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宜居之城”建设中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
——以重庆为例

2012-04-01王志章贺翠翠

城市观察 2012年4期
关键词:重庆水资源

◎ 王志章 赵 贞 贺翠翠

“宜居之城”建设中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
——以重庆为例

◎ 王志章 赵 贞 贺翠翠

“宜居之城”理念,既是城市化和后城市化时代城市转型升级的必然产物,也是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实践证明,宜居城市的打造需要多方面的努力,而且必须依赖于城市自身的各种资源,其中水资源的作用不可小觑。本文以重庆为例,分析和探讨了江河水资源在构建“宜居之城”中的作用,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江河水资源 宜居城市 环境建设

一、引言

城市自产生以来已经有六千多年的历史,而源自于英国的工业革命更是极大地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和繁荣,但与此相伴随的是诸如居住拥挤、交通堵塞、环境污染、空间紧张、生态质量下降等城市病的出现。面对城市化带来的巨大挑战,西方国家的城市社会学家和管理者开始反思城市发展道路,更加关注人居环境,“宜居之城”理念由此进入国际视野并成为城市转型和城市复兴(urban regeneration)的重要路径选择。1996年,在联合国第二次人居大会上,“城市应当是适宜居住的人类居住地”的理念首次提出,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并迅速成为世界各个城市的发展目标。①国际知名机构还每年举办“世界最宜居城市”评选活动,如英国知名杂志《Monocle》已经连续4年举办该评选。

何谓“宜居性”和“宜居之城”?目前尚无明确统一的定义。P·Evans认为城市宜居性应该包括生存和生态可持续性。生存意味着良好的居住条件,离住地不远的工作,适当的收入以及为实现健康生活的公共设施和服务。生存又必须是生态可持续性的,不能导致环境的退化,否则就会降低市民的生活质量。②马来西亚、伊朗和东盟则将宜居城市界定为拥有公共安全、健康清洁的城市环境、充足的就业机会、便捷的交通、人人能享受的公共服务设施、透明度高的城市治理的城市。李丽萍和郭宝华认为,宜居城市是指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协调发展,人居环境良好,能够满足居民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适宜人类工作、生活和居住的城市。③由此可见,宜居城市的构成要素应该包括经济持续繁荣、社会和谐稳定、文化丰富厚重、生活舒适便捷、景观优美宜人、具有公共安全等方面的内容。其终极目标旨在提高城市竞争力,增强城市吸引力,培育城市凝聚力。

“宜居”一直是我国很多城市追求的发展理念,如北京、大连、上海、广州、深圳等就将宜居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中国最年轻的直辖市重庆在2008年也提出了“五个重庆”(宜居重庆、畅通重庆、森林重庆、平安重庆和健康重庆)的建设目标,以此来促进城市的转型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改变城市形象,增强城市魅力和“磁力”,以提升城市的品级和核心竞争力。为此,重庆市政府明确提出,要打造一个生活舒适、环境优美、功能完善、繁荣和谐的城市,到2012年,要成为中国西部最宜居的城市之一,到2017年,则要成为全国最具宜居性的城市之一。

二、水资源:打造宜居城市的动力之源

就宜居之城的内涵而言,它涉及自然物质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两方面。自然物质环境为人们提供舒适、方便、有序的物质生活,社会人文环境则为人们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浓郁的文化艺术氛围和良好的公共安全环境。自然物质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的建设既需要城市管理者的积极探索和创新,也需要依托城市的各种自然资源,如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等。在这些自然资源中,水资源的作用巨大,它既是城市的基础自然资源,也是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控制性要素,同时又是战略性经济资源。丰富的水资源在增加城市舒适度、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环境、丰富城市文化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不仅是城市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打造宜居之城的动力之源。

(一)保证生活和生产用水用电

宜居之城的首要目标是要保证市民的基本生活。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是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而电力自从被人类发现以后,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也变得不可缺少。电能是通过水能、石化燃料的热能、核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以及海洋能等转换而成的。目前常用的发电形式有水力发电、火力发电和核能发电,其中,水力发电的成本最低,污染最小。濒临江河和海洋的城市水资源丰富,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基本的生活和生产用水,还能通过水力发电保证城市的生产生活用电,为宜居之城的打造奠定良好的基础。

