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洪水神话的世界传承与民族特性研究

2012-03-31裴浩星安贞慧

关键词:神话上帝洪水

裴浩星,安贞慧

(1.东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吉林 长春130024;2.吉林大学 外国语学院,吉林 长春130012;3.吉林大学 公共外语教育学院,吉林 长春130012)

洪水神话的世界传承与民族特性研究

裴浩星1,2,安贞慧3

(1.东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吉林 长春130024;2.吉林大学 外国语学院,吉林 长春130012;3.吉林大学 公共外语教育学院,吉林 长春130012)

神话是文化的源头。洪水神话的世界性是世界各古代民族经历了相似发展阶段的结果。但由于地理环境、生存方式、宗教信仰、心理结构等差异,西方、中方洪水神话也蕴涵了神本位与民本位、个体与集体观念、横向与纵向人际关系模式等方面的文化差异。经过历代传承与整合,形成如今风格迥异的中西文化。

洪水神话;世界性;神本位与民本位;个体与集体;横向与纵向

神话是人类初始阶段对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解释和想象,是民族文化和文明形成最初的形式和重要源头之一。尼采曾指出,“没有神话,一切文化都会丧失其健康的天然创造力。唯有一种用神话调整的视野,才把全部文化运动规束为统一体”[1]。研究各个民族的神话同异,是了解不同文明、文化、宗教等起源、传承的重要途径之一。在众多神话传说中,洪水神话具有普遍性又不失民族特点,为人类文明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母题和视野。

一、洪水神话的世界性

据记载,世界上大多数民族都有自己的洪水神话故事。人类历史上有文字可查的最早洪水神话来自于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记录。苏美尔人是最早人类文明之一——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缔造者,大概公元前2600年记载了洪水故事:人类惹怒诸神,诸神决定用洪水毁灭人类,国王齐乌苏德拉(Ziusudra)得到神启,和家人躲到船上得以幸存[2]。后来,两河流域被不断入侵:亚述、波斯、马其顿、罗马、阿拉伯等等。苏美尔神话对后来各民族的宗教、文化的渗透从古巴比伦洪水神话及希伯来洪水神话、希腊洪水神话中可以管窥一斑。根据现存史料研究者推断苏美尔人洪水神话、古巴比伦洪水神话、希伯来及希腊洪水神话在结构上有着明显的传承关系。

西方最为人熟知的洪水神话莫过于《圣经》中的挪亚方舟传说。万能的上帝不满地上人类的作恶和对神的不敬,决定用洪水毁灭人类。耶和华说,“我要将所造的人和走兽,并昆虫,以及空气中的飞鸟,都从地上除灭,因为我造他们后悔了。”唯有挪亚在耶和华眼前蒙恩。他教授挪亚制作方舟,命他带着妻子,儿媳,雌雄成对的动物等进入方舟,然后昼夜降雨40天,水势浩大肆虐150天,彻底消灭掉地上所有生灵。一年后,神对挪亚说:“你们可走出方舟,你们要生养众多,在地上昌盛繁茂”[3]。这样,神完成了对人类的毁灭和再造。挪亚方舟故事的起源是苏美尔人的洪水故事,经由搬迁到两河流域的希伯来人改造,编入希伯来圣经,后来进入基督教《圣经》,随着基督教的广泛传播深入西方思想、文化领域。

影响比较大的还有希腊神话中的洪水故事。古希腊神话体系完备,奥维德的《变形记》中的希腊洪水神话大致情节是:青铜期末代,人类变得贪婪、粗鲁,世间充满罪恶,主神宙斯与奥林匹斯众神商议决定用洪水来惩罚毁灭人类,丢卡利翁得到神的启示,与妻子皮拉乘船得以幸存,他们在忒弥斯女神的指点下往身后扔石头,丈夫扔的石头变成男人,妻子扔的石头变成了女人,以此完成人类再造[4]。

中国洪水神话研究起步比较晚。据统计,在中国,二十多个少数民族有洪水故事流传[5]。1937年,芮逸夫的《苗族的洪水故事鱼伏羲、女娲的传说》中提及十多篇异文;1942年,闻一多《伏羲考》涉及的49篇神话中有46篇是洪水神话;陈建宪在《中国洪水神话的类型与分布》一文中对433篇异文进行了宏观分析[6]。可见中国洪水神话故事丰富多样,主要记载于《山海经》、《淮南子》、《孟子》及《吕氏春秋》等汉族史志中和苗、瑶等少数民族的传说里。广为流传的有女娲补天、鲧禹治水。

