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华伟图书馆学术思想研究*

2012-04-02林梦笑罗惠敏潘燕桃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图书馆

□林梦笑 罗惠敏 潘燕桃

* 本文于“2010年李华伟博士图书馆学术思想研讨会”宣读。

李华伟是享誉世界的杰出华美图书馆专家和图书馆学家。他曾任美国爱丁堡大学、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和俄亥俄大学图书馆的副馆长、馆长,泰国亚洲理工学院图书馆及信息中心主任,美国国会图书馆亚洲部主任。他既是华人在美国担任研究型大学图书馆总馆馆长的第一人,也是美国国会图书馆亚洲部第一位正式的华人主任。为了表彰其卓越贡献,俄亥俄大学将俄亥俄大学贮存图书馆命名为“李华伟图书馆”(Hwa-Wei Lee Library Annex),将俄亥俄大学图书馆总馆的第一层重新装修后命名为“李华伟国际藏书中心”(Hwa-Wei Lee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Collections)。

作为一位大学图书馆馆长,而且是华裔馆长,能够获得如此崇高的永久性荣誉和产生如此深远的广泛性影响,这在美国甚至世界图书馆界都是罕见的。这不仅是因为李华伟在图书馆事业上的卓著功勋,而且因为李华伟在工作极度繁忙的同时一直坚持图书馆学术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据统计,李华伟迄今共出版学术著作8部,发表学术论文131篇(其中中文学术论文29篇、英文学术论文102篇),撰写序文6篇(其中中文序文2篇、英文序文4篇)[1]。这些著述主要集中于图书馆管理、图书馆技术应用、图书馆事业建设、图书馆交流与合作、信息资源共享与文化推广等5个主题,并且形成了丰富而独特的学术思想。因此,系统而全面地梳理并分析李华伟图书馆学术思想,并且对这些学术思想的历史地位和学术影响进行公正而客观的评价,不仅可以充实对图书馆学人及其学术思想的研究,而且可以为当今的中美乃至世界的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提供历史经验与现实参考。

1 图书馆管理观

从美国到泰国,从俄亥俄大学图书馆到美国国会图书馆亚洲部,李华伟担任图书馆管理职务40余年。他不仅从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管理经验,而且还把这些管理实践经验提炼升华为图书馆管理理论,代表作《现代化图书馆管理》等著作具有国际影响力。

1.1 有效的图书馆管理应是中西合璧的中国式管理

李华伟认为“管理离不开文化”,各国图书馆的管理与其文化背景密切相关,现有的科学管理理论很多都是基于欧美的具体国情,实际上,应该在不同国家各自的文化环境与管理哲学思想体系中对其进行科学的批判,虚心吸取精华,进而拓展创新[2]。

李华伟赞同“修己安人”的“中国式管理”思想。他认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情境下,管理的意义在于修己安人,一切以和谐并行、协和一致、相辅相成为重。中国的儒家思想讲求中庸之道,中国式的管理实际上就是多元中道的管理,以“情、理、法”为管理原则,以人性化、合理化、和制度化来实现“无为而治”的最高境界[3]。

融合以上两点,李华伟主张:在现代管理学中的五项管理功能(包括规划、组织、用人、领导及控制)的理论框架下,有效的图书馆管理应该要融会贯通五大功能过程的要点,“掺入中国式管理的特质,使能符合中国的文化背景和国情,达成维护固有传统,吸收西洋精华,和力求自我创造的中国式管理的模式。”

1.2 “图书馆应当在知识管理中起到强有力的带头作用”[4]

李华伟对知识管理的关注始于21世纪初,知识管理令他“开始思考图书馆重新定位的问题”[5]。他认为:知识管理的兴起与图书馆在21世纪的新角色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图书馆应当在知识管理中起到强有力的带头作用”。

李华伟认为:“知识管理不仅仅是信息和数据的管理,也不仅仅是指信息技术。知识管理的一个目标是识别有用的、相关的知识,去组织,吸收及综合知识,及促进创造性地使用知识。信息技术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技术工具。因为知识是通过人们的大脑来加工、使用、更新、扩展的,是人类智慧的产物,所以人是知识管理的最重要部分。”[6]将知识、信息技术与人作为知识管理要素的思想贯穿在他的多种著述当中。

对于知识资源,李华伟认为:“从‘拥有’(Ownership)到‘获取’(Access),从‘万一’(Just in Case)到‘及时’(Just in Time)这种概念的变化是一个健全的资源发展策略目标”[7],他建议图书馆应发展自己的独特“知识空间”,建立内部网络,从而实现内部人员的知识资源共知。

李华伟强调“图书馆长或中心主任应该当仁不让地担负起整个机构‘知识管理执行长’的角色”[8]。他认为“图书馆在显性知识的管理上已有长期的、丰富的经验,现在我们需要把我们的专长延伸到如何管理隐性知识”[9]。李华伟主张对文献的获取、知识的管理,并不是为了得知新的故事,而是真正去了解文化,去了解文化中的人。人才是最值得研究的。

总而言之,李华伟认为知识管理并不是知识控制,而是一种知识创造。在知识创造的过程中,每一个图书馆都应当动员所有的能力与资源来履行其作为知识创造的促成者及协助者的职能[10]。

1.3 成功的图书馆募捐需要主动争取、培养“馆友”与人文关怀

在美国,作为长期项目实施的、大规模的大学图书馆募捐活动的兴起与20世纪70~80年代的高校经费危机有着莫大的关系。李华伟认为:图书馆应该积极应对这一困境,争取各方资源,以维持,进而改善图书馆的服务。在他担任俄亥俄大学图书馆馆长期间,他为俄亥俄大学图书馆募得数百万美元的捐款。并且,他把这些成功的宝贵经验提炼为“实用指南”[11]和“十大原则”[12],见解十分独到而且相当实用。

