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休闲产业:城市经济发展的文化路径

2012-04-01王景全

城市观察 2012年4期
关键词:经济文化发展

◎ 王景全

休闲经济是审美体验经济,是“经济文化化”和“文化经济化”的主要载体和产业形态。随着物质生产力的发展、闲暇时间的增加和需要结构的升级,人类正在向休闲时代迈进。世界未来学协会副会长、著名未来学家格雷厄姆·莫利托在《全球经济将出现五大浪潮》一文中指出,到2015年,人类将走过信息时代的高峰而进入休闲时代,休闲将成为新千年五大发展的引擎之首。休闲时代的主要标志是,生产方式由物质经济向体验经济转型,生活方式由谋生向乐生转变,消费方式由物质功能性消费向审美体验性消费升级,“文化体验经济”将超越“物质功能经济”,成为社会生产力的主导形态。作为文化体验经济主要构成的休闲产业将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第一引擎,尤其是成为城市经济中举足轻重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发展城市休闲产业是工业化中后期城市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选项。

一、休闲产业的界定及发展概况

(一)休闲产业的内涵与外延

休闲是人们在自由闲暇时间里在内心之爱的驱动下自主选择的存在状态与活动方式。精神性、自由性、审美性、乐生性是休闲的本质属性。 “休闲产业”是为社会公众提供休闲产品和服务、满足人们休闲需求的经济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 休闲产业本质上属于为人们的乐生活动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体验经济。

人们的休闲活动大体包括以下8种。一是文化娱乐休闲。包括影视戏曲音乐等艺术的欣赏,唱歌跳舞,休闲阅读,以兴趣为主导的非职业性的书法、绘画、摄影、集邮、收藏,室内娱乐,网络休闲,等。二是运动休闲。游泳、球类、自行车运动,以及漂流、攀岩、狩猎、潜水、冲浪、跳伞、航模、蹦极、野营、垂钓等户外运动。三是康体养生休闲。包括温泉疗养、森林疗养、洗浴足疗、美容美体、推拿按摩、瑜伽、气功、武术(如太极拳等)等各类融休闲与健身于一体的活动。四是旅游休闲。包括到各类自然、人文风景名胜区点的游览观光活动。五是饮食休闲。包括在各类饭店、酒楼、茶馆、咖啡馆等场所进行的餐饮活动。六是购物休闲,即融休闲与购物于一体的活动。如在购物中心、商业步行街等场所进行的逛购结合的活动。七是怡情养趣休闲。包括休闲养殖(宠物豢养)、休闲种植(养花、种草)、休闲制作(手工编织、陶艺)等。八是社会休闲。包括某些志愿者活动在内的公益性休闲及各种节日庆典、探亲访友、聊天交友等。

围绕上述休闲活动而展开的休闲产业可以概括为两大类。一类是为休闲活动提供场地和设施用品的产业,称之为休闲设施用品产业。另一类是为休闲活动提供服务的产业,称之为休闲服务业。

休闲设施包括,风景区、大型游乐设施及相关辅助设施、城市休闲广场、酒店、城市公园、影剧院、休闲购物街区、主题公园、户外休闲地、休闲度假区、休闲农庄、休闲房地产,等。休闲用品包括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物质产品主要是指休闲活动所需要的设备和用品,包括户外休闲用品、体育休闲用品、文化休闲用品(如视听设备、手机等消费类电子产品、照相器材、乐器、游艺器材、胶片胶卷、光盘)、园艺休闲用品等。此外,休闲物质产品还涉及休闲用的交通工具,如游艇、轿车、自行车、热气球、乃至飞机、火车等等。精神产品包括,影视节目、戏剧、音乐、图书、绘画作品、游戏软件、视频、动漫等。休闲设施用品的生产涉及电子信息、机械制造、轻工纺织、工艺美术、食品加工以及文化产业等众多行业。

休闲服务产业是指直接服务于消费者休闲需要的服务活动。例如,饭店、酒吧、茶楼、咖啡馆、歌舞厅的服务,旅游中的导游服务,景区文化服务、康体健身中的服务,网络休闲中的网络服务等。

