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思考

2012-03-31商光美

关键词: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理论

商光美

(福州大学 党委宣传部,福建 福州350015)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思考

商光美

(福州大学 党委宣传部,福建 福州350015)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扎根中国的必然选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要求。高校作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及其大众化的主阵地,对青年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显得尤为关键。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要素及路径包括主体有效性、客体有效性、介体有效性、环体有效性,其中关键在于加强主体建设、归宿在于重视客体接受、重点在于注重介体创新、出路在于协调环体配合。通过健全教师队伍、加强部门协调、扶持学生社团等主体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发展规律、满足合理需要等客体接受,内容通俗化、方法艺术化、途径长效化、手段立体化等介体创新,优化物质文化、完善制度文化、净化精神文化等环体配合,构建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切实增强和提升我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水平。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路径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由抽象到具体、由少数人掌握到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熟知并运用的过程。高校作为传播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阵地,承担着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辐射、影响到全社会的职责;而探索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途径,是顺利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机制建设的内在要求。

一、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加强主体建设

(一)主体建设的前提在于健全教师队伍

教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主要包括:①教师队伍应具备坚定的信仰、广阔的视域、教学的能力等素质要求。首先,教师要牢固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真信、真学、真懂、真用马克思主义。其次,教师要有扎实、丰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和宽泛的学术视野,具备丰富的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相关知识。再次,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思想和观念,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切实提高教书育人的能力。②加强教师队伍的管理。首先,实行教师任职资格准入制度,从思想政治素质、专业背景、学历层次及科研能力等方面严格把关。其次,加大培训力度,营造有利于中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实施教师学历提升计划,选拔、扶植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再次,加强队伍管理,建立与时俱进的人才竞争激励机制,对学时学分、经费投入、教师待遇、考核评估、职务评聘、表彰奖励等方面作出明确的规定,以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积极性。

(二)主体建设的基础在于加强部门协调

随着高校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各部门的整体协作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日益突显。具体措施主要包括:(1)依托学科建设,建设二级学院。首先,要进一步明确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方向,完善二级学科体系,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工作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其次,大力推广马克思主义学院体制,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二级学科专业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部门一起纳入马克思主义学院,以利于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意识。(2)党委、政工、宣传部门配合。首先,党委、政工、宣传部门要在统一部署下,力求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课堂教学和日常普及、宣传工作的统一领导和整体谋划,建立和完善与马克思主义研究二级机构平级机构相配套的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协作运行系统。其次,党政协调配合,共同参与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重大问题的决策,以统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牢固树立理论宣传意识,把理论教育融于学校管理之中,建立长效机制为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人、财、物等方面的保障。

(三)主体建设的支撑在于扶持学生社团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可以合理有效地利用高校学生社团,作为自我教育的好实体增强其工作亲和力,使理论更加容易被大学生接受。要达到以上目标,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1)加强发展方向的指导。首先,高校应支持和引导学生社团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独立自主地开展理论学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文化娱乐及体育竞技等活动。其次,高校党委、共青团组织应对高校社团发展方向进行统一的价值观引导,正确把握学生社团建设和发展的方向,将其纳入学校整个工作计划之中,加强政治指导和日常管理工作,使得学生社团形成良性发展的局面。(2)加强组织建设的指导。首先,在社团自身的内部管理上,培养成员的主体意识,不仅要做好社团负责人的培养和选拔工作,还要加强指导教师对社团活动的引导。其次,在社团的外部管理上,一方面,要拓宽学生社团的发展空间,开拓社团之间、社团与社会之间的交流渠道;另一方面,要在活动经费上对社团活动大力支持,设立专门的活动经费资助社团开展有益活动。

