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中存在的困境及对策研究
2012-04-02何蕊马行行
何蕊 马行行
(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云南 昆明 650091)
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中存在的困境及对策研究
何蕊 马行行
(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云南 昆明 650091)
大学生村官计划自实施以来,在国家政策鼓励和支持下,各地大学生村官计划取得不错的成绩,越来越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和支持。同时,大学生村官计划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大学生村官身份模糊、工作难以开展、自身难以适应、工资待遇低等不容忽视的问题。为了更好地贯彻和落实国家政策,顺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应不断完善大学生村官计划和措施,构建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的长效机制。
大学生村官;计划;困境;应对
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从1995年江苏省率先招聘大学生村官开始,大学生村官已经走过了十几年的历程。十几年来,在国家政策的计划实施和鼓励下,全国各地都开始招聘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服务新农村建设。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不仅缓解了大学生就业压力,同时也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注入了新活力,更为大学生提供了基层锻炼的机会,为国家建立了从基层选拔后备人才的机制。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如“中国十佳大学生村官”和部分坚守在最艰苦、最困难一线的村官们,为他们的选择付出了激情和努力,他们开展政策宣传、技术指导,参与各种纠纷的解决,为新农村建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然而,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中也出现了大学生村官身份模糊、工作难以开展、自身难以适应、工资待遇低等不容忽视的问题,有必要理性地分析这些问题,并探索出合乎实际的解决对策。
一、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的意义
(一)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缓解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随着高校扩招造成的毕业生大量增多,加上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巨大影响,许多大公司大企业裁员、倒闭、破产,造成大量高级人才失业,加入毕业生就业找工作的大潮中;另外,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去城里打工,增加了大学毕业生在城市就业的压力。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让一部分来自农村、毕业后志愿回农村和志愿到农村锻炼、积累经验的毕业生到基层工作,不仅解决了这部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输入了新的建设人才。
(二)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资源
现在农村干部年龄老化、思想僵化、文化水平较低,有经验但没有精力和活力为新农村建设增砖添瓦,对许多新鲜事物和情况拒绝改变和创新。大学生村官的加入,使农村基层干部结构更加合理化和有效化。一是大学生村官拥有专业知识和较灵活的应变和创新能力,有利于国家政策的宣传、贯彻和实施,让农村适应国家发展和创新的步伐。二是大学生村官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都较强,他们希望能为农村的经济发展做贡献,他们也有能力把科学技术运用到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农业大学毕业生和农学相关专业的毕业生,能运用农业科学技术,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三是大学生村官的加入有利于改善农村的精神文化面貌,尤其是法学专业和园艺专业的村官们,他们能帮助农民们处理各种纠纷、维护农民的各种权益,能带领农民们绿化家园、美化环境,大大提高和丰富了农村的精神文化生活。
(三)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促进了城乡人才的合理流动
在大学生村官队伍中,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城镇和城市,他们带来先进科学技术的同时也带来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对于促进农村生活方式的现代化贡献了力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到城市打工,城市的大学生到农村锻炼能力、积累经验,为新农村建设做贡献。长此以往,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有效地促进了城乡人才的合理流动。
二、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村官存在身份困惑