洪水神话的这种世界性、普遍性绝非偶然。关于其形成原因,长期以来,学术界众说纷纭。有神话是现实反映说,基于地质考察,有的学者推断世界上发生过毁灭性洪水,先民根据此经验创造出繁多的洪水神话;也有遗传记忆说,来自精神学派,主要基于荣格的原型理论,荣格认为人有个体无意识,也有集体无意识的存在,与动物的本能类似,人类的某些记忆生来就遗传在大脑神经里,这种集体无意识就是“原型”。依据这种理论,洪水神话的产生与是否真实存在毁灭世界的大洪水就无直接关系,只是集体无意识的一种现实折射[7]。更多的人则赞同神话是先民基于现实中洪水灾难,结合幻想和想象,经过世代整合创造出的一种集体智慧结晶。无论是哪种成因,洪水神话的普遍存在,故事结构的极大相似证明了原始初民对世界的认知有相似性,可以看出各民族或者族群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里,以相似的心理状态,认识、感知人与自然,与外界的关系,对人类的产生、世界的形成进行原始思考和构建。这种初始的认知观、价值观经过世代口头相传,成为留在人类意识、灵魂深处不能抹去的记忆,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

虽然人类认知有共同特征,可各民族因为心理、地域的不同,外界条件的差异,历史发展的不同等因素,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价值体系,在洪水神话故事里可以管窥一斑。下面以广为流传、影响巨大的圣经洪水故事、希腊洪水故事为西方文化代表,与中国主要洪水故事进行类比分析,从而论证中西文化价值观的差异从远古时期就已有体现。这种文化价值观的差异经过世代的传承、流变,形成风格迥异的中西文化的精髓。

二、以神为本、以人为本与以民为本

希伯来洪水故事体现神本主义,上帝是绝对权威,只因人类对神不敬,就发动洪水毁灭人类。挪亚在上帝眼中是“义人”得以幸存,所谓的“义人”即敬神畏神之人。创造人类、毁灭人类、人类再造,从头至尾由上帝决定。人类再生的条件就是与上帝的“契约”:挪亚及其子民遵循上帝的行为和律法,才能得到神的眷顾和保护。希伯来文化从历史初期就鲜明体现一神论,这和他们颠沛流离、处处受排挤的历史有关。希伯来人长期以来历经磨难,为了在其他种族排挤、迫害中生存,必须极大地凝聚本民族的力量,统一思想、认识,一神论符合了民族生存、发展的需求。当然,在其民族发展过程中,历经了铲除多神崇拜、实物崇拜的阶段,最后逐步巩固了一神论的统治地位。与其说上帝是神话符号,不如说是宗教元素,代表着至高无上的理念,构成、指引希伯来民族有序发展。希伯来圣经主体后来成为基督教圣经的旧约部分,上帝代言人变为耶稣,但其精神统治功能没变,随着基督教的广泛传播,成为西方世界的宗教信仰,也成为西方文明的精髓,在思想、宗教、文化等领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希伯来洪水神话深刻体现了希伯来民族的一神信仰、树立上帝的神威、尊崇上帝为中心的伦理道德观念。

如果说《圣经》中的上帝宗教色彩浓厚,是一个人的独角戏,而且看不到此演员的喜怒哀乐,那么希腊神则是群神,是以人为本。首先,洪水发起原因是人类的贪婪、粗鲁与不虔诚,人们不遵守公理与法律,惩罚的目的不再局限于对神力的崇拜,扩大到维护社会公德范畴;再者,整个惩罚过程并非宙斯一人完成,由宙斯与诸神商议合力完成,海神波塞冬帮助兴风作浪,对立神普罗米修斯却暗中协助丢卡利翁逃生,女神忒弥斯则告诉丢卡利翁繁衍人类的方法。希腊以宙斯为首的多神体系在此得以展现。希腊神外形俊美,有着人类的七情六欲,神与神之间有着争斗和较量。这是因为希腊地处爱琴海域,气候温和,造就了希腊人生性乐观,眼界开阔,追求自由,充满想像力和活力。另外,希腊神话多通过文学作品的形式代代相传,充满了文学浪漫想象色彩,所以希腊众神更倾向“人性”而不是“神性”,这种带有文学特质的神话反过来又丰富影响着人们的性格、观念。