以重庆为例,据《重庆市十一五水利发展重点专项规划》对重庆水资源量的分析,重庆丰富的地表水资源和密布的江河完全能够满足各个区域的城镇和农村的需水要求,保证了城乡居民的基本生活用水,提供了农业所需的基本灌溉用水,并保障了经济发展所需的基本用水。截至目前,重庆成功修建了中小水电站1100余处,总装机达到130万千瓦,保证了整个重庆市的生活生产用电,为重庆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二)提供便利的水上交通运输

通勤的便捷性也是衡量宜居城市的标准之一。临江临海型城市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不仅能发展陆运和空运,还能利用河流和海域进行水运。水运作为一种传统的运输方式,凭借着其运量大、成本低、能耗小、占地少等特点,在重件、集装箱和跨省跨国的长途运输方面具有其他运输方式不可比拟的优势。而港口是水陆运输的枢纽,是全球供应链中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中心节点,是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和竞争的重要战略资源,是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结合点。今天的全球城市如纽约、伦敦、东京、新加坡、香港等的繁荣发展,无不与丰富的水资源和便利的水上交通有着密切关系。

重庆虽然地处我国西部地区,但由于拥有长江、嘉陵江、涪江等黄金水道,成为我国长江上游地区唯一汇集水陆空交通资源的特大城市,成为我国西部地区的运输窗口和联通东西部的重要交通枢纽。截止2008年底,重庆已经基本形成以主城、涪陵、万州三个枢纽港区和江津、永川、合川、奉节和武隆五个重点港区为龙头的港口体系,拥有各类生产性码头泊位870个,码头岸线长度为72522米,全市的港口货物吞吐能力达到11186万吨,集装箱通过能力达到96万标箱。2008年获批成立的两路寸滩保税港区是唯一一个位于中国内陆地区的保税港区,第一个采取“水港+空港”的保税港区。经过两年的发展,其国际集装箱港已经成为目前国内内陆航运的最大港口。两路寸滩保税港区所在的“两江新区”拟用10年时间将其打造成为内陆开放的政策洼地和西部地区功能最全、效率最高、政策最优的特殊监管区,让重庆成为中国西部的全球贸易枢纽,成为带动西三角和整个西部地区发展的发动机和主引擎。

(三)形成具有特色的旅游资源

水资源丰富的城市通常兼具“宜居性”和“休闲性”两大特点。水之灵气为城市构筑起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底蕴深厚的人文环境,为人类的休闲娱乐活动提供丰富多彩的平台。河流和湖泊不仅能提供城市发展所需的水资源,还能形成各具特色的城市风貌,演化成为具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为城市增添了无穷魅力。如威尼斯因水而闻名于世,杭州因西湖而为世人知晓。德国、英国、法国和泰国都大做水资源的文章,他们凭借莱茵河、泰晤士河、塞纳河、湄公河沿岸的亮丽风光,打造水文化品牌,构建旅游景点,使城市大放异彩,成为世界各国游客观光休闲的好去处。旅游休闲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则大大促进了城市转型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重庆的江河萦绕,形成了诸多美丽的风景画面和旅游资源,其中最负盛名的是长江三峡、朝天门和南北温泉。三峡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段峡谷的总称,西起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的南津关,是长江上最为奇秀壮丽的山水画廊。朝天门襟带两江,壁垒三面,地势中高,两侧渐次向下倾斜,是外地游客来渝不可不去的地方。朝天门广场的兴建,则为人们提供了俯瞰两江汇流,纵览沿江风光的绝佳机会。重庆的南北温泉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北温泉更是享有“中国温泉故里”之美誉。北温泉的颐尚温泉已经发展成为集养生温泉、高档会所、特色餐饮、休闲度假、商务会议为一体的温泉度假村,每年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带动了重庆的经济发展。近几年来,重庆积极开发地热资源,让“温泉之都”称号得到广泛认同。自2007年起,重庆已经成功举办了两届“中国重庆文化艺术节”,大大提升了城市知名度。