李华伟对于募捐的各种方式方法颇有心得,但是无论采用何种方式方法,他内心都有着十分明确的募捐目标,始终坚持图书馆募捐旨在嘉惠学林,获取资金及文献资源只是第一步,提供利用并使其流通方为最终目标。李华伟在总结其募捐思想时多次强调:“募捐的前提之一,是必须考虑募捐与物资加工的成本,因为募捐来的资源不仅仅是作为馆藏来存储,更重在用户能获取利用。”[13]图书馆向各方募捐的目的是获取足够的资助以支持信息加工,从而在研究者与研究资料之间搭建一座桥梁[14],让知识为人所知,为人所用,为人创造价值。

对于高校图书馆募捐的劣势,李华伟曾指出一点:不像其他学院,图书馆并没有自己的毕业生[15]。针对这一情况,他认为图书馆虽然无自己的“院友”或“系友”,但可在学生在校期间,创造机会让学生与图书馆发生情感关联,使得他们日后愿意回馈图书馆。李华伟认为可以采取各种灵活的方式,如通过学生社团活动、勤工俭学等途径让学生了解图书馆[16],受惠于图书馆,进而成为日后乐意支持图书馆建设的校友兼“馆友”,这充分体现了他作为大学图书馆馆长的非凡智慧与过人才干。

李华伟还十分强调图书馆在受资助时应保持其独立性,必须坚持其公益性和学术性。在建设马来西亚资源中心(Malaysian Resource Center)时,俄亥俄大学图书馆曾接受来自马来西亚政府的资助,李华伟指出:“虽然资源中心接受了马来西亚政府非常有价值的财物支持,但它始终不是一个政府信息机构,而是马来西亚与全世界人们的研究与资源宝库”[17]。图书馆不应因金钱而屈服于商业利益或者染上政治色彩,而要在任何时候坚守信息资源服务中心、“人类社会的大脑”的本色,这充分体现了李华伟对图书馆的基本责任与图书馆职业道德的深刻理解与切实贯彻。

李华伟在募捐活动中注重“人”的联系与关怀。他指出:很多馆员其实更喜欢写申请书,与纸张交往甚于人,但实际上图书馆的募捐虽然大多数与机构打交道,但归根到底还是需要与人打交道,“我们的合作者也是人”,而非威严的机构或者冰冷的规章,因此要对“人”的心理和需求有所了解。李华伟认为图书馆与捐赠者应该是长久的朋友关系,他指出“有的捐赠者认为,慈善对象均是短暂的朋友:对索取充满关注,等捐赠完成就立马变得冷淡”[18]。李华伟的理念充满了人情味,他认为对待捐赠者不能太过功利,要从捐赠者的角度来考虑他们的感受,积极维护双方关系,给予对方真正的关怀。关系的维护,一是能让捐赠者感到自己受到尊重,图书馆对捐赠者的感激与感情是超越其所赠予的财物的价值的;二是能激励其他的潜在捐赠者也加入到资助图书馆的行列[19]。而“关系维护的核心在于重视、赞誉每位捐赠者对图书馆的慷慨”[20]。

在募捐过程中,李华伟认为:“成功的募捐通常建立在图书馆积极正面的社会形象、良好的社会声誉与信任度,及其社会价值的认可程度上的”。因此,图书馆募捐的成功与否与社会认可、民众需求等有莫大关联,募捐活动并非一时之事,而是基于日常的努力,是长期维系之成果,是图书馆一段时期内服务优劣之反馈[21]。

对于如何保持图书馆稳定的资金来源,李华伟认为应该通过制度、法规等方式进行规范,这样即使在经济危机时期,图书馆仍可获得最低限度的经费。此思想正好与募捐的出发点遥相呼应,图书馆既要广开财源,也要保证基本经费的供给。只有强制性的法规制度才能保证稳定的经费拨给,这对于图书馆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22]。

1.4 图书馆管理应该是非常民主及透明的

李华伟在阐述图书馆使命时就十分强调图书馆“崇尚民主”的特性,在管理中也多次提及“运用科学和民主的方法,采取协调合作的精神”,这些民主管理的思想贯穿在他实施管理的整个过程中,也贯穿在他的学术研究中。

李华伟对图书馆民主管理的实施有充分的信心,他认为:“图书馆的员工素质比较高,有很多知识渊博、学有专长的专业人员,在这种机构里,群体决策的效果会比少数人决策来得好”[23],“图书馆的主管不仅要允许员工参与,而且应该创造机会,鼓励员工积极地参加。”[24]

李华伟关于民主管理思想的精华在于其对“权威”的理解,他指出:“权威虽然因层次不同而有别,但它必须建立在合理的基础上。换言之,权威之是否被尊重或接受,端视它是否被用得合理和适当。因此权威的‘接受者’实际应该是权威的‘决定者’。这个道理,在一个民主的社会里,是很显然的。”[25]

权威来源于合理,也来源于高度,李华伟在进行民主决策的同时,也用宽广的胸怀来包容,他认为“一个好的领导者应当把成功的果实让大家共享,而自己承当不成功的责任和后果。”[26]

1.5 图书馆人力资源的管理是最重要的

李华伟重视人力资源管理,他认为:人力资源管理“虽然是管理上五个功能之一,但实际上是最重要的。因为‘人’的管理是最复杂,也是最困难的,它直接地影响到一个机构的效果和成败。”[27]李华伟重视“人”这一因素,以人为本的理念始终贯穿在其职业生涯和学术研究当中。

其一是因材施教与人性关怀相结合。

李华伟坚持因材施教的员工培训理念,他主办的馆员培训活动的主要对象为图书馆的高层人员及新生力量[28],并十分注重培训项目的灵活性与适应性,他认为“培训项目可以更为灵活与因应需求”[29]。他认为确定培训安排前,需要进行面谈,然后根据双方交换的信息来进一步确定培训内容。他指出:“所有的培训都是专门为每个学员量身定做以满足其不同的背景和需求的”[30]。同时,李华伟将人性关怀融入到培训教育当中。他主持的培训项目一般都有专门的辅导人员进行全程一对一的辅导,这主要是根据学员的具体情况进行选定,考虑的不仅仅是学员的工作需要,还有生活、情感上的关怀。培训期间,尽量为学员提供舒适、支持性的学习与工作环境。

