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作孚乡村建设成就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2012-03-31常青青
常青青
(西华师范大学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2)
长期以来,农村问题一直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核心问题,因此,农村的建设历来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尤其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涌现出了一大批身体力行从事乡村建设的有志之士。据统计,当时从事乡村建设的人有600余人,共建立了1000余处试验基地[1]。其中贡献最大的有梁漱溟、晏阳初、卢作孚三人,被誉为民国乡村建设运动的三杰。关于梁漱溟和晏阳初等人的乡村建设思想与实践的研究已较成熟,但卢作孚的相关研究却较为逊色[注]专题研究卢作孚的乡村建设的论著不多,主要有刘重来教授的《卢作孚与民国乡村建设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和王安平《卢作孚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述论》(《社会科学研究》1997年5期)的文章。近年来出现了数篇以卢作孚为研究对象的硕士论文,但研究内容多为教育、民生公司等方面。。笔者通过研读相关文献,发现卢作孚的乡村建设思想和实践不仅在当时作用巨大,对当今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有很大的启迪价值。
一、卢作孚的乡村建设思想及实践
卢作孚1893年出生于四川省合川县(今属重庆市)乡下一个农民家庭。幼时家庭生活困顿,对农村生活有深刻的体会,这为他日后坚持从事乡村建设埋下了种子。1921-1922年,卢作孚在杨森的支持下担任永宁道尹公署教育科科长,在任职期间,卢作孚主持了泸州的“新教育”活动,为开启民智做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1924-1925年又赴成都建设“民众教育馆”,事业刚有起色却因杨森的军事失利而夭折。1927年他担任四川嘉陵江三峡峡防团务局局长,从此开始了他在北碚一带的乡村建设实践。在其他地区的乡村建设运动因抗战爆发而不得不终止的时候,他的乡村建设却得以继续进行,将名不见经传的北碚场建设为中国城镇建设的典范,受到梁漱溟、晏阳初、黄炎培等人的高度赞扬,而卢作孚本人也得以卓然立于乡村建设家之林。
(一)乡村建设思想
卢作孚的乡村建设思想主要见于他的《两市村的建设》《乡村建设》[2]、《四川嘉陵江三峡的乡村运动》[3]三文中,第一篇文章写作较早,其系统的建设思想尚未形成,而后两篇文章是其乡村建设思想和实践的集中体现,对于系统总结其乡村建设成就价值很大。王安平和刘重来先生的论著对此已做了较详细全面的介绍。为方便行文,在此根据笔者的理解重新简单归纳如下:
1.教育方面。与其他乡村建设家一样,卢作孚也认为教育是立国之本,“乡村第一重要的建设事业是教育”,[4]只有开启民智才能改变乡村愚昧落后的局面。他把教育分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两类。对学校教育而言,主张根据适龄儿童的数量设立相应数量的学校,并认为建学校之前要培养教师,教师待遇要够养活一家人,学校的地理位置要方便孩子上学,设施要简单实用,在教学理念方面强调引导式教学,养成儿童获得知识的能力,训练学生的各种行为能力和艺术欣赏能力。社会教育首先要普及到市场,乃至农民家中。想方设法使人们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可以接受到科学文化的教育和熏陶。
2.经济方面。卢作孚对乡村的经济落后深有感触,他认为要改变这种现状,首先需要做资源、资本、生产力等方面的调查,摸清资源情况后再做具体规划。农业方面,卢作孚提出设置气象台,建立农事试验场和苗圃,修建公共水利设施,改良副业,加强技术指导等等想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还建议设立农村银行,以解决农民资金不足的问题。
3.交通方面。在卢作孚眼中,交通一词包括通常意义上的交通和通讯两方面。交通方面要修路和经营好河流,其次要加强通讯建设,即他所谓的“传话的交通事业”,包括邮政和电话两方面,“能够在远距离立刻听着而且立刻回话”的电话机要多安装,至少每个乡镇都要有,他甚至认为这不仅是便利的需要,甚至是保障“一般人民以说话的权利”。[5]
4.治安方面。针对当时社会治安恶化的现象,他认为只有秩序好了才能开展其他方面的建设,秩序是根本。具体做法是要武力民众化,稽查奸尻,防止游氓的产生。
5.卫生方面。一方面要设置医院,同时要加强教育,培养人们讲究卫生的习惯。卢作孚为此还专门提及厕所、垃圾、污水等方面的处理办法,最终目的是要家家户户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
