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辅导员挂职锻炼经历解析高校辅导员多元化培养路径

2012-04-02王祖瑞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街道辅导员德育

王祖瑞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北京 100029)

从辅导员挂职锻炼经历解析高校辅导员多元化培养路径

王祖瑞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北京 100029)

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近几年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辅导员的教育培养途径日趋多样化。挂职锻炼成为对高校辅导员教育培养新路径。文中结合高校辅导员在基层挂职锻炼的实际经历,阐述了高校辅导员挂职锻炼的意义和主要工作方式,在此基础上反思目前高校辅导员队伍自身存在的问题,并以挂职锻炼经验为基础,阐述对高校辅导员多元化培养路径的几点启发。

高等学校;辅导员;挂职锻炼;培养

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为了适应形势变化,拓宽对辅导员的教育培养路径,不断提高高校辅导员的综合素质,自2009年起,北京市启动了高校辅导员到街道、乡镇等正处级单位一把手助理岗位挂职锻炼工作,主要参与基层党群工作、文化建设或社会建设等相关工作。笔者作为参加挂职锻炼的辅导员之一,在街道办事处主任助理岗位经历了为期一年的基层工作实践、调研和思考后,对高校辅导员挂职锻炼的重要意义、挂职模式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对如何拓宽辅导员的培养路径有了新的启发。

一、高校辅导员挂职锻炼的意义——以在街道办事处挂职锻炼为例

1、挂职锻炼是拓宽辅导员培养路径的有益尝试

长期以来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各高校都非常重视对辅导员的培养。根据《2006年—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计划》,目前对辅导员的培养途径和培训内容正日趋全面而灵活,以教育部举办的全国高校辅导员骨干示范培训为龙头,以辅导员培训基地和研修基地举办的培训为重点,以各高校举办的系统培训为主体,分层次、多形式的高校辅导员培训体系正在逐步形成。定期组织辅导员骨干培训班、鼓励辅导员攻读思想政治教育博士学位、开展高校辅导员互换交流等已经成为加强高校辅导员培养的主要路径和形式。但是目前对辅导员的教育培养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而挂职锻炼或者互换交流已经成为广受辅导员欢迎但未能普遍开展的重要的实践培养模式。因此,为辅导员在政府、企业、其他高校搭建交流学习的平台,鼓励辅导员到政府机关、企业等相关领域参加挂职锻炼,是拓宽对辅导员教育培养途径的有益尝试。

2、挂职锻炼是辅导员提高工作能力的实践平台

街道办事处作为市辖区(不设区的市)一级政府的派出机构,是党和政府与社会基层接触、互动的基础平台,是党和政府工作的“末梢”环节,承担着贯彻执行国家方针政策、加强区域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等多项职能。街道办事处的每一项工作都与辖区内的机关、企业、学校以及居民个人发生联系。因此,在街道办事处开展挂职锻炼工作,既能够在宏观上了解社会运行的整体状况,也能够在微观上针对具体事件解决具体矛盾,既有内部文案工作,也有社会协调工作。街道办事处工作的区域性和综合性为辅导员提供了一个在基层实践层面丰富社会阅历、适应社会发展、把握国家政策、解决复杂矛盾的锻炼平台。

3、挂职锻炼是辅导员核心工作的扩展和延续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辅导员的核心工作。街道办事处作为国家各项工作的执行层,同样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阵地,承担着向辖区企业、居民和其他社会单位传达贯彻党的方针政策的重要职责。在社区党建、文化建设、安全维稳、环境治理、矛盾化解等各项服务和管理工作中,都离不开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因此,辅导员在从事街道工作的过程中能进一步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并扩大工作领域。挂职锻炼期间,辅导员的思想政治工作范围由教育领域扩大到社会领域,由青年学生群体扩大到社会不同阶层人群。再加上社会基层反映出各种复杂矛盾纠纷,这些都为高校辅导员提供了一个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能力的平台。

4、挂职锻炼是反观、检验辅导员工作成效的社会途径

“社会的认可”是评价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教育培养质量的标准之一。大学生毕业后,在复杂的社会环境、紧张的工作节奏和巨大的生活压力中是否具备社会适应能力、独立生活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大学阶段树立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能否在毕业后经受得住世情、国情以及其他外部环境持续变化的考验;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标准与高校的培养目标是否一致;这些信息都是检验辅导员工作成效、更新辅导员工作观念的社会参考。在街道挂职锻炼直接为高校辅导员提供了一个与在各行各业任职的大学毕业生交流的机会,获得社会对人才需求标准的第一手资料,通过更为直观的社会途径去不断反观、总结、反思辅导员的工作成效,提高辅导员工作的前瞻性。

