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语篇中概念隐喻的意识形态构建*——基于奥巴马和穆沙拉夫竞选报道的对比分析

2012-08-10王丹宇

长沙大学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穆沙拉夫语料库隐喻

王丹宇

(哈尔滨工程大学外语系,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Lakoff和Johnson(1980)[1]以体验哲学为基础提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概念隐喻理论,即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修辞手段,也是一种普遍的认知机制和思维方式。隐喻的修辞表达是隐喻思维深层次的表征[2],隐喻思维才是语言的本质,它使我们能以一种概念来表达另一种概念,帮助我们利用已知的事物来理解未知的事物,甚至重新理解我们已知的事物[3]。隐喻实为人类认知世界最基本的方式。隐喻在解构人类经验的过程中发挥了“构成性”的作用[4]。概念隐喻呈系统性,对一种概念隐喻的偏好和使用必然与语言的情景环境有着必然的联系。认知行为发生的场合是复杂的社会环境,社会成员对自己的意图和对情形的解释,因其不同的社会地位、社会身份等,会选择适合的隐喻,以此影响到其他人的知识、观点和价值观。因此,隐喻是在一定的语境下基于概念系统的跨域映射所实现的语言使用,借以表达隐喻使用者的意图,隐喻体现了其使用者内在的主体性,即他们对世界的独特认知[5],而他们对特定情景或特定观念的反应正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这通常就是一种潜在的价值评价体系——意识形态。隐喻具有意识形态负荷[6]。

新闻语篇中言语隐喻和非言语隐喻的使用都相当丰富,而新闻语篇通常都被认为是客观公正的,读者一般很难察觉和感知新闻语篇中隐藏的意识形态,那新闻语篇隐喻的使用是否也具有意识形态性?Kress指出意识形态是有关源自意识形态使用者的历史和社会位置的认知。从这个角度讲,意识形态在语篇中是无处不在的。为此,笔者以2008年英国主要媒体对奥巴马和穆沙拉夫的竞选报道为语料库,试图通过分析对比报道中的隐喻现象及其作用机制以揭示新闻语篇中隐藏的意识形态性。

一 理论框架

(一)概念隐喻的意识形态性

意识形态由经济、科技、政治、军事、社会文化和历史等各种因素决定并构建,在意识形态的构建中,语言区别于这些因素的独特价值和地位是:他是其他一切因素所必须的表现手段和意义载体,只有诉诸于语言,其他一切因素的功能才可得以实现[7]。新闻报道是人们了解即时事件的主要方式,在新闻语篇中,报道者主要通过语言来表达所认知的世界,语言是存在向世人呈现的方式。而语言不是透明的媒介,新闻报道本身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媒体、语篇撰稿者价值体系的影响,从而实现操纵读者的意识形态以达到自己预期的舆论导向目的。因此意识形态性是新闻语篇的一个主要特征。撰稿者会追求语言力量的最强大化,语言力量的强大取决于语言的权利,而语言的权利又在于隐喻的权利[8]。隐喻为人们提供了认知世界的方法。隐喻的使用与选择和隐喻主体的认知模式有着密切联系,隐喻主体控制着始源域与目的域的相似点,而始源域与目的域之间没有客观的相似性,只有经验的相似性[9],其心理基础是主观的意识形态认知模式,相似点选取的不同就会有不同的目的域。由于隐喻主体自身信仰、代表利益、意识形态倾向不同,因此隐喻会凸显、弱化和隐藏客观事物的某个方面,从而控制目的域的特征。隐喻并不是语义系统的自然产物而是隐语主体的主观选择[10]。在新闻语篇中,隐喻经常通过援引现在实践与过去实践的对等式,帮助媒体和撰稿者对现实进行重组,以塑造一个隐喻性的现实,构建人们的观点、价值体系、意识形态等,从而起到影响人们的行动,实现舆论导向功能[11]。隐喻概念的使用是新闻语篇构建意识形态的必然手段。

(二)隐喻构建意识形态的机制

隐喻的意识形态构建是通过“框架”的功能得以实现的。美国计算机科学家Minsky[12]首先提出了“框架”的概念,他认为知识是以数据结构的形式贮存在记忆中的,他称之为frame(框架),一方面,框架按主题或者序列方式对记忆中的经验加以组织,另一方面,框架又对新的对象或者情景作出预期。在性质上,框架是一种表征概念或者情景的心理结构,这就是其框架理论(frame theory)。20世纪70年代,Fillmore将框架概念引入语言学中并进一步发展,他认为框架不仅仅是语言构式,也是一种认知构式,是“认知结构编码于词汇中的预设知识”,并指出人们观察世界、认识世界都是从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出发,基于自己的经验和背景去预测外部的事物。随后,Taylor(2001)对框架的定义则更为具体:“连接一个语言形式所涉及的多个认知域的知识网络”。例如:描写母亲框架就涉及到婚姻域、遗传域、生殖域以及哺育域等,所有的域汇聚在一起构成完整的框架。在框架理论中,不同的认知域突显该框架的不同特征,哺育域突显的是working mother,生殖域突显的是birth mother。