从外延上看,休闲产业具有极大的综合性,被称为“混合性产业”。它以休闲行为及休闲消费为划分基准,打破了传统的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划分界限和模式,其涵盖与辐射范围横跨三次产业。

(二)国内外休闲产业发展概况

当前,围绕休闲而进行的各类生产活动和服务活动已经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繁荣的重要因素。在美国,休闲产业高居国民生产总值第一位,其就业人数为全部劳动力的50%。美国人有1/3的时间用于休闲娱乐,1/3~2/3的收入用于休闲娱乐,1/3的土地用于休闲娱乐。在欧洲休闲大国西班牙,休闲产业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5%。欧美国家第三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休闲产业的高度发达[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居民可支配收入显著提高,法定休假时间大幅增加。居民消费结构中精神文化消费比重逐步上升,用于旅游、娱乐、游戏、艺术、文化等方面的休闲消费支出保持强劲增长势头。休闲消费接近爆发性增长的临界点。休闲产业在各个层面上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政府把发展休闲消费作为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惠民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举措,要求“加快发展旅游休闲消费,扩大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服务消费,积极发展网络动漫等新型消费”[2]。

城市是休闲产业的聚集之地。城市是人口聚居中心、休闲产品与服务供给中心及休闲消费中心。作为现代产业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休闲产业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城市转型发展的进程,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和部分内陆地区的大中城市开始由工业型城市向服务业城市转型升级。例如,上海把服务业确立为城市的主导产业,杭州则把城市发展的目标定位于世界休闲之都。在这一转型发展过程中,工业企业纷纷搬离城区,包括休闲产业在内的服务业在城区经济中占据越来越大的份额。2006年我国主办世界休闲大会之后,各地开展的休闲城市创建活动成为休闲产业的重要推手,在“生态、宜居、休闲、和谐”理念的推动下,城市休闲产业迅速发展,公共休闲设施显著增加。居民消费的“泛休闲”化现象日益凸现,休闲成为城市日益重要的生活内容。休闲产业在城市生活中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成为城市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

二、发展城市休闲产业的多重意义和综合效应

(一)发展城市休闲产业是人本发展的内在要求

城市的科学发展必须以人为本,以人为本说到底是以增进人的幸福、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为本。休闲是人的内在需求,对于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满意度、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早在2000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就强调休闲是全部人生的唯一本原,对于个体幸福和城邦和平至为重要。随着科学技术进步、人均寿命延长和老龄化的到来,人的生命历程中非劳动与非职业生存时间逐步增加,休闲对于民生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大力发展城市休闲产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休闲文化需要,是城市人本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的生存质量的重要路径,是城市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重要路径。

(二)休闲产业具有巨大发展空间和综合带动力

相关研究表明,休闲经济将取代信息经济成为21世纪的主导经济。早在20世纪80年代,约翰·奈斯比特在其著名的《大趋势》一书中就曾经预言,21世纪是高科技与高情感相平衡的时代,对于高情感产品与服务的需求将催生具有巨大发展空间的高感触产业。1999年奈斯比特又在其专著《高科技·高感触》(High Tech ·High Touch)一书中进一步指出这种高感触[3]产业已经和正在演变成一个庞大的新型产业与时尚潮流,强调高感触产业将在21世纪成为与高科技产业并驾齐驱的重大产业。托夫勒强调,一个高科技的社会必然是一个高情感的社会,满足情感需求的体验经济将成为居于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美国著名休闲研究专家杰弗瑞·戈比预测,休闲产业即将成为下一个席卷全球的经济大潮,休闲产业的从业人员将占到整个社会劳动力的80%至85%。我国休闲研究的开拓者、著名学者于光远强调“人之初、性本玩”,“玩”是人的根本需要之一,“玩”将成为一个大产业。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休闲产业具有产业关联度高、产业链长、带动性强、“一业兴百业旺”的特点,能够产生经济增长的乘数效应,对一、二、三产业具有全方位的“催化效应”。首先,休闲消费作为最终消费,直接拉动整个第三产业的发展。休闲产业涵盖我国第三产业的大部分,其中以旅游业、体育业、文化娱乐业、餐饮业、洗浴业、保健业为骨干而形成的满足人们休闲需求的产业系统,已经成为城市服务业的重要支柱。以休闲经济体系中的龙头产业旅游业为例。研究表明,旅游收入每增加1元,可带动相关行业增收4.3元。旅游消费对住宿业的贡献率超过90%,对民航和铁路客运业的贡献率超过80%,对文化娱乐业的贡献率超过50%,对餐饮业和商品的贡献率超过40%[4]。其次,休闲产业对于生产休闲设备的第二产业也具有巨大拉动作用。消费类电子产品、体育用品、户外运动设备、家用电器乃至汽车等产业的发展,都直接受益于休闲经济的繁荣。此外,休闲产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就业容量大、就业层次多、就业方式灵活,适合不同年龄、学历、性别、专业的人员就业,对城镇安置下岗职工和吸纳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具有重要意义。例如,陕西省咸阳市大力发展足疗保健这一高感触休闲产业,就地转化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下岗职工1万余人,开辟了群众就业增收的新路子。咸阳足疗被国家劳动部授予“全国知名劳务品牌”[5]。