5、挂职锻炼为辅导员协调教育资源、促进共建共赢创造条件

从地缘上看,高校位于街道社区之中,在促进区域经济文化建设中,高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多数高校与街道办事处是一种单纯的属地行政管理关系。高校辅导员在街道挂职期间,可以发挥连接街道和学校的桥梁纽带作用,一方面可以将高校专家教授以及广大学生等智力资源引入街道社区,通过开展专家讲座、学生志愿服务等活动为街道社区注入活力;另一方面,可以充分挖掘街道社区的德育资源,拓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通过建立实习实践基地等,引导学生广泛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

二、高校辅导员挂职锻炼的主要做法和工作经历

1、重锻炼,轻挂职,找准辅导员挂职基层的角色定位

高校辅导员赴街道挂职锻炼采用完全“脱产”的方式进行,挂职期间辅导员将不再从事高校的日常工作,而完全按照政府机关规章制度和具体安排开展工作。街道办事处一把手助理岗位只是为辅导员全面了解社会基层、熟悉政府工作方式提供了一个较高的学习平台,而非赋予辅导员具体工作权利。因此,挂职辅导员应正确理解挂职锻炼的意义,调整角色定位,打消“官”念,切忌作“客”思想,融入街道工作环境,积极争取锻炼机会。同时尽快转变辅导员原有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尽快适应政府工作方式,以一种学生的姿态,向领导、同事、基层群众学习,在有限的挂职期限内,收获最大的锻炼成果。

2、多交流,勤学习,全面了解基层状况和挂职岗位职责

街道办事处工作涉及经济、科教、文化、安全、环境等各项社会事务,既要落实好上级机关任务,又要领导基层社区开展好工作,具体而繁杂。挂职辅导员作为街道一把手助理扮演着“参谋”、“助手”的角色,需要协助相关部门、领导协调政府与企业之间、政府各部门之间、上级与下级之间的各种关系,协助街道一把手开展各项工作。这要求辅导员必须转变在学校期间的传统工作思路和方式,要拓宽学习领域,了解街道的整体概况和工作任务;掌握各部门的工作职能和机关的工作方法;了解辖区存在的主要社会矛盾和各种隐患。用最短的时间形成对街道的全局工作的认识。

3、结合辅导员本职工作,找准深入开展挂职锻炼工作的切入点

高校辅导员挂职期间,仅停留在对街道工作宏观把握的层面还远远不能达到锻炼的目的。只有找准工作切入点,才能将对全局工作的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理解。街道党建工作与辅导员本职工作结合较为紧密,同时也为挂职辅导员深入了解基层社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首先,党建工作既是辅导员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街道各项工作的龙头,辅导员具备开展党建工作的基础经验。其次,街道党建工作既包括机关党建,同时还涉及居民党建、社区党建、非公经济党建和其他社会组织党建,工作范围和工作难度远远大于辅导员所从事的学生党建工作,能有效提高辅导员的党建工作能力。再次,街道党建工作需要经常走访居民、企业和其他社会单位宣讲政策、统计信息、了解需求,这为辅导员深入了解基层社会创造了工作条件。

4、加强基层调研,不断开阔视野,更新工作观念

高校辅导员要充分利用挂职机会,将平时积累的问题带到基层,在基层工作实践中不断思考高校辅导员工作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途径,在基层调研中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挂职期间,辅导员除了要注重调研的深度外,还须注意调研的广度。要积极开展以经济、文化、科技产业为内容的“区情调研”、开阔挂职辅导员的视野,将理论与实际结合、校园与社会结合,从不同视角去分析社会存在的现实问题,了解基层不同领域对大学生的素质需求,更好地指导辅导员工作的开展。

