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大学期刊社:打造学者型编辑队伍

2012-04-02文/秦

传媒 2012年12期
关键词:学者型上海大学学术期刊

文/秦 钠

上海大学期刊社成立于2003年,目前编辑出版学术期刊10种,其中科技类期刊7种、社科类期刊3种。近年来,期刊社以“办优秀刊物、创名特栏目、为学科发展和教学科研服务”为宗旨,坚持编辑“学者化”方向,从制度上进行科学管理,从人才队伍培养上打造学者型编辑、搭建“期刊屋”平台、组织学习调研、营造学术氛围等方面创新办刊实践,取得了不俗的业绩,作为高校学术期刊群形成了较为明显的特色。其中,《应用科学学报》被国际著名三大检索之一的美国工程数据库(EI)全文收录,《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自然杂志》曾被评为“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社会》荣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提名奖。

建章立规——学会做事

编辑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期刊社按照编辑工作的客观要求和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机制,逐步形成一整套优化队伍结构、促进人才成长的制度和机制。

学者型编辑职业生涯规划制度。期刊社要求新进人员和年轻编辑对自己的人生职业生涯以5年为一个阶段进行中长期规划。把入社后取得行业准入资格、专业技术职称晋升、专业学习深造、继续教育学习等个人成长与所从事的刊物出版工作以及期刊社的发展联系起来,从而对自己的发展目标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与合理的规划。

新职工上岗培训及带教制度。整合全社力量,对新上岗员工进行业务培训,并指定老员工对其进行半年到一年时间的传帮带。“刊与刊之间联动”,实行互帮互学,将编辑力量较为薄弱的编辑部新进人员安排到力量较强的编辑部学习,或者指定编辑骨干到另一编辑部帮教,以实现共同进步。

定期组织编辑业务竞赛制度。社里每年组织35岁以下的青年编辑开展编辑业务竞赛,邀请社内外的老编辑就编辑工作中最易出错的地方命题考试,借此提高青年编辑的业务能力。期刊社在积极参加新闻出版机构和期刊协会等部门组织的各种期刊审读和业务学习之外,期刊社定期邀请有关专家审读期刊社出版的10种期刊,并根据审读情况,组织讲座或讨论会,重点是对编校工作挑毛病、找规律、促提高。

公开招聘、择优进修制度。对招聘信息一律网上发布,面向校内外公开;招聘工作由期刊社学术委员会与期刊主编共同组成的招聘小组实施,招聘过程包括严格而富有针对性的笔试和面试,综合考核,择优录用。在编辑到岗工作3年之后,根据工作需要和个人意愿,依托上海大学的学术优势和师资培养机制,每年有计划地遴选一部分符合条件的青年编辑,鼓励他们攻读相关专业的硕士或博士学位。同时,期刊社积极寻找机会选送骨干编辑或管理人员赴国外接受业务进修,为学者型编辑人才的快速成长创造有利条件。

营造环境——学会共事

期刊社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建设有利于人才发展的单位文化。从2007年起,期刊社推出《文明公约》,每年组织评比“文明窗口流动红旗单位”,营造积极向上、有利于青年编辑成长的工作环境。通过组织“过三节”(“六一节”“重阳节”“春节”)活动,进一步提高全社的凝聚力。二是形成支持人才安心工作的良好环境。强化对人才的服务和人文关怀,努力改善各类人才在学习培训、子女就学、文化需要等方面的条件,千方百计为他们排忧解难,打造“暖心工程”。三是打造人才工作良好环境。大力宣传优秀人才典型和人才工作典型,引导全社各类人才见贤思齐,注重人文关怀,关注编辑人员的文化品格、文化理想和心理健康,全面提高编辑人员的综合素质,使年轻编辑在健康和谐的工作环境中成长和发展。

