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城市建设与城郊农业功能拓展研究
——兼析从化模式

2012-04-01孟召将

城市观察 2012年2期
关键词:农业生态功能

◎ 孟召将

生态城市建设与城郊农业功能拓展研究
——兼析从化模式

◎ 孟召将

建设生态城市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基于区位优势、功能特征等因素拓展城郊农业功能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政策支持为城郊农业功能的拓展提供了资源和空间。在深入理解功能拓展现实需求和合理确定拓展投入思路基础上,设计合理的投入机制是提高农业功能拓展绩效的保障。从化模式成功经验的借鉴意义在于:灵活使用多种手段激励多元化投入主体,形成不同农业功能联合生产、三次产业协同发展、城乡生态共享的关系。

生态城市 多功能农业 城郊农业 功能拓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工业化水平的提升促进了城市规模的膨胀,工业污染、农业低效等问题引发城郊农业多功能性的认识深化,拓展农业功能、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绿色、生态城市建设被纳入政策视野。2008年,中国实施了新的《城乡规划法》,开启城乡统筹规划,尽早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分化状态。城郊区作为城市和农村的中间过渡带,具有特殊的区位优势和生产要素优势,与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联系紧密,因此城郊农业功能定位与纯农业有显著差异,其多功能的拓展需求更为强烈。

2012年初国务院制定的《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指出“城市人口增加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以及扩大内需战略的实施,为扩大农产品消费需求,拓展农业功能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并把大城市郊区多功能农业区作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重点区域之一,“进一步挖掘农业的生态涵养、观光休闲和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形成“财政投入、农村金融服务、社会资本投入农业的多元化投入格局”。[1]协调多元化投入主体的行为,优化投入要素配置,探索可持续性的拓展农业功能投入机制是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

一、研究回顾

(一)生态城市建设

城市在为人类创造巨大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同时,也消耗了大量资源,破坏了生态环境。基于工业文明的传统城市发展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文明已成为全球的共识和时代的主题。[2]生态城市作为生态文明的载体和切入点,已成为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生态城市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绿化好、环境好的城市,而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指导城乡发展而建立的空间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环境整洁优美,生活安全舒适,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资源永续利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保护三者保持高度和谐,人与自然互惠共生的最适宜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的城市。[3]生态城市不同于山水城市、园林城市、森林城市、卫生城市等概念,具有和谐性、可持续性、高效性、整体性和区域性的特征,是人、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最佳形式。[4]美、日、澳等国较早开展了生态城市的建设规划,如美国实施“绿色工程”力图组成一个全国性的“绿色网络”,日本建设省颁发“绿色大纲”要求加强城市与乡村的绿化建设。我国发达地区的城市如杭州、苏州、广州等纷纷制定了生态城市发展规划。2000 年广州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生态城市的构想,由市发改委牵头,联合规划、环保、国土、园林、水利等多部门编制了《广州市生态城市规划纲要(2001-2020)》,2003 年3月经广州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并正式颁布实施。

(二)发展多功能农业

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工业化、现代化与城市化发展模式的指导下,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将农业视为一个经济部门或产业,都将注意力集中在农业的经济功能上,但对农业本身却缺乏应有的关怀,以致在农业生产效率得到大幅度提高的同时,农业的经济地位却不断下降,农业人口不断外流,农业生产环境日益恶化,资源浪费严重,农业成了弱质产业,农民成了弱势群体。

对农业地位的反思是从赫希曼(1958)开始的,20世纪60年代,约翰·斯通、米勒、库兹涅茨、舒尔茨等都认识到农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70年代以舒马赫为代表的和谐发展理论其中心为“平衡发展,以人为本”,即要将人而不是商品作为关心对象,给予农业与农村足够的重视。舒马赫指出农业的另外三个基本作用:使人与自然界保持联系;使人的居住环境变得高贵与人性化;提供正常生活所需的食品与其他材料。[5]20世纪50年代末期,欧盟首先提出多功能农业(multifunctional agriculture,简称MFA)概念,是指农业不仅能够提供食品和纤维等主要经济品,而且能够提供大量具有多种用途与功能的非经济品。[6]MFA被看作是消费者和社会对农业和农村需求与期望变化的结果,随着收入的提高,农业的其它功能越来越有价值。一个地区的人口越稠密、城市化水平越高,对农业多功能的需求就会越大,[7]所以对MFA的关心与研究多发生在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尽管认识到了农业的多功能特征,但由于经济实力或其他方面的原因,农业多功能的开发实施较晚。