5、发挥自身优势,当好纽带桥梁,充分整合多方共建资源

辅导员要充分利用挂职锻炼契机,不断探寻学校与政府进行交流合作、共筑共赢的途径。一方面,可以在街道社区为大学生搭建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工作实习的平台,引导他们到社会基层体验生活、磨练意志、增长才干;鼓励大学生发挥聪明才智和专业技能,参与社区建设、服务社区居民、丰富社会经验;另一方面,积极协调街道社区资源,为高校的专家学者到基层一线开展深层次的社会调研提供便利条件,邀请他们为地方区域发展提供更科学的建议和决策咨询服务。

三、从挂职锻炼经历反观高校辅导员存在的主要问题

1、队伍平均年龄小,社会阅历浅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辅导员的核心工作。长期以来,各高校都非常重视对辅导员的选任,制定了较为严格的准入条件。但是从目前多数高校对辅导员的选任条件和高校辅导员队伍年龄结构看,辅导员队伍存在着年龄小、社会阅历少的状况。多数辅导员是在大学毕业后以“应届毕业生”的身份直接从事辅导员工作,此前均没有其他社会工作经验;尽管在源头上保证了辅导员队伍的思想政治素养和道德品质素养,但缺乏社会经验也成为限制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消极因素。

2、工作思路较局限,结合社会少

高校辅导员注重政治理论的学习,注重知识的获取,而缺乏与社会的结合。很多辅导员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通常以自身获取的书本理论知识为来源和依据,工作思路较狭窄、教育内容也比较单一。调查显示91%的大学生希望辅导员具备丰富的社会实践指导经验;89%的大学生希望在大学获取理论知识的同时能获得更多的社会实践指导。这充分说明,当今大学生已经不单单注重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他们更希望在校园内获取更多的校园外的、与社会密切相关的社会知识,而这无疑成为高校年轻辅导员所欠缺的重要技能。

3、社会活动能力弱,德育资源匮乏

高校的德育工作不但需要好的方法,更需要丰富的社会德育资源。由于高校辅导员群体年龄小、缺乏社会经验、与社会接触较少,导致辅导员在组织开展大学生德育活动时,仅仅局限于校园内。德育形式老套、德育内容局限、德育场所固定、德育资源匮乏已经成为制约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问题。然而,目前很多德育资源零散的“潜伏”于社会不同领域、不同行业,这些德育资源并没有得到教育部门或者其他社会力量的有机的整合,造成很大的德育资源浪费。而多数辅导员大学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参加工作,其可掌握的德育资源大多局限于高校或教育系统内部,很难掌握社会德育资源。这需要辅导员打破长期与外界的封闭隔绝的状态,走出学校,增强社会活动能力,在社会领域发挥能动作用,在不同领域寻求德育资源,搭建德育合作、德育创新的平台。

4、工作检验标准单一,缺少社会视角下的评价指标

各高校通常把学生满意、领导认可作为检验辅导员工作的一项重要指标。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将直接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和输出人才。因此,社会的评价应该成为检验高校人才培养和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的重要指标。但是目前高校辅导员很少能够站在社会评价的角度反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总结和反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也很少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延伸至社会,没能从社会评价视角下进行自我工作检验。因此,辅导员还应将大学生毕业后在社会领域的表现作为一项评价指标,进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断进行社会视域下的实践、反思、再实践。

四、挂职经历对高校辅导员多元化培养的几点启发

1、加强实践培养,均衡拓展辅导员培养途径

目前,高校辅导员的多元培养途径已经形成并逐渐完善。岗前培训、业务学习、短期培训班、进修班、实地考察、座谈研讨、学术研究、学历提升、辅导员互换交流、出国考察学习、辅导员社会实践、挂职锻炼等成为当前对高校辅导员队伍进行培养的主要方式。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理论素养和工作水平得到普遍提升。但是从目前的辅导员培养方式看,也存在着“重理论说教、轻实践锻炼”、“短期培训多、长期培训少”的失衡现象。有的辅导员认为理论培训流于形式,认为当前的培养方式不能有效弥补辅导员实际工作中的不足。辅导员工作内容涉及学生管理、职业指导、心理辅导等多个领域,综合性和实践性强是辅导员工作的特点。获取以实践为核心的培养模式已经成为辅导员迫切需求。因此,在辅导员培养途径上应当注重理论传授与实践锻炼相结合、长期培训与短期学习相协调,增加对辅导员的实践性培养,使辅导员的培养途径均衡拓展。

