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水启蒙贵在自然
——从“蒙卦”看儿童教育教学

2012-04-02江汉大学韦志成

成才 2012年6期
关键词:童蒙山水教育

■江汉大学韦志成

山水启蒙贵在自然
——从“蒙卦”看儿童教育教学

■江汉大学韦志成

《周易》面对大千世界,万事万物,在仅有的64卦中,专设蒙卦谈童蒙教育。由此看出,古人对教育的重视。孔子在《序卦》中说,“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稚也。”“蒙”,萌芽状态,事物的幼小之貌。对于人的幼小阶段进行初始教育,启开蒙昧,使其茁壮成长。“蒙”,还有一义,指眼睛被什么东西蒙住了,看事物模模糊糊。启蒙,就像揩掉眼睛蒙住的灰尘,使其明亮。所以,“启蒙”有两层意思:一是对幼小孩童进行初始教育,二是使受教育者眼睛明亮。

蒙卦,上艮下坎,俗称“山水蒙”。仅这一卦象带给我们多少美好情思,启迪我们多少想象!艮为山,坎为水,有山有水,生态优美,在这样的情境中接受教诲,如坐春风之中,如饮甘泉之美,何等惬意,何等愉悦!

“蒙以养正”,关键在正。山水蒙,给教育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孔子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者静,智者动”,在山水之间接受教育,启蒙开智,乃人生乐事。无怪乎我国古代著名书院,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东林书院、问津书院,都建立在名山大川之中,莘莘学子登山情满怀,临水志填膺,论经答辩,对培育人才传播文化起了重要作用。

山水蒙,卦辞强调一个“亨”,亨者通也,通达、通畅,一通百通,通情达理,通志益智,志通四海,智通天下。像刚出土的幼苗那样顺利成长,表达了诗意而美好的教育观念,蕴含着教育的基本思想。

山水蒙,山下出泉,比喻人文教化思想的源远流长,圣人“蒙以养正”的教育清泉居高而下,流入童蒙的心田,滋润干涸,清洗愚钝。“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捧一掬清泉洗掉幼苗的尘垢,何等纯洁,何等圣明,绝对没有一点铜臭味。

山水蒙,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师恩如山,令学生“仰之弥高,钻之弥深”。学生如水,纯朴无华,清明透亮,得到师长精心的呵护与指点,如清泉依依不舍地离开老师下山了,欢快活泼,跳下了山冈,穿过了草丛,获得了自由。

山水蒙,老师像大山那样忠诚于教育事业,德性稳重而崇高,岿然不动;知识像水那样丰富,活水流淌,知性引来聪明的甘泉;师魂高尚,学风浩然。

蒙卦提供了丰富的教育思想,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围绕“启蒙”,概而言之有三点:

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自古以来,教育教学活动是师生合作的双边活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究竟该怎样处理呢?蒙卦提出的基本精神是:“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说得很清楚,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中不是我去求童蒙,而是童蒙来求教于我。这话有三层意思:一是坚决否定教师去“求”学生学习,既不是“要求”他们如何学习,也不是“恳求”他们怎样学习,更不是“乞求”他们参与学习。二是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来“求”我,他们来领取学习的任务,或者是有不懂的问题来问我,或者是有难点来找我讨教,或者是请我来评判他们的学习成果。三是学生明确了自己的地位和作用,在学习中是主人翁,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孟子·离娄章句下》中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而逢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受教育者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求知欲望,是教育的核心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了,其学习不令而行。

但是,必须指出的是,“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倡导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并不是老师坐等学生来求教。关于“主”,《说文》说,主乃“灯中火主也”。“火主”就是灯芯,用灯草或棉线之类的东西,放在油中,引燃油脂照明。灯要亮,主要是灯芯燃烧,没有“灯主”灯就不会亮。光有“灯主”也不行,还要靠油脂提供热能。可见,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灯主”,教师是“油脂”,给学生提供充足不绝的能源。所以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好学求真,深思提问,而不是坐等“童蒙求我”。说白了,“童蒙求我”,就是要把学生盘活,把逼迫学生的“要我学”变为学生自己的“我要学”。

对于学生的求教,还要正确引导。就像学习卜筮一样,如果第一次真诚地求教,老师便告诉他。如果学生自己不动脑筋,再三烦琐地问七问八,就有亵渎的意思了,教师就不要再告诉他了。这里,仍然是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思想,教师的作用是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实行启发式教学

