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蚕桑品牌建设的调研和思考

2012-03-31游启许

蚕桑茶叶通讯 2012年5期
关键词:阳春市蚕农蚕茧

游启许

(广东省阳春市决策咨询和政策研究室 529611)

阳春市于2005年被中国经济林协会命名为“中国蚕桑之乡”。这个称号对促进阳春市蚕桑生产,带动农业品牌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中国蚕桑之乡”品牌现状

1.1 阳春市蚕桑品牌的由来

蚕桑是阳春市一项有着资源优势和地域优势的传统产业。改革开放以来,阳春市把蚕桑生产作为农业主导产业来抓,至1984年,阳春桑园面积达到11 556亩,生产蚕茧717t,成为广东省蚕桑生产十大基地县之一。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把蚕桑列入特色农业来发展,壮大了蚕桑的生产规模。从1998年起,阳春市蚕茧生产量连续多年位居广东省第一位。为了进一步做强做大阳春市蚕桑业,打响阳春市蚕桑品牌,市委、市政府于2005年向中国经济林协会申报“中国蚕桑之乡”,并于当年12月成功荣获这一品牌称号。

1.2 品牌效益初步显现

获得“中国蚕桑之乡”品牌以来,品牌效益初步显现,据统计,2011年全市桑园面积达13.8万亩,产茧量达2.77万t,总产值约7.8亿元,占全市农业总产值9.2%,全市农民种桑养蚕实现人均收入1 100多元。良好的经济效益带来良好生态、社会效益。一是打造了一批蚕桑专业镇。全市蚕桑种植主要分布在14个镇(街道),桑园面积1万亩以上的专业镇有合水、岗美、陂面、河口、潭水、春湾镇和春城街道办事处,其中合水镇面积达2.8万亩,是广东省蚕桑生产专业镇。二是吸引了大量的城市下岗职工和农村富余劳动力从事蚕桑种养业,解决了部分城乡居民的就业。三是全面推介了阳春的资源和文化,推动了阳春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

1.3 品牌发展的有利条件

阳春市处于南亚热带,气候温和、土壤肥沃、雨量充沛、热量丰富、夏长冬短,全市地理环境、自然气候都十分适宜种桑养蚕,全年养蚕时间达10个月。每亩桑全年可养5~6张蚕种,收干茧200kg以上,亩桑纯利达2 200~3 000元。因此,种桑养蚕已成为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门路之一。

2 阳春市蚕桑产业现状

2.1 各级领导对蚕桑业发展的重视

近年来,阳春市大力实施“农业稳市”战略,把发展蚕桑生产作为农民增收的一项优势产业来抓,成立了市、镇蚕桑生产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蚕桑生产的领导。紧紧抓住近年蚕茧价格稳中有升的趋势,大力宣传,发动农民种桑养蚕,使全市蚕桑产业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2.2 注重蚕桑生产技术培训

一是充分发挥协会的作用,抓好技术培训。全市各镇(街道)成立蚕桑协会14个,会员遍及各蚕桑主要产地。2005年以来,全市各地举办蚕桑生产、蚕茧收烘技术等各种类型的技术培训班共计580多期,共培训蚕桑生产和蚕茧收烘业务骨干5万多人次。通过这些技术培训,使农民掌握桑蚕生产的主要技术和蚕病防控知识,有效地提高蚕茧产量和质量。二是积极推广桑蚕生产新技术。注重引进推广优良桑品种和蚕品种,实现蚕茧高产优质,饲养蚕种由多化性种向二化性种转变。注重推广桑树高产栽培技术和桑园化学除草新技术,大力推广科学施肥和测土配方施肥法。

2.3 “抓示范、建样板”起带动作用

全市各级领导带头办点,为农民提供高质量的示范样板,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为全市实施品牌战略,推动桑蚕业向基地化、产业化方向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一是示范基地坚持以提高蚕茧质量为重点,大力推广应用桑蚕标准化生产技术,引导蚕农增强质量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品牌意识。二是蚕桑示范基地推动全市各地规模化生产,打造蚕桑生产专业村、专业镇。

2.4 通过招商引资做强做大蚕桑产业链条

全市进一步化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全力打造广东省新的白厂丝出口货源基地。通过招商引资,成功引进了以生产、经营茧丝、丝绸及服装为主,集贸、工、农、商、科、教为一体的广东省丝绸集团公司在全市组建阳春市丝丽茧丝绸有限公司。

3 存在问题

3.1 品牌意识不强

虽然阳春市已获得“中国蚕桑之乡”这一品牌称号,但很多干部群众还未认识到获得这一品牌的重要意义。同时,个别蚕农不注重蚕桑种植水平的提高,为了眼前利益,忽视蚕茧质量。对品牌的宣传手段单一,未能在省级以上新闻媒体或利用其他宣传手段进行全面的宣传推介,未能使这一品牌真正深入人心,远近闻名。

3.2 品牌管理不到位

一是蚕种管理不到位。目前,全市蚕种管理和质量检验体系建设严重滞后,影响了蚕茧的质量。二是蚕茧流通市场管理不到位。大多数蚕农也为了目前经济利益,提早卖茧,以“卖蚕”代替“卖茧”,影响了蚕茧质量。三是种桑养蚕技术推广不到位。

