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州甪直水乡妇女服饰变迁与保护

2012-03-31戴欣佚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12期
关键词:水乡民俗服饰

戴欣佚

(金陵科技学院 人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8)

责任编辑 韩玺吾 E-mail:shekeban@163.com

生活在苏州以东吴县甪直、胜浦、唯亭、陆墓一带的农村妇女有苏州“少数民族”之称,她们的传统服饰以梳愿摄头,扎包头巾,穿拼接衫、拼裆裤、柬倔裙,裹卷膀,着绣花鞋,为主要特征,颇具江南水乡特色。2006年6月,苏州甪直水乡妇女服饰作为这种服饰的典型,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俗类)。

苏州甪直水乡妇女服饰是当地劳动人民于生产实践中的创造,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是苏州东部水乡妇女的穿戴习俗与规范,现在作为一种文化遗留物则处于残存状态,一方面,作为民俗服饰,其穿戴者日益减少,服饰形式及穿戴方式也大为简化;另一方面,作为文化标本和旅游吸引物,该服饰又受到外界的广泛重视。

一、苏州甪直水乡妇女服饰变迁的原因

(一)衰微的原因

原始功能的丧失。在进化论看来,人的理性并不无目的地创造,相反它以有目的、有利益的功利性来体现自身,所有的社会条件下的信仰和行为,都可以根据当时环境中它存在的目的和价值进行解释。[1](P49)旧时苏州东部水乡妇女在农田里劳作时,由于经常受到水生动植物的侵害,于是将衣袖口和裤脚口制作得很小,只能勉强穿进去。在插秧、耘稻、收割的时候,她们常常被风吹日晒,于是用包头来遮阳避露,挡虫保洁,同时还起着别具一格的装饰作用。由于服饰肩部、肘部和袖口等部位最易破损,出于省料的需要,拼接衫应运而生,此后又由实现实际需要的拼接发展到主观意识的拼接,讲究整齐均衡和对称的形式美。衣长过臀,一则能挡风保暖,二则田野解便时可以遮羞。冬天在小腿部裹青黑色的卷膀,既可御寒,又较轻便,无碍于劳作。但如今的甪直已经发展成为工业、旅游业和现代农业三大产业齐头并进的现代水乡,原始的水乡稻作生产方式已经渐渐退出历史舞台,水乡人民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与原始水乡稻作生产方式相适应的苏州甪直水乡妇女服饰,随着其原始功能的渐渐丧失,也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从这个意义上看,苏州甪直水乡妇女服饰的衰微是一种合乎进化论的主动的、理性的选择。

优势文化的扩张。第二代进化论学者以能源资源的开发转换效率来判断文化系统的高低优劣,开发转换效率越高,则该文化系统越具优势,反之则越落后。这就意味着,那些在既定环境中能够更有效地开发能源资源的文化系统,将对落后系统赖以生存的环境进行扩张。一方面,较高的文化形态具有支配或取代较低文化形态的倾向,其优势范围也是与进化程度成比例的;另一方面,正如美国民俗学家本尼迪克特所说,在文化的接受上,人的可塑性极强。[2](P30)顺应时代潮流与当地居民需求的开发与开放,扩大了苏州东部水乡与外界经济和文化的往来,引起了外来文化与本地文化的对抗,给当地原生文化带来了不可避免的影响。根据以上文化进化理论,相比较苏州东部水乡文化而言,外来的现代工业社会文化显然处于优势地位。由于外来优势文化较之水乡居民的原生文化更能适应现代生活,同时,也是出于对优势文化的向往,水乡居民作为弱势文化群体,会本能地趋向于优势文化,因此,很多当地居民在这种潜意识的推动下,便会自发地与优势文化进行同化。通过田野调查,我们发现,这种意识的改变在中青年人中非常普遍,这些人愿意接受或自发主动地去学习外来文化,而老年人对这种现象则持习惯或无奈的态度。事实上,这种改变是符合民俗发展特点的,因为民俗从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地进化着的。

