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葬服务“生态化”研究
2012-04-02郭灿辉
郭灿辉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殡葬服务“生态化”研究
郭灿辉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殡葬服务“生态化”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文中分析了当前我国殡葬服务在“生态化”方面的现状和面临的困境,探索了殡葬服务“生态化”今后的发展方向。
殡葬服务;生态化;现状;对策
城市化进程加速发展,正在慢慢改变人们的生活空间、生活方式以及个人与群体的价值观念,传统殡葬服务在空间、时间及人们对于它的价值认同也跟着发生改变。与传统殡葬服务相比,现代殡葬服务与我国传统意义上的殡葬服务已经有了很大的区别,而且这种改变还在继续。
近年来,“生态”概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已经成为社会经济生活的热点问题之一。生态的核心内容是生态经济和生态生活,即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的改变,以及以减少能源消耗、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为目标的生活方式的转变。2009年我国政府明确提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到2020年实现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2010年我国“十二五”规划强调“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生态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这意味着从政府到民间组织、从单位到个人都必须成为“生态”革命的当事人、参与者、奉献者和受益者。殡葬服务行业在这一改革进程中,如何通过在服务中强化“生态殡葬”概念,从而支持、配合当地生态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已成为应着力思考的重点课题。
一、何谓殡葬服务“生态化”
对我国殡葬领域而言,殡葬服务“生态化”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能源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葬法创新、礼仪创新等多种手段,在殡葬服务领域尽可能地减少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环境污染,以及减少殡葬服务的超额浪费,达到殡葬事业和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发展形态。殡葬服务“生态化”的内涵丰富,外延广阔,除涵盖多年来提倡的“绿色殡葬”、“生态殡葬”等技术方面的内容外,其环保理念还延展到与殡葬服务相关产业与公益领域,延伸到殡葬服务的业务环节。
二、中国殡葬服务“生态化”现状
殡葬业是一个高排放、高污染的行业。人类遗体就是一个超级污染源,遗体滋生的病菌和传染病遗体携带的病毒将直接危害人们的健康;遗体保存与火化需要消耗大量的化学药剂与燃料;遗体土葬和“二次葬”不仅浪费土地、木材等资源,还将对土壤、水源造成污染。有关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火化近500万具遗体,将消耗70万吨柴油,产生3000多吨一氧化碳、2000多吨氮氧化物、1000多吨氯化氢、600多吨二氧化硫和500多吨烟尘,还将产生剧毒致癌物二恶英和硫化氢、氨气、汞等。同时,由于目前我国殡葬技术落后,这些污染物大多直接排放到大气中。此外,我国每年约3亿人参加殡葬仪式,约4亿人参与祭扫活动,其遗体装殓、礼厅布置、车辆出行和祭品焚烧等产生的浪费与碳排放也相当惊人。
我国殡葬“生态”服务目前处于起步阶段,也是行业发展的低级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国殡葬服务“生态化”的水平具体体现为“三无”:
1.“无标准”评价。生态殡葬日益受到关注,但殡葬服务“生态化”仍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评价标准更是缺位,对它的理解和规划一直是学界纠结和业界难行的“沼泽地”。