(三)拓展城郊农业功能是生态城市建设的要求

现代城市规模的快速膨胀过程中,不仅存在着城市生态问题,而且也存在着农村生态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是现代化都市扩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城市化过程本身与生态环境保护并不相悖,问题是我们必须走一条可持续城市化道路,即走城乡生态融合、建设生态城市的道路。[8]2008年,中国实施了新的《城乡规划法》,开启城乡统筹规划,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的分化问题,即在城郊农业的功能定位和空间布局时,利用城郊区的区位优势和功能特点,科学地制定城乡一体化的功能互补式的规划方案,既能够控制大城市的无度扩张,又能保证城郊农业和农村的建设和发展;既能解决城市生态问题,满足城市居民对绿色生存空间的需求,又保护了生态环境和促进城郊农民的产业转型。

城郊农业不同于都市农业,城郊农业是位于城市边缘一定动态范围内的农业地域类型,依托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以生产城市居民必需的农产品( 特别是鲜活农产品) 为基础,以生态保育、环境保护为重点,集高效、集约、生态、产业化、科技化为一体的现代化农业。[9]城郊区作为城市与农村的过渡带,具有特殊的区位优势和拓展农业功能的城市需求,因而城郊农业亦不同于传统农业,城郊农业不仅是一种集高效、集约、生态、产业化、科技化为一体的现代农业,更重要的区别在于城郊农业的多功能性,它不再是单纯的农业发展,而是具有了绿化城市、美化环境、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众多特征,因此符合生态城市建设的要求,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城郊农业功能拓展强调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的协调统一,集生产、生活、休闲、旅游、科普、生态等多种功能于一体,体现出城市与乡村、人与自然的和谐;二是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系统与乡村生态系统有机结合的一体化生态系统。拓展城郊农业的多功能性使城市与周围的农业自然景观连为一体,实现城市和乡村互相融合、城乡生态一体化,构成城市的绿色生态屏障。[10]

国外发达国家积极提出拓展农业功能的新要求,制定了有利的农业政策,应用高新科技发展生物质经济,在提高单位土地面积产出率的基础上节约用地,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特色、休闲农业旅游,提倡联合生产,保护农业文化传承。[11]国内多年来三次产业发展不均衡,受政策、市场及产业特性的多重约束,农业的发展严重滞后,而且面临功能不断弱化的风险,发展城郊多功能农业逐渐被纳入生态城市建设的目标。当前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为农业拓展功能创造了条件和空间;农业低效、农民增产不增收、农村建设滞后是农业功能拓展的内在需求;建设生态城市、城乡共享绿色生态环境是投入农业的动力机制。“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统筹城乡发展战略为农业功能拓展提供了政策支持的外部环境。在经济较为发达的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都市圈及大城市郊区,借助交通、区位、要素市场等优势,引导城市资本、技术、人才等现代化生产要素向郊区农村集聚,发展高效农业;在稳定城市食品供应保障能力基础上挖掘农业的生态涵养、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生态城市建设及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二、城郊农业功能拓展需求

(一)提高农产品生产效益

农产品生产是城郊农业的基本功能,是城市“菜篮子”、“米袋子”的重要支撑,但产业比较效益低下、农户增产不增收消弱了农民的务农积极性,城郊农地的区位优势诱致农户弃农、农地非农化的行为。据统计,广州市40%的农地流转入外来农户用于蔬菜种植,受人力资本较低的约束,分散的小面积种植方式难以突破低收益困境,而且过度使用农药化肥,农业土壤遭到破坏和污染,农药化肥残留突出,农产品质量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与城市居民的绿色、安全消费需求背道而驰,因此,必须转变城郊农业分散的小规模经营现状,发展规模种植、集约利用土地、增强农业社会化服务能力,延伸产业链,提升农产品生产标准化水平,在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基础上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强化生态涵养功能