(三)发展休闲产业有助于优化城市经济结构,建设低碳城市、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休闲产业是绿色产业,发展休闲产业是建设低碳城市、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路径。首先,休闲经济与传统的工业经济相比,其资源基础主要不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而是文化资源。休闲经济的价值来源是文化资源和文化创意,是精神、意义而不是物质赋予产品以价值。文化资源是典型的“非碳资源”和“可持续性资源”,这就意味着发展休闲产业将减轻经济增长对于不可再生资源和“高碳资源”的依赖。其次,休闲经济具有“非消耗性”。 休闲生产中对于文化资源、景观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不损耗资源,还会使资源增值。例如美国对于中国“花木兰”这个文化资源的利用,不仅没有消耗该文化资源,反而显著提升了花木兰这个文化品牌的国际影响,使得这个文化品牌的“原产地”河南省虞城县乃至商丘市在“文化经济”中获益良多。休闲消费的非消耗性也很明显。休闲消费主要是精神性、审美性的活动,这种活动以精神体验为主,不以物质消耗为主。它只“消费”对象的审美和意义属性,不消耗对象的物质属性。人们对名山大川等风景名胜的游览欣赏,对于历史文化景点的观光体验,都不仅不减损反而还提升其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消费而不消耗”是许多休闲活动的典型特征。此外,绝大多体验产品的生产与消费不产生自然界无法降解的废物。随着休闲时代的到来,以消耗自然资源为基础的物质经济、硬经济在整个经济中的比例逐步下降,而以人文资源为基础的意义经济、软经济的比重则逐步上升,从而形成低碳型、可持续的经济结构,使城市经济走上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轨道。

(四)发展休闲产业有助于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首先,休闲是城市的重要功能。早在1933年,国际建筑协会在其制定的城市规划大纲“雅典宪章”中就明确指出,休闲是城市的四大功能(居住、休闲、工作和交通)之一。我国著名城市社会学者张鸿雁认为,城市社会区别于乡村社会的基本标志之一,就是“城市社会有完整的系列的具有可享受性和创造意义的休闲文化,包括明确分割的休闲时间、广泛的休闲文化设施、多样性的休闲文化内容和多元的休闲文化行为”[6]。其次,休闲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活动,休闲在城市的文化环境中进行,同时也创造和传承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城市发展的实践表明,城市文化及景观意象与休闲产业的繁荣程度有极大关系。休闲产业对于陶冶城市气质、塑造城市形象、提升城市知名度、美誉度具有多方面的综合效应。休闲文化产业是城市的黄金名片。忽视和缺乏休闲的城市是功能不全的城市,是没有品位和魅力的城市。发展城市休闲产业,是提升城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五)发展休闲产业是建设宜居城市、提升高端要素聚集能力的重要措施

宜居日益成为城市的核心吸引力。城市宜居乐居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对吸引聚集高端人才、高端产业、高端企业、企业总部和研发机构意义重大。例如,瑞士长期坚持环境为本,致力打造宜居国家,高水平的宜居环境促进了旅游、金融等高端服务业的发展,使瑞士成为世界上富裕程度最高、竞争力最强的国家。国内一些城市如成都、杭州、大连等之所以在聚集企业总部、发展高科技产业方面成效突出,其中的重要原因同样是其拥有较高的宜居乐居水平。而省内一些地方之所以在招商引资过程中与500强企业失之交臂,城市功能不完善、生活宜居水平低是重要障碍。

