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个性化认知的理论探索
2012-03-31李新民关海鸥
李新民,关海鸥
(吉林大学 公共外语教育学院,吉林 长春130012)
语言个性化认知的理论探索
李新民,关海鸥
(吉林大学 公共外语教育学院,吉林 长春130012)
认知语言学在摆脱了行为主义理论束缚,发生了以信息加工为基底、以认知者的心智活动为主体的研究转向之后,继而又发生了以体验哲学为哲学基础、以主观与客观相结合为研究方法、以感知体验与认知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对象的二次转向。由此,认知者的生物性、社会性及主观能动性等被纳入其研究视野。而作为认知主体的“人”,因其自身的心智体验、文化背景、思想、动机、兴趣以及理解的灵活性等,则表现出了鲜明的个性化特征。本文对语言认知个性化生成因素的理论探索,旨在揭示语言个性化认知的意义,并初步搭建语言个性化认知的理论架构。
认知语言学;认知心理学;个性认知
(一)语言认知观念
观念是人类支配行为的主观意识,并直接影响人类行为结果。语言认知观念是认知者习得语言、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主张,作为个体知识体系的组成部分,其正确与否直接影响语言认知结果及过程始终。有实证研究表明[8]133,对认知对象持认同观念的认知者其努力程度也高于他人,而努力程度则反映出认知者个人潜能和智能得以开发或发挥的程度,认知观念在认知结果中发挥作用与影响。
(二)语言认知动机
在心理学上,动机分为表层动机和深层动机。深层动机因其没有时限性而较表层动机更持久,它经由后天实践形成,并呈现出动态性,会依据社会需求生成自我需求。深层动机一旦生成,就会成为推动认知的内在力量,并直接作用于认知结果。因此语言认知动机与语言认知能力构建存在必然关系,动机水平的高低对语言认知能力具有显著影响。
(三)语言认知意识与责任感
在认知心理学看来,认知动机是激发认知愿望的原动力,经由努力来影响认知行为。有研究证实[8]133,在实际认知过程中,认知主体的认知愿望与其实际努力程度存在距离,原因就在于认知主体的认知意识与认知责任感。作为个体人物理感知系统及其处理活动的意识,与作为个体人对自己、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主动施以积极有益作用的责任感,皆是认知主体对其认知行为进行支配的自主意识,包括意识形态上存在的动力、无意识形态上潜在的动力,皆依赖于个体人自身的意识、思维活动和心理状态,是培养语言认知能力的前提和内在驱动力,与其语言认知能力成正相关,共同作用于认知结果。
(四)语言认知策略
策略是实现目标的方案集合。就认知能力构建而言,认知策略可诠释为认知者所采取的一系列行动。认知策略作为教育生态环境中的一部分,随着该策略作为自变量生态因子被认知者掌握和有效利用,必然会促进其认知能力的形成及可持续发展,并内化认知者的自主认知能力[9]55。认知者的观念、语言水平、文化传统、性别、已有背景知识等因素皆对其认知策略选用产生影响[10],并与认知者的观念显著相关。
二、语言个性化认知的多重性
(一)认知者的多重性
个性化认知强调认知的主动意义构建,其过程具有多重内在特性。独立性:作为言语意义的主动构建,语言认知发挥个体智慧和潜能并作出自我选择,他者为满足个体需求而服务的中介作用,主体独立性凸显;差异性:认知者作为个体存在,个体的认知能力与策略选择等方面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动态性:语言认知是语言意义的动态构建,认知者差异会令整个认知过程呈现动态特征;能动性:个体认知过程中认知者的认知观念、动机、策略和自主意识等的动态变化,会导致其认知行为的能动变化;整体性:认知过程中,认知者智慧和潜能的发挥和价值的实现并非孤立存在,它既是认知者的能力自组织,也是各因素的相互作用。换言之,在认知者的认知构建过程中,其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可控因素和非可控因素等均与环境发生作用。这既有认知者的整体性,也有认知者之间的协助性和交互性;创造性:个性化认知要求认知者最大化发挥个体的智慧和潜能,个体知识意义上的构建反映出个体价值的最大化,具有创造性。认知者各内在特性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是多重属性的并置。
(二)认知资源多维性
语言认知资源是指认知者在其认知环境和认知过程中可以利用的一切显现的或潜隐的条件,是制约和影响事物存在、发展的外部因素。语言认知资源呈多维性。首先,人性化设计。语言教材的个性化构建满足了学习者需求和服务。其次,动态生成性。个性化认知资源内部各因素之间关系的不断变化、认知者个性化需求对其认知领域、层次、环境等资源所做的调整等,都呈动态生成性。第三,信息网络化。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为个性化资源提供了有效的载体。网络资源共享确保了语言认知资源更能够尊重认知者的兴趣、特点、能力与方式,体现了认知资源个性化。第四,语言认知资源是语言文化的载体,语言文化的获得即是资源的文化属性。
(三)价值认知多重性
首先,从认知语言学发展看,个性化认知已成发展方向,对语言认知结果的关注已转向对语言认知观念、语言认知能力等方面的关注,形成终身教育理念。其次,个性化认知目的在于认知个体潜能的最大化发挥。个性化认知强调个体特性的需求,通过个体对多维资源整合来构建认知,在发展个性的同时体现认知者对价值认知的多重性。
(四)认知方式多元性
个性化认知是认知者在自主意识驱使下的认知行为,即认知者的自主发展权利及对自身行为的控制能力,其过程具有结合自身个性选取内容、形式、时间、手段、途径等的自主性[11]。换言之,认知者的认知方式是建立在更适合自身特点的基础上,是一种更个性化、理性化的认知方式,最大限度地体现了认知者的个性。
由此看出,在语言认知过程中,认知者自身特性、认知资源多维性、认知者对认知过程与结果价值评价的多重性以及认知方式多元性,都使语言认知呈现鲜明的个性化特征。
三、语言个性认知的理论基础