城郊农业是保障城市及郊区城镇生态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天然屏障,具有缓冲消除城镇工业污染、净化城乡空气的生态功能。在政绩考核的GDP标准引导下,地方政府不惜以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代价过度追求单一的经济效益,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导致城市污染严重,城市垃圾、工业废水废气等破坏了生态环境并且难以逆转。农业生产中化肥农业、难以分解的农膜过度使用加重了农业生态问题。因此必须加强农业生态治理,发展绿色、低碳工业,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有机农业,推进形成“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农业模式,强化城郊农业的生态服务功能。

(三)开发观光休闲功能

随着大宗农产品的丰富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国内一些都市区域的旅游市场开始导入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并且发展迅速,尤其适应了居民假期和周末近郊旅游的休闲需求。据统计,2007年的三个黄金周,城市居民选择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比例约占70%,每个黄金周吸纳游客量超过6千万人次。[12]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既减少了农业的外部性,补偿了农民收入,又能满足城市居民休闲度假、亲近自然的需求,具有可观的前景,长远来看还须具备便捷的交通网络、完善的旅游服务、合理的景点规划,并向精品化、特色化、高端化转变,需要提升服务质量、增加科技文化内涵,将观光休闲与农业结构优化、乡村美化互动推进。

(四)保护农业文化遗产

我国农耕历史久远,农耕文化凝结着多民族的勤劳与智慧,积累了众多的农业文化遗产。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传统农业文化渐被丢弃,珠江三角洲曾经的“桑基鱼塘”、“蔗基鱼塘”早已不复存在,一个多样化的低成本的有机农业生产结构被单一化的高投入的化学与机械生产结构所代替;[13]一个个具有地方历史文化特色价值的古村落被推倒,换之为千面一律的握手楼群。古村落的修缮和保护、传统农耕方式的再现必定为乡村观光旅游增添浓厚的人文历史文化色彩,但农业的文化传承功能在农村经济市场化的冲击下面临衰落的趋势,国外的农业文化保护实践证明除了政府投入恢复与保护措施之外,农业休闲旅游对于农业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挖掘农业特色、保护农耕文化,合理开发文化特色旅游项目是旅游与文化双赢之举。

总之,国内城郊农业功能的拓展具有了有利的条件和空间,也面临着三次产业、城乡可持续发展的约束,需要各级财政投入的引导和扶持,促成多元化投入格局。设计合理的投入机制是提高投入产出绩效的基础,有利于发挥农业功能拓展的多重效应。

三、城郊农业功能拓展投入思路

(一)规划农业功能的区域

合理规划区域农业重点功能能够发挥产业集聚和扩散效应;发挥区域资源比较优势,在不同功能区域之间联动发展;发挥区位优势。区域农业重点功能规划并不排斥各区域的农业多样化,而是基于区域资源、区位等优势的衡量,重点突破,示范带动。

区域重点功能确定之后,还需考虑次层级的重点功能规划。比如以农产品生产为重点功能的区域包括多个镇、村,划分专业镇、专业村引导多样化农产品生产,鼓励适度规模经营,有利于减少农产品结构单一引致的恶性竞争,有利于以特色农产品为主体的“农家乐”休闲观光资源开发。

(二)选择投入主体

农业功能拓展的产出既有公共产品,也有私人产品;不同功能拓展所需要的投入要素在量和质方面均有差异;投入的产出效益往往是生态、经济、社会等多种效益兼有,亦有侧重。选择投入主体应综合所需要素差异、投入产出效益主要类别等因素,但一些基本原则是必须明确的。

