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贴近”须做足“语境”表达的工夫

2012-04-02范以锦

传媒 2012年12期
关键词:网民传统媒体语境

2012年11月3日,网络热词“屌丝”登上了《人民日报》,两天后即11月5日,网络经典句“元芳,你怎么看?”,又出现在《人民日报》“人民论坛·我们这十年”专栏范正伟写的文章《“回应”:互动中筑牢信任的基石》中。

早在2011年11月10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江苏给力“文化强省”》,就将网民常用的网络语言“给力”呈现在标题上。而这次范正伟文章中的“元芳,你怎么看?”则不只是使用了网民常用的网络语言,还因这句话本身的潜台词,更为引发受众的关注和深思。这句话始于电视剧《神探狄仁杰》中主人公的话语,观众看电视时也只是看成一般的表达方式,并不在意。但经网民把这句话单独抽出来使用“元芳体”造句,在对世事无奈的情感中调侃、娱乐一番,再聚焦解读,就变成了一种很有特殊意味的质疑方式。同时,该文章将“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盼,我有所为”联系起来思考、议论,自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

由此,笔者想到传统媒体如何“三贴近”的问题。过去我们经常想到的是采写作风的深入、内容与民众的贴近,这当然是“三贴近”的主要方面,但我们还应在语境表达上下足工夫。笔者认为传统媒体及其办的新媒体至少在如下三个方面应有所作为。

其一,传统媒体要善于引入在网民中流传的经典语句。要用得得体,是一种自然的对接,不会给读者带来生搬硬套的感觉。当然,这需要精选慎用,不能过分移植,多了又有可能成为“新八股”。

其二,传统媒体办的网站、手机报、官方微博等新媒体,应根据新媒体的语境要求,善于激发网友和受众的情感,通过生动活泼的表达方式,贴近网友,实现良性互动。2012年7月22日凌晨近5时,一条不同寻常的微博在人民网、新浪网上发出:“北京暴雨,整夜无眠。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与大家共同守望。为每一位尚未平安到家的人祈福,向每一位仍然奋战在救援一线的人致敬!北京,加油!”这是人民日报官方微博首次开通后的首条微博,这条微博之所以引发关注,是因为权威大报一改以往的姿态,其充满温情的语境表达,打动了人心。

其三,重视语境的社会环境,根据社会环境的状况,适时适度在“贴近实际”中介入。当某一事件成为社会热点,民众和舆论广泛关注时,传统媒体及其办的新媒体不能“你说你的、我干我的”,置身事外。不关注社会语境,何来“贴近”?即便关注了,如果语境方式有问题,依然会与“贴近”保持距离。关注语境的社会环境,并以良好的语境方式提高表达效果,是媒体的责任,也是一种功力。

再以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为例,在举世瞩目的伦敦奥运会上,每天清晨都对前一日的奥运赛事进行总结点评,不乏独到见解;对重大社会热点问题也利用微博表明态度。关注社会语境和用良好的“语境”表达,使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人气骤升,至2012年11月初,人民日报微博在新浪的粉丝量已超过280万。

当《人民日报》及其新媒体出现新语境时,在网民的关注和赞许声中,也夹杂着怀疑和不信任的言论,但当《人民日报》及其新媒体的新语境得以执着的坚持和拓展之后,网民予以肯定的声音越来越多了。既然一贯以严肃严谨形象示人的中央权威大报都能用“潮”的语境说话,其他传统媒体当然更有可能在“语境”的“三贴近”中拓展空间。而网民的褒奖、赞扬,这既是一种肯定,更是一种希望其成为常态的期待。

猜你喜欢

网民传统媒体语境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关于传统媒体能否打造“名公号”的思考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传统媒体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突围
五问传统媒体:你以为熬过寒冬就是春天吗?
跟踪导练(三)2
话“径”说“园”——来自现象学语境中的解读
有感“网民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