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手足发凉的中医药治疗

2012-04-01辛永洙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温煦肾阳心火

辛永洙

(和龙市中医院,吉林 和龙 133500)

中医认为,手足发凉归属于“肢厥”范畴,《伤寒论》云:“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实证的“厥证”有寒热之分,寒证乃由阴寒内盛,阳气衰微不能达于四末所致,热证系由热盛伤津,热邪阻遏,阳气不能外达四肢所致[1]。所以手足发凉并非单指是一种疾病,而是提示人体阴阳气不相顺接的一种症状,引起手足发凉的中医证型有肾阳虚衰、脾胃虚寒、肝气郁结、血虚寒凝、热邪闭遏等,分析如下。

1 肾阳虚衰

肾阳称“命门之火”“真火”或“真阳”,具有温煦、运动、兴奋和化气的功能,肾阳到五脏,则发五脏之阳气,促进脏腑的温煦、推动功能,为人体阳气之根本,可以说是人体热能的源泉[2]。明代张介宾在《类经图翼·大宝轮》中特别强调说:“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如果肾阳不足,人体得不到阳气的温煦,常伴有畏寒肢冷、腰酸、精神萎靡、下利清谷、夜尿多、脉沉微、舌淡胖等。由于手足处于人体的末端,是阳气不易到达之处,所以阳气不足更容易出现手足发冷发凉。治宜补肾助阳、温中散寒。可选用金匮肾气丸、右归丸、附子理中汤之类。

2 脾胃虚寒

脾胃虚寒是由脾阳虚衰、失于温运、阴寒内盛而致。本证多因脾气虚衰进一步发展而成,也可因饮食失调,过食生冷,或因寒凉药物太过,损伤脾阳,或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火不生土而成。长期脾胃虚寒,运化不足,阳气不易滋生,难以输布四肢末端,可引起手足不温。同时可兼有纳少腹胀或腹泻,腹痛喜温喜按,肢体浮肿,水湿下注,女子白带清稀量多,舌质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等。治宜温中健脾。可选用理中汤、补中益气汤等加减。

3 肝气郁结

情志抑郁,肝气郁遏在内,阳气不能四布,可出现手足厥冷。兼有神情抑郁、善太息,胸胁满痛,苔白脉弦。治宜疏肝解郁,宣达阳气。可选用四逆散、柴胡疏肝散等加减治疗。

4 血虚寒凝

多见于失血、月经失调患者。血弱不能充养四肢,加之感受寒邪,会使血液循环凝滞变慢,影响阳气外达四末,不仅会出现手足冰凉,还可有头晕,面白,肢麻体痛,经量少色暗,舌淡瘀紫等症。治宜养血散寒,温通经脉。可选用温经汤、当归四逆汤等。

5 热邪闭遏

升降出入是气机的基本形式,热邪闭遏,气机不畅,阳气郁遏在内,不能外达四末,可引起手足发凉。

5.1 里热外寒 即热结胃肠之里热炽盛证,一方面可见到口渴欲饮,腹满硬痛,大便秘结,小便黄等实热症状,同时又因阳气被郁,不能四布,则可见面色苍白,四肢逆冷,精神萎顿等状似虚寒的假象,即如《景岳全书·传忠录·虚实篇》所说:“大实之病,反有羸状”。而且阴阳失调病理变化中阳盛格阴的机制,也充分说明了里热外寒现象。治宜清热生津,透邪解郁。可选用白虎汤加柴胡、枳实等疏肝解郁,透邪外出的药物。

5.2 上热下寒 《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升已而降,降者为天;降已而升,升者为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认为心火必须下降于肾,肾水必须上济于心,这样心肾之间的生理功能才能协调,称为心肾相交,水火既济。若火盛于上,阳气不能下达,则水火不相交通,出现阳虚于下而心火独旺于上之证,表现为心烦少寐,多梦汗出,腰以下发凉,小便余沥,舌红,脉数。治宜泻心火为主。可选黄连阿胶汤加减。

[1]赵立军,金东明.从休克谈厥脱辨治[J].吉林中医药,2008,28(11):849.

[2]钱洪爽,沃兴德.肾阳虚证本质的中西医结合研究[J].吉林中医药,2010,30(4):298.

猜你喜欢

温煦肾阳心火
凭眺青海湖
猪年生人终之气运气养生
牛年生人终之气运气养生
中医导引法——八段锦(四) 摇头摆尾去心火
肾阳不足的药膳疗法
借我来路星辰
由“三焦气化”浅议“治下焦如权”之法
问询
补肾不只改善性功能
OntheapplicationofAntConcinpre—translationofmach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