城市的休闲乐生资源直接影响城市宜居乐居水平,直接关系居民的幸福指数和生活满意度。随着经济发展和闲暇时间增加,城市居民的休闲乐生需求日益增长,休闲因素对于“幸福指数”的贡献度日益彰显,完善城市休闲功能对于宜居城市建设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近年来中国历次幸福指数测评得分最高的不是上海、北京、深圳等经济最富裕的城市,而是杭州、成都这些以休闲生活见长的城市。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奚恺元奚恺元教授所主持完成的幸福指数测试表明,经济更为发达的北京、上海的居民,其幸福感比杭州、成都的居民低。北京大学卿前龙认为,休闲是宜居城市的重要元素,强调宜居应宜闲。为推动休闲城市建设,有关专家及机构建立了以休闲观念、休闲支出、休闲方式和休闲时间四项指标为基础的“休闲小康指数”和以“特色文化、休闲娱乐、人文关怀、旅游服务、购物美食”等7项指标为基础的“城市休闲指数”。发展休闲产业,提高公共休闲服务水平,对于完善城市休闲功能,提升城市宜居水平、吸纳聚集高端要素,具有日益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六)发展休闲产业是工业化中后期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选项

发展休闲产业是城市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路径。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发展的文化战略成为备受世界各国关注的重大发展战略。这一战略的核心,在于建造一个连接休闲、消费和生活方式的“文化空间”,推动经济增长从物质空间向文化空间拓展,由物质功能经济向体验经济转型。发展休闲产业,是对城市经济进行以文化为主导的结构调整,推动发展方式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国内外城市发展的经验表明,包括休闲文化产业在内的服务业成为城市的战略主导产业是工业化中后期城市功能演变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客观规律。从美国的“锈带复兴”、德国鲁尔区的产业转型,到焦作等国内一些资源枯竭型城市休闲经济的强势崛起,都体现和贯穿了经济结构和产业发展方向的文化转向。“经济发展的文化路径”正在成为新世纪国内外城市经济发展的普遍选择和主流趋势。河南焦作市的发展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从1999年开始,传统的中原煤都焦作开始实施“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全市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城市经济转型发展战略,着力推进由传统的煤城向休闲旅游城市转变,大规模开发建设休闲设施和旅游景观,形成了以旅游业为龙头的发展格局。经过十多年的持续努力, 焦作已建设成为享誉全国的山水园林城市和“中国最佳休闲旅游城市”。 城市绿地覆盖率达4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8.87平方米,全市旅游综合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10%。[7]“焦作现象”被誉为中国旅游发展史上的奇迹和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样板,载入中国旅游发展绿皮书。焦作模式对于全国118个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政策建议

(一)把休闲产业纳入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进行战略定位

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呈现以下态势:一是随着市场体制下技术进步对于人类劳动的挤出效应日益强化,以及老龄化时代的到来,非工作时间在人类生命历程中的比重日益提升,作为居民休闲消费力重要构成的闲暇时间日益增加;二是随着经济发展和消费升级,休闲已经从少数人的特权变成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需求,“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大众休闲时代正加速到来;三是经济活动尤其是城市经济日益呈现出“闲”化和“文”化的特征,休闲已经成为日益重要的经济生长点和文化生长点。要基于这一重大时代背景,切实提高对休闲产业战略意义的认识。破除休闲不是生产活动,不产生价值的落后观念,认识到休闲不仅是消费同时也是生产,休闲活动是直接创造和实现价值的活动,休闲产业是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化时代日益重要的产业门类。破除发展仅仅就是抓工业的观念误区,认识到休闲产业是具有极大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产业,牢固确立其主角地位,使之成为城市的重要支柱性产业,以休闲产业的大发展带动整个城市服务业上规模上档次,进而大幅提升服务业在城市经济中的比重。要认识到休闲产业对于城市经济文化生态等多方面的综合带动作用,把休闲产业作为推动城市科学发展的战略产业,纳入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城市建设的总体布局,制定高起点的发展蓝图,并建立规划落实的长效机制。