由此框架理论的基本原理得到进一步完善,第一,框架是依据复杂等级体系而组织起来,一个概念的框架主要是在人们逐渐熟悉它的过程中而建立起来的,有些框架是先天生理性的,而有些是后天通过经验或训练获得的[13]。针对框架建立的方式,Fillmore认为主要是通过各种各样的程序或认知操作,比如说:框定、填充、比较等。第二,框架的属性取决于构成框架的各种槽(slots)。槽是由一定数量的填充项(fillers)构成,槽和填充项是用来表示框架的语项和它的语义特征的,包括槽的量值、槽与框架的关系,及各种槽必须予以的解释或者计算等,由此该框架就被“框定”下来。“框定”不仅设定了该框架中的成分,也由此设定这个成分与其他成分之间的关系。因此,框架具有划定标记空间和无标记空间边界的符号功能。换言之,框架是一种符号场,它能体现情景或事物状态的特征,而如何理解这种特定的符号场取决于某个特定的视角。第三,框架具有继承性特征,即框架根据继承性按等级体系,从上义特征向下义特性转换。每一个框架都是一系列统一的知识或经验,包含很多语义项,当其中一个语义项出现时,同属一个框架的其他语义项就会被激活,于是我们头脑中便形成了该框架的初步认知,由于映射过程的彼此交互和渗透,一个完整的认知体系是由若干框架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换句话,一个框架实际上是若干个次框架共同组建的。

二 概念隐喻维度下的竞选语篇——个案分析

基于框架理论的视角,概念隐喻在新闻语篇中主要通过信息填充预设、信息筛选凸显和塑造隐喻现实等手段来达到对意识形态的建构。为了具体的探析该过程,笔者采用了语料库的方法,对2008年英国主要新闻媒体对美国奥巴马和巴基斯坦穆沙拉夫的竞选报道中概念隐喻使用情况进行分析。

首先,从英国《泰晤士报》(The Times)《每日电讯报》(The Daily Telegraph)《镜报》(The Mirror)《经济学家》(The economist)《卫报》(The Guardians)《新政治家》(New Statesman)等主要报纸和期刊上2008年1月-10月期间对美国奥巴马和巴基斯坦穆沙拉夫的竞选报道中选取语料,其中对奥巴马的报道有22篇,总字数达到22700个,对穆沙拉夫的报道有18篇,总字数达到18500个。

我们仔细阅读语料库中的每一个语篇,找出隐喻的关键词,并视为类符,例如:旅行式隐喻(journey)中,隐喻关键词road的出现即为一个类符,关键词的数目表示类符数。然后把所有的类符数进行归类,发现对奥巴马的报道中出现的概念隐喻主要如下:

表1 美国奥巴马的报道中出现的概念隐喻

依照同样的方式,将对巴基斯坦穆沙拉夫竞选报道中的语料进行分析,发现使用的隐喻情况如下:

表2 巴基斯坦穆沙拉夫竞选报道中的概念隐喻

如果将两个表格简单的粘贴在一起,我们可以更为直观的发现这两个语料库中隐喻使用的共性和个性。

图1 隐喻分布

首先,能看得出两个语料库在隐喻类型使用上是有差别的。对穆沙拉夫的报道中,最普遍使用的隐喻是冲突隐喻。而对奥巴马的报道语篇中,冲突隐喻的使用明显减少,不及巴基斯坦语料库中冲突隐喻的一半。其次在穆沙拉夫的报道语料中,宗教、梦想、娱乐隐喻的使用相对较少,其中,梦想隐喻完全没有出现。