对于教育培训的根本目的,李华伟认为并不仅仅在于知识的授予,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可积累的经验和专业指导,旨在提高学员独立并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31]。馆员通过培训所获得的,是金钱所无法衡量的无形的财富。

总之,李华伟主张:“在知识更新的过程中,我们必需改变教育的系统,为有能力挑战旧时代并且能创造新时代的年轻人培养他们最佳的优点。我们必需创造正确的环境让年轻的心得以像花朵一样地盛开。”[32]

其二,李华伟认为“图书馆从业人员要具备有敬业乐业的精神”。

李华伟的人生理想是“为保存和传播人类知识的美好事业做贡献”,他将自己定位为“一个非常敬业的馆员”[33],并曾说“我自己是能多做一点就多做一点,也算是自己给自己一点安慰。并且不断培养年轻人才,那些有乐业、敬业精神的,我希望把他们培养成专业人才,建立新的团队,用中国的话来说叫‘老中青结合’,发挥团队精神。这是一件值得做的事情。”[34]其敬业爱业、无私奉献的图书馆精神让人敬佩不已。

职业精神是图书馆事业的灵魂,是支撑图书馆人前赴后继地开拓图书馆事业的强大动力。李华伟大力倡导这种职业精神,他认为:“图书馆从业人员要具备有敬业乐业的精神,任重道远的使命感,要勇于超越现状,开创我们自己的未来”[35]。在20世纪80年代,当他了解了中国图书馆发展情况时,曾感叹“国内图书馆虽然物质条件很差,但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精神是很可贵的”[36]。

李华伟注重职业精神的培养。他指出:馆员必须有信息传播者的使命感与回报社会的价值观才能真正在培训中得到真知与动力。同时,有着奉献精神与职业素养的馆员,能影响整个事业的发展[37]。

2 图书馆技术应用思想

李华伟亲历和见证了图书馆技术应用重要的发展历程,从20世纪60年代的机读目录的研制,70年代的计算机、复印技术、卫星通信三大技术与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Online Computer Library Center,Inc.简称 OCLC)的出现,80年代的爱丽丝(ALICE)等自动化集成系统的应用,90年代网络技术与俄亥俄图书馆与信息网络(The Ohio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Network,简称 Ohio LINK)的创建,到21世纪多媒体技术与数字出版……图书馆在过去几十年的变化比过去几百年更为巨大而深远。电子化、网络化、虚拟化、数字化等概念层出不穷,而李华伟始终站在技术应用的最前沿,积极推广实践与研究成果,体现了他先进的图书馆技术应用思想。

2.1 技术能使图书馆实现资源与服务无远弗届的愿景

“今日的图书馆事业当然是努力融合高科技的,变化是图书馆学永恒不变的主题”[38],李华伟重视图书馆技术的应用,也主张图书馆应该紧紧跟随科技发展的步伐,他相信技术有着深刻改变图书馆服务理念与实践的能力[39]。李华伟认为“近年来计算机、通讯与网路等科技的进步是知识扩充一个重要的理由。我们越能快速传递资讯与知识,知识就越发达。”[40]而图书馆在推动知识传播当中认识到以旧的方式来加工资源与提供服务已无法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必须藉新的方法、新的方式、新的技术来处理,以谋改进”[41]。

最重要的是,他认为:技术能使图书馆实现资源与服务无远弗届的愿景,“‘知识无国界’这一学术界的共同信念已通过信息技术的进步获得了新生”[42],“超越地区和载体局限的信息和知识的获取已逐渐地取代了传统意义上的拥有。通过网络开展图书馆之间真正的资源共享已经成为图书馆界共同的愿望和通用的手段。”[43]特别是“虚拟图书馆是融合了各期图书馆的特色和优点,破除了图书馆人为的栅篱,使得图书信息的服务能无远弗届,不受空间和距离的限制。”[44]

与此同时,李华伟也指出“没有技术能适用于任何情况任何时间。技术与其特定环境的融合非常值得关注”[45]。技术同样需要因地制宜,在适应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中才能发挥其效用,不适用的系统甚至比原来的手工操作效率更低[46]。

2.2 “我们是新技术的主人”

虽然,李华伟非常强调技术改变图书馆的巨大力量,但是,他始终将“人”放在整个事业的核心,他指出:“虽然许多几乎是史无前例的变化来源于技术革命,特别是计算机领域、通讯领域和网络技术领域的变化,我们必须清楚地了解所有这些技术的突破都是人类知识、才能创造与智慧发展的结果。人们才是技术变化的驱动力。”[47]因此,技术是否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造福人类,视乎人的引导。技术只是为人服务的工具,并不是真正的主人。

在对待不断涌现的新技术时,他认为:“所有现有的自动化图书馆系统都将变得更加成熟,用途更为广泛,交互作用更加完善,对用户更为友好。我们应该是一个聪明的购买者和使用者,我们应该是新技术的主人。[48]”

技术只是使图书馆的工作更为精细,而不应该异化人的生活,更不应该让人失去了耐心、包容与善意,李华伟曾在论述学生非法登录系统时说:“就像人们攀越珠穆朗玛峰是因为它在那里,学生们尝试进入系统也同此因由。值得慰藉的是,这些非法登录更多是出于好奇心或玩笑行为,而非恶意。”[49]其幽默与豁达源于他对学生和用户发自内心的真正的爱。