(一)人本主义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认知是发挥潜能和自我实现过程,人与环境是内因和外因关系,人是主导因素与价值基础,环境是限制或促进发展的条件,其作用在于帮助个人实现其价值。语言认知也是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过程,个人价值体现需要借助他人与所处环境相互作用来实现,是一个有意义的心理过程。认知个体具有自主选择认知目标、方向、手段,自主发现资源以及自我评价认知结果的需求。同时,人本主义认为语言认知结果是造就一个完善的、其整体人格得到发展的人。因此人本主义与语言个性认知理论相互依托,并支持语言个性化认知的过程。
(二)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认为人的认知过程是认知者通过自身原有的知识体系和经验,借助他人的帮助并利用外部资源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换言之,认知的实质是认知者自组织的认知结构发生改变,个体主动建构自身体系的过程。即对于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他们以不同的认知结构、心理结构和经验为基础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建构自身认知体验,并强调认知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同时,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建构的过程是个性化的,是认知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包括结构性和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其结果是围绕关键概念而建构起自己的网络结构知识。因此,建构主义符合语言个性认知的主体特征,即认知者在其认知过程中既要对外部环境提出知识意义建构的要求,也要求外部环境对自身提供知识意义建构上的帮助。也就是说,认知主体通过与客观环境之间双向作用来实现其认知建构,满足了认知者个性化认知过程中的个体需求,同样为语言认知的个性化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四、语言个性认知的现代技术支持
(一)超媒体
超媒体技术仿拟人类思维的联想特征将文、图、声、像等不同媒体信息进行整合,构建了一个丰富的超媒体信息环境[12]137,实现对语言认知信息的非线性组织管理,由此使得认知者借助联想,依据自身特质自由选择路径,灵活选择认知对象。多媒体技术的交互功能为认知主体提供了图文声像并茂的综合刺激,其自由选择、自主控制的个性方式,满足了认知者的个性化需要和服务。
(二)虚拟现实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是以沉浸性、交互性和构想性为基本特征的计算机高级人机界面,其构建出的逼真的个性化认知情境,实现了个性化主体与计算机生成虚拟现实环境的相互作用的真实情景再现。认知模式的多样化促进了个性化认知的形成。在个性认知过程中,认知者设计和控制认知活动,他人则为满足其个性化需求而服务。虚拟现实技术突破了时空限制,有效激发认知者思维,丰富的想像力实现了语言意义的建构,有助于个人智慧和潜能的有效发挥及实现认知者个体价值。
(三)网络技术
网络技术将互联网上分散的资源融为有机整体,实现资源的全面共享和有机协作,使人们能够透明地使用资源并按需获取信息。网络环境赋予了认知者自主选择认知对象、方法、时间、地点等的条件和能力,改变了以往被动的、被支配的、受监控的地位[12]137。网络资源共享满足了各异认知者的个性需求,其基于网络的个性认知过程使认知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情感互动得以实现,从而体现了语言个性化认知的目的。
综上所述,从个性化认知方法的形成和自主认知能力的发展上看,现代教育技术中多媒体网络系统所具有的技术特性,为语言个性认知的理论构建提供了技术支持,促进了语言认知研究的变革。
五、语言个性认知理论的基本阐述
认知语言学把语言看作是一个非自足的认知体系,所提出的原型范畴、意象图式、概念关系、知识系统等概念,皆以“人”的认知为出发点,借助“人”对“客观世界的体验、感知和概念化的过程来研究语言的产生、获得、使用和理解”[7]4,因此“人”的个性研究必成其焦点。语言个性认知理论即可诠释为:以认知语言学为基础,以现代技术为支撑,以认知者的个性为研究对象,重点关注“人”在其认知过程中如何依据自身体系、个性、自身需求等来发挥个人优势,应用已有技能,多元化检索和选择适合自身的认知资源与策略,按照自身认知方式灵活确定其语言认知的内容、进度、时间等;如何在认知过程中打破时间、空间、内容、进度、起点、目标、要求等统一性束缚,依据终身教育理念最大限度发挥个人潜能,体现自身存在的价值。在此,个性化认知过程既是个性展现与生成过程,也是自我实现与追求个性过程。语言个性化认知理论构建的核心在于如何满足认知者个体特性的需求和服务,蕴涵了现代认知理论的新发展和总体特征,并表现为注重对人类思维过程特别是高级心理过程的解释,注重对高阶认知和复杂认知过程的解释,强调以人为本和人的主观能动作用[13]。
六、结 语
对中国知网的文献检索使我们发现,针对语言个性化认知的研究尚属初期,于是引出了本文对个性化认知理论构建所做的初步探讨,旨在对语言个性化认知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认识。面对语言认知理论与认知者个性需求之间存在的差异,我们认为对语言个性化认知的研究具有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个性认知的新研究将使我们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语言意义构建的本质,从而建立起更加完善的语言认知模式。
[1]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Johnson.M.The Body in the Mind:The Bodily Basis of Meaning,Imagination,and Reason.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174.
