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中国当代史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2012-03-31莫志斌

长沙大学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历史教学方法课程

莫志斌

(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新中国建立后,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与改革开放时期的中共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可以说都是当代史。中国当代史课程是历史学专业本科生,及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这门课程的开设,时间并不久,这只是近二十年来的事。如何讲好这门课,进行必要的教学改革,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帮助本科生、研究生既打牢专业基础知识,又开阔视野,更新观念,更早地接触学术前沿的研究信息,培养科研意识,尤其是创新意识与科研能力,这对从事此门课程教学的教师来说,是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体会,对中国当代史课程教学改革作了以下几点思考。

一 弄清中国当代史课程的特性

中国当代史是以当代社会发展作为研究的客体,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部分,它与古代史、近代史一样,具有历史的共性,然而,它又是中国历史的一个特殊部分,有自己的特性。什么是当代史的特性呢?笔者认为,其一,把握特性,要明确一个前提,即从历史的客观进程来看,当代史是历史的“进行式”而不象古代史、近代史那样,是历史的“完成式”;而从治史人的主观方面来说,治史人是处于历史发展的实践中而不是在历史实践之外。其二,在上述前提下,我们揭示出中国当代史的特性,其特性主要表现为:鲜明的学术性和科学性,特定的政治性和现实性。不难理解,中国当代史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即二级学科,它具有的学术性和科学性是不容质疑的。中国当代史是新中国建立以来的历史,这段历史所体现的特殊国情,其中所包含的政治性与现实性,是担任这门课程教学和研究的教师不容忽视的。

二 把握中国当代史课程讲授与研究的视角及表现形式

弄清了中国当代史这门课程的特性,在教学与研究中,我们还要注意采取特有的视角及表现形式。当代史是以中国当代社会作为研究的客体,当代社会正处于历史的“进行式”中,因此,首先遇到的大问题就是如何处理历史和现实的关系问题。“研究已经过去了的那些时代的历史是研究历史中的现实,而研究当代史是研究现实中的历史,这是一种很大的区别。”[1]如何把握这种区别,如何历史地把握当代的现实,需要认真地研究。首先,在教学和研究中应注意历史学科的研究角度。

什么是历史学的研究角度呢?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在五四前后曾发表了一系列研究马克思史学的文章,他提出了自己的史学观。其中,就多次谈到了关于历史研究的角度。他指出:马克思不仅把历史看成是人类社会的整体,而且,他把历史和社会的“界限”区分开来,他把历史和社会比照着去看、去想。他高度地提炼了马克思的观点,说,把人类横着看就是社会,纵着看就是历史;纵着考察社会是历史学,横着考察社会是经济学、社会学[2]。李大钊对马克思历史角度的这种通俗易懂的解释对我们把握当代史研究的视角是非常有帮助的。我们在教学和研究中,一定要掌握“纵看”的角度。

在当代史教学与研究中,除了掌握“纵看”的视角外,还要注意的是必须搞清楚研究中国当代史所表现的特殊形式。任何学科都有自己的表现形式。当代史是历史学科的二级学科,因此,它的表现形式从属于历史学科。从事历史学科教学与研究的学者大都会认可,历史学是对社会存在的历史现象的科学反映,它用历史形式来反映历史现象。这里说的历史形式就是科学地反映存在于社会现象中的按时间顺序依次发生的事实。换句话说,历史形式就是反映存在于发展时间过程中的客观事实。研究古代史、近代史,是研究已经过去了的事实,而研究当代史则是研究正在发展中的事实。基于此,把握当代史的表现形式会更难一些。

值得思考的是,现实中的事实千头万绪,但并不是所有的事实都有史的价值,我们要注意广泛收集史料,但要注意甄别、判定哪些史料有价值,尤其是有重要价值,然后加以选择和运用。

