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向生活世界的教师

2012-04-02王玉秋

当代教师教育 2012年1期
关键词:体悟宁静个体

王玉秋

(临沂大学 教育学院,山东 临沂 276005)

走向生活世界的教师

王玉秋

(临沂大学 教育学院,山东 临沂 276005)

教师应在日常教学和科研生活中保持宁静和常人的心态,实现与人类知识及学生之间、与共同体成员及宇宙存在之间的真实交往。通过与人类知识之间的交往,体悟知识的内在价值和人类探索的心路历程;通过与学生的交往,互相激励,动态生成;通过与共同体成员和宇宙存在的交往感受到存在的意义。

教师;生活世界;交往;存在;宁静

纵观国内外有关教师的生存状态和职业幸福感的研究,主要是从主客观两个方面进行归因分析。一是对各种制度的反思与批判,二是对教师文化的反思与重构,三是对教师自身作为存在者的反思。[1]这里主要从交往和存在的视角结合大学教师日常教学和科研生活对大学教师应然的生命形态进行阐述,希望教师在教学中能够通过师生之间的真实交往,达到理解与合作,同时也希望教师能够以一种游戏者的心态,超越目的性和工具性去从事科研活动,在与人类知识和科学共同体成员之间真实沟通和交往的过程中,感受到存在的意义,不断达成视界的融合,将科研看做一种个体和共同体成员的生存方式,回归本原,回归真实,走向纯朴平淡、和谐共生、自由自在又充满创造性的生活世界。

一、让教学成为教师的一种交往性活动

从教学过程的构成要素看,教学包括教师、学生和教材,其中教材是师生交往的媒介。教科书是人类知识的精华,知识内含着生命的价值和底蕴,渗透着人类在知识探索过程中的困惑、痛苦、兴奋和追求,体现着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和美好向往。所以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需要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对知识进行反思和体悟,从而实现与知识本身的沟通和交往,将知识与人类文化的延续和个体生命的此在时间性地融为一体,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生成与创造,赋予知识以独特的意义。为此教师要注重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去考察学科发展史,去体验学科知识本身所蕴含的人类生命和文化底蕴,并将其渗透到自己的教学中去,将学生引进人类文化的丛林,去倾听生命对生命的诉说,去体悟其中的痛苦艰辛和喜怒哀乐,通过知识使个体的生命底蕴更加丰厚,更加富有人性和创造力。教师对学科知识的掌握不仅要掌握学科知识进化的过程,掌握本学科知识的核心概念体系,而且更重要的是用心体悟知识本身所蕴含的内在价值和方法价值,感受那些为本学科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先辈们的心路历程、生存方式、人格特征以及生命律动,潜移默化地受其影响,并且将其贯穿到自己的教学和研究中去。

现代课程与教学观强调对知识内在意蕴以及对其中所包含的生命活动过程的充分展现,教学不仅要反映知识的结果,而且还要反映这些知识的形成、发展以及其中所蕴含的生命活动过程,了解知识的启蒙原型,知识产生和发展的个体原因、思想渊源和社会原因,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偶然性和必然性,充分展现其中所蕴含的内在价值和方法价值。教师还要善于发现问题,甄别、修正、更新知识,推动知识的进化、完善和发展。

另外教师还要从科学美学的角度去感受知识本身所包含的人文意蕴。科学中的真善美往往是相辅相成的,例如,数学不仅是一种工具,而且也反映了人类的需求,反映了科学家的善良愿望,他们以解决问题为根本,希望方法和途径越简单越好,而不是转弯抹角或故弄玄虚。数学家追求的是解决问题,追求的是简洁、便捷,追求的是如何减轻人类的痛苦,如何减轻人类的思维重负,如何引领人们走向一个澄明、简洁、美好、善良的数学科学世界。其中蕴含着世世代代伟大数学家的美好追求,蕴含着他们的灵魂世界、精神追求、道德良知、生命力量以及对人类命运的普遍同情和对人类思维特点的深刻理解。

教师要通过教学让学生感受到科学中的美好和善良,体验到知识本身给他们带来的幸福感受和创造的内在动力。为此,教师需要在教学中来一场学习方式的革命或者说是思维方式的革命,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知识为媒介,引领学生一起走进文化丛林,去倾听,去交往,去体悟。

二、让科研成为教师自在的生存方式

科研与教学是教师主要的生存方式,二者应该相互渗透、相得益彰,只不过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教师所强调的重点不同。但无论哪个层次的教师都在从事着各种不同形式的科研——有前沿的理论探讨,有实用性的研究,还有一些经验反思性研究。现实中许多教师都抱怨科研本身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应有的价值感和幸福体验,他们为了评职称,为了考核等级而不停地写论文,科研被异化为实现外在目的的工具,而科学研究本身所具有的超越性和存在意义,教师的敬畏感、自豪感、惊诧感等幸福体验却被外在目的性消解了。实际上,无论是教学还是科研都是专业共同体成员的一种生存方式。通过教学他们可以更好地实现师生之间的交往,以及作为个体的人与作为人类种文化之知识之间的交往,而通过科研教师会对科学共同体产生一种归属感并且与宇宙存在进行沟通,能够找到一种生命倾诉的依托或平台,也激发着生命内在的创造活力和激情。在这个过程中大家相互扶持着,相互激励着,共同经历着,共同走过一段人生的里程。他们既遵守着共同的科学范式,又不断地超越着既有的范式。他们不再用唯一的理性准则去衡量什么样的研究属于科学科研,什么样的研究不属于科学研究,而是采用一种更加平等和包容的态度,将个体经验性知识和反思体悟也纳入到科学研究的范畴,与已有的理性范式一样纳入人类知识生产和流通领域加以保存和共享。