一是以农村、农民利益为本。农地所有权和承包经营权是法律赋予村集体组织和农民的产权,是农民最重要的财产权利。农民是农业的坚守者,为工业的发展和城市的建设贡献功不可没。国外经济发达国家的发展进程表明,先发展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率基础上再推进工业化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路径。当前我国农业发展滞后于工业,城乡收入差距过大,“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统筹发展作为战略性决策提出,在大城市率先推进“城乡一体化”,拓展农业功能、建设生态城乡必须以农村和农民利益为本,切不可本末倒置。

二是市场主导。拓展农业功能需要多种要素投入和集聚,市场的竞争和价格机制通过反映要素稀缺性、调节要素供需结构而促进城乡要素合理流动,在竞争性领域、投入产出易于计算的项目上比政府调节资源配置更有效率。在以市场主体为主导的结构下,城市多种现代生产要素向农村、农业集聚是解决由于农业资本报酬率低而要素短缺问题的必要路径。拓展农业功能产出的经济效益是企业主动投入农村、农业的诱因,也是城郊区域经济落后于城区而自身农业资本积累不足、交通网络等基础设施不完善状况下的必要弥补。政府的招商引资有利于大规模的要素集聚,但小规模要素的投入应立足于本区域农业产业的经济实体,形成外来资本与本地资本的互补和互动。

三是财政投入引导。农业发展的外部性、农业产业的风险性等产业特性决定了政府财政投入是必要的。偏重工业、忽视农业与农村投入制约着城市和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威胁着城乡的生态环境。农田水利等大型基础设施缺少、农地过度使用造成的土壤肥力下降、生物多样性结构被破坏等问题因其关系到农业发展基础和生态环境安全,因此是社会公共品供给,市场经济主体缺乏积极性,公共财政投入是必然的。经济发达国家长期对农业保护和农产品补贴的政策供给就是基于这个原因。农业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应用、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型是财政投入的重点领域。农村、农业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的改善,为农业的旅游休闲、文化保护等功能拓展创造了更多机会。

(三)激励和约束制度

农业具有多功能性既揭示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作用,也表明了不同功能之间的有机联系、难以分开,因而拓展农业功能的外部性必然存在,私人部门投入由于没有完全得到投入的社会报酬缺乏投入激励,造成市场失灵,社会承担部分投入成本用来补偿私人部门投入的外部经济性是有效激励方式。政府可以采取直接补贴农业设施装备、现金奖励,也可以使用间接的手段,如税收优惠、“绿道服务”、用地价格优惠等。

个人理性和集体理性的不一致使“搭便车”、“灰色交易”等机会主义行为难以避免,尤其是在投入产出的效益多种而难以分割的前提下,很难约束机会主义行为,造成集体行动困境,制定约束机会主义行为的措施是必要的,比如制定和落实严格的惩罚投机行为的措施、界定各市场经济主体的投入与收益边界、划清政府管理者的职责等,并以正式制度形式来保障。对于各行为主体的行为预期和收益预期都非常重要,激励其在生产性行为的投入努力,避免浪费资源的低效投入。

(四)投入协调与绩效评价

市场经济主体追求自身投入的产出最大化,多元化投入主体结构下难以避免产生利益纠纷,例如农民与企业之间关于土地流转、劳资谈判等领域的纠纷,不同的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相互推诿责任等,因此代表公共利益的地方政府高层、法律人才、学界人士组成的协调机构是有必要的。

协调是以制度框架为依据的,“谁对谁错”的准确判断应在评价行为后果基础之上。如果行为主体的行为有违最高目标的努力方向,那么其努力越多,则破坏性越大,因此有必要事先确定投入评价的目标层次。生态效益是符合所有行为主体的利益,经济效益更多是私人利益,社会效益涉及到比经济效益多、比生态效益少的利益主体,因此应以生态效益优先,社会效益其次,经济效益最次。

