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郗司马帖》非寄周抚——兼论王羲之生卒年

2012-03-31徐学毅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12期
关键词:王敦晋书永和

徐学毅

(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 艺术与人文系,广东 广州 510900)

责任编辑 韩玺吾 E-mail:shekeban@163.com

《十七帖》声名显赫,唐贞观内府“取其(王羲之)书迹及言语以类相缀成卷”[1](P317),自唐迄今,备受关注。本文商榷的是《十七帖》中第一篇《郗司马帖》,兹录释文以下:

十七日先书,郗司马未知(旧释“去”字),即日得足下书,为慰。先书以具示,复数字。

此札凡三行26字,书风温雅醇和,字字独立,少作纵笔。包世臣《艺舟双楫》说:“前人皆以为与周抚者。”今人黄君先生则认为:“考其(郗昙)行谊,永和十二年305后,代荀羡北中郎将之职,征战北方,兹无可能出使四川。如果此信是寄往蜀地,则‘郗司马未去’一语无从解读。”[2](P42)此证笔者觉得有释文之误。札文第二句自唐张彦远《右军书记》中释为“郗司马未去”以来,未始见疑,然“知”、“去”两字草法难辨,须从甄别字形细微特征和考察上下文意两方面来综合判断。详审此札,“知”字顶划出头极短,左下钩重按驻笔,旋而右上翻挑,既不敛促,又斜度颇大,与正常“知”字草法接近。若为“去”字,右军写法一般平和,跌宕趋弱,底画略平,此特征如处行末时则更显著。第二,从文意上考察,如释为“去”字,则“郗司马未去”与上句逻辑断绝。试想首句说“十七日寄给你的信”,接着却忽然转说“郗司马没有过去”,上下文意毫无相干。既然此札无漏字伪作嫌疑,语言却混乱无理,何以解释?笔者认为,唯释“十七日寄给你的信,郗昙司马并未知情”合乎语序和情理,即目为“知”字为妥。

黄君先生尚有一证认为,蜀与会稽通信往返不止一月,“不可能直书‘十七日’,而必定要写明X 月十七日”[2](P24),此亦非的论。王羲之书札虽然常见“得去月X 日书”,但未见有“得去月X日先书”,此句重在“先书”两字,收发双方心知肚明,无须多注。《右军书记》另有羲之一札云:

十二月一日羲之白,昨得还书,知极,不加疾,人甚忧,耿耿。消息比佳耳。吾至乏劣,为尔日日。力不一一,羲之报。

此既书于十二月一日,则“昨得还书”必是上月之信,而亦不作“昨得去月X 日书”。我想当初羲之捎信时篇首应有“十七日羲之白”这类文辞,那么“十七日先书”既能指上次信件,兼能取篇首三字。唐《右军书记》云:“二王书,后人亦取帖内一句语稍异者表为帖名,大约多取卷首三两字及帖首三两字也。”或许此风自晋朝已始。但笔者同意此帖非寄周抚。文中提及郗昙并未知“先书”,推测他们应在商议某事,具体如何,“先书以具示”,此信“复数字”仅欲补充郗昙尚未知所议而已。从中推断,三者之间相互熟悉,应当存在比较亲密的关系,否则不会提及于私人信中。羲之乃郗昙姊夫,与周抚亦有深谊,但郗昙与周抚的交情则值得怀疑。据《晋书》卷八载:“(升平)五年春正月戊戌,大赦,赐鳏寡孤独不能自存者,人米五斛。北中郎将、都督徐兖青冀幽五州诸军事,徐兖二州刺史郗昙卒。”《晋书》卷67《郗昙别传》:“后与贼帅傅末波等战失利,降号建威将军。寻卒,年四十二。”推知郗昙生于公元320年,而周抚尚比羲之年长11 岁,①王羲之《七十帖》语“足下(周抚)今年政七十……吾年垂耳顺”,由此推导周比王年长11岁。可见两者的年龄相差二十许。《晋书》卷67载:“(郗昙)年三十②疑“年三十”为“年二十”之讹。此类谬误另有一例,1974年中华书局版《晋书》卷15载荀羡“升平二年卒,时年三十八”,校勘者指出“二”为“三”之误。,始拜通直散骑侍郎,迁中书侍郎。简文帝为抚军,引为司马。寻除尚书吏部郎,拜御史中丞。时北中郎荀羡有疾,朝廷以昙为羡军司,加散骑常侍。顷还,仍除北中郎将、都督徐兖青幽扬州之晋陵诸军事,领徐兖二州刺史、假节,镇下邳。”简文帝(司马昱)于咸康六年(304年)进抚军将军,领秘书监,又永和元年(345年)进位抚军大将军,录尚书六条事,应在永和元年郗昙26岁以后得到司马昱提擢,“寻除尚书吏部郎,拜御史中丞”。郗昙19至20岁随父居京口,20 岁出仕至任荀羡军司马前驻建康,升平二年(358年)后则镇下邳或战于北方。周抚却于咸和初(326年)出为江夏相,苏峻之乱平息(329年)后镇襄阳,330年奔武昌,后代毌丘奥为益州刺史,永和二年(346年)镇彭模,此后只活动于西蜀一带。由上可知周郗二人未曾同居一地,年龄差距又颇为悬殊,检《晋书》、《世说新语》亦无周抚同郗昙的交往记载,可见两人几无亲密可能性。

