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列宁文化理论探析

2012-04-02陈辉吾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俄国列宁党性

陈辉吾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 政教室,河南 洛阳 471000;国防大学,北京 100091)

文化理论在列宁主义理论体系当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艰苦的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列宁作出不少关于文化问题的论述和思考,形成了许多富有启迪意义的文化理论,实现了对马克思、恩格斯文化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列宁的文化理论伴随着列宁主义的发展,呈现出一个逐渐丰富和发展的过程,在不同阶段也展现出不同的主题,依照历史发展的顺序,可以将其归纳为四个方面。

一、提出“两种遗产”文化理论

19世纪90年代,随着俄国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俄国得到较广泛的传播,俄国民粹主义者为了排斥马克思主义这个产生于西欧的外来思想,用“遗产”问题向俄国马克思主义者发难。所谓的“遗产”就是俄国的传统思想和文化,民粹主义者指责俄国马克思主义者“与俄国社会优秀先进部分的优秀传统脱离了关系”。为了反驳民粹派,列宁在1897年写下了《我们拒绝什么遗产?》,对“继承什么样的遗产”以及“如何对待遗产”等问题进行了阐释。

首先,列宁对民粹派所说的“遗产”进行了分析。“我们已经表明,如果谈的是现代人所承受的‘遗产’,那就要区别两种遗产:一种遗产是启蒙者的遗产,是绝对敌视改革前的一切的人的遗产,是拥护欧洲理想和广大群众利益的人的遗产。另一种遗产是民粹派的遗产。我们已经表明,把这两种不同的东西混淆起来是非常错误的”[1]131。列宁表示要对这“两种遗产”进行区别对待,“对于启蒙者的遗产”我们要继承,而对于“民粹派的遗产”则要坚决拒绝。通过分析,列宁认为俄国马克思主义者们是“比民粹派分子彻底得多、忠实得多的遗产保护者”。[1]130

其次,列宁批驳了民粹派对待外来文化的错误态度。列宁认为,民粹主义者以“俄国的独特性”为由,排斥和拒绝西欧外来文化即马克思主义,“民粹派分子安慰自己说,虽然我们没有文明人类的某些特点,但是‘我们命中注定要’向世界表明新的经营方法等等。民粹派分子不仅不把西欧进步思想界对资本主义及其一切现象的分析用之于神圣的俄罗斯,反而竭力想出一些借口不对俄国资本主义作出曾对欧洲资本主义作出过的结论。”[1]122列宁赞同 60 年代俄国民主主义启蒙者们对待西欧文化的态度,赞扬他们“相信俄国会吸收全欧的文化,关心把这个文化的各种设施移植到我们这个一点也不独特的土地上来。”[1]122通过对民粹主义的批驳以及对启蒙学者的赞扬,列宁指出民粹派所排斥的正是马克思主义学说这种正确思想,表达了一种批判地继承和吸收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将这种正确态度付诸社会实践,将马克思主义与俄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突破性飞跃。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提倡“文化的党性”

随着1905年俄国大革命的失败,国内革命形势发生很大变化,悲观主义情绪泛滥,在思想文化领域也出现了很大的变化。“沙皇制度胜利了。一切革命政党和反对党都失败了。消沉、颓丧、分裂、涣散、叛卖和色情代替了政治追求,哲学唯心主义的倾向加强了;神秘主义成了掩盖反革命情绪的外衣。”[2]184更为严重的是,俄国社会民主党内的一些领导人如波格丹诺夫也投向了经验批判主义的怀抱,大肆散布马赫主义的无党性思想,宣扬哲学“无党性”,鼓吹“文学自由”,把文化中的一切意识形态都视为无党性的上层建筑。为了维护马克思主义的纯洁性,厘清当时社会上的思想文化误区,列宁发表了《党的组织和出版物》、《论工人政党对宗教的态度》、《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等著作,强调了文化的党性原则。