四、案例解析:从化模式

从化市位于广州东北约60公里处,农业人口43万,约占总人口的74%,北部以丘陵山地为主,森林覆盖率78%;南部以平原为主,与广州市区邻接,为农业种植区;中部温泉资源丰富。根据广州市发展规划,“十一五”初从化市定位于“生态保护区域”,以建设珠三角最宜居生态城市为目标,制定了“绿色发展、生态优先”的发展战略,抓住广州市“统筹城乡建设、加快北部山区发展”的战略部署契机,构筑绿色产业体系和建设生态城市;依据广州都市型农业发展规划,结合区域优势、区位优势规划北部森林生态区、中部温泉养生区、南部农家乐休闲区三大功能区域,发展高效农业、生态观光农业和镇村特色农业,“以农兴旅、以旅促农”、产业联动,形成了具有从化特色的现代农业集聚发展格局。

(一)拓展农产品产出功能

从化市重点发展优质水稻、花卉、水果、畜禽水产品等农业特色产业,实施“一镇一业、一村一品”,跨镇村建立生产示范基地,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产业化经营组织,以“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的农业经营方式引导农民走农业生产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道路;以财政补助、政策性信用担保、贷款贴息等优惠政策引导民间资本和金融资本投入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加强农业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研发和应用农业科技,有序推进农田、鱼塘标准化改造、水利与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特色、优质、生态”的农产品生产方向。

从化市现有50家农业龙头企业,17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辐射带动面积23万亩,带动全市80%的农户增收,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9856元,同比增长17%;[14]组建了11600亩的水果产业带,获得中央财政专项补助金3千万,逐步形成水果业区域化、良种化、特色化、标准化的发展格局。

(二)拓展农业观光休闲功能

从化市依托花卉、水果等特色产业基地,发挥广州市近郊区的区位优势,开发各具特色的生态农业乡村旅游,借助实施广州市的帮扶北部山区发展的契机,推进村庄改造和村级基层组织建设,并将村庄改造与乡村旅游开发结合起来,打造“农家乐”、“农家旅馆”等体验式度假观光休闲。集“宝趣玫瑰世界”、“大邱园”等示范基地将绿色农业种植与休闲旅游、餐饮服务等结合起来形成的规划占地2.7万亩的“万花园”国家级绿色农业示范区,吸引了30多家省内外企业、多家园林花卉科研机构入驻投资,成为广州都市农业建设中的亮点之一。从化市政府制定了资金扶持政策,建立政府引导扶持企业(村集体)运作经营、农民参与的投融资模式,按照谁来投资谁受益的方式吸引了企业、村集体、农户、旅行社参与观光休闲农业的开发。

2011年三天的“五一”假期,宝趣玫瑰世界接待游客1.5万次,收入90万元;溪头村农家乐乡村旅游接待游客2.2万次,同比增长了69.23%;以乡村休闲、山地度假、广府文化、生态旅游为重点的良口镇,获得了星河湾集团的支持和投入,联合打造生态旅游特色镇。

(三)拓展农业文化传承功能

农业历史的积累不仅体现在农业耕作文化、农产品特色声誉,还沉淀在古村落的物质遗产上。“从化荔枝蜜”名扬海内外,著名散文大师杨朔的《荔枝蜜》使从化人被誉为“酿造生活之蜜”的人,2009年“钱岗糯米糍”荔枝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从化市获得“生态荔枝蜜基地”。

在从化200多座古村落中,始建于宋代的钱岗古村落已有800多年历史,是保存较为完整的广府民居的典型代表,村内光裕祠2006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化市引进文化企业方圆公司投入1亿元对钱岗村古村落保护开发,将其荔枝文化、广府文化结合起来,体现了文化与生态旅游的联合生产效应。另外,始建于明末清初的宣星村历经百年仍然保持着清代的建筑风格,广州市海珠区驻村工作队投资60万元开发了60亩的四季花海,海珠区园林局投资种植了2千多株桃花,打造“世外桃源”,开辟了新的旅游增长点、农民增收新渠道,更好地传承了历史文脉。