(二)打好文化牌,促进休闲和文化的融合

文化是城市战略的核心元素,是城市休闲产业的核心资源。工业经济的资源基础是自然资源,体验经济的资源基础则主要是文化资源。文化资源是休闲产业最重要的“原材料”。 拥有悠久历史和众多民族的中国具有许多国家无法比肩的多样性文化资源。以文化为资源基础的体验经济是中国在21世纪实现弯道超车的重大机遇。发展城市休闲产业要主打文化牌、打好文化牌,把休闲与文化的融合作为发展城市休闲产业的着力点。围绕休闲做文化,做好文化促休闲。一是围绕城市文化特色营造和城市功能完善,确立以文化为轴心的城市发展战略。适应工业化中后期日益增强的经济文化化和文化经济化发展趋势,改变片面依赖制造业的传统发展理念,制定和实施城市发展的文化战略。尤其是要坚决抛弃过度依赖出让土地维持城市运转和刺激城市无序扩张的不可持续的城市经营模式,把发展休闲文化产业作为完善城市宜居乐居功能、提升高端要素聚集能力、推动城市产业升级、促进城市内涵式发展、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二是加大文化发掘、文化解读、文化推介和休闲产品与服务的“文化附魅”力度,提升休闲产品和休闲服务的文化品位、文化内涵以及城市的整体文化形象。高度重视历史文化资源的景观化、产品化开发,以文化为素材开发设计包括主题公园、影视演艺节目、游戏动漫等在内的各类休闲文化产品,以此提升文化的显见性、参与性与体验性。认真研究借鉴包括云南丽江[8]和河南少林[9]等知名品牌在休闲与文化结合方面的成功经验,对包括历史文化、区域特色文化和民族特色文化在内的文化资源进行深度系列化开发,以文化精品提升城市休闲产业的文化内涵和体验价值。

(三)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开展休闲城市创建活动

成都和杭州的经验表明,休闲城市建设对于城市休闲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建议以休闲城市建设为载体,以本地居民的休闲生活营造城市休闲文化氛围,使城市休闲文化和休闲氛围成为重要的休闲旅游吸引物,促进城市休闲旅游发展,形成本地休闲与外来旅游的良性互动、内需(本地休闲消费)与外需(外来游客消费)的相互补充。

一是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打造特色。根据城市文化积淀、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建设各具特色的休闲城市、休闲广场、休闲街区、城郊休闲带。在进一步做大做强以传统文化为依托的休闲产业的同时,着力发展包括游戏动漫、会展服务、大型主题公园等在内的现代新型休闲产业。城市群要积极探索休闲产业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与协调发展的机制。资源型城市要探索符合自身实际、具有优势和特色的休闲产业发展模式。二是坚持硬件建设和休闲活动并举。要创造条件,鼓励和组织居民广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休闲文化活动。举办各类休闲节文化节。进一步激活和丰富城市夜生活,提振和聚集人气,形成浓厚的休闲文化氛围。三是坚持产业和事业并举。休闲城市建设离不开休闲产业的大发展,也离不开休闲事业的大繁荣。在休闲产业方面,要进一步增加休闲供给,着力丰富休闲产品的层次和种类,尤其要面向普通大众,提供与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消费习惯和消费能力相适应的休闲产品和休闲服务。在休闲事业方面,应以完善城市休闲功能为重点,重视公共休闲空间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城市休闲广场、公共体育场、休闲绿地、休闲步道、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产品的供给。社区建设应充分考虑居民的休闲需求, 面向社会公众尤其是中低收入阶层提供基本的公共休闲服务。依法规划建设城市休闲空间,把包括人均空地、人均绿地、人均体育场占有率以及环境质量等要素在内的休闲空间指标纳入法制化管理的轨道。充分发挥现有公共设施的公共休闲作用,将各地使用财政资金建设的休闲设施,回归公共资源的公益性质。