孔子首创私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最宝贵的是,如何让“童蒙求我”,创造了启发式教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这是孔子对启发式教学最权威的阐释,也是人类教育研究启发式教学最珍贵的唯一的历史文献。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关键是“愤”与“悱”的理解。《说文·心部》:“愤者,懑也,从心,贲声。盈也,心气发也。”“悱者,口悱悱也,从心,非声。”朱熹《论语集注》释为“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也就是说,“愤”是读书中的弄不懂,想不通,不知道,未见过,没听说,似是而非,似懂非懂,欲进不能,欲罢不得的一种情状,一种为难状态。这时老师就要去“启”,打开学生的心结,解开他的疙瘩,扒开他的疑团,拨开他的迷蒙,让学生豁然开朗,柳暗花明,茅塞顿开。教师举一反三,或者点拨一下,或者提示一下,或者补充一下,或者给个梯子,把他接下来;或者给拐杖,让他继续前行;或者伸出手,接住他,就像小孩学走路一样,来,你过来!学生就愉快地过来了。“悱”,是心里有话,口里说不出的情貌。是想说说不出来,是思想紊乱头绪不清,是语无伦次没有条理,是头脑茫然词不达意;总之,表现出一种“语言痛苦”的情状。对此,老师就要“发”,对学生予以点拨,或者装药,由学生放炮;或者暗示,让学生明了;给学生引来聪明泉,让学生的语言之流汩汩流淌;给学生敲响缄默的大钟,其声宏响在外。“愤悱启发是一条规律”(叶圣陶语),启发的核心,就是老师开启学生的心智,让学生解开疑难发表出来。抓住学生的思维想弄通而没有弄通,学生的语言想说而说不出来的矛盾,教师一点一拨,学生学习生动、活泼、主动,令其弄通而表达出来。

启发,就是拨开学生学习中的雾霾,让“灯中火主”的光辉照亮课堂。有人说,启发式教学是古希腊苏格拉底发现的,这说法不符合事实。苏格拉底比孔子晚生83年,孔子熟练地运用启发式教学时,他还没有出生。而且他只会用问答法,学生完全被教师的提问牵着鼻子走,对于比较复杂的问题,涉及高级认知能力的场合,问答法就不能运用。故启发式教学的首创权应该而且必须归于孔子。

三、积极进行正面引导

蒙卦六爻的意象别出心裁,独具匠心。针对童蒙教育的过程,细心列举了不同的教育方式及效果。

“发蒙”——初六爻,指出童蒙教育贵在“发”,批评“桎梏”教育。教育要端正教法,但决不能利用脚镣手铐那样的刑罚去束缚他们,以往这样教育都有过失,令人忧虑。

“包蒙”——九二爻,推荐“包教包学”的教学方法。阳气明媚,比喻对孩子教育的慎重负责,包教包会,就能够获得好的效果,像迎娶媳妇那样吉祥,孩子长大了能够持家。联想到后来的私塾教学,一对一地对童蒙进行循循善诱,所以“包蒙”不能不说是一种好的教育方式。九二爻与六三爻阴阳相对,便构成了男婚女嫁的图景,故而有接媳妇、嫁女的喜气。刚柔相媾,自然就产生“子”,就有“子克家”的美妙。然而六三爻表面上没有谈教育,实际上通过“勿用娶女”的比拟,告诫人们不要见钱眼开。其所以不去娶这个女子,就因为她“见金夫”,见到有钱人就弯腰,低三下四,这样的女人不能贞正,没有什么好处,从反面说明教育的重要。

“困蒙”——六四爻,解决学生学习的困境。如不解决,学生就处在蒙昧之中。学生学习的困境,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对学习的材料不懂,二是自己学习没有动力,三是教师教学不得法。“困蒙”不解决,学生学习就不能前进。

“童蒙”——六五爻,申述教育要从儿童抓起。教育一定要从娃娃抓起,让他们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

“击蒙”——上九爻,批评教育方式的粗暴,对学生打击,不利于纠正他们匪寇的习性,只利于他们坏毛病的养成。

整个六爻,强调正面教育,对学生“发蒙”、“包蒙”、“童蒙”,注重启发,包教包会,而且要从儿童开始抓起。重视对孩子们的正面教育,孩子们就学得开心,就获得更大的进步。同时,指出教育学生的弊端,是对学生的“困”和“击”,对孩子进行惩罚,对蒙童进行简单粗暴的打击教育,其教育效果使人忧虑。不仅不利于纠正他们匪寇的习性,相反还让他们沾染坏的习气。正面教育与惩罚教育相比较,前者“吉”,后者“吝”,优劣效果判然。所以,对童蒙进行积极正面教育是教育的基本原则。

“山水蒙”,是我国最早的教育诗篇,不仅勾画了我国古代早期教育的蓝图,而且对童蒙教育的践行积累了宝贵经验。山水蒙,把人与自然和谐地统一起来。人是自然的人,自然又是人的自然。山水启蒙,贵在自然。人在自然中接受教育,教育贯穿着自然,这是一种多么美好的教育境界。试想,人类诗意地栖居在山青水秀的环境中,泉水叮咚,从山上流下来,教育的涓涓溪流,渗入童稚的心田,童稚的心花灿烂,该是何等的美好自由!

责任编辑 廖林

猜你喜欢

童蒙山水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爱在一湖山水间
浅析朱子“养正于蒙”的教育观
山水之间
一处山水一首诗
童蒙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山水》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