(二)残存的原因

遗留物的保守性。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将所有看不出有什么理性与功利的根据,却仍继续存在的风俗,分类为保守的。那么这些看似多余或附属的文化遗留物为什么还会存在?泰勒认为,是由于人类的心灵严重地受到保守传统的束缚,一旦成为一个风俗,便必须被遵守着。苏州甪直水乡妇女服饰民俗在老年妇女群体中残存的现实,充分证实了泰勒的看法。老年群体由于受其生理和心理特点及其成长经历的影响,通常是保守势力的主力,更愿意固守传统,更习惯于穿着传统服饰。这种心灵的保守性,随着年龄的递减也逐渐减弱,而年轻人则大多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而移风易俗是合理的。

新功能的开发。随着甪直旅游的开发,水乡的自然美景和生活方式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苏州甪直水乡妇女传统服饰也引起了各方游客的极大兴趣,成为游客观赏的重要内容之一。苏州甪直水乡妇女服饰变身为一种旅游吸引物,发展出了新的观赏功能。这种新功能,成为苏州甪直水乡妇女服饰焕发新生的内在动力。为了迎合游客,获取更多的旅游收益,一些人开始穿着已经很久不穿的水乡妇女服饰,有意识地展示和介绍这种民俗服饰,使其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有意识的保护。这种对苏州甪直水乡妇女服饰进行有意识保护的力量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来自官方和知识界,另一方面来自民间。2000年7 月,苏州甪直水乡妇女服饰参加了中国·昆明首届中国民族服装服饰博览会,荣获了最佳设计奖、最佳表演奖、优秀展品奖和优秀组织奖。2005年6月13日,苏州市人民政府颁发苏府[2005]70号文件,正式公布苏州甪直水乡妇女服饰为苏州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列入保护名录;同年,开始举办水乡服饰表演赛,每年举办一届,至今已8届。2006年6月,苏州甪直水乡妇女服饰经国务院批准并予公布,成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010年9月19日,甪直古镇的江南水乡文化园正式建成开园,苏州甪直水乡妇女服饰这块“古镇活化石”陈列在园内水乡妇女服饰博物馆中。2012年4月,苏州甪直水乡妇女服饰传习所成立,体现了甪直镇党委、政府对地方非遗工作的重视和关心,标志着国家级非遗苏州甪直水乡妇女服饰的保护和传承跨上了新的台阶。开发与开放,使水乡居民充分认识到自己的民俗服饰的独特性价值,官方与知识界的重视与宣传,也使水乡居民对其文化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因此水乡居民的自我认同感和文化自豪感大大增强,更愿意穿着自己的民俗服饰,更重视保护与传承自己的民俗服饰文化,更乐于向游客展示和介绍自己的民俗服饰。

由此可见,就苏州甪直水乡妇女服饰而言,新功能的开发是其得以持续发展的理性基础和唯一动力,在充分发展其新功能的基础上有意识地进行保护,才能使这种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健康的姿态持续发展。简言之,保护必须以开发为基础。

二、苏州甪直水乡妇女服饰的保护

(一)现有保护方式的利弊

制服和表演。在田野调查中我们发现,目前所能见到的穿着甪直水乡妇女服饰的人,绝大多数是各服务业的相关工作人员以及民族民间表演团体。他们穿着简化了的或夸张了的甪直水乡妇女服饰,主观上是为了渲染气氛,招徕旅游者,获取经济利益,客观上也确实起到了展示宣传的作用。但是,这种展示和宣传往往难以深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核心,更多的只是保留了文化的外壳。此外,由于当地居民为了满足旅游者的猎奇欲望,获得经济利益,扭曲地展示民俗文化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使民俗文化的原真性受到了极大破坏。

博物馆和传习所。水乡妇女服饰博物馆位于江南文化园内,其以互动设计与现场表演的方式,向游客展示苏州甪直水乡妇女服饰独特的神韵,并用文字、图片、实物等分门别类,系统介绍苏州甪直水乡妇女服饰,在其保护、传承和传播方面功不可没。传统意义上的博物馆是收藏自然、社会和文化藏品,并保管、记录、研究和展出它们的场所,但是,传统博物馆的缺陷在于,文物和它们的原始环境失去了关联,甚至有些表达的意义被曲解,因而被收藏与展示在博物馆中的苏州甪直水乡妇女服饰只是这种民俗已经“死去”的标本。苏州甪直水乡妇女服饰传习所的设立,是甪直镇非遗保护的又一个新举措。苏州甪直水乡妇女服饰传习所挂牌后,将长期安排3~4名传承人轮换进驻传习所,开展缝制传习活动。通过开展传承苏州甪直水乡妇女服饰缝制技艺的活动,有助于发现挖掘民间老裁缝和缝制高手,培养新一代工艺人才,也更进一步地将这种民俗服饰的工艺流程展示给游客,但是,与苏州甪直水乡妇女服饰相关的民俗,诸如穿着礼仪、禁忌等,却仍未得到体现。作为一种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我们保护了它的载体和技艺,但是却失掉了与之相关的民俗生活方式,那么这仍然应当被视为彻底的失败。