(四)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所谓热岛效应是指城市的温度明显高于郊区的温度。热岛效应会使城市上空的云雾增加,让有害气体和烟尘在城市上空累积,形成严重的大气污染,并可能导致市民患上消化系统或神经系统疾病,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和正常生活,制约着宜居之城的建设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热岛效应主要是建筑物、人工热源、大气污染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随着CO2排放量的增加,全球的温室效应明显,气候变暖的趋势明显,这更加剧了城市的热岛效应的严重性。而通过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增加城市自然下垫面的面积、进行城市绿化等措施都能有效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江河和湖泊则是最好的自然下垫面,它能有效吸收热量,降低城市温度,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

重庆是我国的三大火炉之一,夏季气候炎热,主城区的最高气温曾达到44℃,其温度明显高于重庆的普通区县,城市热岛效应明显。近几年来,重庆依靠所拥有的河流、湖泊,有效地吸收了部分城市热量;同时,紧密依托丰富的水资源,加快了城市森林和绿地建设,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削弱温室效应,缓解了重庆主城的热岛效应,改善了重庆主城的空气质量。

(五)丰富城市景观文化

城市景观是城市中的街道、广场、建筑物、园林绿化等形成的外观,它包括自然景观要素和人工景观要素。城市景观的塑造对于展现城市形象、构建城市意象、打造城市名片、提升城市品位、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良好的城市景观会增加城市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会使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感觉到舒适和愉悦。江河和湖泊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人曾说“一个城市的滨江生活往往最能充分展现城市形象和城市独特文化内涵”。国外的纽约、悉尼、旧金山、大西洋城,国内的青岛、大连、厦门、三亚等滨海城市,都借助水来展现城市特色,最终发展成为人们向往的适合居住和旅游的城市。

长江和嘉陵江流经重庆主城区,形成了众多的滨江景观,如滨水岸线、桥景观和船景观。滨江景观如南岸的南滨路和江北的北滨路,它们都是依托位于长江之滨的区位优势,进行商业开发,成为重庆的休闲天地,为市民的休闲和观景提供了好去处。重庆有13座横跨于两江之上的桥,每座桥都有自己的历史和特点,不仅提供了便捷的交通,也被公认为中国“桥都”。重庆的嘉陵江和长江中还有用途和造型风格各异的船只,丰富了两江的河岸景观。重庆还拟打造“水上公交”,让人们体验不同的生活方式。

(六)增添城市文化元素

随着软实力概念的提出和深化,文化开始成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城市的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和凝聚力。宜居之城的文化应该具有多样性和包容性,让来自各阶层各民族的市民都生活顺畅舒适。城市的文化建设需要打造文化亮点,确定文化标签,提升文化品位。江河水资源则为城市文化的塑造提供了素材,为城市文化增添了新元素。

重庆因为坐拥长江、嘉陵江两条著名河流,山水相依的独特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条件,使重庆成为我国开埠较早的城市之一和长江上游的水路交通枢纽,中国西南等地区的城市文化和重庆独特的市井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商埠文化、码头文化,并衍生了茶馆文化和川江号子等文化元素,丰富了重庆的文化内涵。尤其是茶馆文化,有位中国作家曾经说过,“领略巴黎的风情在咖啡馆,领略重庆的风情在茶馆。”茶馆在重庆的兴起与重庆的地势以及重庆人爱“摆龙门阵”的个性有关,但随着商业的繁荣和社会的发展,茶馆开始衍化为多种形式。如码头附近的商业茶馆成为各行业进行交易活动的场所;文化茶馆则成为文人骚客以茶会友、交往叙旧、文化休息的好去处。

三、水资源:重庆城市开发利用喜忧参半

如上文所述,水资源对于城市的发展和建设意义重大,为宜居之城的打造提供了基础。如重庆在充分利用自己的区位优势和分析城市特点的基础上对江河水资源进行了合理有效的利用和开发。但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诸多因素使得缺水现象严重、水利设施分布不均、水污染严重、水质较差、自然灾害可控性不强、水资源利用有待加强等问题仍然存在。