除此以外,他还专门谈及乡村的政权组织问题。按他的设想,每个乡设置相应的教育委员、经济委员、卫生委员,负责上述各项事宜,乡镇长就是委员长,主持一乡镇的全部事宜。乡镇长之下还有闾长和邻长负责小范围的事宜。上述各种人选可以由各级人民代表会议选举产生或由上级遴选指派。
(二)乡村建设实践
卢作孚在《乡村建设》第一章“自治的意义”中举了改良街道和种牛痘两件事情来说明传统思想之顽固。不过卢作孚的过人之处在于其缜密的思维和过人的魄力,正如他在《乡村建设》末尾所说“我们对于任何事业,事前应有精密的计划,事后应有精密的整理”。[6]卢作孚在全面推进乡村建设之前,首先做了如下准备工作:
1.肃清匪患,保障平安。卢作孚任峡防团务局局长之前,嘉陵江三峡(泛指从北碚到重庆嘉陵江沿岸地区的北碚、合川、璧山、巴县等地)匪患猖獗,民众不堪其苦。卢作孚上任伊始就组织起武装力量,训练士兵,广泛宣传发动群众,主动出击。一方面利用武力镇压,一方面分化瓦解,短时间内该地区的匪患即告清除。
2.网罗、培养人才。人才奇缺是当时一个突出问题。对于特殊人才,他想方设法去找,不少国内外专家被他网罗其中,如法国昆虫学家傅德利、丹麦铁路工程师守而慈、留学工程师唐瑞五等。对于普通人才,他则通过训练和招考的办法解决。他先后培训本地青少年500余人成为“少年义勇军”和警察,这些人日后在保障治安、宣传教育、标本采集等诸多方面成为了卢作孚可信赖的力量和事业的保障。
3.解决经费和场所问题。卢作孚所在的峡防团务局经费并不充裕,但他又不愿增加百姓的负担。卢作孚采取的措施是拆掉当地的各类庙宇用作公共设施场地。他派遣学生队一夜之间拆掉了北碚的关帝庙、城隍庙、天上宫、禹王宫等等庙宇,将其改造为博物馆、图书馆、织布厂和医院等。虽然当时遭遇很大阻力,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也就渐渐认可了卢的做法。卢作孚通过此举不仅解决了经费和场所的问题同时还极大地改变了民众的落后观念。
至此,乡村建设的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就绪。卢作孚根据北碚一带的自然、人文情况制定了建设目标:将北碚建设成为生产之地、文化之地和游览之地。为此卢作孚主要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改善交通和通讯。当时的北碚,除嘉陵江水路可以通船外,公路和铁路都没有,也没有通电,更没有电报事业。在卢作孚的牵头下,北碚和合川的一些煤业老板集资修建了一条八公里半的窄轨铁路用以运煤。璧山县的宝源煤矿开凿了一条小运河以木船运煤。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卢作孚还在北碚至重庆、合川等地以及北碚各乡镇之间架设电话线,而当时重庆、成都还没有通电话。
2.兴建公共文化、医疗、体育场所,开展文化体育活动。卢作孚深刻地认识到当时百姓思想文化的愚昧和落后,他曾在《四川嘉陵江三峡的乡村运动》一文中举出多个例子,此不赘述。他进行的文化和公共事业有如前所述拆庙建博物馆、医院、图书馆等,还有修建公共运动场,创建嘉陵江报馆,免费种植牛痘、提供清洁水源等。此外他还修建了综合性体育场,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群众体育比赛。
3.民众教育。实施民众教育,开启民智是卢作孚毕生的追求。为尽快提高民众科学文化素质,卢作孚可谓绞尽脑汁,几乎达到无所不用其极的地步。如把报纸、宣传图片贴到各个公共场所,把扫盲学校建立到农民家中和茶馆、船上,趁赶集人多时放电影、幻灯、展览等等。为此他动员了大量人员进行民众教育,甚至有时自己还要亲自讲解幻灯片内容。后来,他还在北碚建立了中国西部科学院,开展了大量科学研究工作。
在卢作孚的努力下,北碚的教育得到快速发展。到1936年,北碚已有两级小学(即完小)4所,初级小学14所,学生1 300人,入学率为21%。到1945年,儿童入学率达到了80%[7]。这么广的普及程度在当时全国范围内也是很高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47年12月特派代表来北碚考察,次年2月,该组织定北碚为“基教实验区”,充分肯定了北碚民众教育[8]。
二、卢作孚乡村建设思想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一)领导的重视及人格魅力
1.求真务实精神。卢作孚《怎么样做事——为社会做事》一文由许多警句组成,既是对自身的勉励,也是自身的感悟,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做事的态度。“我们应一致反对的是空谈,应一致努力的是实践”[9],在北碚火焰山营房墙上写着他的话:“忠实地做事,诚恳地对人”[10]。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做事有两要着: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卢作孚在乡村建设进行之前,已有了周密的部署,首先是清除实施障碍,整顿社会秩序,准备人才和场地。然后经济建设、民众教育、卫生建设、交通建设等各项工作同时推进,多管齐下。虽然头绪繁多,一切都从零开始,但短短的时间内,各项事业都取得了明显成效。