信中称郗昙为司马,而郗昙任此官职上限为永和元年(此年司马昱进位抚军大将军,提擢郗昙为司马),下限至升平二年(此年郗昙除北中郎将),此帖当书于此时间段。《十七帖》中《儿女帖》、《七十帖》公认是王羲之升平以后的暮年老笔,《郗司马帖》气息醇和,与《儿女帖》、《七十帖》、《都邑帖》、《远宦帖》、《积雪凝寒帖》比较,甚是接近,定为升平年前后书庶几谬之不远。

最后兼论王羲之的生卒年问题。目前学界大多认同陶弘景、张怀瓘所主张的303~361年说,但鲁一同考证的307~365年说也得到部分学者的认同。前辈学者于此已论述极详,这里笔者仅谈谈前人不太留心的资料细节。《晋书》卷67载郗昙逝后,其兄郗愔“益无处世意,在郡优游,颇称简默,与姊夫王羲之、高士许询并有迈世之风,俱栖心绝谷,修黄老之术。后以疾去职,乃筑宅章安,有终焉之志。十许年间,人事顿绝”。郗愔与羲之并能优游,则右军卒于361年正月(郗昙卒)之后迨无疑义。或许羲之不久接踵离世,使郗愔的去郡之心弥坚,遂人事顿绝了十许年,直至381年出仕司空。又据周抚卒于兴宁三年(365年),而羲之比周抚早逝③《七十帖》语王羲之“年垂耳顺”时周抚“政七十”,羲之寿仅59,显然比周抚早卒。,故可断定其卒年必在361~365年间。陶弘景与鲁一同之说均符合以上界限,解读大多数史料也几无矛盾,唯笔者寻得鲁一同之说与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五所载王廙之语有不合之处。王廙云:“余兄子羲之,幼而岐嶷,必将隆余堂构。今始年十六,学艺之外,书画过目便能,就余请书画法,余画《孔子十弟子图》以励之。嗟尔羲之,可不勖哉!画乃吾自画,书乃吾自书,吾余事虽不足法,而书画固可法。”王廙卒于永昌元年(322)十月,假设此年说此话时,羲之当时“始年十六”,则推算其生于307年,然而考察史实,322年正月,王敦即以诛刘隗为借口起兵武昌,司马光《资治通鉴》卷第92 记:“司空导(王导)帅其从弟中领军邃、左卫将军廙(王廙)、侍中侃、彬及诸宗族二十余人,每旦诣台待罪。”不久元帝又遣王廙去劝喻王敦,而反为其留。四月王敦攻据石头城,杀戮忠良,尔后还屯武昌。王敦得志后提擢王廙为平南将军,领护南蛮校尉,外任荆州刺史,至十月廙卒于荆州。是年伊始,兵连祸结,王氏一门处在风口浪尖,福灾叵测,王廙要么“每旦诣台待罪”,要么追随王敦滞留外地,怎能有绘制《孔子十弟子图》并教授羲之书画的时间和心情呢?显然王廙此语必在322年以前,亦即王羲之当出生于307年前,由此可证鲁一同之说不合情理,陶弘景、张怀瓘的303~361年说是可信的。

[1]张彦远.法书要录[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2]黄君.王羲之《十七帖》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王敦晋书永和
闻鸡起舞
嵇绍重礼
贫困的永和变了乾坤
闻鸡起舞
黑龙江省海伦市永和乡中心小学简介
溧阳市永和小学简介
放低姿态的智慧
Nonvolatile control of transport and magnetic properties in magnetoelectric heterostructures by electric field∗
枕戈
《在诗意中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