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探索*

2012-03-31张开晃余飞鸿周娟娟

长沙大学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暑期社会大学生活动

张开晃,余飞鸿,周娟娟

(福建农林大学,福建 福州 350002)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可促进大学生与社会进行有机的沟通和融合,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是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新时期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应在科学发展观视野下,以持续发展的观点不断深化认识、用以人为本的理念排除困难、以统筹兼顾的方法增创实效,在引领大学生参与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和自身全面发展中寻找新契机。

一 用科学发展观来检验当前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不足与问题

科学发展观中发展、以人为本、统筹协调发展理念,为当前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注入新的活力,但以科学发展观审视当下高校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需正视以下四个方面问题:

(一)工作规划不够全面,组织结构不够科学。高校在规划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中,通常以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为重点,拟定主题,制定规划;而对寒假社会实践活动,大多数高校是由返乡探亲的学生自行安排,没有统一的工作规划。由于多年来没有对此作认真的应对研究和周密的规划安排,自然就白白地流失这一时段的工作效益。部分高校在指导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缺乏主动性,照搬上级工作规划,未能挖掘自身优势,探索和思考工作创新。在大学生社会实践组织领导上,目前高校通行的做法是将社会实践活动当成学生工作部门、共青团组织的专门工作,宣传、教务、科研等业务主管部门仅限于参与会议讨论等方面的工作,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成效的充分发展[1]。实际上,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仅仅依靠主管学生工作的部门是远远不够的,这不仅需要学生工作部门的号召发动,还更需要充分整合业务主管部门的资源形成工作合力。

(二)工作方式简单粗糙,临时与仓促安排现象较严重。“虽然高校将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一门‘必修课’给予相应的学分,但在实践过程中走过场的成分仍然不少;部分高校只重视‘取’,而忽视了‘送’,地方或单位只有付出没有回报,影响了地方和单位的积极性。很多高校习惯‘游击式’的社会实践……”[2]许多高校将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等同于一般性的学生校内活动,久而久之形成了临时性的活动多、零碎活动多和应景活动多的状况。另一方面是高校所拥有的比较固定的、条件较好的、能长期提供服务的实践基地缺乏。于是,每年临近暑假时,高校就要派出大量的人员深入农村、工矿、社区等踩点,临时踩点不仅无法做到地点适应,而且也无法做到内容适应,在下基层前,仅带些科技文化类的书籍材料等,不问需求地硬放一通,势必形成来时轰轰烈烈、走时潦潦草草,基地年年换、协议无实效的被动局面。

(三)不注重整合校内外资源,教育服务成效一般。部分高校在指导规划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工作中,较少从工作内容、方式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与规划,即较少注意整合校内外、年度间的资源,以致于工作中存在简单重复现象。各高校也仅把这项工作看成是学校共青团组织的份内事,不注意发挥学校其他机构的资源,也影响了这项工作的效果。在整合“内容”的资源上,各高校已往主要是在简单改进参观、调研和文化宣传活动方面下功夫,而较少在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和水平上下功夫,这也导致了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没能站在更高的层次全方位地服务于社会需要,不利于教师及时指导和解决学生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不利于学生自主创新意识和良好工作作风的形成,实践教育效果自然较差。

(四)学生受益的程度不强,实践育人功能不明显。至今,不少高校在组织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时,还未能将育才与服务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服务社会中未能有针对性地精选大学生暑期服务社会的内容;在育人方面也未能全面地站在育人的高度,将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统筹起来。而且,除个别重点团队外,更多的学生则以分散返乡的调查为主,开展个体活动,这种放羊式的社会实践活动,既没有严密的组织,又没有严格的管理,更没有严肃的纪律,还没有健全的活动内容,造成大学生对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认识不明确,服务社会意识不强的局面,致使大学生不会全力以赴地投入社会实践的活动中,而降低了参与的热情,对于学校的育人工作和促进大学生服务社会都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 在科学发展观引领下创新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工作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明确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指导方针。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3]十七大的这个论述,对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作了缜密的诠释,也对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价值观提出最准确完整的要求,还对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根本目的提出了最完整的阐述。为此,高校开展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工作必须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来确定实践主题,规划实践内容和方式,统筹各方面的工作,提高教育和服务的成效。

(二)制定可持续性发展的工作规划,促进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实现“三结合”。即:寒暑期的社会实践同在校的实践结合;上级精神同高校实际相结合;大学生接受社会实践锻炼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结合。这就要求各高校在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工作前,一定要制定既有宏观把握的整体规划,又有微观实施的因地因时因事而异的具体规划。为了完成这项工作,各高校首先要进一步明确职责,设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机构,组建由校党政领导牵头,团委、学生处、科研处、教务处等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领导小组。其次要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发挥高校人才多、学科全的优势,组织思政类专家、学科专家、学生工作专家组成的课题研讨小组,共同规划学校社会实践的整体工作、实施步骤、创新方案等,将上级组织社会实践工作精神同学校育人以及服务社会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提升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工作的层次,促进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工作持续健康全面发展。

(三)坚持统筹兼顾原则,构建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工作的更广阔平台。用科学发展观引领和创新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工作,应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悉心协调各方力量,努力挖掘两个渠道(学校、社会)的资源,打造以学校为主体、社会参与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更广阔平台。这里,构建校内的平台,就必须端正师生对于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认知,让师生明了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是学生的实践,也是教师的实践;不仅是本专科学生的实践,也是硕博士生的实践;不仅是分管学生工作部门的事,也应该是高校各部门各单位和全体教职工的事,从而努力把全校师生的观念统一到服务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目标中去。而整合校内和社会资源则要力求达成学校与地方的共识与协作。如:2008年福建农林大学与福建宁德团市委合作开展校市携手科技富村蓝海工程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专项行动,实践证明,这是一个互动互补、相辅相成、各方面都满意的协作成功之花。

(四)坚持以人为本,开展项目对接,促进服务者与服务对象的全面发展。首先,要让大学生对自己的知识、能力、性格、志趣、意志等对社会实践主体影响较大的因素有较清醒的认识和估价,并让大学生依据自身的长处、社会需要、个人爱好有选择、有侧重地参与实践活动,以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完善智能结构,培养社会需要的多方面能力。其次,要严格落实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对接制度,在坚持“事先踩点、项目对接、实践工作、后期服务”的原则下,根据服务地需要开展实践服务工作。而当服务地和工作内容确定后,学校党团组织要积极联系校内各部门各单位,选择专业优势明显的单位承接已定项目的实践工作。该单位要严格按照项目的要求组建团队,按照工作计划开展实践活动,以确保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符合地方需要、促进参与师生素质的提高,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实现参与群体的全面发展。

(五)建立长效机制,不断提升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服务社会的成效。应加强以下两方面建设:一是建立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二是建立相对稳定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不仅包括校内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引导、培训、激励、考评机制,还包括校内外突破领导更迭限制、源于共同理想的长期协作机制;坚持社会实践基地化建设,借助学校各部门的力量积极争取多方支持,与城市社区、农村乡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企事业单位、部队、社会服务机构等联系,本着“合作共建、双方受益”的原则,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任务,建立一批稳定、长效、形式多样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充分发挥基地的教育功能。

[1]刘韧,易厚,贺宗彦.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问题与对策[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2]王建武.大学生社会实践改革的探讨[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9).

[3]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2007-10-15.

猜你喜欢

暑期社会大学生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认知度调查研究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理工科专业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现状与对策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大学生之歌
□随手拍
试论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