卢作孚当时面临的乡村建设任务显然比今日繁重得多,但他能让百姓很快从严重抵触到衷心拥护,乡村面貌迅速变样,成为全国的楷模。显然,这是与卢作孚求真务实的精神分不开的。
对比我们现在某些地方领导,片面追求政绩和GDP数字,搞了不少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面子工程。以笔者亲眼所见,一些地方仅仅选择交通方便,底子较好的地方作为新农村建设的试点,修公路、拆旧房建新房,修建水利设施和体育设施。从表面看,确实显得村容整洁、乡风文明。但这种树立起来的典型却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生产、生活以及村民自治等方面依然如故。这还是所谓典型的情况,其余广大偏远农村则无人问津,难以享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的阳光雨露。
此外,不少地区模仿成风,不根据自身的资源、交通、历史等条件制定发展方向,结果事倍功半,效益低下,百姓怨声载道。卢作孚曾说“无论做什么事,事前贵有精密的计划,事后贵有精密的整理”。在制定乡村建设方案之前亲自进行了详细的调查,摸清了资源状况, 在乡村建设过程中,他随时总结经验教训,每天都要对当天的工作进行总结,正是这种求真务实的作风才保证了其事业的顺利开展。
2.身先士卒、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1927年初到北碚时,卢作孚看到街道又肮脏又阴暗,下决心整治,但居民已经习以为常,并不支持工作。在清理街心淤泥时,卢作孚身先士卒,跳入沟中,挖刨疏浚。在他的带动下,学生们和一些居民积极投入除污行列,多年未经疏浚的臭水沟最终被清理得干干净净。在建设北温泉时,他亲自率士兵一起劳动。在架设电话线时也与同仁一起在外风餐露宿,栉风沐雨。
卢作孚说:“我们应努力于公共福利的创造,不应留心于个人福利的享受”[11],确实,卢作孚一生勤俭,不追求物质上的享受,即便是在最后的遗言中,也要求民生的股票全部归国家,借用民生的家具一律归还,住民生的房屋一律交出归还。
黄炎培先生与卢作孚交情甚深。他在一篇文章中介绍说:“民生公司,卢先生是总经理,员工共有六千多人,他们每年分红的方法,把六千多人分做五级,不问职位高低,薪水大小,但按他劳逸和功过,列入某级。如系第一级,应得花红若干,总经理这样,水手仆役也是这样。所以去年卢先生分红得四十九元几角,列入第一级的水手仆役每人所得也是四十九元几角。这样实行平等,怕民生以外,还不容易找第二个公司吧!”[12]
毋庸讳言,我国现在搞事业,领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样要注意到这个国情。因此,加强对领导的教育、考核、监管和奖惩十分必要,避免出现政绩工程,甚至贪污腐败,真正做到全身心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
(二)关于乡村建设的具体思想和做法
乡村建设头绪繁多,传统意识和既得利益者所造成的阻力很大,要想成功开展难度着实不小,但卢作孚的一些思想和做法可以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借鉴。
1.乡村地位的认识和乡村建设的意义。卢作孚从政治、教育、经济三个方面阐述了乡村的重要地位,抨击了当时只重城市不重乡村的现象。语言浅显易懂,但结论却入木三分。他说:“如果仍是持续不断地重视城市而不重视乡村,必更有一危险的问题,便是:促成人口集中城市。”这样就会形成欧美国家已经出现的城市问题。卢作孚的这些认识虽然是80年前提出的,但在今日看来依然有其现实意义。新中国成立以后,城乡二元体制造成了城乡对立和城乡差别的进一步扩大。目前虽然我国的城市化率只有50%左右,但城市病在许多地方已经十分明显。人口拥挤、资源匮乏、交通堵塞、污染严重等问题不仅存在于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特大城市,在不少中小城市也已经出现。尤为糟糕的是,目前的政策导向仍在倾向于城市,对农村的重视雷声大雨点小,缺乏实质性的长远规划和行动。
关于乡村建设的意义,卢作孚说:“我们要提倡的事业意义却不同,在消极方面是要减轻人民的苦痛,在积极方面是要增进人民的幸福。怎么样减轻苦痛呢?是要他们少些骚扰,少些病痛,少些天灾,少些强力的压迫,少些不该有的负担。怎么样增进幸福呢?是要他们多些收获,多些寿数,多些知识和能力,多些需要的供给,多些娱乐的机会”。建设和谐社会不同样需要增进人民的幸福吗?增进人民的幸福才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的,而不是做一些漂亮的表面文章、政绩文章和GDP数据。