2.3 俄亥俄州高校图书馆开创图书馆联盟网络化的先河

李华伟不仅亲历了美国图书馆自动化实践,而且在学术研究上亦十分关注该领域,他将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图书馆自动化发展成果归纳总结为10个里程碑[50],认为美国在图书馆自动化方面的一些成就对全世界的图书馆和情报服务机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李华伟对OCLC的历史影响评价颇高,认为机读目录和OCLC是20世纪60年代图书馆界的最大成就[51]。并认为俄亥俄州高校图书馆联盟以其高效优质的共享效果与切实可行的成功经验向全世界表明,区域间的信息资源共享已成为不可抗拒的潮流。对于90年代的通过全州高校图书馆系统网络实现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Ohio LINK,李华伟认为它“不仅是面向俄亥俄州而且对世界信息环境建设具有参考意义”[52]。李华伟认为Ohio LINK的公共特征是最重要的,有助于加速实现资源共享,是现存图书馆系统和协作组织中的重要革新组织[53]。对于Ohio LINK的成功经验,他总结为三大重要因素:共识、合作的愿望、政府的支持[54]。

此外,李华伟主张在建设图书馆网络化联盟时应因地制宜。他指出:随着Ohio LINK的成功,许多人把Ohio LINK当作在电子和网络环境中有效利用信息和资源共享的一个理想模式,但地域性或全球性的图书馆合作直接受到各地的环境和条件的影响,每个图书馆都应该根据实际的需求来规划和发展,求同存异,从而建立起适合其特点的合作模式[55]。

3 图书馆事业建设理论

在李华伟赴美留学期间,因为生活上的需要,从1958年开始,他以学生助理的身份,进入匹兹堡大学图书馆工作,开始了他的图书馆生涯,并从此与图书馆事业结下了一生的情缘。从学生助理到采购部助理馆员,从采购及编目部主任到副馆长、馆长,一做就是40余年,直到1999年9月他第一次退休。2003年,71岁高龄的他退而复出,担任美国国会图书馆亚洲部第一位正式的华人主任,直到2008年由于身体的原因第二次退休。半个世纪以来,李华伟把自己的心血全部都奉献给了他所热爱的图书馆事业。

3.1 图书馆工作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

在李华伟心中,“图书馆工作是默默无闻的,不是一下子可以出名的,但是这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如果没有人来做这项工作,那么人类的历史文化将会很可惜地流失。所以,从长远意义上来讲,这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我自己愿意献身这一工作中,愿意将人类的历史文化保存下来并且希望它能够不断地发展,人类的知识才能不断地创新,人类才会不断进步。”[56]他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不仅从美国做到泰国,而且从大学图书馆做到国家图书馆。

图书馆除了保存文化的使命,在社会发展与建设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现代社会正经历从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的转变,而这一转变需要图书馆强有力的支持。图书馆权利也是民众的文化福利之一,图书馆通过知识传播,能缩小社会鸿沟,增加社会资本,促进社会和谐;通过学校与社会教育,图书馆会对未来社会劳动力的塑造、信息素质的培养产生深远的影响,甚至很多学生都是通过图书馆第一次接触网络的。李华伟认为图书馆与信息资源是高等教育强大的后盾和保证:“高等教育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有效获取”[57]。

因此,李华伟大力劝喻政府加大投资力度,从而推动图书馆提供更为平等、普遍、高效服务。他认为“这方面的投资相对于其他政府项目来说,其实是很小的,但是回报是不可估量并且效果也是长远的”[58]。他又指出各级政府部门和图书馆所有的职能部门都应该认识到图书馆的重要性并给予适当的经济支持。投资于图书馆,就是投资于国家的未来[59]。

3.2 图书馆应向所有人提供平等服务

图书馆负有保存及延续人类知识与文化的使命。李华伟认为保存职能相对来说是消极被动的,积极的角度应该是利用,人类知识与文化遗产的更大价值在于促成流通,并在流通利用中增值,发扬光大才能造福人类[60]。

李华伟主张:“在一个民主、自由、开放及重视基本人权的社会,图书馆在其组织、收藏、管理、流通、服务各方面,应具备崇尙民主,发展民智,服务社会,和保持公正不偏的精神。”[61]他在探讨信息政策的原则时明确强调图书馆应提供平等服务:“应该确保所有的信息能被最大限度地有效及方便获取;应该确保各种各样的图书馆和信息资源平等地提供给每个用户,而不因其地域、职业、教育程度或经济状况有所区别;在信息利用过程中,所有不必要的限制和障碍都应该被消除,从而使所有用户能便捷地享受图书馆信息服务。”[62]所有用户都能平等自由地获取图书馆资源与服务,这是图书馆的理想。图书馆的价值体现在社会公众对图书馆的利用,社会公众对图书馆服务的需求是图书馆存在的条件和发展的动力。而越多人利用图书馆,才越突显其价值和存在的意义[63]。李华伟一直致力于亚洲信息资源共享,其着力点在于建立良好的信息合作机制,而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图书馆的平等服务,从而推动知识的自由流动、获取利用。

同时,李华伟呼吁立法保障公民利用图书馆、自由获取公共信息的权利[64],只有从法律、制度层面保障图书馆的发展需求,才能保证图书馆的公益性质,才能让社会公众享有权利免费使用图书馆[65],才能真正实现图书馆服务的自由、平等、免费。

3.3 图书馆的发展离不开政府、民众和社会的支持

李华伟重视图书馆的发展与整个社会的关系,他认为图书馆受当前政治、经济、社会、敎育、科技发展、文化水平等的影响是直接而且明显的,因此无论在实际工作中还是在学术研究中,李华伟均十分强调政府、社会、民众的支持。