(一)缺水现象仍然严重

尽管我国很多城市水资源都较为丰富,但仍然存在着比较严重的缺水现象。如重庆虽然拥有长江、嘉陵江、乌江等重要河流,但是仍然季节性的闹水荒。据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发布的《2010全国重点缺水城市分布图》和《重庆市水资源调查评价报告》,重庆市整体属于中度缺水地区,重庆西部的永川、荣昌、大足、璧山等12区县属于重度缺水地区。重庆的缺水现象是由水利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三江流经重庆的区域面积较小、开发利用成本较高,以及重庆对三江水的提取利用率较低,在全国乃至西部地区都处于较为落后的水平等因素综合造成的。近年来,城市发展速度加快,城市规模日益扩大,对水资源的需求不断上升,让缺水问题更加凸显。

(二)水利设施分布不均

水利设施是对自然界的水进行控制、调解、开发、利用和保护的设施,通过它们能够充分利用水资源,并减轻和免除一些水旱灾害。近年来,重庆的基础水利设施建设成果明显,但是仍然存在地区和城乡分布不均的现象。重庆农村的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尤其是灌溉基础设施。基本的生活用水和灌溉用水对于农村居民来说都必不可少。生活用水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灌溉用水则决定着农村居民一年的收成。目前,在重庆广大的农村地区,水利设施不足的问题十分严重,很多居民的生活用水都不能保证,如黔江区的很多农村居民还需要自己挑水吃;更不用说灌溉用水了,由于重庆山地较多,大多数农田离江河较远,必须要有配套的沟渠网络才能实施灌溉。但是重庆的沟渠少,而且老化失修、损毁严重,不能满足农村灌溉的需求,导致农民仍然处于“靠天吃饭”的状态中。每逢遇上干旱,农村的损失尤为严重,如2008年重庆的旱灾造成农业经济的损失就高达19.3亿元。

(三)水污染严重,水质较差

由于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长期不注意对环境的保护,导致对环境的污染破坏现象严重;在利用水资源上,只注重对水资源的开发,而忽视了对水资源的保护,导致水污染严重,水质较差。重庆人口密度大、重工业密集,大量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常常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两江之中,导致两江水域水质日益恶化,不仅让河段失去了其应有的功能,而且严重污染了居民的饮用水水质,加剧了水资源的供求矛盾,同时影响了整个三峡库区的水环境。据2004年重庆市环保局对全市70条次级河流172个断面的水质监测分析表明,不能满足水域功能要求的监测断面占总监测断面的47.1%,近30%的断面属于Ⅴ类或劣Ⅴ类。2010年的最新监测结果显示,长江、嘉陵江和乌江的19个断面水质属于II类,而三峡库区以及支流回水区上游36个断面平均水质满足III类的断面比例有88.9%。尽管水质有所改善,但形势仍然不容乐观。

(四)自然灾害可控性不强

江河资源是城市的一笔宝贵财富,但如果处理不好,也可能成为安全隐患,导致发生洪涝灾害的可能性增加。每年夏天我国大部分地区都会遭遇梅雨天气,加上水土流失,极易发生洪涝灾害。重庆是暴雨洪涝灾害的高发地区,由水引起的自然灾害可控性不强,造成的损失十分严重。据统计重庆平均2~10年就会发生一次暴雨洪涝灾害,这造成了难以估算的经济损失。2010年,重庆再次遭受大面积的洪涝灾害。据新华社消息,2010年重庆的洪涝灾害造成10人死亡,2人失踪,263.2万人受灾,紧急转移安置10.9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88.1千公顷,绝收面积13.8千公顷;倒塌房屋9千余间,损坏房屋近2万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9亿万。重庆的洪涝灾害主要有上游暴雨造成的过境洪涝和本地大范围强暴雨造成的本地洪涝。除了强降雨外,水土流失也是洪涝灾害频发的重要元凶。水土流失让大量泥沙进入河流,导致江河淤积,削弱河床的泄洪能力,增加了洪水发生的频率。而重庆的干旱则主要是由于降水不足、上游水电站的不合理开发以及蓄水能力不足造成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对电力的需求量增加,重庆的各河流上游建设了很多小型的水电站。在枯水期,上游水电站发电需要蓄水,而下游地区则因干旱缺水,冲突时常发生,加剧了下游的旱灾。重庆的水利设施不足,尤其是在农村,蓄水能力受限,在遭遇干旱时无法有效缓解旱情,这更加重了经济损失。

