过互联网与韩国高校开展远程授课,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网络时代的教育不再是以往的书本知识加考试的模式,而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宽泛教育。
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对外语专业的学生来说是非常必要的。以往外语教学中往往只强调模仿、复现、记忆,而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思维能力、创造能力薄弱的后果。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就要给学生们留一些课题,让他们通过查阅资料,用韩国语进行讨论。初始时学生可能会有一些语言障碍,但坚持下去,相信会收益匪浅。通过这些训练,提高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的能力。只要诱导学生勤于思考,并提供他们实践和训练的机会,这种能力完全可能培养出来。
各种知识都有相通之处,某一门类的知识往往能对另一门类的知识有所启发,常言说的“触类旁通”,就是这个意思。以韩国语为载体,阅读一些与专业方向有关的书籍和文章,既提高了韩国语水平,也掌握了知识,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也许从短时间来看,读原版书籍占去了大量时间,但从长远看不但不会影响韩国语的学习,而且会有助于对韩国语的更深层的理解和掌握。要真正学好韩国语,不能没有其他方面的知识作支撑。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头脑中除了几个韩国语单词之外,没有其他方面的知识相佐,就连写个作文也觉得空洞乏味。
四 结语
在当今日新月异的时代,改革创新是必由之路。复合型韩国语人才培养本身是一新生事物,我们所从事的教学工作也正处于探索阶段。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必须尊重人才培养的规律和特点,结合各个院校的实际情况,通过反复研究和论证,调整专业设置,明确韩国语学科定位。人才培养是一个相对稳定、全面、长期和超前的过程,因此,我们在改革过程中,必须自始至终采取有力措施,打好扎实的韩国语基本功,全面拓宽知识结构,从而探索出韩国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以这一坚定不移的目标迎接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的挑战。
[1]沈定昌.中韩经济合作的现状和前景[J].当代韩国,2005年秋季号:27-34.
[2]卢锦淑.朝鲜语专业课程建设的若干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9(12期下):58-60.
[3]文钟哲,金顺姐.韩语专业人才社会需求分析及培养目标设计[J].理论界,2006(11):192-193.
[4]牛林杰.中韩建交以来两国文化教育交流综述[J].东北亚论坛,2007(9):110-115.
G640
A
1674-5884(2012)05-0057-03
2012-03-10
刘 宇(1964-),女,吉林长春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韩国语教育、朝鲜半岛研究。
(责任编校 游星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