如在台湾产业政策从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时,他认为这对图书馆和信息中心是个新的发展机遇,图书馆应该结合当地的政策、经济状况来提高信息与决策服务,从而获得政府及企业的支持[66]。又如在为东南亚馆藏资源的建设募捐时,李华伟指出能成功获取捐赠者支持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于俄亥俄大学高层领导的支持与参与[67]。同样的,在图书馆活动中,组织机构的高层和政府的支持为图书馆提供了权威证明和基本保障,而企业、民众的支持则是推动图书馆发展的重要力量。如美国公立图书馆积极处理好与地方的关系,“使得地方上的广大读者觉得图书馆对他们有利,从而取得地方上的支持。美国的各类型图书馆都愿意把收藏的资料提供给工商业界利用,公立图书馆则免费提供”[68];在面对“网络文化的传播、数字图书馆的出现、虚拟资源中心的发展使得图书馆学、信息学和文献学及其相关学科从传统走向未来”的情况下,图书馆更应针对民众、社会发展的需求来整合资源,为社会提供知识信息支持,从而得到民众的认可与拥护[69]。

总之,李华伟认为,图书馆的发展离不开政府、民众和社会的支持,图书馆发展方向必须与具体的国情、国家长远规划、政府、民众的需求等紧密结合,让图书馆在社会中真正显其“必需品”之紧要地位,方为持久之道[70]。

3.4 “图书馆必须主动地改变自己”

“为了能在技术导向的环境中生存和竞争,图书馆必须主动地改变自己。我们必须处于驾驭的地位,并做好充分的准备以掌握自己的命运。”[71]李华伟对图书馆顺应社会与技术的发展拥有坚定的信心,特别体现在他的“图书馆不会消亡”的观点上。与兰开斯特的无纸化预测正好相反,他认为印刷品会继续存在于21世纪,并且,随着教育水平、工作的知识含量、生活水平、休闲质量等的提高,人们会阅读得更多[72]。李华伟引用理查德·詹纳罗博士(Dr.Richard De Gennaro)的话来解释原因:“图书馆依旧在那里,但并不意味着它们一成不变。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它们的基本功能依然会保留,但用以提供资源与服务的方式方法已经发生了迅猛而剧烈的变化”[73]。他进一步总结:“作为一个有活力的机构,图书馆将适应并推动社会与技术的发展”[74]。

对于不同类型的图书馆在21世纪应如何创新,如何扮演新的角色,李华伟逐一对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学校图书馆、专门图书馆等进行了讨论[75]。他指出:“图书馆应该努力成为一个学习的组织”,并“通过建构一个改进信息收集、组织及对读者服务的持续过程来证明他们的价值与用处。唯有如此,才能获得读者的尊重及赢得政府与社会的支持。”特别是公共图书馆,“扮演的新角色应该是社区的智慧公共食堂,……‘人民与理想在真实环境与虚拟环境中交互响应,以扩展学习及创新知识’”[76]。

3.5 “新技术是为了提升图书馆的服务”

近几十年来,技术的巨变对图书馆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图书馆界将很大一部分的注意力转向了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领域研究,兴起了“技术改变图书馆”的思潮。在这关键的时刻,李华伟指出:“以往我有很多机会向大家报告图书馆服务的新技术,因为这卅年来新技术的发展对图书馆的服务和工作项目有很重大的影响;但是最近这几年我觉得光讲新技术是不够的,因为新技术只是图书馆服务的工具,要想把图书馆的工作做好,除了新技术外还要有新观念。”[77]

李华伟认为,图书馆的社会效益主要体现在图书馆通过多元化的服务体系传播和弘扬先进的文化思想,指导人们的社会实践,推动社会进步。过去评价图书馆好坏的标准在于馆藏的多少,现在则在于图书馆满足用户需求能力的强弱、服务满意度的高低。无论图书馆的资源多么丰富、技术多么先进,如果未能提供优质的服务,这些都会大打折扣。因此,他提出:“新技术是为了提升图书馆的服务,但光有新技术是不够的,主要还是要有服务的观念。”[78]

4 图书馆交流与合作精神

早在1968年在泰国工作期间,李华伟就发起了亚洲图书馆之间的诸多合作。从1979年起,李华伟在俄亥俄大学图书馆开始开展“图书馆员培训计划”(Library Internships Program),来自亚洲及世界各地的160多位馆员接受了短期培训;自1982年起,李华伟每年都要抽空应邀到中国大陆各地讲学,足迹遍及大江南北;1993年,李华伟又在俄亥俄大学图书馆成立了专门用于培训亚洲地区图书馆员的基金;自1996年起,李华伟举办多届“中美图书馆合作会议”;在2009年,78岁高龄的他更是成为“中美图书馆员专业交流项目”美方审核与评估专家,依然奔波于大洋两岸,亲自到中国各地授课[79]……这些交流与合作,无一不是李华伟图书馆交流与合作精神的具体体现,他为国际间尤其是中美两国的图书馆交流与合作作出了卓越贡献,并因此获得了“经纬枢纽,美华桥梁”之美誉[80]。

4.1 国际交流互惠共赢,跨界“大合作”

李华伟认为,在信息时代,出版物价格的升高与图书馆有限经费预算的减少,意味着当今没有一个图书馆能够满足用户的所有需求[19],而合作采编、书目控制、信息资源共享等才是发展方向。1971年,他曾指出:当时亚洲图书馆发展滞后的原因之一也在于缺乏协调与合作,在其资源匮乏的同时,还缺乏有效的合作,这导致了亚洲图书馆资源服务更为分散低效[81]。

互惠共赢是合作的基础,也是合作精神的要旨。如果没有互惠,不可能维持长久的良性合作。李华伟认为有效的合作能弥补原来格局的不足,文化的交流能促进知识的传播,在国际、国家和地区层面的合作交流均能带来双向的利好[82]。如在馆员的培训项目中,李华伟认为“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援助与受助项目……(来自东南亚的)学员同样能为美国的图书馆及其东南亚馆藏带来语言帮助(帮其辨别、揭示与编目)及其他在美国短缺的专业技能”[83],美国的图书馆和图书馆馆员在国际交流中也能够向其他国家学习,同样获益。在国际图书馆交流与合作当中,往往交流合作项目中有一方的资源等方面的实力更为雄厚,但是并不意味着这样的合作要被视为单向的援助行动。事实上,长久的合作必然是双方均有所增益的。很多时候,双方获益的方式不同,不能仅仅视乎金钱上的得失,要看到双方的文化交流、业务联系、学缘友缘及日后进一步合作之长远发展。