(四)着眼于城乡统筹发展,大力发展环城市乡村休闲产业带

乡村休闲产业是农业多功能的拓展和延伸,在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民素质提高和乡村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发展乡村休闲产业,尤其是在大中城市周边地区发展乡村休闲产业,对于丰富和完善城市休闲产品体系、满足城市居民休闲需求、带动农村经济、实现城乡互动发展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一是认真研究城市居民休闲消费心理,开发适销对路的休闲产品与休闲服务。二是因地制宜着力打造高品位有特色的休闲吸引物、完善的休闲服务设施和优良的休闲消费环境。要借鉴北京、成都等地的成功经验,依托乡村特色旅游资源和良好的生产、生活、生态环境,大力发展民俗游、古镇游等乡村旅游活动以及农家乐、渔家乐、乡村度假、租地种植、休闲务农等丰富多彩的休闲活动,积极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娱乐活动和传统特色食品,实施 “一村一品”工程,发展旅游名村名镇,推动大中城市周边乡村休闲产业带建设。三是重视与大景区和旅游胜地的结合与配套,把符合条件的乡村休闲产业纳入全省休闲旅游体系和热点旅游线路。

(五)全面提升城市旅游的体验价值,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

按照国际经验,一个国家人均GDP在1000-2000美元时,会催生居民的观光旅游需求;人均收入达到3000美元时,休闲度假需求则普遍产生。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3000美元,大中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人均GDP远高于这个水平。在这种情况下,沿袭多年的“牧羊式”或“军事拉练式”观光游已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的休闲需求。必须加大产品和业态创新力度,以多样性的休闲体验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

为此,应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 “门票经济”一枝独秀的以观光游为主的城市旅游发展模式,实现由观光向休闲升级、由“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型,使旅游业休闲化升级成为带动整个休闲产业发展的催化剂和加速器。一是为传统观光旅游注入和嫁接休闲元素,在原有景点上做好“闲”和“趣”的文章。根据当地资源特色推出满足个性化需求的闲趣品种和配套服务,全面提升旅游产品的体验价值,全面对接消费者多方面的休闲需求。二是休闲旅游产品设计开发要兼顾“特色”和“全价”。一方面要突出特色,休闲旅游产品的特色是旅游业核心竞争力,是产品核心体验价值的载体。特色越鲜明,体验价值和核心竞争力越高。没有特色的休闲旅游产品是没有市场的。另一方面要兼顾全价。所谓全价,是指休闲产品全方位的体验价值。包括视觉听觉等在内的感官体验,更包括深度的心灵体验。应通过提高休闲产品的文化内涵(文化品位、文化特色和文化多样性)、生态品质(环境质量、生态特色和生物多样性)及其参与性、互动性、开放性等途径打造丰富多样的体验服务,使游客在休闲中体验到创造的欢乐和自我实现的成就感,提升休闲满意度。三是研究借鉴杭州免费开放西湖的成功经验,以少数核心景点的免费开放换取城市综合经济效益的整体提升。

(六)拓宽融资渠道,大手笔投入城市休闲

在产业发展方面,应利用国家扩大内需的投资机遇,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城市休闲文化设施。制定优惠政策,放宽市场准入,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投入休闲产业。重视引进国内外有实力的大型休闲旅游企业来河南投资兴业。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方式多方筹集休闲产业发展资金。调整投资结构,严格禁止不利于两型社会建设的工业项目,腾出资金用于休闲这一低碳产业发展。在休闲公共服务方面,构建以财政为主导的多元投资机制,为公共休闲供给提供资金保障。在不改变休闲设施公益性质的前提下,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非营利组织的参与和投入,多渠道增加公共休闲服务设施供给。通过接受捐助、设立基金、发行彩票等多种方式筹募公共休闲设施建设资金。

