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妙萆 饮治疗湿热蕴结型痛风32例疗效观察
2012-04-01张程悦指导
张程悦,指导:汪 悦
(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 南京 210029)
痛风是由于遗传性或获得性病因而导致嘌呤代谢障碍和血清尿酸持续升高所引起的疾病,其中痛风性关节炎最为常见,起病急剧、反复发作,主要表现为关节红、肿、热、痛及活动受限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饮食结构的改变,痛风的患病率在逐年上升。近年来,笔者运用四妙萆 饮治疗痛风性关节炎32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32例病人均来源于2010年6月-2011年9月江苏省中医院内科门诊,男28例,女4例;年龄22~81岁,平均年龄48.4岁;病程3 d~20年。其中急性痛风性关节炎7例,痛风发作缓解期24例,痛风石1例。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参照美国风湿病学会1977年制定的痛风诊断标准[1]。中医证型诊断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辨证为湿热蕴结证。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ASS 11.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治疗前后的疗效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2 治疗方法
以四妙萆 饮为基本方进行治疗。基本方:苍术10 g,黄柏10 g,川牛膝10 g,薏苡仁15 g,萆 20 g,车前子15 g,泽泻15 g,茯苓15 g,秦艽10 g,山慈菇15 g,玉米须20 g,百合10 g,连翘10 g。红肿疼痛明显加金银花10 g,虎杖10 g,蜈蚣3条;痛风发作缓解期加党参15 g,白术15 g,生地黄10 g,淫羊藿10 g 。每日1剂,水煎300 mL,分早晚服,1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应注意饮食调理及适当休息,避免高嘌呤饮食如海鲜、动物内脏、豆类等,严格戒酒,鼓励多饮水等。
3 疗效标准与结果
3.1 观察指标 1)疗效指标:对比治疗前后患者关节疼痛、红肿等症状的缓解程度,记录治疗前后血尿酸值变化。2)安全性指标:记录血常规、肝肾功能变化。
3.2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评定。显效:关节红肿疼痛消失,局部无明显异常,活动自如,血尿酸值降到正常范围;好转:关节红肿热痛减轻,血尿酸值下降,但未到正常范围;未愈:关节红肿热痛症状改善不明显,活动受限,血尿酸值未下降。
3.3 治疗结果 显效8例,好转21例,未愈3例,总有效率90.6%。血尿酸值治疗前(537.800±83.546) μmol/L,治疗后(488.494±83.786) μmol/L,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治疗前后患者血常规、肝肾功能均未见明显异常改变。
4 讨论
痛风是慢性嘌呤代谢障碍所致的慢性异质性疾病,反复发作的痛风性关节炎是最主要的临床表现,且痛风患者常存在一种或多种并发证,常见的有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严重危害了人们健康。关于痛风的治疗,目前尚无根治办法,治疗的目的主要是控制痛风性关节炎发作、缓解临床症状,降低尿酸值。西医对本病的药物治疗,虽初效明显,但不良反应较为明显,采用中医药治疗,疗效较为肯定,不良反应小,有一定的优势。中医学认为,痛风因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关节疼痛而属“痹症”范畴,又称“白虎历节”,多由于饮食失宜、外邪痹阻、脾失健运、肾失升清降浊、痰瘀沉积导致肢体、经络、肌肉痹阻不通,其中最主要的病因为:脾运失调、内生湿热,肾蒸腾无力、湿浊排泄不畅[3]。
笔者运用四妙萆 饮治疗则充分考虑到现在饮食结构习惯的改变以及患者所处地区气候特点,以清热通络、泄浊化湿为法,治疗痛风湿热蕴结证。四妙萆 饮以四妙散(黄柏、苍术、牛膝、薏苡仁)、百合、连翘清热利湿,茯苓、萆 、车前子、泽泻、玉米须利水渗湿、泄热化浊,秦艽祛风湿,舒筋络,山慈菇消肿散结。急性发作期,加用金银花、虎杖、蜈蚣等,重在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并通过利湿泄浊法促使湿热毒邪排出。慢性缓解期,以脾肾两虚为本,故以健脾益肾,泄热化浊为治疗之法。诸药合用,标本同治,使患者血尿酸值降低,关节疼痛、肿胀等临床症状明显缓解,临床应用1~2个疗程,疗效满意,无不良反应。
[1]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风湿病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20,123.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30-31.
[3]蔡宏瑜.躬身师法学仁术:痛风性关节炎中医病机及诊治探析[J].吉林中医药,2007,27(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