2.“无机制”推进。一方面,政府对“生态”的引导和控制力度仍不够,较少行政与执法介入。在殡葬业,法制执行力度远远跟不上日益庞大而混乱的殡葬市场,例如按照规定:墓穴占地面积超过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的标准的,由民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对于此条例,绝大多数地方政府制定的标准都是骨灰安葬的墓穴“不超过1平方米”,但现实状况是殡葬单位所建设的墓穴(尤其是一些所谓“艺术墓园”)遵守此条例的寥寥无几,更没听说哪一家单位因为违例而受罚。另一方面,由于传统文化中一些与“生态”背道而驰的殡葬迷信和旧观念仍在我国较大范围内深度存在,自觉选择“生态”殡葬的消费者很少,加之一些殡葬单位为追求利润而过度开发服务项目,与“生态化”形成一种“离心力”,使殡葬服务“生态化”很难落到实处。
3.“无常态”对待。殡葬服务是社会服务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但“讳死”的心理时常让殡葬服务隔绝于正常的社会服务之外,殡葬服务受到偏视甚至贱视。例如当前不少城市提出“生态”建设目标,却未考虑殡葬行业的科技改进和项目参与;不少行业联合推出“生态”计划,亦未考虑吸纳殡葬行业共同参与和合作。在“生态”服务建立社会联动体系的过程中,殡葬服务“被边缘化”的倾向十分明显。
三、殡葬服务“生态化”的发展对策
(一)树立殡葬服务“生态化”思想
1.对于政府而言,应大力扶持“生态”殡葬。政府应对殡葬服务提出“生态”要求,出台“生态”殡葬政策,并以一定的行政执法为手段,配套相应的“奖惩并举”激励措施,保护、倡导、扶持殡葬服务的“生态”行为。政府应在财政、税收和法制等方面引导殡葬服务的“生态”消费和生产,鼓励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遏制奢侈消费。
在支持殡葬服务“生态化”上,政府的首要工作就是组织制定殡葬服务“生态化”标准。2009年,民政部已把“殡葬领域节能减排工程”列入《全国民政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这正是“生态殡葬”概念导入的良机,应在全国的殡葬标准化工作开展中,优先植入殡葬服务“生态化”概念,其标准以碳生产率为依据,只要单位碳排放所产生的GDP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就算相对生态,如果高出世界水平,就是真正生态。将量化标准作为服务施受双方检验服务水平的标尺,殡葬“生态”服务就有了操作性诠释和数据化指引,可执行到评价和准入等多方面。建议标准制订的范围应涵盖殡葬服务行业及相关行业中的全部服务和管理活动,其内容包括殡仪馆、墓园、殡葬服务公司等单位的各项业务、每个流程、每个岗位。地方政府也应加大对殡葬节能减排设备技术的投入,争取把殡葬行业的节能减排工程纳入地方政府的总体规划,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对于殡葬单位而言,应全力追求“生态”目标。殡葬服务单位应清晰认识“生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每个殡葬单位都要建立“碳约束”观念,要作为排放主体为自己的碳排放负责,增强为碳排放买单的自觉性。应加快殡葬服务生态标准的制定,主动作为,积极贯彻“生态”标准,赢得殡葬可持续发展。应加大殡葬设施改造的力度,在节能减排、除烟去味、减少石材的使用、绿化环境等方面努力。应加大殡葬环保服务项目的投入和开发,将传统的殡葬“一条龙”服务“生态”化、惠民化,不断改进殡殓、告别、安葬、祭祀等服务方式。
3.对于殡葬消费者而言,应改变观念,走“生态殡葬之路”。通过社会舆论和价格引导,提高消费者的公共科学素养,形成生态消费观念,自觉购买生态殡葬服务,将生态理念贯彻到人生的最后历程。
(二)创新殡葬“生态化”的服务方式
1、服务源头坚持“生态化”
首先,殡葬服务的所有原材料选购坚持“生态”。建材、耗材的选择,包括对墓型、墓碑建材的选择,尽量减少钢筋、水泥坟头,引导使用绿色植被;棺木、挽联等的材质选择,以环保、易降解为导向。其次,设计、开发、推介殡葬服务时坚持“生态”,以最有利于生态环保为基准,美化和改进“草坪葬、树葬、花坛葬、海葬”等节约资源的下葬和祭祀方式,坚持开发和使用可降解的丧葬用品等等。引导丧葬用品生产厂商钻研“生态”科技,开发、生产更多符合标准的殡葬产品;吸引消费者关注和选择殡葬“生态”服务,从而促进整个殡葬业迈上“生态”良性循环轨道。
2.服务过程强化“生态化”