(七)加强公共文化与休闲服务,满足居民日益增长休闲乐生需要

人们的活动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谋生活动即劳动,一类是乐生活动即休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背景下,休闲乐生日益成为重要的民生诉求和经济生长点。然而,长期以来,受片面追逐GDP的物本发展观影响,一些城市重物质、轻精神,重经济、轻文化,重谋生、轻乐生,公共休闲空间建设滞后,公共休闲资源匮乏,无论是外来客商还是本地居民都强烈感觉到节假日没有地方可去。休闲资源匮乏成为制约居民生活质量和城市竞争力的瓶颈,成为制约城市旅游业发展的短板。要大力加强休闲空间建设,积极发展文化休闲产业,以休闲产业发展促进城市休闲功能完善。提高公共休闲文化服务水平,增加文化休闲资源和生态休闲资源供给。加强公共体育场、公共图书馆、游园绿地、城区游憩岛、环城休闲游憩带、社区文化休闲空间建设。要进一步加大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力度,传承城市文脉。坚持品质至上,追求精益求精,把公共建筑要作为艺术品来设计建设,着力打造一批彰显城市特色、独具文化魅力的重点工程,丰富城市文化内涵,提升城市文化品位。重视休闲资源共享,推动学校体育场馆面向社区群众有序开放,提高资源利用率。

(八)为城市休闲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制定和实施城市休闲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为城市休闲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结合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城市生态建设与环境治理。通过淘汰高消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治理机动车尾气污染、扩大城区绿化面积等途径,改善城市大气环境、水环境状况,提升城市环境质量和宜居指数,为休闲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通过和谐社会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平安城市建设,为休闲产业发展营造高效廉洁的政务环境、诚信规范的市场环境、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九)制定和实施有利于城市休闲产业发展的人才战略

在体验经济中“内容决定一切”,而内容来自文化创意。休闲旅游产品的体验价值是文化创意的产物。创意能力是体验经济的核心竞争力。文化资源和自然景观必须和高水平的文化创意相结合,才能变成现实的文化生产力。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赋予中国文化经济化时代最宝贵的资源——故事素材。然而仅仅有故事和素材还不够,还必须拥有一批具有故事演绎能力、把素材变成“内容”、把文化资源变成文化和休闲精品的高水平的创意大家。创意的关键是人才。应围绕休闲产业发展需求研究制定相应的人才战略。首先,应不拘一格利用“外脑”,聘请文化名人和创意大家参与城市休闲产业创意策划。这样做,不仅能够提高休闲旅游产品的档次、质量和知名度,而且“名人”本身就具有巨大的体验价值和广告效应。云南邀请张艺谋执导《印象丽江》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其次,应重视培养创意人才的培养,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要整合现有人才资源,尽快建立和完善相关学科专业,提升教学水平。聘请国内外创意大家到相关高校担任特聘教授,带动相关学科专业快速成长。

注释:

[1]吴承忠:国外休闲经济发展与公共管理,人民出版社2008年出版,绪论第2页

[2]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人民出版社出版2009年出版

[3]奈斯比特的High Touch,有人译为高思维,有人译为高情感。笔者认为译为“高感触”比较符合其原意。“高感触”概念承载着高体验、高接触、高感性、高情感的含义,是对高科技的平衡、补充与校正。高感触产业与托夫勒所说的“体验产业”本质上是一个概念。

[4]资料来源:旅游业:如何带动结构优化升级,光明日报,2009.9.6

[5]赵发中:咸阳:推动“高感触产业”发展的典范——关于咸阳足疗业发展情况的调查,中国商界,2009.6.

[6]徐明宏:休闲城市,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第56页

[7]刘群生:“焦作现象”:资源型城市的成功转型,中国信息报,2009.6.8

[8]云南丽江以传统特色地域文化为基础的文化休闲产业近年来获得迅速发展,被誉为文化与休闲结合的成功范例。其中大型民族歌舞剧《丽水金沙》是其代表作。自2002年5月首演以来,目前已成功演出了近5000场,观众达200多万人次。该剧展现了云南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原生态的民间歌舞神韵,极大提升了丽江旅游的文化内涵。资料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7月30日

[9]上个世纪80年代一部《少林寺》曾经带火一个景区。近年来,以历史文化资源为基础的少林休闲文化产业化路子越走越宽广,已经形成系列化的庞大产业。经营范围涵盖影视、演艺、武术、旅游、动漫等诸多门类,成为河南文化产业具有国际影响的金字招牌。“少林模式”是文化与休闲相互促进的典范。一方面,河南以历史文化资源为依托打造了包括《少林寺》、《风中少林》、《少林禅宗音乐大典》以及少林武术等在内的一系列文化精品,另一方面,这些文化精品也极大提升了少林寺及其所在地区作为休闲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和吸引力——笔者。

猜你喜欢

经济文化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谁远谁近?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