除了互惠共赢,李华伟还拥有跨界“大合作”的理想,认为可以超越国界、超越学科、超越行政系统、超越行业等来进行合作,“以建立一个更加开放和开明的知识社会”[84]。

所谓大合作,就是希望无论是不同国家,不同语言,不同性质的个人、机构或政府,均能在一个人类文化共同体的目标下开展无间合作。他主张建立地区网络化不能仅仅局限在科技信息领域,还应该涵盖社会科学等所有学科的主要图书馆和信息中心[85];仅仅改善单个大学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与服务是不够的。发展中国家的图书馆资源有限,必须寻求包括一国之内所有大学图书馆之间,以及学术图书馆、政府图书馆、公共图书馆、专门图书馆和国家图书馆之间的更为广阔的协调与合作[86];对于图书馆开展跨地域的合作,李华伟指出多个能实现互惠共赢的要点,包括自愿共享的精神、合作甚于竞争的观念、灵活的系统、避免重复劳动、量身定做而非照搬的思路等[87],体现了他不仅倡导大合作理念,而且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其落实之道。

总而言之,相互促进,携手前行,这正是李华伟图书馆交流与合作精神之要义。

4.2 图书馆合作中最重要的是教育和培训图书馆与信息专业人员

因为始终坚信人员是图书馆的智力财富,李华伟希望合作能助益“人”的成长,他认为“图书馆合作中最重要的是教育和培训图书馆与信息专业人员”[88]。图书馆员和信息专业人员经过培训,成为信息检索、信息筛选、信息获取、信息组织、信息保存、信息重组、信息传播和信息服务等方面的专家,其知识与经验得到交流与传播,也得到了更新与扩展,无论是地区内部,或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人员交流合作,均是促进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作为开展图书馆交流与合作的最重要的内容,李华伟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经开始组织和参加国际图书馆与信息专业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同时,李华伟主张图书馆学会要经常举办各类训练班,除了专业教育外,还应为馆员创造机会去参加国际性的会议,以使把国外先进的经验、技术引进来,也可以把自己国家的经验介绍到国外[89],从而防止人员知识的老化与固步自封。

5 信息资源共享与文化推广理念

可能是因为曾经在美国杜肯大学担任过采购及编目部主任的缘故,早在1963年,李华伟就开始关注信息资源建设的问题[90]。其后,在担任美国俄亥俄大学图书馆馆长之后,他着手建设该馆的东南亚特藏,并建成了全美最大的马来西亚特藏等,并专门撰写了论文《东南亚特藏在美国的成长:俄亥俄大学的经验》[91]。在1993年,他牵头在俄亥俄大学成立了美国俄亥俄大学邵友保博士海外华人文献研究中心,该中心通过收集全球海外华人文献资料,开展有关海外华人的研究和教学,有力地推动了国际间的学术合作[92]。在2003年他退而复出担任美国国会图书馆亚洲部主任之后,致力于该馆亚洲馆藏的建设、资源的共享与文化推广,带领亚洲部建立了世界级亚洲馆藏,为学术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馆藏资源及优质的服务,推动了亚洲文献收藏和亚洲研究。在此期间,他不仅在该领域撰写了多篇论文,而且利用许多学术交流的机会大力宣传亚洲研究信息资源和广泛推广亚洲文化。关于信息资源共享与文化推广,他提出了下述学术思想。

5.1 只有书目共享才能真正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资源共建共享,联合编目先行。李华伟认为只有实现书目共享,才能真正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他提出:“所有的国家应该尝试使产于当地的知识的目录更为清晰,无论是在手工系统或电脑系统中。基于现有机读数据库在地理与语言覆盖范围上的不均衡,(资源共建共享)应该涵盖更多非西方的出版物”[93],东西方在编制书目方面的差距,阻碍了知识的传播,因此合作编目,尤其是揭示更多落后地区的书目信息,是实现资源共享的前提。

在联合编目中,李华伟尤为关注统一编目标准。他认为“国际信息交换的主要障碍在于书目格式标准的缺失”[94],而这一障碍在20世纪70年代机读目录等的兴起之后已经逐步消除。因此,李华伟认为,全球图书馆和文献领域在20世纪70年代最重要的发展成果,也许就是建立了基于书目描述的标准化和用于系统互联的改进工具之上的信息传递与共享领域的国际合作[95]。

资源共建共享常采用的方式为联合采购、馆际互借、资源数字化、参考咨询等,其目的在于以最少的经费发挥最大的效用。在美国图书馆合作采访亚洲馆藏当中,李华伟认为,即使是资金很充裕的图书馆,也无法买齐所有的图书资料,最多只能侧重采购他们所需要的书,因此要各馆有其收藏重点,集中力量分别将目标范围的文献收集全面,整理编目,提供利用,这样才是真正可实现的资源共享[96]。

5.2 推广中文书就是推广中国文化

作为海外华人的杰出代表,李华伟一直致力于推广中文图书与中华文化。他认为:“在美国现在有三四百万华人,并且每年在增加,所以对外推广华文图书迫在眉睫。现在中国也在推广中国的文化,不仅在国内,最重要的是要面向世界。”[97]能够向外推广中华文化,李华伟认为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并且主张“要在不知不觉中把中国文化推广出去”,让其成为一种自发自觉的推广习惯,同时建议中国的出版社应该团结、联合起来,为中文图书、中华文化的推广打造一个好的团队[98],让中国人引以为豪的智慧结晶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在积极推广中文图书的同时,李华伟也聚焦于海外华人的研究,他在俄亥俄大学建立了“邵友保博士海外华人文献研究中心”,以东南亚为起点,进而扩大收藏并研究北美乃至全球的海外华人文献资料。李华伟认为海外华人研究是非常有意义而且有发展前景的一项事业,其研究成果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具有现实意义[99],而这不仅仅是海外华人所居国家发展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悠久的中华文明在海外的延伸与光大;此项事业不仅保存中华文化,更是保存世界多元文化。