而中国洪水神话和西方神话在情节构成内涵上有着巨大差异,属于“民本神话”。第一,女娲补天、大禹治水里没有出现上帝或者天神发动洪水灭绝人类的环节,与西方神话相比,神性削弱,或者我国初民不肯赋予神凌驾于人之上的绝对权威,这种环节的缺失本身就说明中国神话的创造伊始是立足于“人”,而非“神”。第二,人神不是对立关系,而是服务与被服务。女娲炼石补天,积芦灰止水,鲧禹父子治水,都是为了解救初民于洪水灾害;最突出的一点是,中国洪水神话立足“治水”而非惩罚工具,这在世界洪水神话中属于罕见。鲁迅认为,“华土之民,先居黄河流域,颇乏天惠,其生也勤,故重实际而黜玄想”,“二者孔子出,以修身齐家治国天下等实用为教,不欲言鬼魂,太古荒唐之说,具为儒者所不道”[8]。中国地处中原,依黄河而生,土地肥沃,发展成为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所以人们“重实际而黜玄想”,并没产生系统、丰富的神话王国,初民遭受黄河泛滥之灾,传说故事也偏重水患治理的现实功能,神或者神话式英雄人物是为民服务,带领、帮助人们战胜自然,这种务实精神延续成为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之一。

希伯来神话注重神性、神威,以宗教的形式深入人心,现今依然在西方世界宗教信仰中延续其使命。宗教上,有原罪与救赎的二元对立,生命是有罪的,用此生的虔诚超越肉身的有限去企及来生精神的理想彼岸;希腊神话依附于文学作品,奥林匹斯众神呈现出希腊人乐观、自由、开放的品性,是全世界的文化瑰宝;中国神话民本位思想占主导,现实功能明显,随着时代变迁,神性逐步消解在实用主义里,人们烧香拜佛的目的是祈求健康平安、升官发达、娶妻生子等现实需求,不再在主流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三、个体意识与集体观念

《圣经》洪水强调上帝个体的绝对权威,民众只要履行与上帝的契约,敬神、爱神,就会得到神的庇护,给个体意识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空间;希腊诸神更是热爱自由、强调个性的张扬,宙斯发起洪水,普罗米修斯帮助人类反抗宙斯,忒弥斯提供繁衍人类的秘诀,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充斥着强烈的自我意识。古希腊人以海洋业为主,在探险、征服海洋过程中,希腊人感受到作为人的智慧和力量,他们把对自我的热爱倾注到众神身上,使其附上鲜明的人格特征。文艺复兴时期,整个西方世界受古希腊罗马神话的启发和影响,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人文主义运动,讴歌人作为个体的能动性、创造力和智慧,逐步脱离中世纪封建专制的桎梏。启蒙运动高举人性大旗,歌颂人类的理性美,这样逐渐形成了西方社会的自我价值观念。人们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肯定自我,自我利益高于一切。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体系有其合理一面,极大调动了个体的积极能动性,推动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迅猛前进。

中国神话也突出个人力量,但更突出集体、部落的地位和利益。“自我”价值在集体利益中实现。女娲的神力之所以被传颂是因为她“补天”、“止水”,解救人类于苦难;鲧以生命做代价盗取天土来治水,被天帝杀死,但尸身不腐,三年之后,腹中生出大禹继承父业,以自己的牺牲换取集体的胜利。大禹带领民众,为了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与洪水抗争13年之久,终于用疏而非堵制服了洪水。鲧禹父子艰苦奋斗,积极进取,舍己利人的道德标准与思想内涵世代传承,融入中华民族道德精神里。这种个人价值在集体利益中得以呈现。经过传承与发扬,形成中国传统个体价值观:个体与集体利益紧密相连,甚至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小我”不可超越“大我”。这种价值观念有积极的一面,有利于集体的整体和谐,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彰显人与人之间的友爱,主张促进整个人类和平共处。但这种自我与集体观念的弊端是在某种程度上会压制个人能动性、积极性。所以如何处理好个体与集体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课题之一。

四、横向与纵向的人际关系

世界洪水神话还有一个特殊的现象,那就是人类再生环节中,西方、中方呈现出了“横向”与“纵向”的不同处理方式。西方比较注重夫妻关系,中华民族偏重血缘关系。

《圣经》神话是挪亚夫妻、三个儿子及各自妻子成为人类的第二祖先,动物也是每类雌雄各一来进行繁殖。说明希伯来人创造神话时已经掌握男女交媾生殖繁衍的知识,而且从理论上避开兄妹直接乱伦婚配的可能,显示了宗教神话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严谨性。希腊神话丢卡利翁和妻子皮拉成为遗民,在神启下,向身后扔石子,石子变人来繁衍人类,则充满了文学色彩的浪漫和想象。遗民这种男女关系是“横向”,非血缘关系为基础的。