三 理解中国当代史课程研究的对象与功能

对中国当代史研究的对象,学术界有多种界定,如有的概括为“是以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发展和壮大的历史进程为研究对象的”[3],还有的认为“是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巩固和发展壮大的历史进程及其规律的科学,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为研究对象,以国家的活动为主体,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逐步实现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进而展开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当代史是研究当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外交、国防、民族、宗教以及重大社会事件等各方面内容的全史、综合史。”[4]以上的界定,应当说,都有一定的道理。笔者认为若更全面、科学地界定,当代史的研究对象可以界定为:当代史是中国通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国家史,它要涉及整个国家、民族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举凡政党活动、政权建设、宪法和法律的制定修改和执行,政治体制的改革,经济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的进程,文化教育体育卫生事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成就,各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军事行动和军队、国防建设,对外关系的发展、变化,以及疆域、气候、灾害、人口、语言、婚姻、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等自然环境和人文因素的现状和变化,都是当代史研究的重要内容。

至于功能,学术界已达成的基本共识是当代史研究具有以史为鉴的功能,特别是基于此学科的特性,它具有“资政育人”的功能。所谓“资政”,即可以为党和国家制定和实施大政方针提供历史的借鉴;所谓“育人”,即有利于对人民群众进行国史、国情教育,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四 对中国当代史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一)确立中国当代史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原则

一是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我们千万不要以为因材施教原则早已深入人心,已在课程教学中广泛运用了,其实,就笔者任教中国当代史课程所了解的情况来看,并非如此。如前所述,中国当代史课程只是最近二、三十年来的事,而本科生、研究生大都是八、九十年代出生的,他们对新中国建立以后六十多年的历史是较为陌生的。虽然,他们在中学阶段也曾接受过中国当代史的基本知识,但相对于接受中国古代史、近代史的知识而言,所掌握的程度要低得多,所接受的知识量要少得多。又因为,中国当代史与现实联系紧密,因此,更增加了学习与研究的难度。显而易见,任课教师在上课前必须了解以上的实际情况,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使学生学有所得。

二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中国当代史作为一门学科,它有自己的学科思想体系,有自己的理论研究框架。但我们要懂得,这种体系、框架是对当代史的实际状况作高度的理性思考而得出的。因此,理论必须结合实际才有说服力。或者说,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才能对当代史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思想与活动作出科学、合理的解释。按照唯物史观去解说的历史才具有生命力。

三是坚持历史与逻辑统一的原则。中国当代史是讲授和研究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历史,事实证明,党领导人民在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曾取得过辉煌的成就,但由于种种原因,也犯过严重错误,遭受过重大的挫折。对其中的经验教训,我们要实事求是地加以总结。对六十多年的历史,要进行唯物的、辩证的分析,做到客观公正,不溢美,不掩过。成绩要讲够,问题要讲透。重在科学地、理性地总结经验教训,探索规律,力求做到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二)增强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在当今中国当代史课程教学方法的运用中,依笔者浅见,有为数不少的教师缺乏自觉改革、主动参与改革的精神。他们仍习惯于运用“满堂灌”,或“一言堂”的教学方法,始终扮演着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教书匠”的角色。有些教师不认真钻研教材,不关注学术动态,数年如一日,不厌其烦地照本宣科,或采用自己的成名之作来教授学生,他们在研究导向上对学生缺少新学术成果的引介,更缺乏对跨学科成果和新的教学方法及研究方法的推介。可想而知,教学效果是不好的。鉴于此种状况,笔者建议授课教师在当今教育改革大潮的推动下,应积极进行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探讨,尤其是年轻的教授、副教授更要多参与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工作。

除了增强改革教学方法的自觉性之外,还应思考如何发挥个人在教学方法改革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确实,新的教学方法的采用,并不是心血来潮,一蹴而就的,而是要求教师要从课程教学的内容出发,结合本科生、研究生的学习实际情况,思考和选取最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方法。如讲述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农业合作化与后来农村体制的改革问题,教师可以选取周边农村的一个村,组织学生去实地调查,又结合专题,组织学生去档案馆查找合作化的有关档案资料,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教学与讨论。教师运用这种教学方法,肯定能使学生学到许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新鲜知识,并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以及学习积极性的调动与素质、能力的培养。

[1]苏东海.把握当代史研究的特性[J].中共党史研究资料,1991,(8).

[2]李大钊.李大钊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3]李力安.当代史研究的理论思考、政治思考和现实思考[J].当代中国史研究,1999,(1).

[4]杨凤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概况与评价[J].教学与研究,1999,(10).

猜你喜欢

历史教学方法课程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初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