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机制学论纲
2012-03-31王资博
王资博
(西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715)
责任编辑 胡号寰 E-mail:huhaohuan2@126.com
实践证明,构建长效机制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和最佳保障。党的十八大报告号召“不懈探索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强调“建机制”。[1]这也就呼唤构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机制学理论体系,并积极发挥其理论先导意义和实践运行价值。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机制学的基本内涵
“机”指原因、规律等,“制”指规则、程序等,“机制”是事物或系统内在机理、联结关系和运行规律等的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机制,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行动指南、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途径、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根本保障,付诸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具有鲜明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的机制,它具有自我驱动、自我规制、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自我调控等功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机制学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机制为研究客体的复合型学科。
其一,研究对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机制学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机制现象、机制形成变化的规律,以及机制运行的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其中改革、发展、稳定机制的创新以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机制的优化规律是研究的重点。既要追根溯源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机制学的“本”,也要分门别类研究它的“末”。
其二,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机制学奠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促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助其成熟。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机制学,要依托整体思维、系统科学、控制理论,落实统筹兼顾、软硬兼施、攻防兼备、远近兼济、标本兼治、动静兼宜、形神兼具、整分兼合等思想。
其三,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机制学的基础性研究方法;战略战术研究法、制度政策研究法和规划行动研究法是支撑性研究方法;多维研究法、交叉研究法、综合研究法是突破性研究方法。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机制学的学科体系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机制学学科体系中,某些机制学科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而形成各种学科类别;不同类别及其所属的机制学科形成机制学科体系的结构。依据科以类聚、级以层分、结以联关等原则,可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机制学下的学科分为以下六大类。
其一,理论机制学,包括元机制学、比较机制学、机制哲学(机制本质论、机制价值论、机制方法论等)、机制科学等。
其二,历史机制学,包括机制史学(中国机制史学、东方机制史学、西方机制史学)、机制学史。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深入思考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中国发展规律,敏锐把握当今世界发展潮流得出关于机制学的科学结论,是对机制规律的深刻认识和对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
其三,应用机制学,包括机制建设学、机制管理学、机制教育学、机制调控学等。如机制建设学,要全面、系统、深入研究机制建设的主体、客体、载体、目标、理念、原则、方法、规律以及路径等。
其四,专门机制学,包括经济机制学、政治机制学、文化机制学、社会机制学、生态机制学、党建机制学、军事机制学、外交机制学、生理机制学、心理机制学等。党的十八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内涵的全面阐述为专门机制学的发展开辟了光明的前景。如经济机制学的发展可促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实现经济增速、总量、结构、质量、效益的有机统一;而党建机制学的发展可促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
其五,范畴机制学,包括宏观机制学(全球机制学、区域机制学、国家机制学等)、微观机制学(企业机制学、公民机制学等)。如全球机制学,要研究全球安全机制、全球经济机制、全球治理及可持续发展合作机制等,这对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其六,新兴机制学,包括网络机制学、机制系统学、机制运行论等。如机制的高效运行,是多种运行条件的互动作用的使然。其中,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基础,各制度的有效实施是关键。在一定的目标指引下,依托一定的动力驱动、一定的体制和条件保障,共同协调、共同推进机制的高效运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机制学学科体系是一种开放式、发展型、动态性的体系,因而这种分类及旗下分支学科也会因与时俱进、实践需要和理论突破而有所发展变化。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机制学的发展态势
正如党的十八大报告所指出的:“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科技革命孕育新突破”[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机制学的学科发展将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发展大势影响下越来越理论自信、实践自信、学科自信。
其一,科学化。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机制学的发展既要“合规律性”,使得机制学优化与客观规律达到具体的、历史的、有机的统一;又要有“客观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机制学的完善创新要有科学的思想理论基础、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实践经验基础等。健全决策机制,完善体制改革协调机制,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等,这些都要求推动政治机制学的科学化进程。而“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1],则召唤提升社会机制学的科学化水平。
其二,交叉化。一方面,生成交叉化。如全球机制学与经济机制学交叉化,而构成全球经济机制论。如国家机制学、政治机制学与市场学、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交叉化,而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论。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机制学本身也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中每一类分支机制学以至于每一“孙辈”机制学都是这个有机整体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各门机制学之间既有侧重,又相互交叉。完善机制学理论体系,一定要注意相互配套,不能相互冲突。另一方面,影响交叉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机制学的发展对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文化学、社会学、生态学等学科的发展有较大促进作用,反之亦然。
其三,深细化。如经济机制学领域中不仅研究市场机制,还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政治机制学领域中不仅研究权力制衡机制,还研究民主集中机制、协商民主工作机制;文化机制学领域中不仅研究导向机制,还研究文化投入产出机制;社会机制学领域中不仅研究控制机制,还研究社会和谐运行机制。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要求“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建立“奖惩机制”等,[1]这就加快了生态机制学的精细化发展进程。
其四,实效化和长效化。优良的机制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转换器,使得各个环节统筹兼顾、配合顺畅、协调一致,达到有序运转、最佳运行的宏观功效,从而在一定投入的基础上产出最大的实效。
[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胡锦涛同志代表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的报告摘登[N].人民日报,2012-11-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