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关闭拔牙间隙的方法进行正畸治疗的疗效观察
2012-03-31饶磊
饶磊
正畸治疗技术指的是对一些埋伏阻生牙齿或排列不整齐的牙齿进行的有效修复和矫正的一种治疗技术,在解除牙合畸形的同时,可以对颌、面等的不协调性进行有效的生物改建,从而使患者的颌面部整体的美观效果进一步提高[1]。对于在拔牙矫治过程中拔牙间隙的关闭是正畸治疗时的一个难点和重点性问题。本研究中我们选取82例接受正畸治疗的患者,对比两种关闭拔牙间隙技术正畸治疗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9月~2011年9月来我院就诊的接受正畸治疗的82例患者,利用数学随机分组将其随机分为A、B两组各41例。A组男27例,女14例;年龄13~26岁,平均年龄(20.3±1.4)岁;B组男26例,女15例;年龄12~27岁,平均年龄(19.8±2.2)岁。两组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A组患者采用标准方丝弓对拔牙间隙进行关闭处理:在确定牙弓充分整平后,首先采用0.018cm的澳丝,对前部的4颗切牙进行连续结扎,在后部对2颗磨牙与第二前磨牙进行结扎,并用弹力链将尖牙拉向远中端,力值控制在70~120g,直至与双尖牙充分接触,然后采用0.018~0.025cm的不锈钢方丝在侧切牙与尖牙间弯制造出泪滴状曲,曲高控制在8mm左右,前后臂各加10mm的人字形曲,每次打开长度在0.7~1.0m,初始力值应该控制在150~250g,每3周进行1次加力处理[2]。B组患者采用滑动直丝弓对拔牙间隙进行关闭处理:在确定牙弓充分整平后,使用0.019~0.025cm的不锈钢方丝,在侧切牙的远中位置上放置一个牵引钩,采用结扎丝对第二前磨牙、第一、第二磨牙进行结扎处理,用弹力链在第一磨牙和牵引钩之间进行加力,同时对6颗前牙进行内收,力值控制在60~180g,每3周进行1次加力处理[3]。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治疗后上中切牙的平均伸长距离、上中切牙的转矩、实际疗程、每次复诊时间、耐受度、不良反应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资料均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上中切牙伸长距离和转矩 A、B两组患者的上中切牙的伸长距离分别为(1.5±0.3)mm和(0.4±0.1)mm;两组治疗后转矩分别为(8.0±1.0)mm和(5.0±0.5)mm。两组患者治疗后上中切牙的伸长距离和转矩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1=0.035,P2=0.042)。
2.2 实际疗程和复诊时间 A组患者的复诊时间和实际疗程分别为(19.3±3.6)min和(43±4)周;B组患者的复诊时间和实际疗程分别为(11.8±3.1)min和(25±3)周。两组患者复诊时间和实际疗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1=0.037,P2=0.041)。
2.3 耐受度和并发症 A、B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耐受的人数分别为39.0%和7.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A、B两组出现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9.3%和7.3%,且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
3 讨论
方丝弓矫治器是临床上一种传统的矫治器,其各个牙齿的托槽都是完全相同的,弓丝上必须弯制3种序列的弯曲来对不同的牙齿形态位置之间存在的差异进行代偿;在实际临床应用操作过程中相对比较复杂,弓丝的弯制有时会出现一些无法避免的误差,常会导致临床治疗的实际效果不是十分理想。相关临床专家在经过大量的科学和临床实验研究后总结出6项该治疗技术的新标准,在正常的传统标准的方丝弓矫治器的基础上又发明了直丝弓矫治器。直丝弓矫治器主要是将方丝弓矫治器中决定牙齿位置的3种序列弯曲预置入托槽的内部,然后将1根有基本弓形的平直弓丝纳入到托槽内,即可完成对牙齿进行3方位移动的目的;在临床实际应用过程中直丝弓矫治器可以使操作时间明显减少,而且使牙齿的定位更加精确、更加迅速,使临床治疗的实际疗程进一步缩短,在较短的时间内能够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4]。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B组患者治疗后上中切牙的平均伸长距离明显短于A组,P<0.05;上中切牙的转矩明显小于A组,P<0.05;实际疗程明显和每次复诊时间明显短于A组,P<0.05;患者的耐受度明显优于A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P<0.05。
总之,利用滑动直丝弓技术对拔牙间隙进行关闭的正畸治疗效果非常明显,可以使患者的复诊时间和实际疗程进一步缩短,使美观效果得到充分保障。
[1]曾祥龙,陈蓉.预成序列托槽直丝弓矫治器矫治程序与临床体会[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09,16(14):224-225.
[2]曾祥龙,陈蓉.预成序列托槽直丝弓矫治器临床应用(附30例报告)[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08,27(13):359-360.
[3]杨新海,曾祥龙.直丝弓排齐与整平阶段切牙唇倾和支抗的研究[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09,12(2):120-121.
[4]方刚,徐京燕,骆英.应用PAR指数评价不同拔牙方式矫治安氏类1分类错牙合的疗效[J].口腔正畸学,2009,13(1):1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