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的法与方
2012-04-01邓校征
邓校征
(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 410007)
《伤寒论》[1]397条,113方是中国医学临床经验总结的典型病例及用方。
仲景论阴、阳是举的相对名词,即隐与显或正与负之义。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是疾病发展过程阶段,是符号,也可说是6种典型病例。阴阳是中医学的纲领,是古人在实践的认识过程假定正反两个面的省词。稍有错,全盘错。
仲景法是疾病时所表现之症状,体征,脉象,稽诸外景而推之内景活动的变化以识别疾病属性与病位。根据属性,病位变化分析证候特征,判断其类型,轻重,依据各方面的诊断识别去认识疾病。
所谓属性:即阴、阳、寒、热、虚、实。寒热是生理活动改变的一种表现,阴阳,虚实为意识而定,它们之间存在互通性。例:《伤寒论》第7条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就是对病变属性划出一个概念。属性中存在辩证法,阴非专对寒对虚,反之阳也非对热对实。虽热乃虚,虽寒乃实。如:“里寒外热”“发热恶寒”就如此。急性传染病初发期在一定时间内无任何根椐证明有热迹象,这就需要辨证恶寒之状态,发于阴:只有寒冷而不战栗。发于阳:无论发热与否势必战栗恶寒。
虚,实是据疾病症状,体征来鉴别身体机能抗病力的强弱以定其属性。日医汤本求真[2]说:“虚,空虚之义,病毒未去,精力已虚;实,充实之义,病毒充实于机体,而体力猛,能抵抗”。正好映证《内经》所云:“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3]。综上之说可知机能亢进抗病力充实者为实,机能衰退抗病力不足者为虚。
病位指内外,表里。表即表面,外表。里即内里。凡在内皆曰里。可见《伤寒论》文中内外即表里互词,从字义看,外表当皮肤,从生理机能上分,应包括上呼吸道,气管,支气管,肺泡,凡人体不由传递机转直接与空气接触者为外为表。里不专指消化系,盖表以外统为里。病变于内,稽诸外而推之内景,如;“心下有水气”“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胁下有水气”“胃中有燥屎”“热入血室”“热结膀光”“热在下焦”等。还有部位难定或整体性的,如:第140条大柴胡,大陷胸,第168条白虎加人参曰:“热结在里”,第176条白虎证“里有寒”[1],第238条“瘀热在里”,第388条“内寒”,第317,368条通脉四逆证“内多久寒”。需注意:通脉四逆汤证为整体性虚寒,下利清谷不过是证候群中的一候,若析“里”字以为专指消化器官(部位)诊病为肠疾患是错误的。
病位转变不必是前位证罢始显后位,往往是后位证候逐增而前位证候逐减,在转变过程中二三位证候并显即并病,合病,事实上是病之进行过程中之环节,此种现象较之纯正病位证候群在临床多见。在转之已纯或停而不变(二三位),仲景只治主位,不用合方,又有非正型转变以其形似或属性而言者如黄芩汤以利为主证而旁现形似二阳合病迹象,葛根汤之下利以部位属性而言太阳阳明合,皆属例外。
三阳,三阴宛如列车行驶,经有大站,有小站,各个站点不是孤立的,而是有铁路网联系着,车的列次不同,载用的人和物不同,交错点也不同,有同处又多异点,仲景言其纲而已。
疾病的发生传播或沿着阴阳传变,或不沿其传变,或转为杂病,是与时间、气候、环境、年龄、体质及其治疗过程等因素有关,转变各异。
仲景用方,“博采众方”。《伤寒论》所载113方不是集医一家处方,有巫医的,如:白虎汤,大小青龙汤,十枣汤,小柴胡汤又名黄龙汤。有来源命名的如:越婢汤。有以作用命名的如:泻心类。有以证候命名如:四逆类。以主药命名如:桂枝汤,麻黄汤,竹叶石膏汤等。由此可见仲景是传方人而非制方人。张仲景博集前世众方,施之当时,临床观察方药丝丝入扣者以传后世。其经方特点:味简量适,幅度大,涵盖广,可加减成新义,可真增损量以易主辅,可调煎法,服法,病变方亦变,变化无穷,应用无穷。