在《党的组织和出版物》中,列宁阐述了无产阶级政党领导报刊出版事业和文学艺术事业的基本原则,指出党组织和与党有联系的团体的出版物应成为党的出版物。列宁指出:“对于社会主义无产阶级,写作事业不能是个人或集团的赚钱工具,而且根本不能是与无产阶级总的事业无关的个人事业。无党性的写作者滚开!超人的写作者滚开!写作事业应成为整个无产阶级事业的一部分,成为由整个工人阶级的整个觉悟的先锋队所开动的一部巨大的社会民主主义机器的‘齿轮和螺丝钉’。”[3]167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列宁批判了俄国马赫主义,系统地阐述了哲学的党性原则。“在经验批判主义认识论的烦琐语句后面,不能不看到哲学上的党派斗争,这种斗争归根到底表现着现代社会中敌对阶级的倾向和思想体系。最新的哲学像在2000年前一样,也是有党性的。”[4]130列宁还在《社会主义政党和非党的革命性》中深刻地指出了党性和无党性的阶级实质,“在资产阶级社会中,非党性不过是属于饱食者的政党、统治者的政党、剥削者的政党的一种虚伪、隐蔽和消极的表现”,“非党性是资产阶级思想,党性是社会主义思想”。[1]676文化作为人的社会实践的产物,在阶级社会中总是体现着一定社会成员的思想,因而文化不可避免地具有阶级性。恩格斯早就指出:“工人比起资产阶级来,说的是另一种习惯用语,有另一套思想和观念,另一套习俗和道德原则,另一种宗教和政治。”[5]410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也深刻地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6]98“文化的党性”是列宁文化理论的重要内容,是他对马克思关于“文化的阶级性”的重大发展。这一理论也为毛泽东同志所吸收和发展,形成了“现在世界上,一切文化或文学艺术都是属于一定阶级,属于一定阶级路线的”[7]865文化理论。

三、批判民族主义者的“民族文化”,赞同“各民族共同的文化”

20世纪初,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者鲍威尔和伦纳抛出“民族文化自治”理论,妄图抹杀民族文化的阶级性和民族国家内部的阶级斗争,挑拨第二国际内部各国工人支持帝国主义战争。为批判“民族文化自治”理论,列宁写作了《论“民族文化”自治》、《论民族自决权》、《关于民族问题的批评意见》等文章,阐述了民族文化问题。

在《关于民族问题的批评意见》中,列宁指出:“一切民族的资产阶级都高喊‘民族文化’这个口号,实际上是在分裂工人,削弱民主派,向农奴主大做出卖人民权利和人民自由的交易。”[8]123对此,列宁指出要用“工人的国际主义的口号来反对民族主义的口号”,提倡无产阶级的“各民族共同的文化”。列宁的“各民族共同文化”实质上指的是世界各国的无产阶级文化。文化作为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既有阶级性,又有着民族性的特点,列宁反对“民族文化”是否违背了文化发展基本规律呢?事实并非如此,列宁辩证地指出:“各民族共同的文化不是非民族的,……我们提出‘民主主义的和全世界工人运动的各民族共同的文化’这个口号,只是从每一个民族的文化中抽出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成分,我们抽出这些成分只是并且绝对是为了对抗每个民族的资产阶级文化、资产阶级民族主义。任何一个民主主义者,特别是任何一个马克思主义者,都不会否认语言平等,不会否认用母语同‘本民族的’资产阶级进行论战、向‘本民族的’农民和小市民宣传反教权派的思想或反资产阶级的思想的必要性,这是用不着多说的。”[8]126也就是说,列宁所提倡的各民族共同文化,在内容上是无产阶级共同文化,形式上还是通过各个不同民族表现出来。斯大林后来发展了这种文化思想,他在《论东方民族大学的政治任务》中明确指出:“内容是无产阶级的,形式是民族的,这就是社会主义大步踏上全人类共同的文化。无产阶级文化并不取消民族文化,而是赋予它内容。相反,民族文化也不取消无产阶级文化,而是赋予它形式。”[9]306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立足中国革命实际进一步吸收和发展了这种理论,指出“所谓新民主主义的文化,一句话,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10]698,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民族的形式、新民主主义的内容——这就是我们今天的新文化”。[10]707

四、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

十月革命胜利之后,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的苏联面临着国民文化水平普遍低下的制约,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问题成为晚年列宁所思考的重要问题。从十月革命胜利到列宁去世的短短数年间,列宁结合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际发表了一系列文章,特别是晚年在病榻上口述形成的五篇文章,全面探索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问题。