中国治水神话不涉及人类再生,但南方少数民族里却流传着大量兄妹婚繁衍人类的洪水故事。闻一多《伏羲考》中49例神话中,46例是洪水神话,均是兄妹婚,其中兄妹为伏羲和女娲的有15例[9]。布依族、侗族、苗族、瑶族等都有洪水兄妹婚的故事,情节一般是洪水过后,为繁衍后代,需要兄妹成婚,为了战胜羞耻心理及验证兄妹婚是否符合天意,他们用种种难以实现的事来占卜,常用的办法有空中穿针线、滚磨盘、烟火交合等等,通过种种努力和反复占卜,反映出兄妹通婚的艰难和必要性。学者认为“洪水神话中有关兄妹婚的传说不会产生在实现兄妹婚的当时,而是产生在由族内血缘婚向族外婚过渡时期。只有在这种过渡阶段才有可能产生谴责兄妹婚的社会观念”[10]。

在历史上,兄妹通婚是否真实存在,或者存在时间、原因等涉及历史、伦理、婚姻等多方面的复杂考证,我们暂且不论,这里,通过神话表象,能够看出中西方两种截然不同人际关系模式。中国从古代人们就注重血缘关系,开创的是种纵向的人际关系模式。即使需要克服种种羞耻心理、恐惧,也要安排兄妹成婚繁衍后代,而不是毫无关系的两个男女或者夫妻。再有,鲧死后,以身代孕,用自己的血脉孕育了禹,子承父业,完成治水大业,也是家族内血缘上的传承。而西方却是横向的发展模式,注重的不是血缘关系,而是个体与个体间的平等关系[11]。这种人际关系模式经过后代的传承和整合,形成中西不同的关系模式。西方在宗教统治下,人与神存在契约关系,上帝是精神之父,只要虔诚,就可以超越肉身,在上帝的引领下进入救赎世界,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人们追求个体价值的实现,除了上帝精神之父,不依附其他任何人,逐渐发展成横向的人际模式。再者,西方注重个体自我价值的实现,性被看作是个体生命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男女或者夫妻不仅仅是繁衍后代的工具,更是享受快乐、体验生命的伴侣。演化到今天,西方对待性是开放的、透明的。其思想源头在洪水神话中早已得以体现。

综上所述,世界洪水神话的普遍性证明各民族从远古时期在与自然的搏斗中,都有着探索自然、思考自身、改进自身的相同价值观,但因为民族心理、地理位置、历史变迁、经济发展等等因素,不同民族神话蕴涵着各自古老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西方人宗教信仰明确,追求个体自由、个性张扬、自我价值的实现;中华民族内敛、含蓄、勤劳、以社会集体利益为重。各自文化的精髓经过时代传承、流变,依然指导着本民族有序前进。

[1]尼采.悲剧的诞生 [M].周国平,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100.

[2]David Adam Leeming.The World Of Myth [M].Oxford,1990:44.

[3]中国基督教协会.圣经.南京:南京爱德印刷有限公司,2000:8-12.

[4]古斯塔夫·斯威布.希腊的神话和传说[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23-26.

[5]毛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 [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365.

[6]陈建宪.中国洪水神话的类型与分布[J].民间文学论坛,1996(3):1-9.

[7]Steven F.Walker.Jung and Jungians on Myth[M].New York and LONDON,1995:23.

[8]鲁迅.鲁迅全集:第9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21-22.

[9]闻一多.闻一多全集:一[M].北京:三联书店,1982:3.

[10]陶阳,钟秀.中国创世神话[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241.

[11]刘国清,石爱霞.历史之维、印第安神话与隐喻[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118.

The Study of Flood Myth Inheritance in the World and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PEI Hao-xing1,2,AN Zhen-hui3
(1.College of Literature,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4,China;2.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4,China;3.College of Pubic Foreign Languages Teaching,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12,China)

Mythology is the origin of culture.The universality of flood myth owes to the similar evolution of all ancient peoples.Because of the differences in geography,living style,religion and psychological aspects,cultural diversities,such as,God-centered vs.People-oriented system,individualism vs collectivity and horizontal vs.vertical pattern,are reflected in the Western and Chinese flood myths.After heritage and integration of generations,different Western and Chinese cultures are formed.

Flood myth;Universality;Cultural differences

I106.9

A

]1001-6201(2012)05-0152-04

2012-05-29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中心“中国外语教育基金”(2010(370))。

裴浩星(1971-),女,黑龙江虎林人,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安贞慧(1971-),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张树武]

猜你喜欢

神话上帝洪水
东方神话
120秒的“上帝”
洪水时遇到电线低垂或折断该怎么办
神话之旅——奇妙三星堆
神话谢幕
又见洪水(外二首)
当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请你为自己打开一扇窗
当上帝给你关上一扇门,请你自己打开一扇窗
是否气人
“神话”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