试举2例处方观其涵盖与幅度。
大青龙汤:麻黄、桂枝、甘草、杏仁、生姜、大枣、石膏。组方分析:本方有5个成方组成。1)甘草麻黄汤;2)麻杏甘石汤;3)桂枝去芍汤;4)麻黄汤;5)越婢汤。看单方各有证治,合一可为两解(内、外)而设,“内有热,外有寒”。太阳与阳明合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而无汗出者适用此方。
小柴胡汤: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生姜、甘草、大枣。小柴胡汤虽在临床上以“胸胁苦满”为主症,但以往文献及报道还划不出一个比较明确的应用范围,几乎中医各科都涉及本方,《伤寒论》条例所举主证只是其一小部份,一些杂病也以小柴胡为主剂。如:淋巴疾患,月经失调,精神失常及诸多炎证。血证都在其治疗范围。若再加减和变量应用所涉及面就更广泛了。有医用于肺结核,有医用于治耳、喉患。有用于治肿痛,治肝病肾病。在古方中使用频率最高,涉及面最广。
仲景论脉,可分为2形:1)状脉;2)势脉。
状脉中有分经、纬、反宣3项。浮、沉、迟、数、弱、弦、细、微、疾、促、洪、大为状脉。浮为三阳的经脉,沉为三阴的经脉。迟、数、弱、弦、细、微为三阴三阳(沉、浮)的纬脉。疾、促反应表里,洪、大宣示内外。
缓、紧、滑、涩通称为势脉,这4种脉势以病变不同常与经或纬脉交织出现,以示病程的转化[4]。
缓、紧是标志着病邪(邪指刺激机体生理活动改变的动因)侵入力量大小的2个脉象,通常初病时脉现缓,可知病邪力量尚微或未发展。病向愈,脉亦转缓。紧脉是病在发展中出现的脉象,发展趋向呈两面性。滑、涩是机体抗病力强弱的2个脉势,出现涩脉精力(能量)已经枯槁,机体所储能量已近耗尽,即所谓“虚证”病现危境。滑脉则象征抗病力尚强,病邪亦不弱,惟机体的代谢产物堵塞机体代谢过程通道,即所谓“实证”。伤寒高峰期大热大实证常有此脉。
诊断上以脉对证,以辨病位,如浮脉,病在表或向表。沉脉,病应在里或向里。再看之纬脉是迟是数、弱、弦、细、是微。反宣虽分4形,而实际上洪与大分不开,疾与促又颇近似。
无论何种疾病,没有2个经脉或2个纬脉也没有2个势脉同时并现于1个病体。《伤寒论》中多是一经一纬,凡浮就不会沉,迟则不能数,如:浮缓,浮紧,滑疾,沉紧,微涩,不是一经一势,即是一状一势,一纬一势的交叉显示疾病过程、阶段、形势。有必要了解的是白虎汤证“脉洪大”不是二脉同出,更不能视为同项并现之例,还有微细,微弱同是。洪作大,疾作促,亦无大差。或行文之便洪与大可视同一脉,洪:脉来大而鼓,洪与大相类。医家都熟之。论中有只举一脉的如滑脉,涩脉,促脉,浮脉,结脉,代脉。或为简称不一而定。脉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伤寒论》列出了几乎所有脉象。可见在汉以前祖国医学在此领域已形成正规化,理论化,系统化了。
读《伤寒论》可以清楚地体会到中医精辟的方,明晰的法。如何应用祖国医学的法与方,不是听说或搬书抄几个验方就能应战,而是要认真学习研究,“方法”一词就来源于中医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1]李培生,成肇仁.伤寒论[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2]汤本求真.皇汉医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3]刘毅.黄帝内经[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0.
[4]川越衡山,陈存仁.伤寒论脉式[M].上海:世界书局,1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