二、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归宿——重视客体接受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主体性原则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一种完善人的教育宣传手段,它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大学生思想境界,达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主体性原则。当然,这种主动性是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的主动性,而不是教育的主动性,它依然是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动性,可以有效增强大众化的效果,但它不能改变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客体的客体地位[1]。一方面,尊重价值主体。以人为本的主体性原则,即要求以学生为价值主体和评价主体,以大学生喜欢不喜欢、满意不满意、接受不接受作为评价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不是有效的重要尺度。另一方面,开发自我教育主体。在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感召力和影响力的同时,还要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通过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内在的理论需求,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以人为本的主体性原则,不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灌输、盲目地遵从既定知识体系,而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对现有理论体系、范畴和社会现实作独立思考和选择,使学生在主动参与过程中获得自我教育和自我提升。

(二)尊重大学生的思想认知规律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效性的取得,必须尊重青年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变化的规律。这就在客观上要求广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应该下大力气,根据大学生认知、情感、意志方面的特点和规律多动脑筋,研究和把握学生的思想认知规律。因此,应当系统分析当代大学生的发展规律、生活环境、知识结构、思想特点和行为方式,根据社会转型期思维意识独立化、价值观念现代化、个体需求多样化、行为方式个性化等特点,充分理解和尊重当代大学生的优缺点,并针对不同的专业、年级和基础的大学生群体,探索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实践途径。同时,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以及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三进”原则,选择通俗易懂、生动活泼、集科学性和可读性于一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读本,将讲授与辅导、讲课与讲座、学习教育与社会实践、普及理论与引导理念、严肃内容与活泼形式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入耳、入脑、入心,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四真”原则[2]。

(三)理论传播与合理需要相结合

心理学认为需要引起动机,人的需要是一个多层次的复杂的系统,它既包括物质需要,也包括精神需要;既有低层次的生理需要,也有高层次的自我实现的需要等等。这表明,人的积极性来源于人的需要,人的一切行为包括大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活动,都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需要越多,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越大,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想达到有效性,得到大学生的高度认可,必须关注大学生的需要。大学生信仰功利化现象正说明了他们在某些需要上的倾向,这也为我们今后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指明了方向。首先,准确把握学生的需要,重视和肯定人的物质需要,坚持人的精神需要和物质需要的统一,是增强学生接受效果的重要前提。其次,在具体的工作中,应及时满足学生合理的需要,及时发现和帮助青年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最后,还要善于引导学生需要,及时扭转学生中存在的一些消极的、不合理的需要。

三、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点——注重介体创新

(一)内容通俗化,理论联系实际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内容博大、逻辑严密的完整性、抽象性都很强的理论体系,要想被广大人民接受,就必须做好从学术成果向通俗化、大众化的转换。其通俗化途径主要包括:一是理论联系实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是一个自然推进的过程,更不是单凭主观愿望就能实现的,需要人们重视实践经验具有科学精神,这是因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必须正确处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3]。理论宣传和教育的内容要关注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心理特点、成长规律及变化趋势,努力回答在社会急剧变革进程中学生所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和深层次问题,使学生在思考、探索、讨论中形成对重大现实社会问题和人生问题的正确观点。二是关注热点和学术前沿。关注社会热点、解决人们最关切的问题,向来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优秀品格,这种前瞻性和时代感,不仅能够引发学生对当代问题的思考,更能让学生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和现实力量。因此,在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过程中,采用大学生群体喜闻乐见的语言和多样化的形式,使理论能够化抽象为具体、化繁琐为简要、变得清晰、生动,使口头上的马克思主义变成实际生活里的马克思主义,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4]。