第一,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十月革命之后,特别是卫国战争胜利之后,随着苏维埃政权的巩固,列宁认为文化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俄国居民文化水平的现实也对文化建设提出了迫切要求,列宁在《日记摘录》中比较了1897年和1920年俄国居民识字的状况,认为当时的文化状况,就是和沙皇时代相比,进步也太慢。在这种背景下,列宁指出:“从前我们是把重心放在而且也应该放到政治斗争、革命、夺取政权等等方面,而现在重心改变了,转到和平组织‘文化’工作上面去”[11]354。列宁还提出了“文化革命”的重要任务,他认为,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是巨大的,对于政权建设、经济建设等方面的意义非常重大。列宁曾多次指出,没有文化就没有政治,文化的普及对于建立优秀的国家政权机构、克服官僚主义作风有着重要的作用。列宁指出:“他们倒是想给我们建立优秀的机关,但是他们不知道怎么做,他们无法办到,他们直到现在还没有具备建立这种机关所必需的文化修养。而做这件事情所必需的正是文化。”[11]367因此,列宁给各级领导和机关干部指出了重要的任务,第一是学习,第二是学习,第三还是学习,然后是检查,使我们学到的东西真正深入血肉。列宁认为文化建设对于经济建设也有着巨大的作用,文化建设有利于农民转变观念、提高思想认识,促进合作化的完成。“我们的第二个任务就是在农民中进行文化工作,这种在农民中进行的文化工作,就其经济目的来说,就是合作化。要是完全实现了合作化,我们也就在社会主义基地上站稳了脚跟。但完全合作化这一条件本身就包含着农民(正是人数众多的农民)的文化水平的问题,就是说,没有一场文化革命,要完全合作化是不可能的。”[11]355

第二,提出了一系列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首先主张发展国民教育,提高全体人民的文化水平,提高教师的待遇。列宁认为,文盲现象是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三大敌人”之一,努力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水平和劳动者个体的知识水平,是成功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前提条件,为此,列宁指出要增加教育部门的经费,缩减其他部门的开支,要提高教师待遇。为了加大对国民教育的投入,列宁还提出了精简机构的办法,主张撤销一些不需要的机构。其次,主张进行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培养共产主义新人。应该通过文化建设对青少年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无产阶级的学校应当成为摧毁资产阶级统治和完全消灭阶级的工具,其目的是培养能够实现共产主义的一代新人。在1920年3月俄国共青团全国第三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列宁号召“青年团和所有想走向共产主义的一般青年都应该学习共产主义。”[2]345再次,尊重知识,培养各类专家。列宁提出,社会主义学校培养的新人,不仅要具有共产主义思想和道德,而且应该掌握一切现代科学知识。列宁认为国家工作人员要学习和掌握现代化科学知识,掌握各种专业知识,“要管理就要懂行,就要精通生产的全部情况,就要懂得现代水平的生产技术,就要受过一定的科学教育。”[12]240应该把知识分子看成是社会的宝贵财富,那种认为依靠共产党员单纯的信仰就能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不过是幼稚的空想,这样的共产党员往往是很有害的。

第三,反对“无产阶级文化派”,主张批判继承资本主义文化。批判继承人类历史文化遗产是列宁文化思想的一个璀璨亮点。列宁首先批判了纯粹的“无产阶级文化派”思想,列宁指出:“只有确切地了解人类全部发展过程所创造的文化,只有对这种文化加以改造,才能建设无产阶级的文化,没有这样的认识,我们就不能完成这项任务。无产阶级文化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那些自命为无产阶级文化专家的人杜撰出来的,如果认为是这样,那完全是胡说。无产阶级文化应当是人类在资本主义社会、地主社会和官僚社会压迫下创造出来的全部知识合乎规律的发展。”[2]348其次,列宁认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应该充分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文化。列宁说:“必须取得资本主义遗留下来的全部文化,用它来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取得全部科学、技术、知识和艺术。没有这些,我们就不能建设社会主义的生活。”[13]50而那种认为“不向资产阶级学习也能够实现社会主义”的想法是“中非洲居民的心理”。再次,列宁主张采取批判的态度对一切以往的知识进行审查。列宁指出:“你们不仅应当领会你们学到的知识,并且要用批判的态度来领会这些知识,使自己的头脑不被一堆无用的垃圾塞满,而能具备现代有学识的人所必备的一切知识。”[2]348综上所述,列宁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是科学的、辩证的,既反对用虚无主义的态度一概否定文化遗产,又反对全盘吸收一切知识,主张对文化遗产进行批判地审查和吸收。列宁的这一重要文化思想,体现了文化发展和进步的客观规律,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发展,对于我们今天的文化建设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我们一方面要大张旗鼓地宣扬无产阶级文化,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我们进行文化建设的根本指南,大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使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大力弘扬“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不断解放思想,大胆吸收和借鉴优秀传统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中有益的部分为我所用。

[1]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列宁专题文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7]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列宁全集:第2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9]斯大林论民族文化[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

[10]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1.

[11]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2]列宁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8.

[13]列宁全集:第2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猜你喜欢

俄国列宁党性
实事求是是“最大党性”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党性可“塑”——汉中实施“党性塑造”工程
列宁晚年意识形态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忠诚干净担当是党性
民意调查:列宁和斯大林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列宁的赠言
纪念列宁
在俄国历史中理解历史俄国
俄罗斯提出俄国式的二元政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