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陆为民主任医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经验

2012-04-01梅雨玫指导陆为民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嗳气反流脾胃

梅雨玫,指导:陆为民

(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 南京 210007)

陆为民,江苏省中医院消化科主任医师,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从医20余年,师从徐景藩、单兆伟教授,对中医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慢性萎缩性胃炎及其癌前病变、功能性胃肠疾病、慢性腹泻、慢性肝胆疾病等有丰富经验。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 geal reflx disease,GERD)为临床常见的上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是指过多的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不适症状和(或)疾病,根据内镜下食管黏膜损伤情况,分为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和糜烂性食管炎,临床表现为反酸、烧心、胸骨后不适或灼热疼痛、反食等,有的患者还伴有口中酸苦、咽堵不适异物感、胸院胀闷、吞咽梗噎不顺等,胃食管反流还可引起慢性咳嗽、咽喉炎、哮喘等食管以外的组织损害。据北京、上海两地的流行病学调查,我国GERD的患病率达5.77%[1]。该病多反复发作,迁延难愈,严重者影响患者生活及工作质量。中医学根据该病主症多将其归于吐酸、嘈杂、噎嗝、胸痹等病证范畴[2-3]。

1 3病结合,疾病明

陆主任认为,认清疾病首先当把握疾病的病位、病机及病因。

1.1 病位 本病虽病位在“食管”,而脏腑中未及食管,从解剖学上来看,食管上接口腔,下连胃腑,是消化道一个重要器官,且《内经》有“脾开窍于口”的论述,从经络上讲脾经循于食道,所以食管的脏腑归属应与脾密切相关,而脾与胃脏腑相关,脾主升,胃主降,脾胃是气机升降之枢纽,升降失常则出现呕吐、嗳气、泛酸、胃痛、便秘、腹泻等诸多症状或疾病。土木相关,五行言木克土,脾胃虚弱,使肝气易乘,或肝气失疏或疏泄太过,横逆克犯脾胃,木乘土,使脾胃更虚,乃至脾胃升降失常,清气不升,浊气不降反逆于上,则诸症出。可见本病病位在脾胃,与肝脏有关。

1.2 病机 脾胃虚弱,升降失调,浊气上逆,郁阻胸膈。

1.3 病因 本病多由饮食、情致及六淫诸邪内阻,导致脾胃虚弱。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腻或暴饮暴食或持斋淡薄等,以致脾胃受损,腐熟无能,运化无力,痰浊内生,阻滞气机,升降失常而发病。情志失调,忧思伤脾,脾气郁结,运化无力,聚而成痰,逆而不降阻于食道,或郁怒伤肝,肝失疏泄,横逆犯胃,使脾胃虚弱而发病。外感六淫,尤湿邪易于困脾,清阳被困,升降失调,浊气不降,则发为本病。如若素体脾胃虚弱,又使诸邪更易侵扰致病。

2 3型论治,脾胃先

陆主任根据多年的从医经验总结,将本病分为脾虚气郁、痰热内蕴、痰气交阻3个证型,确立了以健脾和胃为主,佐以理气、清热、化痰诸法求同存异 ,于细微之处,精心辨证。

2.1 脾虚气郁证 因情志失调,忧思伤脾,脾气郁结,脾失健运,清扬不升,浊气上逆,土虚肝木易乘,精神心理因素异常同时又可导致肝失疏泄,肝郁气滞,肝气横逆克犯脾胃,脾胃受损,则脾失升清,胃失和降。土虚木易乘,木强克土。症见:嗳气频多,食后嗳气而见食物反流,胸闷,舌苔薄白,脉象细弦或正常,情志不畅或烦劳紧张后症状尤著。故陆主任采用培土补气并配合以疏泄理气法,拟六君子汤+解郁合欢汤加减(太子参、炒白术、茯苓、炙甘草、炒陈皮、法半夏、佛手、鸡内金、合欢皮、郁金、柴胡、炒白芍、茯神、橘皮、柿蒂)。

2.2 痰热内蕴证 饮食、情致及六淫等致脾胃受损,运化无力,痰浊内生,聚而化热,或肝郁气滞日久化热,热扰脾胃,加之土虚木易乘,故热邪阻滞气机,脾胃升降失常而发病。肝气不疏,痰湿内生,兼有郁热。症见嗳气多,反酸,食物反流,口干或兼口苦,舌红苔黄,脉象稍弦或数。故陆主任培土以治本,配合清泄肝胃之热法,拟六君子汤+化肝煎加减(太子参、炒白术、茯苓、炙甘草、法半夏、炒陈皮、青皮、炒白芍、浙贝母等)。