[3]王寅.语义理论与语言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4]李郁,张泳,王卓.基于认知理论的外语学习策略研究[Z].国家科技成果,2010.
[5]李畅.先例文本与翻译——兼论普希金抒情诗的翻译[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4):104-108.
[6]宋洪英.由联想试验看语言定型[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5):33-37.
[7]章宜华.语义、认知、释义[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8]李新民,孙冬慧.关于英语“自主学习”的实证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132-136.
[9]张殿玉.英语学习策略与自主学习[J].外语教学,2005(1):49-55.
[10]文秋芳,王立非.中国英语学习策略实证研究20年阅读能力的相关性研究[J].外国语言文学,2004(1):39-45.
[11]关海欧.模因论与互文性:文学翻译研究新视野[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132-136.
[12]王光玲,宋廷山.基于建构主义的网络教学浅论[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4):136-138.
[13]戴炜栋,刘春燕.学习理论的新发展与外语教学模式的嬗变[J].外国语,2004(4):10-17.
Theoretical Explorations of Personality Traits of Language Cognition
LI Xin-min,GUAN Hai-ou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12,China)
After a turn around from behaviorism to the research on mental activities of human,cognitive linguistics underwent another turn,which,on the basis of experiential philosophy,focuse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s experiences and his cognitive behaviors by the means of combination of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and thus incorporated biological,social and initiative behaviors of human into their research.And a human shows his distinct personality in his mental experiences,cultural background,ideological motivation,interests and the flexibility of his understanding,which arouses our interests in the research on the personality traits of language cognition.Through the theoretical explorations of personality traits of language cognition,this paper attempts to reveal the great significance of the theory and to build a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of the personalized cognition of language.
Cognitive linguistics;Cognitive psychology;Personalized cognition
H315.9
]A
]1001-6201(2012)05-0122-04
一、语言认知个性化生成要素
2012-05-28
吉林省教育厅“十一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吉教科文合字[2011]第356号)。
李新民(1954-),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教授;关海鸥(1971-),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张树武]
认知语言学继乔姆斯基转换生成学派提出“从心智角度研究语言”之后,进一步强化语言认知主体的“体验性”,将研究视野从对语言内部的描写以及乔姆斯基的“纯心智”研究扩展至对认知主体与客观世界的互动关系上,认为语言是“客观事实、生理基础、身体经验、认知方式、知识结构”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体,语言认知必须参照认知主体的“感知体验、概念化过程和认知规律”才能得以实现[1]前言,强调了认知主体的中心性。Johnson.M 将意义定义为“a matter of human understanding”[2],即 意 义 是 “人 类 理 解 ”问题[1]608,道出了与传统语言学的最重要区别:认知语言学视域下的语言系统完备“必须参照人的身体经验”[3]6,语言意义的获得是以“人”为初始点,以人的“个性体验”为主要线索,语言认知即为“人类理解”问题,“人”之不同于他者的个性特征必将对其认知结果产生影响,因此,语言认知研究绝不能绕过对认知主体个性特征的研究。为此,我们以“语言、个性、认知”为关键词,以中国知网为检索路径进行检索(检索时间:2012年2月29日),以探查本议题研究现状,结果发现:“语言、认知”研究异常活跃,仅从2002年至2012年间论文数量就多达1006条;以“语言、个性、认知”进行检索,结果显示仅为3条:李郁等[4]为外语学习策略研究、李畅[5]研究某一语言个性、宋洪英[6]则为语言定型研究,均未涉及语言认知的个性化。事实上,在语言认知过程中,认知者的主观能动性、观念、动机、思想、意识、价值体系等均对其心智体验产生影响,认知结果也表现出鲜明的个性,其研究对语言认知模式构建具有现实意义。
认知语义学强调语义认知来源于“人与客观世界的互动”[3]15,其意义生成来源于主、客观结合,形成并存储于精神世界[7]8。当语言认知与认知主体的心理、精神相契合时,语言认知便生发出浓重的个性化氛围。个性化在心理学上是指具有独立人格及个体特性的需求和服务,围绕认知者个体特性而展开。个性化认知作为上位概念,对语言认知主体的认知方法、认知途径及认知结果所产生的直接而深刻的影响,皆因其认知主体的个性需求而生发。因此,认知主体的观念、动机、意识、责任以及策略等皆是语言个性认知生成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