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人才培养模式下一年级大学生入党动机调查与分析①——以长江大学为例
2012-03-31曾庆军张远芝
谷 军 曾庆军 张远芝
(1.长江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3;2.长江大学 一年级教学工作部,湖北 荆州 434025;3.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医疗系,湖北 荆州 434020)
大学生入党动机问题是高校党建的核心问题之一,特别是随着“90后”大学生逐渐成为大学校园的学生主体,在新形势、新环境下,大学生入党动机问题更成为高校党建的研究热点。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大学生的基础教学和养成教育,建设优良学风和校风,长江大学于2006年5月成立一年级教学工作部,实行“1+3”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1个院系的学生在一年级集中开设思想政治理论、高等数学、大学英语、计算机等基础课程,进行集中教学、集中管理,然后进入后三年的专业课学习。[1]本研究的对象为长江大学2010级、2011级入党积极分子。本研究从2010级、2011级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中随机抽取400人,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收回有效问卷364份,有效率91%,被调查者的专业涵盖理、工、农、医、文、史专业,调查内容涉及被调查者的入党意愿、对党的基本知识了解、对党的信息和活动的关注度、入党态度、入党原因等方面。
二、一年级大学生入党动机的基本状况及分析
第一,被调查者入党意愿十分强烈,大部分都较早的树立了入党的理想。在被调查的364名一年级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中,明确表示想入党的有314人,占被调查群体的89%,明确表示暂时不想入党的人数和不确定是否想入党的人数分别是24人、16人,分别占被调查群体6.6%、4.4%;在初中、高中、大学阶段想入党的人数分别为54人、196人、90人,分别占被调查群体的14.8%、53.8%、24.7%。
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被调查者有着比较强烈的入党愿望,并且有68.6%的被调查者在初、高中阶段就树立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理想。
第二,被调查者对党的基本知识的掌握有所欠缺,特别是对党章的学习要加强。在被调查的364名入党积极分子中,有356人知道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时间,占被调查群体的97.8%;有166人表示对党章比较了解,占被调查群体的45.6%,有148人表示对党章有所了解,占被调查群体的40.66%,有48人表示对党章不了解,占被调查群体的13.18%;有234人知道入党条件,占被调查群体的64.3%,有112人知道部分知识,占被调查群体30.8%,有18人表示不知道,占被调查群体的4.9%。
调查结果表明,被调查者对于党的基本知识的学习还要进一步深入,特别对党章的学习,更应该加强。
第三,被调查者对党的日常活动的关注度不够,对党的信息了解不多。在被调查的364名一年级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中,有242人表示关注党的信息,占被调查群体的66.5%,有104人、18人分别表示偶尔关注、不关注,分别占被调查群体的28.6%,4.9%;比较了解十七届五中全会情况的有110人,占被调查群体的30.2%,一般了解和不了解的人数分别是172人、82人,分别占被调查群体的47.3%,22.5%。
调查结果表明,被调查者对党的重大活动、会议的关注度不够,应进一步引导一年级大学生有针对性的了解党的信息、关注党的活动。
第四,大部分被调查者入党态度积极,但对能真正入党的信心不足,对别人申请入党的态度呈多元化趋势,并且认为现行的政治思想教育有些形式主义。在被调查的364名一年级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中,有108人坚信自己肯定可以入党,仅占被调查群体的29.7%;有324人明确表示愿意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占被调查群体的89%;有212人认为别人会在既不损害个人利益,又保证集体利益的情况下申请入党,占被调查群体的58.2%,有122人认为别人会在保证集体的利益下申请入党,占被调查群体的33.5%;有162人表示申请入党是为追求共产主义信念,追求高尚人格,占被调查群体的44.5%;有212人认为现在政治思想教育走形式主义,没落到实处,占被调查群体的58.24%。
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被调查者都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对入党的态度呈多元化趋势发展,只有四分之一的被调查者对入党有坚定的信心;认为应进一步改进大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
第五,大部分被调查者入党动机朴素、纯洁、端正,但仍有小部分被调查者入党动机呈功利化、现实化、被动化、从众化趋势发展。在被调查的364名一年级入党积极分子中,有230人认为入党是一种信念、一种追求、一种理想,是为了实现共产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占被调查群体的63.19%,但仍有36.81%的被调查者认为入党是为了跟风、加分、找工作等。
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被调查者的入党动机端正,但仍有部分被调查者的入党动机呈功利化、被动化、现实化、从众化趋势发展。