2.3 痰气交阻证 脾气郁结日久,失于疏布津液,聚而成痰,或脾失健运,不能运化水谷,中土湿滞,而致痰气交阻,阻滞气机,脾胃升降失常而发病。症见咽中不适,如有异物,胸闷,或胸骨后不适,舌苔薄白,脉稍缓,常和情绪不佳有一定关系。故陆主任健脾和胃以治本,佐以化痰散结法。拟方四君子汤+半夏厚朴汤加减(太子参、炒白术、茯苓、炙甘草、炒陈皮、法半夏、厚朴、枳壳、苏梗)。

此类病患,一般病程较久,症状较多,用药亦须随症加减。若出现心脾两虚,心神失养,配合以小麦、大枣甘缓养心;嗳气多者,配合刀豆壳、旋复花、代赭石等;大便干结者,配大黄通便;病程日久乃至血瘀,舌质紫暗,胸骨后刺痛,配生地黄、川芎、桃仁、红花以活血化瘀;进食梗咽不利者,由于阴虚失润、食管燥结,可用石斛、玉竹、麦门冬等养阴润燥;另外胸膈痞满较著,饮食难下者,又可佐以鹅管石、小通草、橘络以达宣统食管之效。

3型主方均以健脾和胃之“六君子汤”为先导以治本,且现代药理证实健脾类中药具有抗乙酰胆碱及抗组织胺作用,故而不仅能抑制胃酸分泌,还可促进食管蠕动,改善微循环,促进炎症吸收及组织修复,配合疏肝、理气、化痰等法求同存异,临床之时,屡获良效[4-5]。

3 3法协作,病患愈

陆主任认为本病除需上述药物治疗外,必须配合情志疏导以及生活起居调摄,3方面结合,综合治疗,方能达到良效。应给予病患精神上的宽慰,鼓励病人保持乐观情绪,力戒躁怒、抑郁,树立治愈的信心,医生的态度对病人十分重要。饮食方面需规律,不能暴饮暴食,以软食为主,细嚼慢咽;避免刺激性食物或容易使食管受到损伤的食物,如烟、酒、浓茶、咖啡、辛辣、生冷、过热、过硬、油炸、粗糙食物。睡眠时将床头抬高约30 °,以减少夜间反流。凡食管有炎症、溃疡者,当嘱患者糊剂卧位服药,力求使药物在食管稍稍停留,对黏膜直接起作用。

4 病案举例

陈某,女,50岁。2010年1月20日初诊。主诉:上腹部胀满不适半年余。患者半年前因母亲去世而过度伤心、情绪抑郁,且不欲饮食,后则出现上腹部痞胀不适,嗳气频作,并伴有食后嗳气而致食物反流,偶觉胸闷,经相关检查排除心肺疾病,胃镜检查示:反流性食管炎A级,未服用任何药物治疗。遂于陆主任处就诊,症见患者神情焦虑,上腹部胀满,伴胸闷心慌,频频嗳气,嗳气后反食,不欲饮食,厌食油腻,大便日行1次,质软,舌苔薄白,脉象细弦。诊为:胃食管反流病(气郁证)。治以健脾和胃,疏肝解郁。方用:六君子汤+解郁合欢汤加减。太子参15 g,炒白术10 g,茯苓25 g,炙甘草3 g,炒陈皮10 g,法半夏10 g,佛手10 g,鸡内金10 g,合欢皮15 g,郁金10 g,柴胡6 g,炒白芍15 g,茯神25 g,橘皮6 g,柿蒂15 g,焦山楂15 g,焦六曲15 g。并嘱患者放松心情。方进3剂,嗳气、反食等症不显。药已中病,效不更方,续服2周。腹胀、胸闷等余症亦消,且食欲明显好转,工作生活已恢复常态。门诊随访2个月,病情稳定,未见复发。

[1]潘国宗,许国铭,郭慧平,等.北京、上海胃食管反流症状的流行病学观察[J].中华消化杂志,1999,19(4):223-224.

[2]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3]单兆伟.徐景藩论治食管病经验[J].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病杂志,1994,2(1):41-42.

[4]刘沈林,马明深.江苏省中医院中医临床家[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5]曹婷婷.胃食管反流病中医研究概况[J].吉林中医药,2009,29(6):547-548.

猜你喜欢

嗳气反流脾胃
嗳气不断,需要好好调理
好脾胃 养出来
脾胃失调该如何调理
李郑生论治嗳气经验
脾胃升降平衡才健康
脾胃气滞多因肝胃不和
8个月的胃酸反流经历 苦难终于熬出头了!
总是打嗝,是不是胃肠有问题?
了解胃食管反流病(GERD)
中西医结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