大学生村官在村委会工作中面临着身份尴尬的处境,在工作中,大学生村官的身份是村支书助理或村主任助理,既不是“官”也不是“民”,在工作中面临很多困惑。《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明确规定了村民委员会产生方式和候选人范围,“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换村民委员会成员”[1]。因此,大学生村官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村官,是国家政策的产物,好比空降下去的村官。加上户籍制度的限制,大学生既不是公务员还不属于事业单位编制,也不属于村委会成员,这种两难的身份和模糊的角色定位是当前制约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大学生村官存在角色困境
大学生村官在日常工作中,很难给自己一个明确的角色定位,该做什么、哪些事是自己必须完成的任务、工作职责、工作任务、工作目标等等,都没有明确的定位。大学生村官从学校直接进了农村,满腔热血地想干出点成绩,可是现实工作中才发现很难融入这个环境,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村官如果不懂当地语言,根本没有办法和村民沟通,更不要说帮助村民解决矛盾和纠纷。如果使用普通话跟村民沟通,无形中就拉开了与村民的距离,一是村民不愿与其交流,二是不相信大学生村官。因此,大学生村官在工作中很难融入“村官”的角色,也是制约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的因素。
(三)大学生村官存在能力困境
大学生村官从培训到在岗,实践中也就是一个星期的时间,大部分的村官是带着创业激情和帮助农民致富的思想来的,可是到了当地才明白,并不是所有的地区都有条件创业和致富。大学生纵使有完整的创业计划和致富思路,没有资金基础和人力支持,所有的计划和思路都是纸上谈兵。主要困难在于:一是没有创业基金;二是得不到村委会的支持;三是得不到村民的信任。于是许多大学生村官就开始了“秘书”的工作,主任忙就帮主任,书记有事就帮书记做事,谁要交材料就让村官写,开会做会议记录,电脑坏了也得村官去修,需要宣传政策就让村官写大字报等等,大学生村官就完全是一个村委会秘书,什么事都做,没有工作职责,也没有工作范围。大学生村官的专业和能力基本上没有发挥之地。时间久了,也很难有期待中的成绩和贡献。这与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的目标相去甚远,成为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的另一个制约因素。
(四)大学生村官存在心理困境
大学生村官从学校直接进入农村,生活习惯和需要很难快速转变,尤其是从小生活在城市的村官。一是容易产生孤独感。在村委会,其他的成员都是本村委会或本村的村民,经常回家或不在村委会住宿,早上骑摩托来村委会,下午没事就各自回家。这时候最容易产生孤独感,远离亲人、朋友,加上贫困地区经济条件限制,除了能够接收央视频道的电视机,没有任何娱乐设施,电脑也只是摆设,每当此时,大学生村官心理是多么孤独和荒凉。二是容易产生自卑感。生活在农村,工作在农村,时不时出来找找朋友、同学,这些同学、朋友有的是公务员,有的是在事业单位工作,有的自主创业,还有的进入企业、公司,有的准备结婚、买房买车。每当此时距离就产生了,自卑感也占据了心理重要的位置。三是容易产生无用感。很多大学生村官所学专业和所拥有的能力与农村任职需求相差太远,除了打杂和感到无奈外,就只剩下无用感了[2]。因此,心理困境也成了制约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的又一因素。
(五)大学生村官存在前途困境
正如前面所说的大学生村官身份存在两难困境,使得大学生村官面临任期满后的“职业瓶颈”:由于不是村委会成员,很难进“两委”班子,如果愿意长期留守农村,就只能一直做辅助性工作。合同期满后是继续留在农村还是回到城市打拼,都是个困难的选择。尽管国家在大学生村官的发展问题上给予了一定的政策支持,但由于地区差异和大学生村官的生存环境等原因,大学生村官们在任职期满后仍然面临着就业渠道不畅、选择就业机会较少等困境。大学生村官这种不确定性的就业预期,必然会影响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热情,也制约着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有效实施[3]。
三、关于应对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中存在困境的建议
(一)加强宣传教育,营造大学生村官的成长氛围
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引导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工作,既需要大学生端正态度,也需要加强宣传教育,营造就业的良好氛围。一是高校要积极宣传毕业生到农村任职的制度,正确引导成长在农村、热爱农村、愿意到农村服务的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任职,准确描述农村的需求和农村工作的实际情况,让大学毕业生对农村基层就业情况有个正确的认识。二是政府、媒体要积极宣传和报道大学生村官的先进典型,营造就业的良好氛围,激发大学生村官工作和创业的激情。同时也要根据实际情况报道大学生村官在农村任职的种种困难,提高社会各界对大学生村官的认知度和认同感。
(二)加大培训力度,引导大学生村官的成长轨迹
除对大学生村官进行岗前培训外,还要组织大学生村官参加各种适应农村工作、生活的培训,积极引导大学生村官的成长、成才轨迹。为了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更好地服务农村和农民的需求,让大学生村官参加关于农业知识和技术的培训,更好、更快地带领农民致富,比如参加科学养猪的讲座和培训、参加泡核桃嫁接和种植的培训、参加烤烟的种植和烘烤等农业培训,提高大学生村官的综合能力。
(三)加大关怀力度,创设大学生村官的成长环境
为了让大学生村官能够安心扎根基层、健康成长、脱颖而出,为新农村建设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政府要坚持人文关怀,让大学生减少为生存问题考虑,解除为生活奔波的后顾之忧,营造良好成长环境,让大学生村官待得住、干得好。一是政策的照顾和支持要落到实处,让大学生村官得到实实在在的照顾,大学生参加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时,政策允许的加分制度和优先录用等政策要落到实处,让大学生村官在任期满后的前途有一定的希望和照顾,同时也是激励大学生村官更加努力为新农村建设做贡献。二是经济方面的照顾和支持,除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工资以外,也让大学生村官享受农村工作中的福利待遇。解决大学生村官在经济方面的后顾之忧,能够扎根基层。三是政府要大力优化基层组织部门的环境,如不要让国家赠送的电脑成为摆设,尽量让电脑发挥网络的强大功能,让大学生村官学有所用、学有所获。
