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例中央型前置胎盘临床分析
2012-03-31鲍永梅
鲍永梅
前置胎盘是指胎盘附着于子宫下段,甚至覆盖于子宫颈口,位置低于胎儿先露部,是妊娠中晚期出血的主要原因[1]。前置胎盘是妊娠期的严重并发症,处理不及时会导致产妇休克,甚至死亡,还可因反复产前出血而影响胎儿生长发育。本研究就郑州市中心医院2006年1月~2011年6月收治的中央性前置胎盘29例产妇做一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有效的诊治方案,降低围产儿和孕产妇死亡率,改善围产儿预后。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06年1月~2011年6月月在郑州市中心医院共分娩了8179例,发生前置胎盘71例(0.86%)。其中中央性前置胎盘29例,发生率为0.35%;年龄22~40岁,平均年龄(28.2±3.8)岁。初产妇18例,经产妇11例;有产前出血者19例,无产前出血者10例。有人工流产史19例,其中人工流产1次8例,人工流产2次9例,3次以上2例。
1.2 诊断标准及分类 根据《妇产科学》第7版前置胎盘的诊断标准[2],本组所有患者均在孕晚期和(或)术前由B型超声诊断为前置胎盘,其中胎盘全部覆盖内口21例,部分覆盖内口6例,中央性前置胎盘的B型超声诊断率为92.9%。
1.3 临床表现 29例患者中,发生产前出血19例,出血量多少不等,少者50毫升,多者可达1000多毫升;合并胎位异常6例,其中臀位2例,横位4例;伴有贫血者19例,重度3例,中度10例,轻度6例。
1.4 临床处理 根据孕周大小、阴道出血情况决定是否期待治疗或终止妊娠。
1.4.1 期待治疗 15例患者因出血少、胎龄小予以保胎治疗,平均延长孕龄(19.6±13.3)d。治疗包括抑制子宫收缩、促胎儿肺成熟、促胎儿生长发育、纠正贫血等治疗;主要方法和药物主要使用宫缩抑制剂如硫酸镁硫酸镁(5%葡萄糖500ml+25%硫酸镁10~15g,静脉滴注,1.5-2g/h)等;促胎肺成熟的药物地塞米松静脉注射5~10mg/d×2~3d,每周重复1次至35-36周。考虑有胎儿宫内发育迟缓者,给予补充氨基酸、能量合剂等治疗。
1.4.2 终止妊娠 定期监测胎儿宫内情况,密切监测阴道出血量。14例终止妊娠分娩方式均为剖宫产术,4例行急诊剖宫产术,其中10例行择期剖宫产术。
1.5 术中止血情况 所有患者均于胎儿娩出后立即予缩宫素20U子宫肌层注射,缩宫素20U静脉注射。有宫缩乏力者于宫壁加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欣母沛)2mg和(或)肛门放置米索前列醇片200μg肛塞。胎盘剥离面有活动性出血时,以微乔8字缝扎,并以热盐水纱垫压迫止血。仍出血不止时可用碘仿纱条宫腔填塞,或行双侧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经上述处理均无效时需行子宫切除术。
2 结果
共娩出29个新生儿,其中2例新生儿窒息,无新生儿死亡。新生儿轻、重度窒息率随妊娠周数增加而减少,发生产后出血19例,孕周<36周平均出血量(235.6±44.7)ml,36~37周者为(343.5±52.2)ml,>37周者(647.3±98.4)ml,患者出血量随孕周的增加而有增多的趋势。胎盘植入2例,行子宫次全切除术2例,子宫全切术2例,所有产妇及新生儿均痊愈出院。
3 讨论
国内学者按胎盘与子宫颈内口的关系, 将前置胎盘分为4种类型或4度:(1)完全性前置胎盘或称中央型前置胎盘:子宫颈内完全被胎盘组织覆盖(2)部分性前置胎盘:子宫颈内口部分被胎盘组织覆盖;(3)边缘性前置胎盘:胎盘附着于子宫下段,边缘达子宫颈内口,但不超越;(4)低置胎盘:胎盘种植于子宫下段,其边缘接近子宫颈内口。前置胎盘的病因与子宫内膜损伤、人工流产宫腔操作导致子宫内膜过度创伤或炎症致使胎盘面积增大延伸至子宫下段及宫颈内口而形成[3-4]。前置胎盘围产儿死亡率与分娩孕周密切相关,延长分娩孕周是改善前置胎盘围产儿预后的关键因素。
本研究结果显示,8179例产妇中,发生中央性前置胎盘29例,发生率为0.35%,与国内外报道相近。既往宫腔操作尤其是反复多次的人工流产可能和前置胎盘有关,本研究29例中央性前置胎盘中,人工流产者19例,占66%。B超对产前诊断的准确性高,可提早发现前置胎盘。因此所有孕妇均应在孕24周左右进行1次B超检查,对疑为前置胎盘或前置胎盘状态者应密切随访。中央性前置胎盘期待治疗的总体目标是降低围产儿和孕产妇死亡率,改善围产儿预后,因为前置胎盘围产儿死亡率与分娩孕周密切相关,延长分娩孕周是改善前置胎盘围产儿预后的关键因素。在决定终止妊娠时,在保障孕妇安全的前提下延长分娩孕周,提高围产儿存活率,但在严重出血危及孕妇生命安全时,不论孕周大小,应该立即终止妊娠[5]。
[1]李宏霞,曾洁,岳蕾.100例中央型前置胎盘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2010,16(18):103-104.
[2]乐杰.妇产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16-118.
[3]Tuzovic L,Djelmls J,Llijic M.Obstetric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placenta previa development:case control study[J].Croat Med,2003,44(6):728-733.
[4]Johson M,Mueller BA,Daing M. The relationship of placenta previa and history of induced abortion[J].Int J Gynaecl Obstet,2003,81(2):191-198.
[5]丰有吉,沈铿.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84-87.