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P-HPLC法测定通脉颗粒中葛根素的含量
2012-04-01李君海王婷婷
李君海,徐 建,杨 波,王婷婷
(吉林修正药业新药开发有限公司,吉林 长春 130012)
通脉颗粒标准收载于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20册(标准号:WS3-B-0824-91),由川芎、葛根、丹参3味药材组成,具有活血通脉的功能,用于治疗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动脉硬化、脑血栓、脑缺血、冠心病、心绞痛等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原标准中未有含量测定项,因此本文采用高效液相方法测定了通脉颗粒中葛根素的含量,方法简单、快速、重现性好,可以达到全面控制通脉颗粒质量的目的。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UItimate3000 紫外检测器(德国戴安);安捷伦1200紫外检测器(美国安捷伦);Meltter AE240双量程电子天平(梅特勒-托利多仪器有限公司),AB204-E电子天平(梅特勒-托利多仪器有限公司);色谱柱:依利特 C18(250 mm×4.6 mm,5 μm)色谱柱。
1.2 试药 甲醇为色谱纯,水为重蒸水,乙醇为分析纯。通脉颗粒(由修正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提供);葛根素对照品(批号:110752-200511规格:20mg 供含量测定用)从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购入。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2.1 色谱条件 色谱柱:依利特C18(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甲醇-水(22∶78),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254 nm,柱温:30 ℃。理论板数按葛根素峰计算应不低于4 000。葛根素峰与其他杂质峰分离度不小于1.5。
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葛根素对照品约8.5 mg,精密称定为8.48 mg,置50 mL量瓶中,加30%乙醇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精密量取5 mL,置10 mL量瓶中,用30%乙醇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每1 mL含葛根素0.084 8 mg)。
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装量差异项下的本品,研细,取约1 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30%乙醇50 mL,称定重量,超声处理(功率150 W,频率40 KHz)30 min,放冷,再称定重量,用30%乙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2.4 阴性对照样品的制备 按处方称取除葛根外的各药,按其制备工艺制成空白制剂,再按“2.3”项下方法制成阴性对照样品溶液。
2.5 专属性试验 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供试品溶液及阴性对照样品溶液各5 μL,在上述色谱条件下,分别注入液相色谱仪。结果:葛根素与样品中其他组分分离较好(与相邻峰的分离度均>2.0),阴性对照样品在与葛根素对照品相同保留时间处未见吸收峰出现,表明阴性对照无干扰。
2.6 线性关系范围 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1、3、5、7、10、12、15、20 μL,按上述色谱条件分别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峰面积,以峰面积为纵坐标(Y),以进样量为横坐标(X)进行线性回归。标准曲线方程为Y=6.06X+0.0157 (r=1),结果表明:葛根素在0.084 8~1.69 6 μg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
2.7 精密度试验 取本品(批号:20100605),由不同人员、不同时间,使用不同高效液相色谱仪,按2.3项下方法制成供试品溶液,并按上述色谱条件操作,测定葛根素的含量。结果:葛根素平均含量为6.71 mg/g,RSD%=0.4%,表明精密度良好。
2.8 稳定性试验 精密吸取同一批供试品溶液(批号20100605)5 μL,分别于制备后0、4、8、12、18、24 h注入液相色谱仪中,测得葛根素峰面积。结果:葛根素峰面积平均值为48.479,RSD=0.17%,表明在24 h内样品的稳定性良好。
2.9 重复性试验 取同一批样品(批号20100605)6分,精密称定,按2.3项下方法制备供试品溶液,并按上述色谱条件测定葛根素含量。结果:葛根素平均含量为6.73 mg/g,RSD=0.28%,表明方法的重现性良好。
2.10 加样回收率试验 精密称取已知含量同一批号的样品(批号20100605,葛根素含量6.73 mg/g)0.5g,共6分,分别精密加入葛根素对照品溶液(0.376 mg/mL)8 mL。按2.3项下方法制成供试品溶液,并按上述色谱条件测定葛根素含量,计算回收率。结果供试品中葛根素的平均回收率为97.47%,RSD=1.00%,此方法准确可行。
3 讨论
3.1 流动相的选择[1]曾考察了以下流动相系统:甲醇-水(25∶75)、甲醇-水(22∶78)进行比较,结果以甲醇-水(22∶78)为流动相,系统参数最佳。
3.2 系统适用性实验考察 分别采用了3根不同品牌色谱柱(依利特-C18柱、Thermo-C18柱、Welch naterials-C18柱)进行试验,结果表明系统适用参数符合要求。
[1]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