(四)规范法律制度,提供大学生村官的合法性基础
正如前面所指出的,大学生村官在工作中处于身份的尴尬境地,不是村民,不是村委会成员,也不是公务员,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村官”,大学生村官在法律上没有一个明确定位,也导致了大学生村官缺乏制度上的保障。为了更好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更好地让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作用,应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或适度修改,或补充相关条例,让大学生村官有一个合法的身份,使大学生村官的权力来源合法化,为有效行使大学生村官的权力提供法律和制度保障。
(五)规范管理和激励制度,构建大学生村官计划的长效机制
有关部门要及时制定下发大学生村官管理和激励办法,对大学生村官在村任职期间的工作和生活作出明确的规定。各乡镇要逐人建立档案,详细记录每名大学生村官的学习、培训、工作、生活、考核、奖惩等情况[4]。一是在选拔上优选化,着重排除动机不纯的村官。这就意味着要优先选择和培养那些成长在农村、愿意留在农村、为农村和农民服务的大学毕业生。二是在管理上下功夫,着重在于培养。在对大学生村官进行岗前培训时候就逐个建立档案,详细了解大学生村官的专业、户籍、特长等,并作为档案中个人情况的备案,科学合理地用人是大学生村官“干成事、干好事”的前提。三是在任职分配上人性化,着重激励大学生村官的主观能动性。将大学生所学专业、综合能力、特长、农村户口或城市户口、适应能力等个性因素与各个村委会的需求、村里的实际情况等地方因素结合起来,进行科学分配,能让大学生村官更快融入角色和环境,并得到村委会和村民的认可和肯定。四是规范激励机制,奖惩分明,着重构建适合本地区的大学生村官计划的长效机制。各乡镇政府、各村委会领导建立严格考核激励制度,制定大学生村官工作目标、任务和要求,按时进行考核和评估(如每月一次的汇报交流、每年一次的考核制度、不定期的监督和检查),对于年度考核合格者、优秀者,进行精神和物质的奖励;对于不合格着,要进行批评教育,并鼓励和帮助其进步。
当前,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处于极其重要的阶段。为了更好地实现大学生村官计划的预期目标和更加有效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更好引领大学生村官的成长,最重要的是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有利的条件,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5],不断探索和完善相关政策和制度,就一定能够实现大学生村官计划的预期目标,让大学生村官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和拥有基层锻炼经历的国家后备人才。
[注 释]
[1] 陈月琴,晏维龙.大学生村官理论与实践探索[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196.
[2] 陈月琴,晏维龙.大学生村官理论与实践探索[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213.
[3] 陈月琴,晏维龙.大学生村官理论与实践探索[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200.
[4] 陈月琴,晏维龙.大学生村官理论与实践探索[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253.
[5] 杨涛.论大学生“村官”实施计划中存在的问题[J]当代教育论坛,2010 (1)
[1]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2009中国大学生“村官”发展报告[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2] 陈月琴,晏维龙.大学生村官理论与实践探索[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李洪霞.我国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2010.
[4] 王静.我国大学生村官计划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10.
[5] 崔越.大学生“村官”计划实践中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山东省农业干部管理学校学报,2010,(2).
[6] 张磊.论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困境与应对[J].山东省农业干部管理学校学报,2010,(2).
[7] 张磊,张宇.论大学生村官计划长效机制的构建[J].黑河学刊,2010,(2).
[8] 杨涛.论大学生“村官”实施计划中存在的问题[J].当代教育论坛,2010,(1).
D630.3 < class="emphasis_bold">[文章标识码] A
A
1671-5136(2012) 01-0036-03
2012-03-07
何蕊(1987—),女,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09级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马行行(1987—),男,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09级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