殡葬服务通常包括接运、殡殓、防腐、整容、告别、火化、下葬和祭祀等一整套完整过程。可将这个服务过程视同产业生产过程,秉持“生态”标准进行过程化控制:在服务当中的每个节点进行节能减排控制,通过控制每一个服务细节,合理调整殡葬服务产业结构,从而实现全面“生态”管理。这种过程控制要求每一个服务细节都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其控制效果主要依赖于强化执法和提高技术,要加强科技研究,努力将火化带来的耗费油料、污染大气等不利因素降到最低;甚至可探索多种比火化更环保的遗体处理方式,采用液态氮或微生物技术来处理遗体,可有效防止疾病的传播,其中“氮化”遗体,让遗体在超低温下冷却成无害的灰状,既环保又节能。加大殡葬科研经费投入,加速促进环保技术的提升,提高碳生产率(单位碳排放所产生的GDP),以投入换取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3.服务末端实现“生态化”
推动循环经济,在殡葬服务的末端强调最大限度地保护环境和利用资源。如殡殓业务中,对遗体清洁产生的废水和逝者留下的遗物等,一定要经净化、处理,达到环保标准后再进行无害排放;墓地业务,通过规定墓地面积、建墓材质、墓地使用期限来控制墓葬用地,墓区循环使用,可20至30年为一周期;礼厅布置业务,包括鲜花、布幔等,采用出租、销售两种不同的方式,并将出租价格尽量定价低廉,引导低资源消费,加强循环利用。
(三)丰富殡葬服务“生态化”的内容
1、以文化提升“生态化”品质
大力开发饱含文化内涵的生态业务,根据殡葬传统和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现代葬礼的特点,设计个性化告别、下葬和祭祀礼仪,增加人性化美好体验和个性化自由操作空间,增添墓园、殡仪馆、骨灰存放场所的文化含量。大力开发体现情感价值的无碳殡葬业务,制作逝者人文纪念册、温馨追思CD,以生命档案的形式来提升殡葬的文化品位,打造记录生命、见证生命和延续生命的历史空间。大力发展殡葬文化传承和情感体验的延伸和增值服务,将殡葬与“生态”、艺术、审美、时尚相融合,在殡葬领域开创生命教育基地、文化教育基地和艺术教育基地。
2.以创意丧葬用品促进“生态化”内涵
传统丧葬用品是阻碍殡葬服务“生态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有必要以创意丧葬用品来改良或取代传统用品。例如开发、推广骨灰制作钻石、戒指等技术,留做永久的人生纪念,甚至可进一步开发太空、海底骨灰寄存点,努力将再利用技术、能源利用技术、新材料技术、生态恢复技术等现代高科技应用到殡葬服务中,不断减少资源浪费,节约空间占用。在殡葬服务的全过程引进知识型产业,利用动画、数字、信息等新技术,全面推动殡葬服务新发展,实现真正的“生态”。
3.以回归人性来引导“生态化”消费。中国传统的丧葬服务尤其是葬礼服务,在很多方面存在着“隆丧厚葬”的封建迷信思想,并且过分强化教化,强化“尊尊亲亲”等级制度、过分强调鬼神灵魂观念,带有明显的阶级印记与浓厚的迷信色彩,“薄葬”、“节俭”、“生态”流于口号,所以在亲人去世后,以炫富张扬为主要目的而举办的奢华葬礼形式不时涌现,体现为“场面排场化、程序形式化、感情淡漠化的“三化”态势。对于学界和业界而言,改变过去的葬礼模式,引导葬礼服务走“人性化”道路,重视生者和逝者的感情联系,推行人文化的现代殡葬服务模式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四、结语
目前,中国殡葬服务“生态化”还处于较低水平,也就是说,如果规划得当,运作到位,将有更强劲的发展潜力。为了实现中国向国际社会承诺的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远期目标,中国殡葬业具有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和历史责任。对殡葬服务“生态化”发展而言,科学技术是重要保障,从业者和消费者的文化价值观转变是关键。因此,必须通过转变服务思想、改善服务方式和创新服务内容,使其成为殡葬业的行业标准,才能让殡葬服务“生态化”真正深入人心,成为和谐社会建设有机的一部分。
D632.9 < class="emphasis_bold">[文章标识码] A
A
1671-5136(2012) 01-0042-03
2012-02-16
郭灿辉(1971―),男,湖南长沙人,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殡仪学院副教授、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