由此可见,两个语料库中新闻语篇的信息构建依据不同的框架预设。框架是特定的一些表达结构,表达的是有关陈规事件或情景的知识,专门规定这类情景的组成部分或参与者所承担的角色,进一步阐明深层结构中的哪些成分转变成为表层结构中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框架被认为是与所谓的“场景”有关的语言选择矩阵,譬如:商业框架(commercial event frame)在描述商务交换时,其语言选择矩阵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汇会包括 buy、sell、pay、charge和 goods等等,解释其中任何一个填充项,只需了解该框架就可以,这些填充项的区别仅在于凸显哪几个,buy是从购买者和商品的角度构建认知,而charge则凸显了销售者和货币的认知。概念隐喻是一种始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通过映射把新信息填充到目标域中,即把事先与某个场景相关的框架填充到新的场景中。譬如:在对奥巴马的报道中,媒体使用了大量的旅行框架,频繁出现的类符有:journey、road、path、crossroads、way 等等,这些填充项构建了该框架的主导,凸显了其语义槽的特征:1.从起点向终点的路径。2.既定的方向、方式和同路人等。3.会有波折、困难,但只要坚定,终将到达期盼已久的目的地。借助该旅行框架媒体对奥巴马竞选预设了的两个重要的观点,既然奥巴马的竞选是场旅行,那预设了他终将实现他既定的计划——赢得选举,且该计划是神奇美好的,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些障碍,但都不会阻挡其前进的。于是,关键词、形象、信息来源、句子和主要成分产生了一个强大的框架——奥巴马是重振美国经济,引领实现国家民主自由强大的带路人。

表3

框架在进行信息填充时,是通过若干组框架元素完成的,框架元素是一个框架的参与者和支撑者,也是呈现该框架意义的具体语义项。依据这些元素在框架中意义的实现程度可分为中心元素和非中心元素。中心元素和非中心元素共同为呈现该框架的方方面面提供整体表征,同时中心元素则凸显了该框架的特定视角。正如刘光正教授所言“选择性是隐喻映射的本质特征”。在始源域向目的域的映射过程中,通过映射的过滤作用,框架中的特定部分被凸显,便形成了中心元素,没被凸显的部分便成了背景[14],即是非中心元素。在对奥巴马的选举报道中,针对同一目的域“奥巴马”采用了许多不同的始源域,以凸显“奥巴马”的不同特征。

第一个隐喻“Barack Obama is GodMessiah”(奥巴马是神救世主),是宗教隐喻,具有鲜明的文化色彩。宗教隐喻在对穆沙拉夫报道中鲜有使用的,其缺失的原因可能是西方国家对巴基斯坦宗教的陌生,亦或是从西方文化角度描绘穆斯林传统的不适应性。两个语料库相对照,美国语料中宗教隐喻的出现频率几乎是巴基斯语料中的6倍,该概念隐喻凸显了奥巴马的上帝、救世主形象,体现了其非凡的领导才能和拯救民众的宿命,引领国家的责任和义务。在同一“神救世主”框架下,奥巴马的选举被映射为“奇迹”。对奥巴马及其选举活动的描述,出现了这样的句子:

When Obama speaks itis absolutely the Messiah speaking…

A black man with a white mother became a savior to us…

You are the instruments that God is going to use to bring about universal change…

Barrack Obama to me,is a herald of the Messiah.Barrack Obama is like the trumpet that alerts you something new,something better is in the way…

This election will set the direction for the nation for the last short period until“Bible prophecies are fulfilled”…

这些语义项彼此交互,使读者不禁联想到了Bible、Virgin Mary、Redemption、Pilgrimage(圣经、圣母玛利亚、救赎、朝圣)等等。于是一个隐喻的现实便在读者头脑中逐渐形成,奥巴马是上帝的化身,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引导人们从迷茫走向充满希望的神圣之旅,他就是人间的先知,来救赎受苦受难的民众。

第二个隐喻“Barack Obama is Dreamer”(奥巴马是做梦的人),是梦想隐喻,该隐喻概念也承载了鲜明的美国历史文化背景内涵。这里的梦想并非是白日梦,它是“American Dream”(美国梦)和“I have a dream”(我有一个梦想)的延续。尤其是作为美国第一位黑人总统,他的竞选被视为是“人权平等”的最好证明。而这也恰恰是半个世纪前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所梦想和奋斗的。

第三个隐喻“Barack Obama is Field marshal”(奥巴马是陆军元帅),是冲突隐喻。冲突隐喻是两个语料库中使用比率较高的隐喻类型。在冲突框架中,使用了很多的隐喻映射,譬如“Obama may have started his campaign as an insurgent.But he ran it like a field marshal… he also used Powell’s strategy of overwhelming force.In the ground war,he established field offices…In the air war Obama bombarded the average household with 5 times as many TV ads as his opponent.John McCain,the veteran flyboy from the Vietnam War,was like the Red Baron taking on a B -52 bomber.”(Telegraph Comment,Nov.6 08)