李华伟胸怀宽广,视野开阔,他关注的不只是中国文化,而是全人类文化的推广,这也成为他持续收集、整理、研究亚洲文献的动力之一。李华伟建立的马来西亚资源中心馆藏丰富,能与其媲美的图书馆很少。如此丰富的馆藏,并不应只服务于俄亥俄大学的师生,也不应仅是为全美国学者服务,他认为,如此丰富的信息资源更应与世界共享,进而向世界推广知识与文化[100]。

5.3 美国国会图书馆为全世界学者服务

在2003年至2008年任职于美国国会图书馆亚洲部期间,李华伟曾多次强调:“本图书馆的使命是要向美国国会及美国人民提供它的馆藏资源,以供所用,同时也要为后代子孙维持及保存全人类知识和创新的纪录。”[101]而亚洲部的使命是:“要使亚洲部的馆藏资源成为有关亚洲地区及亚洲语言各种类型和时代的首要研究和学术资源,使之能配合21世纪知识和创新的驱动力;同时也要向美国国会、美国人民,以及全国甚至于全世界的学术界提供它的馆藏资源及资讯服务,以供所用。”[102]

关于这个使命的理解,李华伟认为其精髓在“全世界的”一词上,“这表明了国际上的学术研究者虽然并非美国国会图书馆的首要服务对象,但国会图书馆人员也乐意为他们提供馆藏资料及服务。美国国会图书馆是美国纳税人供养的国家图书馆,然而有足够的胸襟,大公无私地服务全世界的学者。这符合中国的古老说法‘学术为天下之公器’。”[103]“学术为天下之公器”正是李华伟对知识价值的深刻理解的最好表述。他曾多次强调“知识没有国界”,知识属于全人类,是全世界的财富和资源,这一理念在李华伟的思想里根深蒂固,他认为:“知识并不是个人、机构或者国家的私有财产”[104],而是社会全人类的共同智慧与结晶,因此必然要共有共用。知识也只有自由流动、获取利用才能彰显价值;信息的可获取性越高,越能促进发展。

综上所述,李华伟不仅是著名的国际图书馆管理专家和国际图书馆活动家,而且是在海内外具有广泛学术影响的国际图书馆学家,他“在图书馆学术研究上硕果累累,超越了图书馆学资讯学研究生院一流教授的学术成就与国际影响”[105]。

作为一名拥有多元文化背景、多国工作经历和多方国际视野的学者,李华伟的学术研究可谓独出机杼,胜人一筹:研究内容涉及图书馆管理、图书馆技术应用、图书馆事业建设、图书馆交流与合作、信息资源共享与文化推广等图书馆学最主要的领域;研究对象涵盖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专门图书馆、国家图书馆等几乎所有类型的图书馆;研究范围从20世纪的亚洲跨越到21世纪的美洲;研究模式是人文思想与技术应用的完美结合;研究风格在于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在当今中美图书馆学术交流史上,李华伟是一座飞架中美图书馆之间交流与合作的桥梁;在现代美国图书馆学术史上,李华伟是一座华人在美国图书馆历史上矗立的丰碑[106]。李华伟的图书馆学术思想不仅对美国东亚图书馆事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于当今中美乃至世界图书馆事业的建设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

1 李华伟.李华伟文集.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1:1136-1350

2 李华伟.现代化图书馆管理.台北:三民书局,1997:18-270

3 同2:232-237

4 李华伟.知识管理:图书馆的作用.津图学刊,2003(1):1-5

5 同1:738-750

6 李华伟等.知识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华艺出版社,2002:440-467

7 同6:462

8 李华伟.实施知识管理 提供优质服务 促进知识创新.见: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知识管理:图书馆的机遇与挑战学术研讨会录,北京,2002:90-94

9 同6:467

10 同9

11 LEE H W,HUNT G.Fundraising for the 1990s:The Challenge Ahead-A Practical Guide for Library Fundraising:From Novice to Expert.Ohio:Genaway and Associates,1992:1-182

12 LEE H W.The Ten Principles for Successful Fundraising.Gary A.Hunt.Denver:the ACRL Chapters Council meeting in the ALA Midwinter Conference,1993:27-33

13 同11:35

14 LEE H W.Funding for the Southeast Asia collection and research resources at Ohio University.MULLINER K.见:李华伟.图书馆学世界观.台北:学生书局,1991:29-48

15 同11:53

16 同11:54

17 同11:40

18 同11:97

19 同11:109

20 同11:109

21 同11:5

22 LEE H W.Library development,resource sharing,and networking among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in Papua New Guinea.Commission for Higher Education.Papua New Guinea.见:李华伟.李华伟文集.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1:446-476

23 同2:176

24 同2:46-47

25 同2:83

26 同2:170

27 同2:95

28 LEE H W.Library Internships:A New Approach to Cooperation.In:TSENG S C,LEE H W and MULLINER K.Areas of Cooperation in Library Development in Asia and Pacific Regions.Los Angeles,California.Athens,Ohio:?Chinese A-merican Librarians Association,1985:21-27

29 同28:21

30 同28:25

31 LEE H W.Educating for International Interdependence:The Role of the Academic Library—Ohio University and Malaysia.MULLINER K.见:李华伟.图书馆学世界观.台北:学生书局,1991:102-103

32 李华伟.二十一世纪数位化及网路化知识时代中的图书馆.赖丽香译.见:台中图书馆.新世纪·新理念——公共图书馆发展事务研讨会论文集,台中:台中图书馆,2000:69-88