(二)方法艺术化,运用隐性教育

在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要注意教育方法的艺术性,运用隐性教育方法,从而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效果。其教育方法主要包括:一是坚持分层教育法。教育者应掌握教育对象如性别、专业、年级、学校性质、政治面貌、宗教信仰、家庭背景等情况,根据不同层次学生不同的现状和发展需求,依据实事求是原则、有的放矢地掌握理论宣传教育的主动权,使不同层次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在原有的水平上都有所提高。二是革新多媒体教学法。在教学课件的改进上,把握课件的精炼性、准确性、清晰性,增强课件的适用性和开放性,同时应辅之以板书,让学生直观感受教师讲课的思路;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过程中,要重视课件系统的网络化、智能化的开发,利用多媒体的交互性、灵活性协同教学,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性。三是改革考核方法。重点应放在考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接受和运用上,尤其是要考察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运用所学观点、方法分析判断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具体做法上,可以把平时的表现与期末的考试结合起来,考评权重各占一半,考试还应增加社会实践的考核,以检验学生认识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

(三)途径长效化,完善实践环节

实践活动是增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深化对理论理解、强化学生能力培养的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是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实效性和时代感的重要环节。其长效机制、实践渠道主要包括:一是整体规划,完善环节。首先,做好计划和宣传等准备工作,对学生进行专门指导和培训,在实施活动前明确指导思想、基本内容、活动主题、组织形式等。其次,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利用假期组织学生深入工厂、企业、农村、社区、部队,参观、考察生产建设和社会生活情况,尽量使社会实践与开展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就业创业等结合起来。二是协调配合,机制长效。首先,以实习实训基地、社区实践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社会实践基地为依托,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社会服务相结合、与勤工俭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形式,在实践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5]。其次,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高度重视,在政策指导层面保证实践活动切实可行,建立健全实施社会实践环节的管理制度和专项经费投入制度,健全社会实践的评估机制,设立社会实践的考核标准,尤其要把实践成绩与奖学金的评定及三好学生、优秀团员等荣誉称号的评定挂钩。

(四)手段立体化,占领传媒阵地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加强对大众传媒手段的运用,既要发挥传统传媒手段的优势,又要积极掌握现代网络传媒的阵地[6]。其传媒手段主要包括:一是发扬传统的传媒优势。一方面,高校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宣传教育媒体,发挥传媒在校园中信息量大、覆盖面广、影响力强的传播优势,积极拓展各种媒体在大众化推进中的新途径、新方法。另一方面,创新传媒宣传的内容,根据当前的形势以及大学生的特点,搜索更多的题材,创造更多影视、书籍、报刊作品,在潜移默化的娱乐中,宣传理念、引导思维。二是驾驭现代的网络空间。一方面,通过开设网络思想课、设置校园网教育基地、建立班级博客、进行网上心理咨询等,结合理论教育法、情理渗透法、典型教育法、隐性教育法、自我教育法,达到占领网络教育阵地、开展平等互动的在线教育、解决人们的实际问题等目的,实现继承基础上的发展、借鉴过程中的探索、发展探索下的创新[7]。另一方面,将教育与服务融为一体,在网上建立诸如有关招生就业、勤工助学、心理咨询、后勤服务、教学改革、学生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并建立一支网络宣传工作者队伍,以权威、客观的视角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

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出路——协调环体配合

(一)以文化设施和学校标志为载体,优化物质文化建设

物质文化建设是整体协调的必要前提和重要支撑,其内在的潜移默化的导向功能,对帮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传递文化知识、陶冶高尚情操、活跃课余生活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一,完善设施建设。一方面,要完善校园的教学设施和活动设施,包括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室、体育场、食堂、宿舍等。另一方面,社会上各具特色的建筑和场所将弥补各个学校分散力量的不足,与学校的物质环境建设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其二,增添人文意蕴。高品位的校园景观建筑、文化设施等蕴涵的丰富人文气息,可以起到陶冶学生性情、净化心灵的作用。要注意校园物质环境建设的服务性、内涵性,提升物质建筑的精神寓意和人文寄托,充分挖掘学校现有历史建筑物的教育意义。