从教师个体存在的角度来看,教师只有在一种超功利的体验和反思中才能有所感悟,有所发现,有所生长,才能与知识共在,与人类共在,与宇宙共存,才能在交往的意义上明确人之为人的本来意蕴,才能真正感受到个体人的存在。如果教师天天忙于外在目的,或与一些权力进行利益交换,那么他们不仅无法体验到科学研究所带来的幸福感受,个体独特的存在意义和创造体验也被消解在外在目的性活动中。

另外,科研本身也是一种美感体验,在此意义上科学研究与艺术表达形式是一样的,有体验与反观,并且诉诸感性表达,从而真实再现研究者的先天禀赋和生命力量,因此也更容易使人产生共鸣,更好地实现心灵之间的沟通与交往。

科研能够反映出教师的心灵世界以及生命内在的底蕴和主色调,学术期刊作为知识保存和交流的平台,应该将那些人类生命反思体悟以及科学实验研究过程中的发现展现出来,作为人类文化用以启迪子孙后代,涵养他们的心灵,因为其中包含着对人性的美好体验和清晰明了的思维风格。

当然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不同水平、不同类型的教师从事科研的方式也是不一样的,但只要教师能够以一种超功利的心态进行着连续性的反思体悟,那么就会有所发现,有所生长,科研与个体的生命将融为一体,成为你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成为共同体成员的一种存在方式。作为个体的研究者彼此之间尽管远隔大海重洋,尽管有崇山峻岭的阻挡,尽管身处穷乡僻壤孤独地反思着、表达着,但他们并不孤独,他们每时每刻都在与宇宙存在进行着交往,不断实现着视界的融合,幸福着、自豪着,时间因此也源远流长,个体与他人、与宇宙生存此消彼长,轮流登场,上演着精彩的剧目,高唱着生命的礼赞。这就是教师应有的生命形态!

三、让宁静与常人成为教师的主导性心境

科研的幸福及其创新价值既来自学术共同体主导性风气,也来自个体内心的宁静和超功利性,来自其生命体验的连续性,这样才能保证内在思想的一致性和系统性,才能为人类知识财富的增加做出贡献。

“宁静”是心有灵犀与有效沟通的基础。只有在一种宁静的状态下才能实现与宇宙生命的有效沟通,才能有一种浑然一体的感受。无论是柏拉图所谓的“理念”、“洞见”,还是东方文化中的体悟都需要个体保持宁静的心境。西方的“理性”光芒四射,通体透明,需要宁静与持续地反观与体悟,然后才会有“豁然开朗”的境界与“明察秋毫”的敏锐性。而我国古代的道家学说也强调对道的反思与体悟,通过冥想直接认识处于混沌状态的“道”,如此就可减少思虑、欲望和感觉经验,使之越少越好。老子强调对道的理解和把握要重视“虚静”状态。虚静的状态指心灵保持“凝、宁、含、藏”的状态,唯有这种心灵才能培养出高远的心志与真实的气质,也唯有这种心灵,才能引导出深厚的创造能量。现代生活日益浮躁,难以培养出深刻的思想,足以扼杀一切伟大创造的心灵。所以要重视内在生命的涵养。[2]

庄子关于“虚”、“静”、“明”也有精彩的论述,如,“静则明,明则虚,虚则无为而无不为也”,“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人要消除一些观念蔽障,化除一切的封闭隔阂,超越于世俗褊狭的人际关系之局限,以豁达大度的心胸和无所偏斜的心境去对待一切人和事。“不为一时之耳目心意所左右,断绝意念,敞开观照,这样精神便自由了,心灵便充实了”。[3]

老子认为人要认识道,并且用心来把握。心要专一宁静、空虚宽敞,才能认识道。人生出来就有知觉,有知觉就有记忆,有记忆心中就有所储藏,因为心有所储藏,有许多解不开的疙瘩、错误经验或片面认识,就会妨碍对新事物的正确认识。所以要想比较客观地认识事物或者接受新事物,首先必须让心空虚,忘掉或者澄清过去残存的一些经验。另外,人的思维是活跃的,但不能因为梦幻而妨碍了对现实的正确认识,这就叫做宁静。道家还主张“常心”,即要去除偏心和私心,要以百姓的心态为心。人也不可太勉强,太扭曲自己的心。这与老子所说的“常人心”也是一致的。

老庄哲学对我们教师从事教学和科研的心态很有启发意义。教师要放下沉重的心理负担,也不要将教师的角色身份抬得过高,而是要以一种常人的心态去观看,去体察,将对日常教学和科研生活中的发现显现出来,日积月累,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充满意义的生活世界,教师生命的底蕴也会变得更加丰满,更加富有意义。

[1]王玉秋.走向生活世界的教师[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17.

[2]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43.

[3]庄子.庚桑楚.李泽厚.美学三书[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296.

Towards the Life World of Teachers

WANG Yu-qiu
(College of Education,Linyi University,Linyi 276005,China)

Teachers should keep a peaceful and mediocre mind in daily teaching and research life so that they can communicate genuinely with human knowledge and students as well as with the community members and universal existence.Through communicating with human knowledge,teachers can understand the intrinsic value and the heart way of human being in exploring knowledge;Through communicating with students they can understand and inspire mutually and create dynamically;Through communicating with scicence community members and universal existence,teachers can feel the significance of existence.

Teachers;Life world;Communicating;Existence;Peacefulness

G451

A

1674-2087(2012)01-0023-03

2012-01-19

王玉秋,女,山东文登人,临沂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教育原理与教育政策研究。

[责任编辑 张淑霞]

猜你喜欢

体悟宁静个体
宁静之宅
郎世宁的心声与体悟
《巷口的宁静》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体悟伟大梦想 汲取创新力量
体悟书法
不一样的体悟 2014 RFC国际雨林赛后记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那年夏天宁静的海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