33 赵晶.李华伟:经纬枢纽,美华桥梁.见:赖雪梅,姜火明.图苑名家访谈录.北京:海洋出版社,2010:83-91

34 同33:83-91

35 李华伟.图书馆服务的新观念与新技术.见:台湾中山大学图书馆.图书馆学讲座专辑之十,高雄,1989:1-25

36 李华伟.美国图书馆现状及其发展动向.福建省图书馆学会通讯,1986(1):34-38

37 LEE H W.International exchange of librarians and the Ohio U-niversity internship program.MULLINER K.见:李华伟.图书馆学世界观.台北:学生书局,1991:111-116

38 同31:102-103

39 LEE H W.An approach to regional cooperation in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 services for Southeast Asia.见:李华伟.图书馆学世界观.台北:学生书局,1991:77-90

40 同32:69-88

41 李华伟.国际图书馆界最近的重要发展.中华图书馆协会会报.1975(27):34-36

42 LEE H W.Challenges for the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profession.见:李华伟.图书馆学世界观.台北:学生书局,1991:171-270

43 李华伟.网络环境中Ohio Link在信息获取和资源共享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见:浙江大学图书馆.1999现代图书馆的服务与管理讲习班,杭州:浙江大学图书馆,1999.

44 同2:2

45 LEE H W.The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close the information gap.见:李华伟.图书馆学世界观.台北:学生书局,1991:139

46 李华伟.网络化、电子化的虚拟图书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图书馆.图书与情报,1995(3):73-75

47 同6:441

48 刁维汉等.OCLC联机与光盘编目概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222

49 LEE H W.Alice at One:candid reflections on the adoption,installation,and use of the Virginia Tech Library System (Vtls)at Ohio University.MULLINER K,HOFFMANN-PINTER E.见:李华伟.图书馆学世界观.台北:学生书局,1991:219

50 李华伟.美国图书馆自动化五十年的主要里程碑.高校图书馆工作,2010(1):3-7

51 LEE H W.Trends in Automation in American Academic Libraries:Ohio University's Experience.Journal of Educational Media & Library Sciences,1989(1):1-23

52 同46:73-75

53 同52

54 李华伟.网络时代的图书馆合作和资源共享.见:Library Association of China.Seminar on Internet and Library,Taipei,1999:3-44

55 LEE H W.The Success of Ohio LINK for Information Access and Resources Sharing in a Networked Environment.Bulletin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1999(8):1-17

56 同33:83-91

57 同22:446-476

58 LEE H W.A sketch for a computerized National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network.见:李华伟.图书馆学世界观.台北:学生书局,1991:289-296

59 同48:1-222

60 同39:77-78

61 同2:3

62 LEE H W.Principles of National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policy.见:李华伟.图书馆学世界观.台北:学生书局,1991:261-274

63 同62:261-274

64 同63

65 楼宏青,李华伟.关于图书馆服务效益评估的若干问题.大学图书馆学报.2003(5):18-22

66 同42:171-186

67 同14:38

68 同42:178

69 李华伟.序.见:孙平.英汉图书馆情报学词汇.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70 同62:266-267

71 LEE H W.Fragmentation of Academic library resources in Thai University libraries.见:李华伟.图书馆学世界观.台北:学生书局,1991:243-256

72 同42:171

73 同72

74 同42:172

75 同42:178

76 同6:440

77 同35:1-25

78 同77

79 李华伟.促进中美文化交流的中美图书馆员专业交流合作项目.公共图书馆,2009(4):57-58

80 徐国定.经纬枢纽 美华桥梁——李华伟博士印象.书与人,1997(5):152-155

81 同71:243-256

82 同39:77

83 LEE H W.International information exchange and southeast A-sia collections:a view from the U.S.MULLINER K,THEMULLINER L.见:李华伟.图书馆学世界观.台北:学生书局,1991:7-18

84 LEE H W.American Contributions to Modern Library Development in China:A Historic Review.Journal of Information,Communication and Library Science,1998(4):10-20

85 LEE H W.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new tools and new possibilities for information Storage,Retrieval and Dissemination.见:李华伟.图书馆学世界观.台北:学生书局,1991:187-198

86 同80:251-252

87 同39:84

88 同28:21

89 同36:34-38

90 LEE H W.Africana Collections at Duquesne University Library.African Studies Bulletin,1963(6):25-27

91 MULLINER K,LEE H W.Southeast Asia collection growth in the United States:?Ohio University's experience.In:Ch'ng Kim See.Information Challenge.Kuala Lumpur:Knowledge Publishers,1995.pp.87-103

92 李华伟.海外华人与海外华人研究——兼介绍美国俄亥俄大学邵友保博士海外华人文献研究中心.见:李华伟.李华伟文集.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1:1209-1227

93 LEE H W.Sharing information resources through computerassisted systems and networking.见:李华伟.图书馆学世界观.台北:学生书局,1991:288

94 同82:7

95 LEE H W.Regional cooperation for ISDS.见:李华伟.图书馆学世界观.台北:学生书局,1991:91

96 同14:29-48

97 同95:91

98 李华伟.他山之石——向海外推广中文书的秘籍.编辑学刊,2007(6):6-8

99 同96:6-8

100 同31:102-103

101 李华伟.美国国会图书馆的汉学资源.师大校友,2005(2):4-12

102 李华伟.美国国会图书馆中文馆藏与汉学研究资源.新世纪图书馆,2008(1):86-88,30

103 同99:4-12

104 潘燕桃.图书馆界之巨擘 海外华人之骄傲.图书馆论坛,2000(5):95-96

105 程焕文.序.见:杨阳.书籍殿堂的智者——杰出美籍华裔图书馆学家李华伟.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

106 同104

猜你喜欢

图书馆
去图书馆坐坐
图书馆
图书馆里送流年
图书馆
夜间的图书馆
图书馆里的小惊喜
图书馆 Library
时间重叠的图书馆
图书馆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