(二)几点构想

基于以上对苏州甪直水乡妇女服饰变迁原因的分析,我们发现,主导其变迁的理性因素来自于其内部的功能性的变化,因此,保护就要充分发挥苏州甪直水乡妇女服饰的新功能,使其产生经济效益,并且让当地居民充分分享利益,否则很难调动当地居民保护与传承的积极性,也就无法进行活态保护。

建立生态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要求文化遗产应原状地保存和保护在其所属的社区及环境之中,因此博物馆不应只是保护物,还应保护人和环境,因为在环境中的人的行为和思想直接影响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生态博物馆是一种开放的社区式博物馆,保存着当地的一切自然环境和有形无形的文化。建立苏州甪直水乡妇女服饰生态博物馆,一方面可以保护当地居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传统文化和自然环境,另一方面,也为研究和展示苏州甪直水乡妇女服饰提供了场所。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要求其展示和保护方式更加灵活多变,因此,应当采取更开放的态度,鼓励当地居民参与到苏州甪直水乡妇女服饰生态博物馆的建设中来。

保护工艺传承人。苏州甪直水乡妇女服饰一般通过两种方式传承,一种是家人之间的传帮带,另一种也是更重要的一种是通过裁缝师傅授徒传承。经调查,师徒传承的代表性传承人有1935年出生的甪直西郊裁缝师傅陈永昌,1934年出生的甪直碛砂村裁缝师傅王阿金;家庭传承的代表性传承人有1933年出生的甪直陶浜村农妇龚阿二,1948年出生的农妇龚梅英等。此外,还有相当多的一些老年农妇,都比较熟悉苏州甪直水乡妇女服饰,基本上也能凭借记忆独立完成裁剪缝制。苏州甪直水乡妇女服饰传承人对自己文化的态度和立场以及传承技艺的积极性,是保护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键因素。对于原始功能已经丧失的各种传统技艺和文化,如果凭借这项技艺尚且不能糊口,那么必然会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目前,我国从国家到各级地方都已陆续展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认定和保护工作,但是主要工作仍停留在授予称号这个阶段。在对传承人的访谈中,当问及有否经费支持时,得到的回答都是否定的。因此,笔者认为,经费应该下达到相应的传承人身上,这样才能切实起到激励效果。

利用特殊时空。当前社会的全面现代化进程,符合人类社会进步的客观规律,也符合人类追求更美好生活的愿望。我们不能为了满足一部分人的观赏猎奇的需要,就剥夺另一部分人发展的权利。因此,只要求水乡居民保持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穿着民俗服饰,是不公平的,也是不现实的。政府和媒体可以加强对民俗文化的宣传,培养当地居民的文化自豪感,倡导居民在传统民俗节日穿着民俗服饰,进行节俗活动。这样可以使民俗服饰在民俗节日这个特殊时空与民俗行为相结合,相得益彰,使民俗节日更地道,节日气氛更浓郁,居民更尽兴,游客更开心。如此,一方面实现了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另一方面,成熟的节庆活动更可以逐步建设成为甪直旅游的新品牌,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以最终回报地方社会。

总之,苏州甪直水乡妇女服饰文化的保护,必须依靠政府的主导职能,发挥当地民众的积极性,激发和引导社会各界人士广泛参与,形成以政府为主,社会参与的多元保护机制,才能得以健康持续稳定规范地发展。

[1]孟慧英.西方民俗学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美)托马斯·哈定.文化与进化[M].韩建军,商戈令,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猜你喜欢

水乡民俗服饰
冬季民俗节
动物“闯”入服饰界
唱不尽水乡幸福多
民俗中的“牛”
梦里水乡画里藏
水乡哪里美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雪人的服饰
民俗节
水乡的美,最美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