(二)以组织机构和管理机制为依托,完善制度文化建设

制度文化环境作为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效性环体的内在机制,是整个环体建设的保障,必须形成管理和评价并重的制度文化氛围。其一,完善管理制度建设。首先,健全领导体制:在校党委领导下,由马克思主义理论二级单位负责,整合学生处、团委、院系党委(或总支)等相应职能部门的力量,完善党政工团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大力支持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其次,完善规章制度:建立岗位责任制度、考核评定制度、奖惩激励制度和统筹协调制度,规范教育教学、行政管理、后勤服务等各部门的教育行为。最后,保证经费投入:重点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大学生社会实践、教师培训进修和学术交流、表彰奖励。其二,完善评价制度建设。一方面,建立监督测评制度:掌握宣传普及工作的进展情况,及时总结经验,调整策略方法,不断促进工作创新,不断加强硬件设备建设,不断加强理论骨干队伍培养,使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健康发展,不断取得新成绩[8]。另一方面,构建由上而下和由下而上的双向反馈调节制度:畅通、高效的双向反馈系统能够使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通过大量反馈信息,及时对大众化工作加以调节,确保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效性的提高。

(三)以校风校训和教风学风为保障,净化精神文化建设

在我国精神文化建设中,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和核心地位决定着精神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同样也决定了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效性发展的环境因素。校园文化具有价值导向、凝聚激励、规范约束等功能,这些功能综合发挥作用,决定了依托校园文化建设平台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可行的[9]。其一,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在大力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一定要树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多元文化中的主导地位,在社会上形成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占领意识形态阵地的氛围,自觉抵制“过时论”和“教条主义”两种倾向。其二,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要在既充分尊重个体价值取向多样化又坚持价值导向一元化的原则下,努力营造一种良好校园精神文化氛围,使一切思想文化和精神文化都能坚持正确导向,达到宣传科学真理、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的目的。因此,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即校风、教风、学风和学校人际关系的建设上,要树立起积极向上、开拓进取的优良校风,教书育人、治学严谨的优良教风,刻苦钻研、勇攀高峰的优良学风以及学校领导、教职工、教师、学生之间的团结统一、和谐友善的人际关系。

[1]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271-272.

[2]郭琼.关于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考[J].改革与开放,2010(12):196-197.

[3]郑德荣,牟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历史轨迹和宝贵经验[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1-5.

[4]陈方列,田辉.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云南社会科学,2008(2):5-7.

[5]邓卓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以构建和谐校园为视角[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89-90.

[6]孙秀玲,何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和方法探讨[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65-67.

[7]徐建军.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74-110.

[8]王金华.论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平台建设[J].理论月刊,2010(11):13-15.

[9]韩广富,陈欣欣.依托校园文化建设平台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几点思考[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5-9.

On the Ways of Realizing Marxism Populariz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ANG Guang-mei
(Party Publicity Department,Fuzhou University,Fuzhou 350108,China)

Marxism popularization is an inevitable choice for Marxism to root in China,and is a fundamental requirement of Marxism Chinization.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the main places of spreading Marxism and realizing its popularity,and they play critical role in giving the young college students Marxist education.Elements and ways of promoting Marxism popularit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clude the validity of the subject,the validity of the object,mediator effectiveness,environmental effectiveness,among which the subject construction is the key,object acceptance is the aim,mediator innovation is the emphasis and environmental coordination is the way out.To construct subject by integrating teaching body,strengthening sector coordination,supporting student organizations;to improve object acceptance by insisting on the“people first”,respecting for the law of development,meeting the reasonable needs of the object;to innovate the mediator with content popularization,art methods,long-term-oriented approach and tridimensional means;to promote environmental coordination by optimizing the material culture,improving the system,and purifying spiritual culture,only through these ways can we successfully construct the ways of realizing Marxism populariz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effectively enhance and improve the level of Marxism popularization in China.

Marxis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Popularization;Way of realization

A8

A

]1001-6201(2012)05-0027-05

2012-04-13

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1Z001);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1B012)。

商光美(1965-),男,福建福清人,福州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秦卫波]

猜你喜欢

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朗读者》: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大众化探索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