(五)水资源利用有待加强

尽管我国的河流多,流域广,而且大部分地区的降水量较为丰富,但仍然有很多城市处于经常性的缺水状态中,究其原因,最主要的是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式落后,开发利用率低下。重庆坐拥长江、嘉陵江和乌江,但每年仅能提取利用0.6%的三江水资源。对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开发也存在严重不足,据2009年的统计,重庆多年的平均地表水资源总量为567.7亿立方米,而每年利用地表水的总量却只有44.3亿立方米,占地表水资源总量的7.8%;而地下水的年利用总量为极少的1.7亿平方米,占地下水资源总量的1.3%。

四、建设宜居之城亟需对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

尽管很多城市的水资源很丰富,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在依托水资源构建“宜居之城”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如上述论及的问题。世界城市发展经验证明,要打造宜居之城,就必须有赖于对原型城市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以此来丰富城市宜居要素,改善城市宜居环境,提升城市的发展力、影响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促进城市的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一)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体包括改善人类生活质量、保护地球的生命力和多样性、维持在地球的承载能力之内等方面。城市要宜居,首先就必须尊重可持续发展原则,处理好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重庆洪涝和干旱频发,固然有自然因素的影响,但也有人为的因素。人类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如在城市开发中开发商往往忽视森林绿地保护,致使水土流失严重,影响了河流的泄洪能力。其次,在枯水期,各江河流域的上游兴建的很多不合理的水电站大量蓄水,这自然影响了下游地区的水流量,加剧了下游地区的旱情。因此,在利用水资源时,一定要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充分考虑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载力,妥善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高度重视生态环境问题,尤其是各项水利建设可能带来的生态问题。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能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促进宜居之城的建设。

(二)提倡节水型社会的建设

建设节水型社会的核心是正确处理好人和水的关系,通过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合理配置和有效保护,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④首先,加强节水工作宣传,让居民认识到目前我国可用性水资源短缺的现状,以培养居民的节水意识。其次,可以考虑通过市场价格机制来影响消费者的用水结构。比如实施阶梯水价,即对使用自来水的用户实行分类计量收费和超定额累进加价制,以增强企业和居民的节水意识,避免水资源的浪费。再次,要大力推进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的技术改造,开发先进的净水和节水设备及器具,并进行推广使用。目前,我国的很多工业用水不经处理便直接排入河流,对水质产生了极大污染。使用净水设备一方面可以实现水的净化,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节水设备的开发和推广也很重要,比如节水灌溉设备、水龙头节水器、家用节水水箱等的开发都有利于减少水的浪费。

(三)完善水资源的管理体制

由于水资源在生产生活、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中具有多功能性的特点,使其与诸多产业间产生联系,导致水资源的管理与多个部门相联系,形成了管理职能分散在水利、农业、电力、环保等多个部门的现状。⑤重庆的水资源管理体制也是如此,形成了管水源和防洪的不管供水、管供水的不管排水、管排水的不管治污染等局面,不能统筹解决防洪减灾、城乡供水、防治污染和保护环境等问题,⑥不能依据水资源的总体情况进行科学有效地配置、使用和保护。因此,探索建立专门的水资源管理部门来进行水资源的统一调控和分配,协调处理各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十分必要,这样才能实现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的合理分配和利用。同时,建立防洪抗旱减灾应急管理体系,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防洪抗旱能力,以便能够更好地应对处理各种水患灾害,保障居民的公共安全,促进宜居城市的建设。

(四)推进生态环境服务付费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衡量宜居城市的重要指标之一,但是生态环境的保护需要一定的经济投入,目前国际上兴起了生态环境服务付费机制,通过市场手段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所谓生态环境付费是一种将环境服务非市场的、具有外部性的价值转化为对环境保护者财政激励的方法。⑦生态环境付费是在生态问题凸显的情况下引起关注的,在我国也被称为生态补偿。目前已有的生态环境服务付费中的生态环境服务可以分为四类:流域生态服务、森林的碳汇、生物多样性和景观。⑧美国和澳大利亚都有通过生态环境付费实现良好效果的案例。对于重庆而言,生态环境服务付费值得借鉴,尤其是针对流域生态服务和森林的碳汇功能进行付费。尽管重庆处于长江游地区,但长江的源头青藏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对重庆的洪涝灾害有较大影响,通过在上游地区植树造林或者以经济支付的方式给上游地区的草场付费可以减少水土流失灾害的发生几率。同时,生态环境服务付费(生态补偿机制)能够与扶贫结合起来,有利于缩小地区差异,达到人与自然、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和谐发展。⑨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可以由政府向环境服务的提供者支付生态环境服务费用,大规模的退耕还林就是这种方式的具体体现。