(四)拓展农业生态涵养功能

从化市从发展绿色有机农业、保护和开发生态公益林、治理城乡污水等多方面着手拓展农业的生态功能。

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绿色农产品交易中心着手推进“三品认证”;制定基本农田保护补偿制度和农地流转的财政补贴制度。

根据生态公益林的区位类别,以“按地取酬”与“按劳取酬”相结合的补偿方式,建立与市场相适应的补偿增长机制,保护生态林区农民利益;以森林公园为依托改造生态公益林、修复采石场、建设防护林等,建设绿道休闲带、保护性开发生态林区的旅游资源。稳妥推进林权制度改革,设立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设立农村产权交易所,促进林地使用权流转。

通过贴息贷款、转移支付等形式支持中心城镇的环境整治和绿化,合理引导人口向中心镇集聚,鼓励农民进中心镇、中心村购房置业,并把宅基地还耕复垦,挖潜、改造、盘活存量土地,集约用地,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

生态城市的建设,有力促进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旅游和房地产等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为从化市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奠定了基础。“十一五”末,在广东省县域经济中从化市综合发展力、发展实力、发展活力均跃居第二位。[15]

五、结论及启示

建设生态城市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要求城乡生态有机融合,实现城乡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城郊区因其特殊的区位决定了拓展城郊农业功能、发展多功能农业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从化市农业功能的拓展绩效得益于多层次、多元化的投入主体结构之间协同投入机制,协调各投入主体间的利益关系,形成一致的合力。从化的成功经验是国内实践中的一个例子,其借鉴意义归纳为三点:首先深化农业功能拓展的认识,结合区域比较优势合理规划区域农业重点功能;其次在坚持投入机制设计的原则之上灵活使用多种手段激励多元化投入主体,形成不同农业功能有效结合、三次产业协同发展、城乡收益共享的关系;再次发挥政府财政投入的引导作用,搭建平台为市场经济主体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2012,1,13.

[2]谢鹏飞.生态城市从理念到现实:来自田园城市运动的启示[J].现代城市研究,2011,6.

[3]广州市人民政府.广州市生态城市规划纲要(2001-2020),2003.

[4]金鉴明,田兴敏.城市的明天—构建生态城市的探讨[J].自然杂志,2006,3.

[5] Abler,D.,2004.“Multifunctionality,Agricultural Policy,and Environmental Policy.”Agricultur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 Review.33.

[6] Bohman,M.,Cooper,J.,Mullarky,D.,Normile,M.A.,Skully,D.,Vogel,S.and Yong,E.,1999.“The Use and Abuse of Multifunctionality”.USDA-ERS,Washionton D.C.

[7] Hagedon,2005.“The Role of intergrating institutions for Multifuntionanlity.”Paper for the 11th congress of the EAAE,Copenhagen.

[8]宋言奇.从城乡生态对立走向城乡生态融合[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

[9]李洪庆,刘黎明.现代城郊农业功能定位和布局模式探讨:以北京市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0,8.

[10]屠凤娜.都市型生态农业:生态城市建设的战略目标[J].前沿,2010,15.

[11]姬亚岚.多功能农业的产生背景、研究概况与借鉴意义[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9,4.

[12][13]孙新章.新中国60年来农业多功能性演变的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1.

[14][15]从化市政府.从化市十二五规划纲要,2011,3.

Eco-city Construction and the Function Expansion of Suburban Agricultural Industry: An Analysis of the Conghua Mode

Meng Zhaojiang

Eco-city is an inevitable choice for sustainable urban development in which suburban agricultural industr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Favorable policies provide resources and space for the function expansion of suburban agricultural industry.With a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the actual needs,a well-designed investment mechanism helps to enhance the performance of function expansion.The lessons from the Conghua Mode include: encourage the involvement of diversified investors,combine multifunctional agricultural production;coordinate development among the three tiers of industries;balance urban-rural ecology.

eco-city;multifunctional agriculture;suburban agricultural industry;function expansion

F299.2

孟召将,博士,广东金融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管理。

(责任编辑:卢小文)

猜你喜欢

农业生态功能
也谈诗的“功能”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关于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几点思考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