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城市柞蚕生产现状与发展思路
2012-03-31梅建顺
梅建顺
(辽宁省凤城市蚕业管理总站 118100)
柞蚕是凤城市的传统特色产业,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全市现有柞蚕场150万亩,年养蚕1.7万把,产茧1万吨,2011年全市农民养蚕直接收入达3.363亿元,养蚕户均收入2万多元,创历史新高。
1 近年来蚕业工作概况
1.1 深化改革,摒弃传统陋习
2006年丹东市政府下发了【丹林改字(2006)1号】《关于在深化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中柞蚕场产权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通知》,通知中将柞蚕场列入集体林产权改革之中。截至2009年末,全市95%柞蚕场的“责、权、利”已落实到户,从根本上扭转了掠夺式经营蚕场的局面,蚕区涌现了很多农民购买柞树苗进行蚕场补植的现象,政策的落实激发了农民建设蚕场的积极性。
1.2 加大建设力度,提高蚕场质量
“十一五”期间,市蚕业部门共投入柞蚕场建设用柞树苗300多万株,推广中干树型柞蚕场30多万亩,同时采取工程及生物措施改善柞蚕场生态环境,累计建设标准化柞蚕场50多万亩,其中标准化柞蚕场示范区10个,总计面积5 000亩。通过有效治理和柞蚕场示范区带动,初步遏制了全市柞蚕场生态环境的逆向演替,柞蚕场质量开始向良性发展。
1.3 立足科技兴蚕,努力促进农民增收
“十一五”期间,全市共推广柞蚕放养新技术9项、引进柞蚕新品种8个,同时,蚕业部门通过办科技培训班、发放科技资料等形式及时把技术和信息送给农民,2009年以来,全市产茧量和产值实现了三级跳。
1.4 加大执法力度,保障蚕业生产健康发展
在大力开展科技兴蚕的同时,全市认真贯彻落实《辽宁省柞蚕场管理暂行办法》、农业部《蚕种管理办法》等蚕业有关法律、法规及规章,在擅自更新蚕场和非法从事柞蚕制种领域开展执法业务,近五年累计开展蚕业行政执法60多起、依法强制执行32起、司法拘留6人。严格的蚕业行政管理,保护了柞蚕场生态环境、净化了蚕种市场。
2 发展柞蚕生产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1 发展柞蚕生产的必要性
2.1.1 是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柞蚕业已成为凤城市农村一项支柱产业。第一,经济效益显著。凤城市蚕业总收入占农业总收入的八分之一,许多镇区如停止放蚕就断了农民的财路。第二,社会效益丰硕。蚕业生产经营领域产业链条较长,包括蚕种生产经营、春、秋蚕生产、原料茧收购、柞蚕系列产品经营、绢纺、缫丝等等,全市约有8万人从事柞蚕生产及系列产品生产经营,社会总产值在4亿元以上。第三,对生态环境贡献巨大。因柞蚕生产需要,全市每年要更新柞蚕场18万亩左右,可砍伐枝柴15万 ~18万吨,不仅解决了大量生活能源问题,也节约和保护了大量的森林资源。
2.1.2 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
近几年,柞蚕茧价格飙升较高,屡创历史新高,农民从放养柞蚕得到的收入非常可观,2011年,全市农民养蚕直接收入近3.4亿元,平均每把收入2万多元,而其中所用的时间不到3个月。因此,柞蚕生产属于典型的效益高、周期短、市场畅通的特色产业,科学发展柞蚕业是农民增收致富的需要。
2.1.3 是改善山区生态环境的需要
柞蚕生产的健康发展,离不开蚕场生态建设。通过对蚕场进行补苗种草,不仅增加柞蚕茧产量,而且提高蚕场植被,也提高了柞蚕场的水土保持功能,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又改善了山区生态环境。
2.2 发展柞蚕生产的可行性
2.2.1 生产基础厚实