三、一年级大学生入党动机的影响因素
根据调查结果发现,在“1+3”人才培养模式下[2],大部分一年级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入党动机是朴素的、纯洁的、端正的。与此同时,也反映出部分一年级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对党的知识缺乏深入了解;入党有被动化、功利化、现实化、从众化发展趋势,通过分析,产生这些现象的因素有五种。
第一,基础教育因素。众所周知,在“高考”这个指挥棒下,我国的基础教育长期以来都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学生们进了小学,想考好初中;进了初中,想考好高中;进了高中,想考好大学,任课教师引导学生们将大部分的精力都投入到与高考相关的几门课程中,对学生的党的基本知识的教育有所欠缺,对学生的“红色熏陶”不够,因此,当学生们进入大学后,对党的知识了解不多,理解不深。
第二,家庭教育因素。一是在学生处于初高中阶段时,大部分家长都专注于学生考好初中,考好高中,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学生本身也不重视。导致进入大学后,对党的历史、基本知识不了解、不清楚,但是在学校老师、学长的宣传下,学生本人有了入党的意愿。二是家长本身是党员,从小在家对孩子进行了一定的教育,但碍于学生升学的压力,经常是号召多、学习少;理论多、实践少,学生并没有在这样的教育下理解入党的真正意义。进入大学后,在家长的督促、要求下,有了入党的愿望。因此,家庭教育的因素导致部分学生入党被动化。
第三,未来发展因素。未来发展因素对这些不良倾向的产生也有一定作用。在学校里,学生党员基本上就是学生干部,有更好的平台展示自己,有更多的人脉发展自己;在找工作中,学生党员基本上都是用人单位追捧的对象,有更多选择机会,有更广的选择面;在考公务员时,学生党员基本上也是优先录取,有更大的把握,有更好的岗位。因此,有部分学生为了自己未来发展的需要,希望自己尽快入党。因此,未来发展因素导致部分学生入党功利化、现实化。
第四,朋辈攀比因素。进入大学后,虽然没有高中的学习紧张,但依然延续着高中时的竞争氛围,保持着高中时的竞争状态。有部分学生不仅在学习上竞争,在各个方面都要争先。因此,在入党的问题上,出现了别人是党员,我也要是党员,别人入党,我也要入党的情况,慢慢的就呈现出入党从众化的趋势。
第五,“90后”自身因素。现在大学校园的学生主体已经逐渐成为“90后”大学生,“90后”学生身上有许多特点:自私且承受挫折能力弱、嫉妒心比较强、对网络依赖、对党的认识更理性、入党欲望更强烈、市场消费观念强烈、名利观念较重。最近,网上有一句话概括“90后”的特点:“知识在网络上,朋友在短信上,感情在QQ上。”这也反映了“90后”大学生不够踏实的一面。因此,“90后”大学生自身的特点也导致部分大学生入党动机功利化。
四、建议与措施
结合长江大学一年级教学工作部开展的养成教育,做好一年级大学生的入党动机教育。
第一,以主题班团会、党校为主阵地,强化一年级大学生对党史、党章、党情的正确理解。搭建平台,坚守阵地。一工部在进行养成教育的过程中,制定了每两周各班召开一次主题班团会的计划。为加强一年级学生对党史、党章、党情的了解,可以以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为主题,开展系列班会;也可以在党的重大纪念日、重大活动日里,开展纪念、学习团会。在充分利用班团会平台的基础上,大力加强一年级教学工作部分党校的建设,建立课堂教学、课外作业、小班讨论、定期测验、论文交流等五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利用党校这个教育阵地,使学生熟悉党史、党章、党情,树立正确观念,端正入党动机。
第二,以学生党支部建设为龙头,加强一年级大学生对党员义务、责任的正确认识。典型引路,示范带动。加强一年级教学工作部学生党支部建设,让支部的每一位学生党员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示党员的真正风采:通过党支部制度建设,规范日常言行,严明党员纪律,明确行动方向,定期组织活动、按期召开例会,真正使每一个学生党员成为一面旗帜;通过开展“党史我来讲”活动,让更多的学生亲身参与到活动中来,体会党发展的历程,体验党发展的艰辛;通过学生党支部组织的志愿活动,让一年级学生体会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通过“爱心献血”活动,让一年级大学生深切感受到党员战斗堡垒、模范带头的精神。通过加强一年级学生党支部的建设,可以使一年级学生看到在朋辈党员身上闪现的优秀品质和过硬作风,促使学生正确理解入党的意义,摆脱现实主义、功利主义的影响,端正入党动机。
第三,以深化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管理为抓手,加强和改进一年级大学生的思想教育。突出重点,加强管理。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专任教师的层面上讲,在课堂上,应该教之有方、教之有物、教之有序、突出重点、破解难点、把握要点;从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的层面上讲,应该严格学生上课纪律,狠抓考勤,避免出现“英语数学专业课济济一堂,思想政治理论课寥寥几人”的情况,实施教学与管理双管齐下,两手硬的方式,必定会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促使大学一年级学生完善思想政治理论的知识结构,端正入党动机。
[1]王凌华.“1+3”人才培养模式下大一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实证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2]谷军.长江大学“1+3”人才培养模式下多学科文化素质教育调查[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