(五)进行江河水文化的开发

优美的自然物质环境是建设宜居城市建设的基础,而良好的社会人文环境则是宜居城市建设的深化。因此,在利用水资源时,不仅要注重对其的物质利用以为宜居之城的打造奠定基础,同时,还要有效挖掘水资源蕴藏的丰富的非物质价值。目前,大多数城市对江河水资源的利用都仅限于物质层面,对于非物质层面的开发十分不足。尽管重庆曾经形成了商埠文化和码头文化,但这些几乎都已经成为历史,仅仅能在文艺作品和街头的雕塑中寻觅到点点痕迹。随着社会的发展,重庆应该结合新的时代背景,重新开发和挖掘江河水文化,并将其转化为生产力,既提升重庆的城市魅力,又促进重庆的经济发展。比如以举办诸如“重庆江河国际艺术节”等为突破口,进一步整合资源,汇聚精英,开发出以“两江”为特色的重庆文化产业品牌,促进以江河文化为题材的文化产品,诸如电影、电视、戏剧等的发展。在艺术节时可以设置划龙舟、赛游泳、赏夜景等活动,还可以开辟为游客提供体验纤夫生活的场所。通过这种方式,既可以促进重庆的文化经济、会展经济、旅游经济、休闲娱乐经济、地产经济等的发展,又能提高重庆的知名度。

①赵勇,国内“宜居城市”概念研究综述[J].城市问题,2007(10):76-79.

②P·Evans, Livable Cities? Urban Struggles for Livelihood and Sustainability[M]. California, US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Ltd,2002.

③李丽萍,郭宝华.关于宜居城市的理论探讨[J].城市发展研究,2006(02):76-80.

④任帆,商慧,孙晓华.加强水资源管理,建设节水型社会[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0(04):92-93.

⑤高如星.浅析水资源管理体制变革[J].中国水运,2008(04):167-168.

⑥张淑华.浅谈水的管理体制改革[J].水利发展研究,2001(09):31-33.

⑦任海军,朱智杰.生态环境服务付费作用机理浅析[J].商场现代化,2009(01):223-224.

⑧曲格平,李金昌.中国人口与环境[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1992:20.

⑨靳乐山,李小云,左停.生态环境服务付费的国际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生态经济, 2007(12): 156-163.

An Analysis on the Function of Water Resources in Building a “Livable City”: A Case Study of Chongqing

Wang Zhizhang, Zhao Zhen, He Cuicui

The concept of “livable city” is not only the inevitable result of a city’s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e at the age of urbanization and post-urbanization, but also an important way to enhance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cities. Past experience has proved that it requires many efforts to build a “livable city”, and it must rely on the city’s own natural resources. Water resource is the most crucial one among them. Chongqing, located o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and at the crossing of Yangtze and Jialing Rivers, has been building itself into a “livable city” during the process of urban transformation. Although significant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 in the use of water resources,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This article, based on the study of Chongqing, analyzes the important functions of water resources, puts forwardsome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suggestions for solving the existing problems. These suggestions will provide new ideas and references for those cities which are abundant in water resources on their roads to become “livable cities”.

water resources; livable city; environmental construction

TU984

王志章,博士,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城市社会学,文化社会学。赵贞,硕士研究生,南充市社保局干部,研究方向:城市社会学,城市文化学。贺翠翠,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与区域发展战略。

(责任编辑:卢小文)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社会服务能力研究”(10JZD0005)、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连篇特困地区包容性增长的扶贫开发模式研究”(12ASH004)和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招标项目“面向世界的重庆城市文化研究”(2010CQZDZ02)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重庆水资源
重庆客APP
水资源(部级优课)
《水资源开发与管理》征订启事
水文水资源管理
重庆人为什么爱吃花
“逗乐坊”:徜徉相声里的重庆味
加强水文水资源勘测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
水资源配置的现状及对策初探
视觉重庆
重庆非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