这段报道采用了战斗次框架。出现了“选举是场战斗”、“政治策略是军事战斗力”、“选举指挥中心是野战队队部”、“选举宣传活动是飞机轰炸”等等隐喻概念,这些语义项共同构建了隐喻的选举现实,使读者有如身临其境进入了战场的氛围。另一方面,campaign、force、Field marshal、bombard 等中心元素的使用凸显了奥巴马不论是体力还是智谋等各方面均比对手强悍。

在对穆沙拉夫的报道中,冲突隐喻也分布广泛,但它们所构建的框架是绝对不同的,因而也传递了不同的信息及意识形态。对穆沙拉夫的竞选语篇中,冲突隐喻更多的凸显了其框架范畴中的肉搏次框架、格斗次框架等等,更多地凸显出冲突框架下的负面信息,这样的例子如:

Musharraf beaten by a knock-out…

The President suffered a crushing defeat…

The swing to the opposition parties has dealt Mr Musharraf a devastating blow…

Musharraf will face a hostile parliament after the crushing defeat of his allies in an election on February 18.The incoming government could try to drive him from power…

根据冲突框架中心元素譬如:beat、defeat、win、lose、triumph、victory、failure的出现频率(每千个词中),笔者作了个统计,结果如下:

图2

其中,对美国的报道中win、victory、triumph等词汇的出现频率明显高于对巴基斯坦的报道中这些词汇的使用频率,相反,在对巴基斯坦的报道中出现率较高的词汇是defeat、lose、failure等。这样的词汇使用情况凸显了媒体的倾向性和暗示性,潜移默化地呈现了其鲜明的立场,向民众灌输了其倡导的意识形态。

第四个隐喻“Barack Obama is Mister Cool”(奥巴马是酷先生),是娱乐隐喻。其中Mister Cool的称谓源于欧美电视访谈节目中对访谈者的谑称,这个隐喻形象的设立好像是有违竞选的严肃与正式,但也为其增添了些轻松搞笑的色彩,而且从个人角度看,更是凸显了奥巴马的诙谐幽默,机智敏锐的个人魅力。

在上述例子中,通过分析隐喻的意义及其认知机制,可以看出这些隐喻表达具有双重内容,在叙述客观存在的性质同时,也包含了对那种客观存在的一种暗含的行动方案,因此起了动机的作用。它是引导人们从充当喻体的特征体的角度来看待和理解充当主体的特征体的手段[15],从而构成了概念潜势网路,构建了社会意识。

三 结论

综上所述,隐喻在新闻语篇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思维层面上反映和构建着新闻语篇的意识形态,并体现在语言表达上。隐喻的使用与选择受意识形态的引导和制约,同时,隐喻也塑造了意识形态。在新闻语篇中语篇的撰稿者通过信息填充预设、信息筛选凸显和塑造隐喻现实等手段对现实进行符合自己或媒体利益的界定和划分,从而引导舆论导向,激发民众情感,对大众意识形态进行操纵。

[1]Lakoff G,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Ortony Andrew.Metaphor and thought[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9.

[3]贺梦依.概念隐喻与政治的关系识解[J].外国语文,2011,(3).

[4]张沛.隐喻的生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Fairclough Norman.Language and power[M].London:Longman,1989.

[6]Mio Jeffery Scott,Katz A N.Metaphor:Implications and applications[M].New Jersey: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ions Publishers,1996.

[7]洪艳清,张辉.认知语言学与意识形态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2).

[8]王一川.语言乌托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9]Dijk Teun A.Discourse and power:Introduction[M].Amsterdam:Benjamins,1987.

[10]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11]Eliza Kitis,Michalis Milapides.Read it and believe it:How metaphor constructs ideology in news discourse[J].Journal of Pragmatics,1997,(4).

[12]Minsky M.A framework for representing knowledge[A].Psychology of computer vision[C].New York:Mcgraw - Hill,1975.

[13]陈文革.隐喻在政治语篇中的作用[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14]蓝纯.认知语言学:背景与现状[J].外语研究,2001,(3).

[15]朱炜.隐喻与政治语篇的建构[J].南昌大学学报,2011,(3).

猜你喜欢

穆沙拉夫语料库隐喻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语料库翻译文体学》评介
《活的隐喻》
穆沙拉夫死刑判决被撤销
基于COCA语料库的近义词辨析 ——以choose和select为例
基于JAVAEE的维吾尔中介语语料库开发与实现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
巴:穆沙拉夫若回国将被捕
巴基斯坦警方 要抓穆沙拉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