2.乡村教育。卢作孚在教育方面倾注了很多心血,虽然他自己的正式学历仅为小学,多数知识是自学得来的,但他善于思考,注重从对方立场考虑问题,所以他提出的很多教育思路现在看来都是非常先进的,至少是适宜的。比如学校的设置,他说:“设置学校的第一要事在选择适宜的地力。求便利周围就学的小孩子。”这些年农村流行农村中小学撤并工作,将一些长期存在的便利孩子上学的学校撤销并入中心校,美其名曰建设达标学校和便于管理,实际上给偏远地区的孩子上学带来了交通上的极大不便,增加了他们负担,占用了更多在路上的时间,同时增加了安全隐患,最终导致更多的学生辍学。关于教育,卢作孚还有很多具有真知灼见的认识,学术界已做了不少探讨,此不赘述。
3.交通和通讯建设。我们都熟悉一句口号“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话当然不错,要摆脱农村传统自给自足的现状,必须加强交通建设,让村庄不再闭塞,让村庄与外界更好地融为一体。在现代社会,通讯业迅猛发展,手机和电话已经基本普及到每个家庭。但互联网在农村的铺设还很不理想,这主要源于现在乡村的人员多数岁数大,文化水平低,视电脑和网络为畏途,因此使用的积极性不高。而网络公司又觉得在广大农村建设网络投入高回报少,因此也缺乏激情。
卢作孚为了修路,动员了一些企业老板出资。我们现在修路的出资人一般是这样的:城市和一些跨区域的大型工程多数由国家或企业投资,至少一般百姓是不出钱的。目前,高铁、高速公路修得不亦乐乎,城市的道路建设也红红火火。但乡村公路的修建情况却完全不同。国家一般是不出资或部分出资,剩余部分由农民自己出钱出力,实际上基本上是以农民为主体进行修建的。据笔者在四川的了解,农民出资的数额大体在每人数百元,一家三口动辄就要上千元,有的还要两、三千元,因此筹资的压力非常大。政府资金缺位的结果是乡村公路成了被遗忘的角落。没有公路,农民脱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农村实现可持续发展等都将是一句空话。
4.体育和卫生建设。体育设施即使在当今的农村仍然是一个稀奇事物,除学校内或政府大院,其他地方难觅体育设施踪影,农民们唯一的体育活动大概是散步。笔者认为,设置一些简单的公共体育设施并不需要花太多的钱和场地,对地方政府而言,只要真心想解决应当不是难事。卫生方面,中国农村的卫生事业取得较大的成就是在1965年毛泽东发表“6.26”讲话以后,当时许多城里的医生下放农村,农村也建立起了赤脚医生制度。时过境迁,今天农村医疗卫生事业面临着诸多新的困境,在医疗设施、人才等方面都有许多需要克服的问题。因此,在新农村建设的时候,同样需要重视医疗卫生事业,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真正让百姓“多些寿数”。
前文对卢作孚先生在乡村建设思想和实践进行了简略的梳理,据此提出了一些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启示。事实上,卢作孚的思想广博而深邃,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深入挖掘。真心希望卢作孚先生心目中的“可爱的乡村”[13]不再是遥远的梦想,而是不久将来的现实。
[参考文献]
[1]申学锋.“乡村建设运动”的三种模式[N].中国财经报,2007-3-13:7 .
[2]罗中福.卢作孚文选[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62-77.
[3]罗中福.卢作孚文选[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196.
[4]罗中福.卢作孚文选[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65.
[5]罗中福.卢作孚文选[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72.
[6]罗中福.卢作孚文选[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77.
[7]周永林,凌耀伦.卢作孚追思录[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1:479.
[8]吴洪成,郭丽萍.教育开发西南——卢作孚的事业与理想[M].重庆:重庆出版社,171.
[9]罗中福.卢作孚文选[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33.
[10]赵晓铃.卢作孚的梦想与实践[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52.
[11]罗中福.卢作孚文选[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36.
[12]黄炎培.蜀道·蜀游百日记[M].上海:开明书店,1936:114-119.转引自张守广.卢作孚年谱[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285.
[13]罗中福.卢作孚文选[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68.
[14]王辉.抗战前后重庆城市重大交通规划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