柞蚕生产是全市农村的传统优势产业,全市100%的镇区、93%的村及88%的居民组都有人放养柞蚕,全市现有柞蚕场150万亩,每年有1.7万农户放养柞蚕。部分蚕区耕地少,工、副业门路不多,放养柞蚕是农民致富的好项目。其养蚕收入平均占农户家庭收入70%以上。
2.2.2 自然条件适宜
凤城市地处柞蚕二化性地区,无霜期在170天左右,境内绝大部分镇区一年能放养春秋两季柞蚕。柞蚕场经过长期的培育、管护,已成为柞蚕生产的理想园地。充沛的年均950毫米降雨量,对柞树生长非常有利。且交通便捷,通讯畅通,对柞蚕系列产品的流通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2.2.3 技术力量雄厚
辽宁省蚕业科学研究所坐落在凤城市,为全市蚕业发展提供了强大技术支撑,并且县、乡都有蚕业机构,设置了蚕业技术和管理人员。目前,全市柞蚕新品种推广普及达到90%,柞蚕病虫害防治率达到98%,蚕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得到有效提高。
2.2.4 产业特点突出
尽管柞蚕生长期只有60多天,但效益颇丰。2010年,全市养蚕户均收入1.8万元,2011年平均养蚕收入突破2万元。特别是柞蚕茧市场看好,已形成卖方市场,茧商进入蚕区形成抢购的局面,导致茧价不断上涨,柞蚕放养已深受蚕区农民欢迎。
2.2.5 开发潜力巨大
目前,全市柞蚕茧深加工技术含量较低,仅限于10多家缫丝及10余家蚕丝被加工,其余大多被割茧卖蛹。目前,柞蚕系列产品在医药、保健、食品、生物防治、化工等领域得到了开发利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柞蚕高科技成果将武装传统的柞蚕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3 柞蚕业发展思路和目标
3.1 柞蚕业生产应解决的问题
一是加强蚕场建设,提高蚕场质量;二是依靠科技进步,降低病虫害的危害,提高单位面积产茧量和质量。
3.2 柞蚕业发展布局
以边门、红旗、东汤、白旗、宝山、沙里寨、石城、鸡冠山等8个镇为重点柞蚕生产基地,带动刘家河、弟兄山、赛马、爱阳、大兴、大堡等中型蚕区发展。
3.3 柞蚕业发展目标
十二五末期达到柞蚕放养每年2万把,总收入4亿元;县、乡两级蚕业部门分别要建好1~2个高标准的蚕场生态建设基地,引导农民搞好蚕场建设,力争10年后全市二、三类蚕场各升级5万亩。
4 发展柞蚕生产的建议与措施
4.1 合理规划,稳定蚕业生产规模
要合理规划凤城市山上资源,做到宜林则林、宜蚕则蚕,建议全市柞蚕场面积稳定在150万亩左右。通过合理规划,有效提高蚕业生产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4.2 搞好生态建设
改进和完善蚕场建设管理机制,努力增加蚕场建设投入。通过推广中干树型养成技术、蚕场补植加密技术,大力改造、升级二、三类蚕场,改善蚕场质量结构,增强蚕场的生态功能,逐步实现柞蚕场生态园林化管理目标。
4.3 坚持科技兴蚕
继续推广应用蚕业新技术新成果,推广柞蚕杂交种,搞好科技培训,提高蚕农业务素质,促进蚕业生产增产和农民增收。
4.4 加强管理,依法行政
深入宣传落实蚕业政策法规,加大蚕场、蚕种领域的执法力度,进一步规范蚕场更新手续,清理非法制种行为,保护农民切身利益,促进蚕业生产健康发展。
4.5 积极推动蚕业产业化进程
第一,制定优惠的政策吸引各种投资,开发蚕茧深加工,培育凤城柞蚕产品的自主品牌;第二,依靠科技进步,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档次,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产品竞争力;第三,紧密科技、生产、销售一体化产业链条,促进柞蚕业产业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