学习培训——学会认知

培训是提高人才队伍素质最重要的手段。近年来,针对期刊社青年编辑的特点,大力加强人才学习培训,加强学习型组织建设,全力推进知识管理和知识共享,加强显性知识积累和隐性知识挖掘,让个人的知识成为组织的知识;用实践锻炼提升人才能力。具体做法:一是新进人员到岗后,及时组织他们参加上海市新闻出版教育培训中心举办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资格培训,要求边学习边结合实践进行领悟,从“因知到因会”,大家互帮互学。连续三年,期刊社编辑参加中级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的通过率为100%。二是日常管理中,严格执行“持证上岗制度”,对已通过资格考试的编辑要求其积极参加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不断补充新知识,提升业务能力。2011年,期刊社报名参加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在线学习的人数是37人,达到100%。三是定期邀请国际数据库专家、国内资深办刊人、报刊文摘主编等专业人士来社里举行讲座或学习沙龙,拓展视野,充实知识。

研究实践——学会发展

在办刊实践中,期刊社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将办刊、科研与人才培养联系起来,为人才的成长提供平台。

搭建实践平台。2009年6月,期刊社建立“上大期刊屋”活动平台,构建起学术期刊出版与上海大学学科发展、教学科研之间的桥梁。近年来,“上大期刊屋”策划、组织了“编辑眼中的学术研究与论文写作的思路、规范等”系列讲座,青年编辑以志愿者身份为校内外师生开设有关编辑学方面的讲座。同时,还采取在网上开设虚拟“上大期刊屋”方式,让青年编辑就学术期刊的发展趋势、编辑出版规则、学术论文撰写过程中数据库的利用、参考文献的引用等问题,与校内外学者进行在线交流。

提供研究平台。近年来,期刊社制定了“以质量求生存,以研究谋发展”的工作方针,鼓励编辑人员开展各种类型的科研活动,承担各个层次的科研课题,发表科研成果。5年来,期刊社编辑人员共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上海市科委项目1项、上海市教育科研项目1项、上海大学创新基金项目4项、上海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党外人事调研课题2项。在《编辑学刊》上开设“信息化技术惊涛拍岸,学术性期刊路在何方?”专栏,深入探讨高校学术期刊应对信息化、数字化冲击的对策和措施。期刊社要求每个编辑部每年调查1~2家与自己同类型的期刊,了解同行的发展状况和工作方法,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调查结束后要进行消化吸收,并撰写调研报告,用于全社交流。期刊社还将有关科研论文编辑出版成书,这些做法在人才培养上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拓展社会工作舞台。期刊社积极推荐优秀编辑参与全国、省市各级各类学(协)会的领导工作,帮助他们步入快速成长通道。社里现有员工45人,专职编辑37人。其中博士11人、硕士 22人、本科4人,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人员14人。全社76%的员工为“70后”或“80后”,他们是一支奋发向上、充满活力、具有深厚发展潜质的年轻队伍。近3年,期刊社员工共有19人次获得各个层次的奖项及荣誉称号,包括被评为全国、华东地区或上海市的“优秀期刊工作者”“优秀编辑”“高校学报优秀主编”,荣获“全国高校社科学报事业突出贡献奖”等荣誉称号。随着编辑人员个人素质的不断提高,期刊社编辑出版的期刊质量也在逐年提高,期刊的影响力也有很大的提升。

期刊业是智力密集型行业,人才是期刊发展重要的核心竞争力。学术期刊对编辑人才提出了特殊的较高的要求。上海大学期刊社将加快实施人才强社战略,“学会共事、学会做事、学会认知、学会发展”,培养和凝聚一支学者型编辑队伍,为繁荣学术,推进科学发展,构建上海出版人才高地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为提高办刊质量,提升学术期刊的影响力打下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

学者型上海大学学术期刊
学者型独董与内部控制质量
——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2020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获奖证明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学者型钧艺传承人
——记陶瓷艺术大师张义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以翁贝托·埃科为例,谈“学者型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