3.3 品牌规模不够大

虽然全市桑园面积达13.8万亩,各蚕桑主产镇有一定数量的桑园,但布局分散,连片集中桑园少,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和竞争优势。

3.4 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不强

阳春市蚕茧生产已达到较大数量,而原有的阳春丝厂已停产多年,全市只有1家能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增值税收入,又能解决劳动就业的缫丝加工企业。而阳春市丝丽茧丝绸有限公司也只能消化全市20%的蚕茧量,茧丝绸工业的发展还比较滞后。

4 发展阳春市蚕桑产业的对策

4.1 进一步树立品牌意识

要做强做大全市蚕桑业,打响“中国蚕桑之乡”这个品牌,要树立强烈的品牌意识,注重品牌宣传,通过各种媒体,对“中国蚕桑之乡”进行全面的宣传,扩大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使这一品牌深入人心,真正让阳春成为人人皆知的“中国蚕桑之乡”。

4.2 进一步加强品牌管理

一是加强蚕种管理,保障蚕农用种安全。为确保蚕种质量安全,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改善检验条件和手段,把好源头关。同时,要积极配合相关农业执法机构,加大对违法经营蚕种行为的打击力度,净化蚕种市场经营管理秩序。要严格实行《蚕种经营许可证制度》,杜绝假冒伪劣蚕种在全市范围内销售。二是加强蚕茧收购和流通体系建设的管理。积极调动社会资金,扶持主产区建设收茧站,开展蚕茧收烘技术培训,推广优良烘茧灶型或烘茧设备;积极引导和鼓励当地农民合作烘茧,就地进行蚕茧的初加工,统一运销,降低运销成本,解决卖茧难问题;鼓励有一定经济实力、经营经验和流通渠道的个人和单位,建立蚕茧基地,从事蚕茧收烘、蚕茧运销,培植贩运大户。在蚕茧主产区建设功能齐备的茧丝交易市场,以及相关的烘茧、质量检测、仓储、运输等服务体系,通过市场构建开放、统一、高效的营销网络,加快蚕茧流通。三是加强蚕茧收购经营工作的管理。严格资格准入制度,工商、质监、物价、税务等部门要加强对蚕茧收购站的检查和监督,严肃处理抬级抬价或压级压价伤害蚕农合法利益的行为,保证蚕茧质量。

4.3 加强技术指导,提高质量

“中国蚕桑之乡”这一品牌来之不易,要不断提高蚕茧质量,保护好这一品牌。一是加强技术培训,提高蚕茧的生产水平。聘请有关公司、蚕业研究所、高校蚕业专家、教授到阳春市蚕桑主产区传授种桑养蚕技术,对蚕农全面进行技术培训,提高广大蚕农的技术水平,使蚕桑生产达到稳产高产。同时加快蚕桑标准化建设步伐,推动蚕桑标准化生产进程。二是扶持和引导主产镇建立小蚕共育室或小蚕公司,实现小蚕饲养专业化,为蚕农提供优质的小蚕,提高养蚕的质量和效益。三是蚕农要执行有关规定,适时收茧,保证蚕茧质量,杜绝提早卖茧和以“蚕”代“茧”的现象出现。

4.4 壮大蚕桑规模,夯实品牌基础

一是科学规划,开发蚕桑种植新区。要按照阳春市“十二五”规划,在稳定合水、岗美、陂面、河口、潭水、春湾镇等主产区蚕桑面积的基础上,大力开发蚕桑新区,推动全市蚕桑业向基地化、产业化方向发展。二是大力发展订单蚕业,稳步推进蚕桑产业化进程。为及时规避蚕茧价格大起大落的市场风险,解除蚕农生产后顾之忧,要鼓励蚕桑生产基地与收烘部门或茧丝绸生产企业建立更加紧密的产供销一体关系,加大茧丝绸企业对生产基地的投入。按照“公司十基地十农户”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规范化管理的现代农业产业化模式,使阳春市丝丽茧丝绸有限公司与农户紧密联系起来,促进全市蚕桑生产的持续健康发展。

4.5 培育载体,提升品牌价值

通过培育壮大蚕桑业的“龙头”来提升“中国蚕桑之乡”的品牌价值。一是加快招商引资步伐,尽快发展壮大一批带动力强、辐射面广的缫丝、丝织、染印等茧丝加工企业。不断优化投资环境,积极吸引国内外企业参与和支持阳春蚕桑产业发展,力争在较短时期内把阳春建成为国内外重要的茧丝生产和加工基地,早日实现阳春市茧丝绸产供销一条龙、农贸工一体化经营,拉长产业链,提高蚕桑产品附加值。二是壮大蚕桑专业技术协会。市委、市政府应在政策、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把协会培育成为带动全市蚕桑业向产业化方向发展的龙头,进一步提升“中国蚕桑之乡”的品牌价值。

猜你喜欢

阳春市蚕农蚕茧
咬破死亡的蚕茧
阳春市老促会
蚕茧与飞蝶
提高鸣龙镇蚕茧质量的措施探讨
重视蚕病综合防治 提高蚕茧质量
广州乘车海南路上
躲雨
乡土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影响
阳春市支气管哮喘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及解决对策研究
始兴首批春茧鸣锣开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