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针沿皮透穴刺法对多种痛证及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
2012-03-31贾春生马小顺李晓峰李常法刘二军郑丽娅
贾春生,马小顺,李晓峰,石 晶,李常法,刘二军,郑丽娅
(河北医科大学,河北 石家庄 050091)
耳针沿皮透穴刺法,是利用毫针从耳穴穴区的一端刺入,沿着皮下与皮下软骨之间通贯1个或多个穴区的耳针针刺方法。在10余年的临床应用与研究中,我们采用耳针沿皮透穴刺法,系统观察了本法对颈椎病、肩周炎、腰腿痛、偏头痛等多种外周神经痛,以及脑卒中后遗症、软组织损伤等病症的快速镇痛效应及快速恢复肢体功能的效果,发现本法与临床常用的耳针直刺法相比,操作更加简便,且疗效显著。
1 耳针沿皮透穴刺法的操作方法
耳针沿皮透穴刺法多适用于耳廓的耳舟部(耳穴上肢区)、对耳轮的上、下脚部(耳穴下肢区)、对耳轮部(耳穴躯干区)、对耳屏后下方(耳穴枕、颞、额区)。针具一般采用规格为0.30 mm×25 mm的一次性毫针,或颗粒型皮内针。
针刺前耳穴按常规消毒,用左手固定耳廓,拇指在前,食指和中指从后方将所刺穴区的耳廓局部顶起,右手拇、食、中3指持针,从选定的某一穴点呈小于10 °的角度刺入,然后沿着皮下与皮下软骨之间通达另一穴点的皮下;对于对耳轮部的较大的穴区,如果1针难以通贯全程,可采用2~3支毫针接力连续刺入,以通贯该穴区的全程。
留针期间可间断行小幅度的捻转手法2~3次,每次5~7下,以加强针感。期间即刻令患者活动患部,越是活动困难的动作,越要多加活动,根据患者的病情及体力,不断地或间歇地活动病患部位。留针时间一般为30 min。
耳针取穴:根据疼痛或功能障碍的部位选取耳穴中相应的代表穴区。
2 前期的临床初步观察
前期,为了解耳针沿皮透穴刺法对多种外周神经痛等病证的快速镇痛效应,我们设计采用了一次治疗前后自身对照的方法,意欲避免其他治疗以及自行缓解等多种因素对疗效的影响。“快速”的时间规定为当进针后至留针30 min之内。研究中除了纳入不同疾病的临床疗效评定标准外,对针刺前后疼痛度的评价采用简化 McGill疼痛评分表中的“现有疼痛强度(PPI)”对疼痛强度的评分标准。本标准分为6个等级,分别是无痛:0分;轻度不适:1分;不适:2分;难受:3分;可怕的疼痛:4分;极为痛苦:5分。凡在针后30 min内,疼痛强度评分低于针刺前2分以上者为显效;低于1分者为有效;无改变者为无效。
临床观察的主要病种有:颈椎病、肩周炎、急性腰腿痛(包括急性腰扭伤、腰椎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痛、梨状肌损伤综合征、膝关节滑膜炎、风湿膝关节炎、髋关节痛、踝关节扭伤等)、急性与陈旧性软组织扭挫伤包括颈、肩、肘、腕、腰、臀、踝等7个部位扭挫伤,脑卒中后偏瘫。临床观察表明,耳针沿皮透穴刺法对上述病症具有明显快速镇痛和改善肢体活动的作用。
3 后期的临床系列研究
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观察到耳针沿皮透穴刺法对多种外周神经痛和中枢性瘫痪具有显著的疗效。为了更进一步探索本刺法的临床应用优势,我们通过严密设计,进行了耳针沿皮透穴刺法与耳针直刺法,耳针沿皮透穴刺法与其他疗法的临床对照研究。
对所研究的不同病症分别制定相应的病例选择标准,包括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对治疗前后疼痛程度的评价采用国际公认的描述与测量疼痛的简化McGill疼痛评分表(简化MPQ),对入选的全部病例进行疼痛程度的评定。将获得的不同治疗方法治疗前与治疗后的疼痛积分分别采用质反应序贯试验、配对t检验及χ2检验等统计方法进行分析。
笔者分别对颈椎病(颈型、神经根型)、肩周炎和腰椎间盘突出症进行了临床研究,探讨耳针沿皮透穴刺法与耳针直刺法对3种病症的快速镇痛效应。最终纳入颈椎病患者98例,肩周炎患者6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2例,所纳入病例按性别、年龄和病情3个重要的预后因素一一配对,将每对受试对象按随机的原则分到试验组和对照组。采用单盲法,试验组采用耳针沿皮透穴刺法,对照组采用耳穴直刺法。对3种疾病的研究均显示,耳针沿皮透穴刺法的快速镇痛效应优于耳针直刺法。
在应用本法对偏头痛的临床研究中,按照国际头痛学会(IHS)2004年修订的偏头痛诊断标准,纳入病例9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按就诊顺序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6例。治疗组主穴取耳穴额、颞、枕,采用透穴埋针法治疗,对照组口服尼莫地平。结果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治疗6个月后评分均比治疗前降低,并且以治疗组降低更为明显(P<0.01),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采用透穴埋针法治疗偏头痛疗效更佳。
在治疗脑卒中偏瘫的研究中,设计了耳针沿皮透穴刺法配合体针与头针合体针及单纯体针治疗对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肌力和神经功能恢复的疗效对比观察。将纳入的90例患者随机分为耳针组、头针组和体针组,每组患者各30例,其中耳针组采用耳针沿皮透穴刺法结合体针治疗,耳针主穴取枕—颞—额(患侧),上肢瘫痪配肩—锁骨、肘—腕—指;下肢瘫痪配臀—坐骨神经、髋—膝、膝—踝—趾。头针组采用头针结合体针治疗,体针组采用单纯体针治疗,3组患者每日治疗1次,连续治疗14 d后,比较治疗前后3组患者肌力和神经功能评分变化,观察3组疗效差别。结果3组患者治疗后肌力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均显示,耳针组、头针组分别与体针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耳针组与头针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均优于治疗前;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总的疗效差别比较显示,耳针组、头针组与体针组间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耳针沿皮透穴合体针、头针合体针治疗对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肌力和神经功能恢复疗效优于单纯体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