2、着力丰富辅导员的社会阅历,让辅导员成为大学生真正的“人生导师”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要求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但是从目前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来看,多数辅导员经历的是“从高校到高校”、“从理论到理论”的单一过程,缺少丰富的社会阅历,缺少社会应用性较强的实践经验。辅导员的平均年龄也只有30岁左右,远远不及大学生家长的平均年龄。工作年限低、社会阅历浅等一些消极因素也降低了社会、家长甚至学生对辅导员“人生导师”角色的认可度,在实际工作中也难以发挥“人生导师”的作用。这就需要在对辅导员进行培养过程中,创造机会让辅导员到社会上不同性质的单位和岗位去学习、实践,丰富阅历,积累经验,使辅导员能对大学生的成长给予全方位的指导,真正胜任大学生的“人生导师”。

3、结合社会实际需求,增强对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培养

辅导员的首要职责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但是当前大学生对社会有着美好的愿望和强烈的责任感,同时对社会的认识相对简单。对于不能正确认识社会的大学生,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会导致大学生的“愤世嫉俗”。尤其是近几年社会的矛盾对大学生的心理冲击越来越大。这要求辅导员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既要“仰望天空”,又要“脚踏实地”,不能回避我国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引导辅导员从理想化、美好化的理论灌输和说服教育中走出来,深入了解社会实际状况,在国家理想与社会现实之间寻找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切入点,敢于在学生面前揭露社会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加以积极正确的评论和引导。结合社会现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从而更好地实现辅导员帮助大学生顺利适应社会、生存于社会的作用。

4、培养辅导员的社会协调能力,为辅导员整合社会德育资源创造条件

当前,我国市场经济环境对大学生的培养要求越来越高。大学生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还应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懂得如何在社会中为他人、为国家服务。这要求在对辅导员的培养过程中,引导辅导员改变传统的灌输道德规范的德育方式,满足社会对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实际需求,注重受教育者德育实践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在我国快速发展的今天,德育资源潜在地散布于社会的不同领域,既包括我国长期形成的历史文化积淀、也包括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城市建设成就、还包括社会不同领域的德育人力资源。这要求辅导员将大学生德育的实施主体、德育内容、开展地点与社会资源紧密联系。培养辅导员的社会协调能力,鼓励辅导员有意识地去挖掘、协调各种社会德育资源,搭建社会德育实践基地,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大学生的道德培养。

5、注重社会反馈,不断改进辅导员的工作方法、理念

对辅导员的培养应鼓励辅导员适当扩大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范围,在加强对在校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同时,还应注重对大学生毕业后的跟踪研究。由于大学生毕业步入社会后,他们的社会角色和生活环境都发生了改变,各种社会矛盾和生活困难将直接对毕业生在大学期间形成的思想价值观念带来冲击,有些毕业生的思想和人格在经历社会的磨练后会变得更加成熟,有些则会变得消极,这种积极或者消极的变化与他们在校期间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有必然联系,这往往被那些只注重在校生教育管理的辅导员所忽视。因此,应鼓励高校辅导员对完全步入社会的大学生进行跟踪研究,在此基础上“回头看”,检验过去的工作成效,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方法。

[1]张绍丽,白翌宇,丁常宏.博士生到北京市挂职锻炼情况调查研究[J].中国研究生,2009,(4).

[2]郑永森,王劼.大学生党员挂职街道社区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8.,(3).

[3]尹冬华.当代中国挂职现象解析[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8,(3).

[4]彭红.高校辅导员赴社区挂职锻炼的思考[J].高教高职研究,2009,(6).

[5]郑唯.挂职锻炼对研究生政治社会化的功能分析[J].法制与社会,2008,(10).

[6]连雪斌.挂职锻炼是干部成长的有效途径[J].党的建设,2004,(9).

[7]刘宝忠,崔艳.挂职锻炼是师资培训的有效途径[J].中国电力教育,2007,(6).

[8]马万民.年轻干部挂职培养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J].思想政治工作,2009,(3).

[9]张爱华等.探索地方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新路径[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8,(10).

G641 < class="emphasis_bold">[文章标识码] A

A

1671-5136(2012) 01-0096-04

2012-02-27

本文为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项目批准号:10JDSZ3016)阶段性成果。

王祖瑞(1982—),男,山东龙口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猜你喜欢

街道辅导员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热闹的街道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热闹的街道
风居住的街道
街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